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八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安徽太平)仙源东溪项氏族谱》祠规载:“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上述祠规主要说明了

A. 该地祠堂文化盛行                      

B. 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

C. 宗法制在当地影响深远                  

D. 家规与国典作用一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宗法制

B 解析:材料引文“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把家规比作国典,旨在强调家规的重要性,对家族中人起到约束的作用,即“寓劝惩以训子弟”,B的表述符合题意;AC材料没有表达;D的表述有误,不合史实,故选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宗法制影响的理解。

     

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A. 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 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

C. 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 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汉代儒学

【知识点】O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

C 解析:董仲舒通过兴办太学,加强用儒家思想教育子弟,来加强思想控制,材料中“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明显是想借助养士维护政治稳定,故本题选择C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思想认识和理解。

     

数学史专家钱宝琮(1892—1974)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           

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深究

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          

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科学技术

【知识点】Q1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 数学成就

B 解析:依据材料,《九章算术》的作者认为数学家应该解决数学中的实践中的知识,对于理论性的问题,虽然可以知道,但是要搞清楚非常困难,不应该在这方面费太多的精力,这反映了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的研究。故选择B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九章算术》认识和理解。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选官制度

【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C 解析从材料可知,所谓的“家族政府”指的是汉朝到隋之间的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所控制;但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实行了科举制,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地位,同时扩大了官员的来源与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选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度特点的理解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B.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与地方权力演变

A 解析中央集权内部的矛盾是体现的中央权力内部分配的问题;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的问题。故选AB属于利益集团矛盾不符合题意C和D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央与地方权力演变的理解

     

“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①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②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薢,③售价既贵,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不足以历其利权。④盖土货多销一分,即洋货省销一分,庶漏危可期渐塞。”史料鉴别是进行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能力要求。上面这段史料中划线部分最为生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晴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小农经济解体

C解析:工业革命完成后,“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售价既贵”,故C项产生疑问。故本题选择C项。其他三项均符合小农经济解体的特征。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小农经济解体特征的准确理解。

     

近代中国某一事件被称作“以反满的汉民族主义为主要号召的”“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该事件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点】C2近代中国·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

A解析:依据材料中“反满”、“传统民变”、“中西碰撞”等信息可以看出此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故项洋务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并不反对清的统治,故B和D项不正确;戊戌变法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故C项不正确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性质的认识和理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这一思想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思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晴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洋务运动

B解析:依据材料中 “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等信息可知这是对洋务运动期间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学习制度和思想的结果的反思,故选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洋务运动发展特征的准确理解。

     

“以前是旧的破坏时期;现在是新的建设时期。以前,对于敌人,是拿出铁血的精神,同他们奋斗。现在,对于敌党,是拿出政治的见解,同他们奋斗”。对宋教仁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旧的破坏”借指太平天国起义          

B.“新的建设”特指民族工业发展

C.“铁血的精神”要求发动广大民众        

D.“政治的见解”意为宪政的理念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知识点】C2近代中国·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D解析:题干材料中“据已学知识可知“旧的破坏”指的是推清朝的封建统治,“新的建设”指的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铁血的精神”指的是推翻封建统治的精神,“要求发 动广大民众”不合辛亥革命的史实,因此排除ABC;题干中“敌党”指的是对立或不同的党派,而用“政治的见解”去斗争即实行政党政治,体现了宪政的理念, 故选D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孙中山晚年曾说:“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今天……万不可再用到个人身上去,要用到国家身上去。个人不可太自由,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如果拿自由平等去提倡民气,便是离事实太远,和人民没有切肤之痛。他们便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一定不来附和。”其目的是

A.真正实现国共合作                    

B.反对西方个人自由

C.挽救国家民族救亡                    

D.实现普遍平等民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知识点】C2近代中国·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C解析: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要用到国家身上去”“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的信息可知孙中山的主要目的在于挽救民族危机,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BCD三项排除。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新”的主要表现是

A. 知识分子发挥着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     

B. 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C. 弘扬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的精神核心     

D. 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五四运动

【知识点】C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五四运动

D解析:依据材料中“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找到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所以答案选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影响的理解。

     

下表是1890~1933年中国GDP结构即部分经济部门占GDP的百分比(按照1933年价格计算)

 

1890年

1913年

1933年

种植业、渔业、林业

68. 5

67. 0

64. 0

手工业

7. 7

7. 7

7. 4

现代制造业

0. 1

0. 6

2. 5

采矿业

0. 2

0. 3

0. 8

电力

0. 0

0. 0

0. 5

现代运输和商业

5. 1

4. 6

4. 0

上表反映出当时中国:

①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②现代产业有所发展

③重工业整体发展缓慢 ④官僚资本始终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A 解析:1890-1933年,种植业、渔业、林业和手工业占据国民经济约百分之七十的比重,反映了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现代制造业、采矿业、 电力所占比重很小,说明重工业发展缓慢;现代运输和商业占据一定的比重反映了现代产业有所发展,①②③正确;项材料没有体现。故选择A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经济变动情况的理解。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图“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共的十年对峙

【知识点】C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

C解析:依据饼状图中农民在党员中比例变大,说明中共开展土地革命的结果。故本题选择C项。国民大革命时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共产党员人数增加没有关系;人民军队建于8月与题不符;抗日统一战线建于1937年与题意不符。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国共十年对峙历史的理解。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刊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这说明当时中共

A. 坚持以城市斗争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 走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败了

C. 还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D. 内部仍存在革命道路选择的分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五四运动

【知识点】C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五四运动

D解析:材料中“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反映的是反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主张“城市中心论”,说明当时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存在分歧。故D项正确。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解读和获取。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据此,人民解放军                                                                                                 

A.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B.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攻

C.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D.横渡长江,向全国进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解放战争

【知识点】C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解放战争

A依据题干材料中时间“我军第二年”即是1947年,据“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主力打到外线”说明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A项符合题意;B项在战略防御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理解。

     

当时美国记者鲍大可评论道:“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指

A. 雅尔塔会议       

B. 日内瓦会议     

C. 万隆会议     

D. 第26届联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知识点】F1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外交·万隆会议

C解析:从材料信息“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可以推断出是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会议期间,某些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国家利用一些国家制造纷争和矛盾,并对中国发出诋毁性言论,企图分裂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故本题选择C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新时期外交的理解。

     

下图为新中国一段时期内对外经济援助的有关数据。造成60年代援外支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          

B.“文革”严重干扰了经济建设

C.国民经济调整取得重大成果          

D.与美苏交恶需打开外交新空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知识点】F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中美关系缓和

D解析:依据材料图表中造成60年代援外支出明显呈上升趋势,联系所学中苏关系子啊上个世纪60年代恶化,中美关系急需缓和,故本题选择D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中美关系缓和的理解。

     

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B.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知识点】F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上合组织

B解析:依据材料中“可以将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说明上合组织是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故本题选择B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上合组织的理解。

     

“极端的自由导致极端的奴役”,这是柏拉图批判雅典民主制的核心理念。此语体现了柏拉图的政治观点是

A. 民主城邦里应一切自由                

B. 人人享有直接参政权利

C. 直接民主存在体制危机                

D. 人人有拒绝参政的自由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知识点】A3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C解析:雅典的民主政治建立在“轮番为治”的理念上,每位公民都可以直接行使参政权利。人人都有机会参政或拒绝参政的绝对自由,使得民主泛滥,故C项正确。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的理解。

     

从1545年到1800年,大约有60 000吨白银流向了中国。也就是说,欧洲人平均每年从中国购买了价值大约226吨白银的货物,这是1500年前欧洲每年购买所有亚洲货物的20倍之多。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西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D.中国闭关锁国政策松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

【知识点】 I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新航路开辟

B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545年到1800年”以及“欧洲人平均每年从中国购买了价值大约226吨白银的货物,这是1500年前欧洲每年购买所有亚洲货物的20倍之多可以看出材料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世界市场形成故选B。

【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理解。

     

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1320年—1384年)指出:“依《圣经》之言, 英格兰王国是一个整体,而教士、贵族、公众都是它的成员”、“王朝隶属于上帝,非此不能有繁荣”。这主要可以反映出宗教改革运动

A.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B.动摇了欧洲人对上帝的信仰

C.推动了《圣经》在英国的传播           

D.使英国王权归属于教权之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知识点】P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希腊先哲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A 解析:本题反映的是英国宗教改革相关史实,材料中指出“英格兰王国是一个整体,而教士、贵族、公众都是它的成员”“它直接隶属于上帝,”体现了维护国家的主权的 主张,实际上也是要求英格兰教会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体现了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据此分析可知宗教改革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A项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对宗教改革影响的概括

     

中世纪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最后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和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个变迁过程说明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

A. 发端于新航路开辟                     

B. 受世界贸易和生产力发展支配

C. 始终依靠殖民扩张                     

D. 呈现由多极化到单极化的趋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知识点】I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B 解析:材料中所提到的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和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应该分别是各个国家当时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的时候,故选B。

【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概括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上述材料表明

A. 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 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C. 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    

D. 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志国情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知识点】B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国君主立宪至

D解析: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从德意志本国的国情出发,照顾到统治阶级内不同阶层的利益,通过协调各方关系,最终将国家统治的基础固定下来,实质上是为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故本题选择D项。

【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对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理解概括

     

18世纪初一位荷兰医生写了一本《蜜蜂的预言》,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这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他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对手打败而逃散。后来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下列关于这一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主张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C. 竭力鼓励出口,控制商品进口        

D. 主张政府对经济实行保护主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知识点】M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凯恩斯主义

B 解析:材料“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这个蜂群兴旺发达”反映了浪费使整个蜂群兴旺发达,“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对手打败而逃散”反映了 节俭导致蜂群凋敝,即鼓励人民消费,刺激消费可以增加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经济作用,强调了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选B。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下面是1820年至1870年国际贸易额及其增长速度的演变趋势示意图,这一演变趋势主要取决于

A. 工业文明进程的持续发展              

B. 世界文明融合程度的加深

C. 世界经济体系化与制度化的推动        

D. 全球普遍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知识点】I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A 解析:依据材料中图表材料可以看出,1820年至1870年国际贸易额持续增长,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故选A。

【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贸易发展状况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