湖南省衡阳八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欣赏活动是对艺术家所已创造出来的形象的一种再创造。同时也是对艺术家在作品中所已评价的生活的一种再评价。只有经过再评价,欣赏者才能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所蕴藏的社会意义作出自己的结论,从中受到教育。艺术家的主观评价是结合他自己的思想感情对客观生活所作的评价,而欣赏者的再评价则是结合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对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加以重新认识的结果。对艺术形象来说,这种评价是直接的,可是对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实际来说,这种评价是间接的。尽管它是间接的,归根到底仍然是对于生活的一种认识和判断。这种评价,可能和作者的对客观生活的评价完全一致,也可能高于作者或低于作者的评价;可能违反作者正确的评价,也可能在欣赏者自己的头脑中纠正作者错误的评价。不论结果多么复杂,这种再评价都将成为欣赏者接受不接受作品思想内容的必经过程。……

欣赏活动中的“共鸣”是指在再创造和再评价的基础上,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的作者思想感情达到了基本一致,甚至契合无间,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发生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共鸣需要以一定相网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经验为基础,否则就不可能发生共鸣。作家在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与欣赏者的思想感情相一致或相接近,必须有其现实的依据和基础。一般地说,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必须具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阶级立场、政治倾向性、社会理想、生活经历,即使是不同阶级,思想不尽相同的两者之间,在某些生活方面或某一问题上,也有相一致或接近的地方,否则就无法彼此理解,更谈不上对之发生共鸣了。艺术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对生活的反映和评价,为欣赏者所接受并引起相当的思想感情(共鸣).在同时代同阶级的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表现的最为明显。

但是,在某些特殊历史条件下,共鸣范围又可以包括到不同时代的作品与读者之间。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特别是古代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为现代人所欣赏,并可能对它发生共鸣,一方面与古代优秀艺术作品的进步性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能动性有关。社会生活是历史的发展,现代人不但可能理解古代人的作品,并且由于历史的联系,在某些问题上,思想感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通;但是,另一方面,作为阶级的人的思想感情总是受他一定时代的支配,不同时代阶级的人至少在思想上就有一定距离。因此古代的优秀的艺术作品为后来的不同时代的欣赏者所喜爱,引起一定程度的共鸣,并不等于后来的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和古代人完全一致。例如,现代人对《离骚》的理解,决不会等同于司马迁《史记》中对它的理解。

不同时代和不同阶级的欣赏者,不能不是从自己所处特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各种条件出发,根据自己所处时代和阶级的思想感情去理解古代作品,接受其某些思想因素。由于古代优秀作家的世界观往往既有进步方面,又有落后一面,所以古代作品总是精华和糟粕并存,现代人也往往只能与其作品的某一方面发生共鸣。而且所谓共鸣,本身就包含有一定的矛盾:不同阶级的欣赏者对同一作品所发生的共鸣,也就具有不尽相同的具体内容。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同一作品发生共鸣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我们必须历史地、具体地分析发生共鸣的原因和共鸣的内容。既要反对对共鸣作超阶级、超时代的错误解释,也要反对对共鸣作简单化的庸俗社会学的错误解释。

(1)与“共鸣”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共鸣是欣赏者与作品的作者之间发生了思想感情的交流。

B.共鸣要以一定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经验作为基础。

C.共鸣现象表现在同时代同阶级的作家作品与鉴赏者之间。

D.对共鸣发生的原因和共鸣的内容要历史地、具体地分析。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欣赏活动中的再创造、再评价人手,论述了欣赏者的再创造在欣赏活动中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社会意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先阐释共鸣现象,然后说明共鸣发生的基础,最后强调在相同时代相同阶级的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共鸣表现得最为突出。

C.第三段先点明现代人可能对古代优秀的文艺作品发生共鸣,再论述其原因,后指出发生共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D.全文用并列方式阐述再创造、再评价在欣赏活动中的重要性,及在此基础上的共鸣现象应该分清的有关问题,强调对共鸣不能作错误解释。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欣赏者的认识能力高于或低于作者等原因,对作品的再评价就可能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不一致,当然也有可能完全一致。

B.欣赏者也会与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作家创作的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

C.艺术作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了成功的艺术形象,这是欣赏者发生共鸣的现实依据和基础,从而就具备了艺术的教育功能。

D.不同阶级的欣赏者从自己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感情jLH发去理解古代作品,并且可能与作品的进步或落后方面发生共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C

(2)B

(3)C

(1)C相对说成绝对,根据原文第二段“在同时代同阶级的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表现的最为明显”,所以,“共鸣现象”应为“大量表现在同时代同阶级的作家作品与鉴赏者之间”.

(2)A项是对第一段信息的理解,原文提到的“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社会意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的是“再评价”,而非选项所表述的“再创造”;

C项“后指出发生共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错,文中没有此意,段落的最后是举例说明;

D项中的“并列方式”应为“层进方式”,该题前三个选项正好是对文章的结构的分析,从中叶可以看出文章应是“层进式”.

(3)C项“艺术作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了成功的艺术形象,这是欣赏者发生共鸣的现实依据和基础”错,从第二段“一般地说,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必须具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阶级立场、政治倾向性、社会理想、生活经历,即使是不同阶级,思想不尽相同的两者之间,在某些生活方面或某一问题上,也有相一致或接近的地方,否则就无法彼此理解,更谈不上对之发生共鸣了”可看出该项错误.

     

羊祜传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及长,博学能属文,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太原郭奕见之曰:“此今日之颜子也。”

武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改封郡公,邑三千户。固让封不受,乃进本爵为侯。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时长吏丧官,后人恶之,多毁坏旧府,祜以死生有命,非由居室,书下征镇,普加禁断。

祜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石城以西,尽为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怀柔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与吴人交兵,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陈尚、潘景来寇,祜追斩之,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会吴人寇弋阳、江夏,略户口,诏遣侍臣移书诘祜不追讨之意。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使者不能诘。

祜寝疾,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帝素服哭之,甚哀。南州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立身清俭,被服率素,禄俸所资,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家无余财。遗令不得以南城侯印入柩。赐去城十里外近陵葬地一顷,谥曰成。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选自《晋书•羊祜传》,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B.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C.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D.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后称郎将、郡守和知府为二千石。羊祜祖上数代担任俸禄二千石的官职。

B.邑,即食邑,封邑,卿大夫的封地,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也叫采邑。

C.庠序,古代的乡学,即地方办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如周厉王谥号“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宣扬德行信誉,以此安抚归附的人。每次与吴国打仗,他都不让人献诡诈计策。他的美德让吴人信服、敬佩,与他对垒的陆抗能坦然服用他送的药。

B.羊祜认为死生自有定数,与居室无关,而当时因为忌讳前任长吏死于任上,下任长吏就经常毁坏旧官府,针对这种情况,羊祜向镇守地下文书,普遍加以禁止。

C.羊祜为人清廉俭朴,衾被衣服都很简朴,对他人却慷慨大方,临死前把平生俸禄所得都散给族人、赏给军士。还留下遗言不得把南城侯印放入棺材中。

D.羊祜去世后,皇帝和很多百姓都很悲伤,甚至与之交战的敌方将士也为之哭泣。襄阳百姓在岘山立碑修庙祭奠他。杜预把所立的石碑命名为堕泪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长,博学能属文,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②祜寝疾,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1)A

(2)D

(3)C

(4)等到长大,博学能写文章,郡中将领夏侯威认为他不平常,把哥哥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

羊祜生病卧床,于是推举杜预代替自己,不久去世,时年五十八岁.

(1)A “曰”后断句,排除B;“问”这里是“侵犯”的意思,与“贼”构成主谓短语,作“知”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C、D.句子翻译为:羊祜说:“江夏距襄阳八百里,等到得知敌兵来犯,敌兵已经离去好几天了.步兵赶去,怎么能救得了呢!调动军队来避免责备,恐怕不合适吧.”

(2)D 谥号不一定都是带有褒奖意义的.“厉”是贬义.

(3)C “临死前把平生俸禄所得都散给族人、赏给军士”,根据原文“祜立身清俭,被服率素,禄俸所资,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家无余财”可知,文中并没有说是在“临死前把平生俸禄所得都散给族人、赏给军士”.

(4)及:等到;异:认为…不平常;妻:嫁.句子翻译为:等到长大,博学能写文章,郡中将领夏侯威认为他不平常,把哥哥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

寝疾:生病卧床;寻:不久.句子翻译为:羊祜生病卧床,于是推举杜预代替自己,不久去世,时年五十八岁.

参考译文: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世代担任俸禄二千石的官职,到羊祜已经九代,都以为官清廉品德高尚而闻名.等到长大,博学能写文章,郡中将领夏侯威认为他不平常,把哥哥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太原郭奕见了他说:“这是当今的颜回啊.”

晋武帝接受禅让,羊祜因为有辅佐之功,进升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改封郡公,食邑三千户.羊祜坚决辞让封爵,于是把封赏的爵位改为侯.武帝有灭吴的打算,任用羊祜为管理荆州各项军务的长官.羊祜带领军队镇守南方,开办学校,安抚教化远近的百姓,深得江汉百姓之心.他向吴国人表明自己的诚意,凡投降的人要想离去,悉听尊便.当时长吏死于任上,下一任长吏忌讳,经常毁坏旧官府,羊枯认为死生自有定数,与居室无关,于是向镇守地下文书,普遍加以禁止.

羊祜进占险要,开建五个城,收取肥沃的土地,石城以西,全归晋所有.从此前后投降的人不断,又宣扬德行信誉,以此安抚初来依附的人,慨然有吞并吴国的志向.每次与吴人打仗,将帅中有想要出诡计的,就拿醇酒给他们喝,使他们无法说出自己的计策.吴将陈尚、潘景来犯,羊祜追杀了他们,因赞美他们死得有节操而厚加殡殓.潘景、陈尚的子弟来迎丧,羊祜按礼遣返他们.每次与众人在江沔游猎,常限制在晋的地域.如果禽兽先被吴人打伤而被晋兵得到,都还给他们.于是吴人都心悦诚服,称他为羊公,不叫他名字.

羊祜与陆抗两军对垒,双方使者来往沟通.陆抗称赞羊祜德高望重,即使乐毅、诸葛亮也不能超过.陆抗曾经患病,羊祜送了一副药给他,陆抗毫无疑心地服用了.许多人劝陆抗不要服这服药,陆抗说:“羊祜怎么会用毒药害人呢?”吴人入侵弋阳、江夏,掠夺人口,下诏派遣侍臣传文书责问羊祜不追击讨伐的原因.羊祜说:“江夏距襄阳八百里,等到得知敌兵来犯,敌兵已经离去好几天了.步兵赶去,怎么能救得了呢!调动军队来避免责备,恐怕不合适吧.”派去的侍臣不能责问.

羊祜生病卧床,于是推举杜预代替自己,不久去世,时年五十八岁.皇帝穿素服为他哭泣,很悲哀.南州人在赶集的日子听到羊祜的死讯,没有不痛哭的,关门歇业,街巷里哭声一片.吴国守卫边境的将士也为他哭泣.羊祜为人清廉俭朴,衾被衣服都很简朴,得到的俸禄,全都资助了族人,赏赐了军士,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留下遗嘱不许把南城侯印放入棺材中.皇上赐给离城十里以外靠近皇陵的葬地一顷,谥曰“成”.襄阳百姓在岘山羊祜游览休息的地方树立石碑建造庙宇,每年按时祭祀.看见石碑的人没有不落泪的,杜预便把石碑命名为堕泪碑.

     

谢池春

李之仪

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①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②,空只凭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注】①著人:让人感觉到。 ②带眼:衣带的扣眼。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频移带眼,空只凭厌厌瘦”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何作用?

(2)这首词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或情人)的离别之苦,相思之恨.“频移带眼含蓄地暗示相思日深,乃至为相思煎熬而恹恹病瘦,表达了作者思念之深切;通过细节描写,丰富了情感的内涵.(意思对即可)

(2)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移情于景.“花红”“风新”“乳燕”具体描写了“佳时”,良辰美景,自然思人.“飞絮”绵长撩人情思;“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表达出欲摆脱而无法摆脱之情,含蓄而隽永.(意思对即可)

(1)从诗句的最后两句“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可以看出词人的情感:对友人(或情人)的离别之苦,相思之恨.“频移带眼,空只凭厌厌瘦”的意思是“频繁地移动腰带的空眼,只是那么白白眼看着病恹恹地消瘦”,含蓄地暗示相思日深,乃至为相思煎熬而恹恹病瘦,表达了作者思念之深切;通过细节描写,丰富了情感的内涵.(意思对即可)

(2)本题考查景和情的关系.“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诗人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移情于景.前面的“花红”“风新”“乳燕”具体描写了“佳时”,良辰美景,自然思人.“飞絮”绵长撩人情思;“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表达出欲摆脱而无法摆脱之情,含蓄而隽永.(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冬日的残寒散尽,小雨过去,已到了清明之后.花间的小径聚敛着残余的落红,微风吹过池沼萦绕起新的波绉,小燕子在庭院门窗间穿飞,飘飞的柳絮沾上了衣襟两袖.正是一年中最美妙的时候,夜晚连着白昼.令人感到滋味深厚,真个是浓似醇酒.

频繁地移动腰带的空眼,只是那么白白眼看着病恹恹地消瘦,不见她却又相思,见了她却还是分离,相思依旧.为此要问与其频频相见,何如永远亲密厮守?天公无情天不老,人有情却落得孤独无偶,这份相思别恨谁理解,姑且将它交托庭前的杨柳.

赏析:

这首《谢池春》用通俗浅近的语言,写离别相思之苦,其中可以看出柳永“市民词”的影响.

开头三句,点出节令,中间隔过四句之后,又说“正佳时,仍晚昼”,继续点出黄昏时分.这样,所谓“正佳时”的“佳”字,才算有着落,有根据.可见章法针脚之绵密.上片写景,以“花径敛余红”等四个五言句子为主体的.这四句,笔锋触及了构成春天景物的众多方面,又各用一个非常恰当的动词把它们紧密相联,点得活生,有声有色,有动有静.“飞絮沾襟袖”一句里,已经暗示了“人”的存,为过片处的“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作一铺叙.著人,是“让人感觉到”的意思:“滋味”究竟是什么,却不能说得具体,只好用酒来比喻,而且又用“浓”来形容,用“真个”来强调,以诱读者尽量用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理解那种“滋味”,从而把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变得可以体会、可以感悟.

过片后的四个五言句,是这首词抒情部分的核心内容了.这四句写得深,写得细,它把“不见”和“相见”、“相见”和“相守”逐对比较.冠以“为问”二字,表明这还只是一种认识,一种追求,只能祈之于天、谋之于人,可是“天不老,人未偶”,仍然不得解决.“天不老”,本于李贺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反过来说,天不老也就是天无情,不肯帮忙,于是“人未偶”,目前还处于离别相思的境地,实没有办法,只好“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分付,有交托之义.将相思别恨交付庭前垂柳,则留下了各式各样的思索的余地,正所谓含蓄而隽永.

     

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               ,              ”就像倒在堂舱地的﹣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杜牧《赤壁》中“                    ,                   ”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重点字:负)

(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重点字:拨)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重点字:乔)

     

孩儿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

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对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

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

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

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

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素享“孩儿面”之美誉。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  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

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  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

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

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

B.小说中“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我”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又适时地对“青年”流露出钦佩之情。

C.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固然见出它见识不凡,但也说明他大胆冒失,所以才有了后来伐树的危险,差点丧失了性命。

D.小说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对视,嗫嚅而言,害怕青年此来会成为自己的负担。

E.小说结尾友人展纸挥毫,题字相赠,不仅产生突转的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而且更好地突现出人情美,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小说以“孩儿面”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林区青年这一形象时,主要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主要写青年来京归还古砚,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青年讲述一段往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BD(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2)小说是以古砚“孩儿面”为线索,集中、紧凑地展开故事情节的.通过归还古砚“孩儿面”突出人物形象,既表现出青年古朴美好的品格,也刻画出友人的内心世界.以“孩儿面”为题,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古砚情,有利于表达主题,突出人情之美.

(3)谨守信用.仅为当年的一句托词,青年千里迢迢归还古砚孩儿面.古朴淡泊.别人出高价求购孩儿面,青年不为所动:一无所求,友人以钱酬谢,他也拒不接.坚持执著.为了归还古砚,青年十几年间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心存感恩.只因汪铭当年从熊口救过自己,青年临走还不忘向老先生遗像鞠躬作别.

(4)从故事情节看,这段往事是对古砚来历的必要交待,这才有了小说归还古砚的故事,而且使得情节有了波澜.从艺术表现看,这是小说的插叙部分,不仅补充人物和事件,使内容丰富充实,而目小说结构更加曲折有致.从人物塑造看,也表现出上一辈人的勇敢、智慧、朴实、牺牲、友爱的精神品格.从思想内涵看,这段古砚情,蕴含着作者对苦难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朴实友爱精神的赞叹之情,丰富了小说内涵,突出了小说人情美的主题.

(1)此题综合考查小说的主题和技巧的能力.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文本的分析.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主题.A项“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说法有误;C项“但也说明他大胆冒失,所以才有了后来伐树的危险,差点丧失了性命”说法不当;E项“不仅产生突转的戏剧性效果”不准确.故选BD.

(2)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理解标题的作用.标题的作用无外乎以下几点:1.贯穿全文线索比如本文,就是以“铁十字勋章”为线索展开文章的情节;2.关联主要情节、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3.交代文章主题、情感.4.蓄意含蓄,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5.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6.交代写作顺序.总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联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此外还有作用:表明写作对象,寓意含蓄,引人深思;制造悬念,激发的阅读兴趣等作用.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走进文本,细细揣摩,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3)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小说在刻画林区青年这一形象时,主要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首先应到文中找到描写青年的内容,然后再看有没人他人和环境的衬托.比如文中写“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回答时一般的思路是:先点出人物的典型意义,再根据文章不同内容分别概括人物所具有的鲜明的性格特征,还要用实例进行分析论证.

(4)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基本能力.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分析原因,原因主要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首先答情节的内容是相辅相成,还是矛盾的对立,然后这些情节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再现、主旨的表达以及和标题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丁西林:君子不器

丁西林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又是出色的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8部独幕剧、9部多幕剧,其独幕剧的创作堪称典范。他出现在中国现代喜剧的肇始期,初试戏剧之笔,就表现出了一种艺术上的成熟,显出“凤毛麟角一般的可贵”。

丁西林1910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l914年负笈至英国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1919年获理科硕士学位。由英国学成归国后,受聘入北京大学任教,任物理学教授兼理预科主任,后多次被选为物理系主任。他任物理系主任期间,极力延聘优秀人才,使物理系一时人才济济,称为一时之盛。他大力提倡实验工作,以树立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优良学风。他讲授物理课,首倡采用中文编写讲义,并从事整理和订正物理学名词术语的中文译法,以利于国人吸收西方科学。他在北京大学任教近十年间,成绩卓著,深受学生尊敬,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人才。

1927年丁西林出任设于上海的物理研究所所长。当时研究所白手起家,经费很少,所需各种器材、设备和书刊均须从国外购进。他面对困难毫无惧色,精心规划,刻苦经营,迄至抗战前夕,物理研究所已建立了一批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他任物理研究所所长期间,坚持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功绩斐然,深得中研院院长蔡元培先生的器重和所内人员的尊敬。

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留英期间阅读了大量欧洲名著。归国后业余从事戏剧创作,成为“五四”以来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作于1923年的处女作《一只马蜂》主旨在于批判守旧思想,宣扬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但和当时流行的注重作品的社会意义的“问题剧”不同的是,没有常见的阶级矛盾的双方、水火不容的敌我,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含蓄的风格表现自己的主题,让人物在一连串的反话与谎话中表现自己,使剧情变得轻松活泼。丁西林对人物的态度也较温和,他用一种既嘲弄但又不乏爱护的态度描写每一个人,表现出一种温和轻松的幽默品格。

作为一位常年从事研究并取得重大成绩的科学家,丁西林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都不可能不为自然科学所要求的理性逻辑所渗透。而用这套思维去观察、思考、表现出来的生活,自然也具有一种别样的色彩。

物理学对研究者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使丁西林在从事戏剧创作时形成了优越的“喜剧审美定势”。正是这种发现与挖掘能力,使丁西林像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从“找房子”“偷烟”“赔花瓶钱”这些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近乎无事之事”中捕捉到喜剧的因子,并对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作为以严密逻辑推理为基本工作要素的科学家,他对逻辑关系的掌握是熟练的,而当他作为一位戏剧作家时,他便在作品中自如玩弄与破坏着生活中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从而使偶然性出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被自然化解,产生独特的喜剧效果。

丁西林认为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必须有味。喜剧的笑也不同于闹剧的哄堂、捧腹,而是“会心的微笑”。丁西林一般不采用通常意义上的夸张,更不求助于外加的笑料。他的独幕喜剧大都情节单纯,人物不多,也没有大的矛盾,但能把握住剧中的喜剧性“种子”,形成核心情节。在剧情展开上,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有鲜明的层次和节奏。他还很重视喜剧的结尾艺术,每每在全剧矛盾冲突已经结束了之后,又出人意料地添上一笔,进一步强化喜剧效果。他的语言,也以幽默俏皮为人称道,挥洒自如,毫无斧凿痕迹。建国后,丁西林先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多种职务。在繁忙工作的间隙,对于戏剧的创作与发展仍做出坚持不懈的探索,创作出多部话剧、舞剧、新编戏曲等。他的独幕喜剧久演不衰,北京人艺多次把他的《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搬上舞台。

1974年4月4日,丁西林因心脏病猝发,不幸去世。他在独幕剧创作上的突出成就,为中国现代话剧史留下了宝贵的一页。

【相关链接】

①君子不器: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

(杨伯峻《论语译注》)

②丁西林在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中国现代话剧是以悲剧为主体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喜剧作家之一;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剧,而他却执着于独幕创作的艺术实验……他出现在中国现代话剧的“初期”,可是从起笔就达到了高水准,表现出一种艺术上的成熟。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③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学者而非社会科学学者,丁西林通常面对的是抽象宏观的物质世界、超越人类之上的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因而培养了他客观冷静的处世态度,不仅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而且怀纳的悲悯远大于愤激。在黑暗中能看到光亮,在不可笑中发现可笑,让可笑变得更可笑。

(郑以然《丁西林:在物理与戏剧之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丁西林在北大担任物理系主任期间,广纳人才、整订术语,树立起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风,建立了一批实验室和一个图书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B.上海物理研究所创办时步履维艰;十年后就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丰硕的成果,这与丁西林艰苦奋斗、锐意创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C.丁西林的戏剧创作从一开始就达到了高水准,表现出一种艺术上的成熟,是因为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求学期间积淀了丰厚的文学底蕴。

D.丁西林的戏剧在题材上并无特色,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含蓄的风格显出个性,善于用夸张丰富剧情,使情节波澜起伏,妙趣横生,让观众欣赏后发出会心的微笑。

E.无论是从事物理学研究工作还是在建国后从事文化交流工作,丁西林都没有放弃对戏剧创作与发展的探索,其剧作广受欢迎,意义深远。

(2)请结合材料简述丁西林“凤毛麟角一般的可贵”表现在哪些方面。

(3)文中说,丁西林“用这套思维去观察、思考、表现出来的生活,自然也具有一种别样的色彩”。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丁西林的剧作有哪些“别样的色彩”。

(4)丁西林的“不器”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并就其中一点结合现实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BE

(2).从人物身份上看,丁西林是物理学家,业余时从事戏剧创作;从作品上看,艺术上成熟,与流行的社会“问题剧”不同,风格轻松、幽默、含蓄;从后世影响上看,他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喜剧作家之一,执着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在中国话剧史上意义独特

(3).从平常小事中发现与挖掘喜剧因子,刻画深入细致;通过破坏生活中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产生独特的喜剧效果;有鲜明的层次和节奏,并非常重视结尾的艺术有着科学客观冷静的处世态度,悲悯大于愤激,具有独特的幽默品格.

(4).事迹:丁西林一生在科学研究、文学创作、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有所建树.启示:应使自己的潜在才能、个性获得全厦发展.

事迹:丁西林不仅关注自然,还关注生活、人生,善于将不同学科融会贯通.启示:人生关注的对象不应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应关心人类一般事务.

事迹:丁西林的戏剧融入了科学训练培养的思维,创作风格独特.启示:将科学的理性思维或人文的感性思维向不同领域运用,开拓创新.

事迹:常年的科学研究使丁西林形成客观理性的处世态度,故而其剧作品格不俗,引人深思,让人会心一笑.启示:用科学的客观理性和人文的良知热忱关照人生世态,才能获得更丰富的人生感受.

试题分析:

(1)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A项错误在于,“建立了一批实验室和一个图书馆”是在上海物理研究所时的事迹;C项说法不完整,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物理学对研究者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使丁西林在从事戏剧创作时形成了优越的“喜剧审美定势”; D项“题材上并无特色”语过绝对,原文是“他的独幕喜剧大都情节单纯,人物不多,也没有大的矛盾”;“善于用夸张丰富剧情”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丁西林一般不采用通常意义上的夸张,更不求助于外加的笑料”.

(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主要应在文本中筛选丁西林的“可贵”之处.这主要表现应从丁西林的身份上、从丁西林的作品上、从丁西林对后世的影响上分类筛选,归纳概括.

(3)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抓住“别样的色彩”一语,对文本中关于丁西林剧作的介绍进行分析.比如,丁西林善于从平常小事中发现与挖掘喜剧因子;丁西林的剧作往往通过破坏生活中正常的承接与因果来产生独特的喜剧效果;丁西林的剧作悲悯大于愤激;等等.

(4)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目中“不器”的意思(见“相关链接”),然后再分别就“体现”和“启示”作答,可每答一点“体现”(或“事迹”),就据此回答一点“启示”.比如,“丁西林一生在科学研究、文学创作、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有所建树”是他“不器”的表现,就此可得出“一个人应使自己的潜在才能、个性获得全面发展和实现”的启示.等等.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今社会,,总有那么一些不知敬畏是何物的人,他们不敬生命,不敬自然,不敬律令,不敬传统,不敬历史,不敬民意,不敬信仰,完了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对于这种现象,要想,除了唤醒人们的敬畏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制度、完善管理。

A.鱼目混珠     振振有词     扬汤止沸

B.鱼龙混杂     侃侃而谈     扬汤止沸

C.鱼龙混杂     振振有词     釜底抽薪

D.鱼目混珠     侃侃而谈     釜底抽薪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词语运用

C

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

侃侃而谈:指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古时候用来形容人善于交谈,有风度;

扬汤止沸: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对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一处强调的是“ 当今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人”,用“鱼龙混杂”更好;

第二处强调的是“一些人没有敬畏心最后自以为有理由,说个没完没了”,用“振振有词”更好;

第三处强调的是“要想转变一些人的心理,只有从根本上唤醒这些人的敬畏心”,用“釜底抽薪”更好;

故选C.

     

下面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台激进女政客吕欣洁过境荷兰的时候,因为护照上有“台湾国贴纸”而被要求必须把贴纸撕掉.对于她要以此表明“我们是一个独立国家”的申辩,对方直言不讳地反问:“贴张纸就是独立国家了?”

B.中国需要认真处理对日关系,不仅以简单的“复仇”心态、老大意识粗暴以对,而且要正视日本的心态和心结,要对日本施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症下猛药

C.《美人鱼》在题材上将真实与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接地气而不失仙气,既不失大片特效,又颇具人文关怀.在这千篇一律爱情片、手撕鬼子抗战片、尔虞我诈宫斗剧、家长里短婆媳剧泛滥,《美人鱼》堪称超尘拔俗

D.与中国构建英中关系的“黄金时代”,恐怕是全英国社会面向未来的一次选择.英国会继续保持与美特殊关系,但它像是下定决心同时为自己开展英中战略合作的新领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A

A.正确;

B.不合逻辑,“不仅…而且…”关联词用错,不合语境,应用“不是…而是…”;

C.成分残缺,“在这千篇一律爱情片…”中的“在”缺少宾语中心语,在“泛滥”的后面加上“的时代”;

D.搭配不当,“开展”和“新领域”不搭配,将“开展”改为“开拓”;

故选:A.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科技安全既是科技的问题,。。,。?。在科技领域是否会提出相似的发展策略?

①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各方面的交流打破了国家这个相对的封闭体

②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认识到关于科技安全有很多问题值得讨论

③也是国家的问题,它还是个动态的问题

④例如,我们讨论的科技安全潜在前提是以国家为单位的

⑤在经济领域我国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亚洲合作发展思路

⑥那么,我们该怎样界定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科技安全问题。

A.③②⑥①④⑤              B.③②④①⑥⑤              C.②③④⑥⑤①              D.⑥③②①④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B

要了解整个文段的意思,此文段围绕科技安全而展开.

“既”和“也”关联词联系紧密,可判断在最前面.“清楚了这一点”中的“这”指代及其前面的内容,所以第二空填中的“科技安全”的例子紧承中的“打破了国家这个相对的封闭体”是针对中“以国家为单位的”来说的,应紧跟的内容紧跟中的“在经济领域”和横线后面的“在科技领域”对应,所以最后一个空填

故选B.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蔡元培先生曾在大学演讲时说到人生的三个时期,即预备时期,幼年;工作时期,壮年;休息时期,老年。

他接下来说,预备时期①             。少年受益于社会,欠下债,债是要还的。工作时期,也是还债时期。②               ,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老年进入休息时期,如果有能力,③                        。即便休息,“半息”就可以了,不要“全息”。健康状况允许,又有份事业,是个实业家、教育家、著作家,继续工作着,不知老之将至,当然更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也是欠债时期 壮年为社会做工作 还是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本文段介绍的是对人生三个时期的理解,第一处根据下文的“欠下债,债是要还的”,可知这里应是写预备时期特点是“欠债”.第二处根据上文“工作时期,壮年”可得出这里是写“壮年时期”.第三处可据上文“如果有能力”答出应该如何之类.

     

下面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班级分享阅读活动将分组进行,各组要确定阅读主题和书目,并完成海报等作业;班内则将开展海报展示、笔记漂流等活动,并通过投票对各组阅读成果进行评比.

本题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图,班级分享阅读活动将分组进行,各组要确定阅读主题和书目,并完成海报等作业;班内则将开展海报展示、笔记漂流等活动,并通过投票对各组阅读成果进行评比,根据以上分析可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流程图的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阿根廷足球天王梅西日前接受埃及电视台采访时,将球鞋捐赠给节目组用于慈善事业,没想到此举引发轩然大波。很多埃及人对梅西给埃及穷人捐鞋感到愤慨。

在部分阿拉伯国家,给人鞋子带有侮辱之意。埃及电视主持人兼国会议员赛德•哈桑表示:“在埃及7000年文明史上,我们还没有这样被侮辱过。梅西,我要用你的鞋子揍你。还要把我的鞋捐给阿根廷!”而埃及前国脚马吉德认为“埃及人太敏感”。将梅西视为己出的西班牙也有不少媒体对哈桑的批评进行了回击,表示“对于一名足球运动员来说,球鞋意味着他赢得胜利的武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写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这句话说得短小而经典,因此被许多人引为座右铭挂在身上.

没错,这句话说得很对,但是我想了想,难道只有是己所不欲,才能勿施于人吗?那么己所欲,是不是就可以施于人?

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就是总喜欢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介绍给另一个人.我有一个同学,他很喜欢周杰伦,于是他把周杰伦的海报贴满了整个宿舍,又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讲述他的经历,终于找来了同学对他的反感.可他最后还很委屈的说:这么厉害的人,难道你们不敬佩他吗?诚然,JAY的名气很大,但也不是全天下的人都喜欢他一个,毕竟还有喜欢刘德华,喜欢李宇春的.那位同学很喜欢周杰伦,是没错.但如果把这种喜欢横加与别人身上,就是他的不对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只要大家克制一点都能做到. 但己所欲,勿施于人,这点要做好就相对困难了.因为己所欲是指自己喜欢的东西,依照每个人的心理特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一定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那把它拿来分给大家难道有什么错吗?其实错就错在这,因为我们喜欢的东西不一定每个人都喜欢.有人是金钱为至高无上,又认识金钱为粪土垃圾,道理便是这样.有时我也会不知不觉地做出一些这样的事情,比如我迷恋创网,便把同学们都推荐到创网上去,结果他们都认为那只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网站,丝毫不感兴趣.刚开始我也费解,这么好的网站为什么他们全都置若罔闻?不过现在我明白了,每个人的兴趣不同,一个文学爱好者当然喜欢像创网这样能发表文章的网站,反之如果对一个讨厌写作的人来说又怎会喜欢上这里?可见一个人的爱好不同,个性不同,他所形成的世界观也就不同.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东西,也没有绝对差的东西,关键是我们自己对它的看法.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有人爱江山,有人爱美女,有人爱财富,有人爱自由.如果把比尔?盖茨的金钱送给犬儒学派的第欧根尼?拉尔修,我相信他一定会嗤之以鼻.正如我们无法接受自己讨厌的东西一样,也许别人也无法接受我们的好意呢!己所欲,亦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