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19世纪末,张之洞在《劝学》中力主中体西用;至20世纪初,他执笔《江楚会奏三疏》却支持采用西法,主张改订现代法律与制度。由此可见,张之洞

A.改弦易辙,赞成革命

B.认识改变,支持革新

C.臣民思想,盲目顺从

D.八面玲珑,朝令夕改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师夷长技”

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张之洞的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在19世纪末,张之洞支持洋务思想,在20世纪初伴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从而转向学习西法进行革新,可见其思想的变化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中的“革命”错误;CD项错误。

     

图是德国人创作的漫画,其创作的背景是基于

A.甲午战争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清末新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

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一个政策”“一个敞开的门”,联系所学,在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可知该漫画创作于义和团运动时期,选项C项,ABD项时间上不对。

     

客观精神乃是历史写作的第一守则。对史家来说,下列最容易坚守的是

A.洋务运动起因                                                            B.曾国藩生卒年月

C.辛亥革命影响                                               D.对康有为的评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文化常识

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研究,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对于史料的研究最具有坚守的是曾国藩的生卒年月,这是最不易被改变的,最客观的,符合题意的是B项,CDA项中的内容很可能会加入主观色彩而产生不同的阐述。

     

研究民国人物,可作为原始史料的是

A.学术论文                                B.人物传记                                          C.个人信函                               D.官定教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文化常识

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所学,原始史料是指第一手资料,所以个人信函是当事人的亲自叙述,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中可能会加入主观因素,不可作为原始史料。

     

下列媒体可能报道轮船招商局开业情况的是

A               B              C              D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众传媒的发展,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中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而《申报》作为商业性报纸会对此进行报道,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刊物,B项是维新变法时期的刊物,D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刊物,都不符合题意。

     

“它超越了城邦制狭隘的政治框架,创立了一个将地中海世界的不同国家合为一体的世界国家”。“它”的经验最受现代推崇的是

A.创建民主政治,获得万民支持                                          B.注重军事力量,保障国家安全

C.推行普遍法治,追求万民平等                                          D.调整政治制度,强化国家统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C(B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历史,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将地中海世界的不同国家合为一体的世界国家”可知是指罗马对外扩张的结果,罗马经验最受推崇的是罗马法律,C项最符合题意;BD项也符合史实,但不是最佳。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该论述的主要意图是

A.倡导君权神授,提供大一统理论依据

B.主张天人感应,告诫君王要以德治国

C.接受阴阳五行,鼓动君王要独尊儒学

D.联系国家人事,提醒君王要重用自己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汉代儒学

B(A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思想,以此来告诫统治者限制暴政,最符合题意的是B项,AC项内容正确,但不是最佳;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君主要重用自己,排除D项。

     

一位英国学者认为:当此之时我们已可看出一自由帝国,一包括多种种族及宗教的共和国之胚胎;日后美洲合众国及不列颠帝国所殊途同归以实践的也就不过是这个自由大邦的理想。在该学者看来,当时的英国

A.在殖民地推行宗教宽容政策             

B.已经成后来英美政治理想实践的母体

C.在北美的统治是不列颠的政治理想实践

D.在革命后确立的政治制度是所有殖民地典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B(A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政体,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已可看出一自由帝国,一包括多种种族及宗教的共和国之胚胎”可知是指英国政体中的原则为后来英美政治体制提供了借鉴,最符合题意的是B项,AC项不是最佳选项,D项中的“所有殖民地”表述错误。

     

史学家钱穆(1895—1990年)上小学时听先生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治一乱云云,那只是中国人老话。如今世界进步了,像现代西方英、法等国,他们是治了不再乱,合了不再分的了,哪里像《三国演义》上所说。”对此解读确切的是,钱穆先生

A.批评《三国演义》,否定小说戏说历史

B.接受新史学的观念,认可西方现代文明

C.支持辛亥革命运动,越出改朝换代旧轨

D.接受历史进化学说,反对中国传统史观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史观

B(A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钱穆的史学观念,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中钱穆先生根据西方国家的史实反对中国人老话体现出其史学观念的转变,最符合题意的是B项,AD项表述正确,C项中的辛亥革命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启蒙思想家鼓吹“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其意图是主张

A.言论可以不负责任                                            B.要敢于表达自己观点

C.应该享有言论自由                               D.应学会聆听他人说话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启蒙运动

C(B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描述尽管不同意所说的内容,但是捍卫说话的言论自由,符合题意的是C项,DB项不是最佳,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可以不负责任”排除A项。

     

城市的特许状(12分)

中世纪西欧城市在争取城市自治过程中,曾获得许多特许状。

“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 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

“我授权我们自治市的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定在每周四,并且和我们温切斯特、牛津或者其他我们土地上的公民们一样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

“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 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 负责处理按照国王的法令而提出的申诉,遇有讼案即审理;此外无论何人均不得对伦敦人民行使司法权力。凡属市民均不得因任何纠纷而到市区之外进行投诉”。

问题:

(1)颁布上述特许状的是哪些人?(2分)

(2)根据材料,概括中世纪城市(市民)获得了哪些权利?(不得摘抄原文)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10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社会经济发展史综合运用

(1)国王或贵族领主(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

(2)权利:市民获得人身自由;市民享有一定的经济权利(具体回答自由交易或免关税权也可);城市享有独立的司法审判权;城市享有一定的政治和行政管理权。

影响:推动城市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地位日趋重要;吸引城市周边民众(农奴)涌入城市,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或地位不断上升或推动城市自治);推动世俗教育的发展(或大学开始兴起或市民文化发展)。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的中世纪,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1)本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答出颁布特许状的是国王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城市的发展,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 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 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 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概况即可;第二问学生可以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文化发展等角度进行论述即可。

 

     

“贫弱”的中央(12分)

在不堪言状的分裂与堕落之后,中国又重新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来。这一个中央,却以他特殊的姿态出现于历史。与秦、汉、隋、唐的统一相随并来的,是中国之富强,而这一个统一却始终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

——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

(1)“统一的中央政府”是何年建立?(1分)“不堪言状的分裂与堕落”指什么社会状况?(2分)

(2)这一个“中央”与前朝相比特殊在何处?(4分)

(3)你如何看待对该王朝“特殊的姿态”的评价?(5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960年;唐末(或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2)该中央只是基本实现了统一(统一不完全);国家相对贫弱;推行重文轻武国策,从中央到地方,文人占据要职(或形成了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推行分权和制衡制度,进一步强化皇权;改革兵制,实行内重外轻方针;对边境民族推行和解政策,以岁币换和平,民族政权对峙,边患不断;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路繁盛;儒学复兴,理学盛行;科举制完善,在考试制度与规则等方面有较大改革;科技发达,有三大发明完成于此时期。

(3)范例:如对北宋的“统一”的看法,结束了长期的分裂,为消除割据隐患;为巩固统治,设新制度,推行重文轻武国策,文化教育(理学与科技)得到进一步发展,且文官体制被后世沿用;但叠床架屋、名实分离的官僚制度,也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的“冗官”现象;重文轻武和强干弱枝的军事措施,也造成“冗兵”问题;由于宋朝未能完全统一,周边与少数民族政权,边境时常受到威胁,契丹、西夏逼迫北宋以岁币换和平,也加重了宋朝财政负担。对宋朝“富强”的看法,宋朝建立后,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割据混战局面,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发展,尤其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尤为迅速,中国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海外贸易兴盛,使宋朝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涌入市场,也促进了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从《清明上河图》中,也可见宋朝的富足;宋朝先后与三个强悍民族政权对峙,且统治300多年,足见宋朝也是比较强的。在富强的背后,我们也应看到宋朝还存在较多的“贫弱”问题,如财政开支较大,一直对民族政权的妥协等。综上,宋朝是一个以“特殊的姿态”呈现的王朝,在“统一”中有对峙政权存在,在富强背后,还存在很多积贫积弱问题,终其一朝。作者的观点是有其合理性的。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时代的社会,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1)本题考查的是宋朝的建立,学生根据所学即可知北宋结束了唐末的藩镇割据,于960年建立的北宋;

(2)本题考查北宋的社会进步性,学生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对宋朝的评价,学生能结合第二问中有关观点,展开辩证分析,或结合事实对宋朝的“统一”与“富强”进行多视角辩证的分析,要求论证史实正确,具有说服力。本题难度偏大,要求学生基础知识和较好的概况能力。

 

     

皇帝的遗产(12分)

作为现代凯撒,或作为现代的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一世并没有建立一个王朝,也没有一套持久的政治形式。但从实际的角度看,皇帝留下的遗产将成为整个法国乃至欧洲的组成部分。

请回答:

(1)“皇帝”留下了哪些遗产?(4分)

(2)如何看待“皇帝”的遗产。(8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物历史专题

(1)颁布《法国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秩序(或成为近代民法典典范);拿破仑战争扩大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进一步传播了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精神,动摇欧洲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加速了法国工业化进程,留下了对外侵略扩张与争夺霸权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激活了欧洲的民族意识(推进德国等统一);开创了一些近代化先河,如创办法兰西银行等;拿破仑的统治,扩大了法国影响,成为法兰西象征等。

(2)阅卷思路:能对具体遗产,从不同视角加以审视即可。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鼓励使用机器生产,以国家政策扶持和技术革新支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此后大大推动了法国欧美的经济工业化、政治推崇法治的进程,拿破仑战争将资本主义制度和民族国家意识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也扫荡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或从政治、经济、法律、观念等视角;或从对法国、对欧洲、对世界的视角均可),推进了19世纪西方的现代化进程,是进步的(或进步的遗产)但是拿破仑推行侵略扩张与武力争夺霸权的方式,对世界其他地区造成巨大灾难,同时激烈的国家冲突制造世界战争,威胁人类和平与文明生存(或写到拿破仑推行军事独裁统治、实行强权政治也可),对近代国际社会与关系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拿破仑这一历史人物,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1)本题考查的是拿破仑统治时期的成就,学生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对拿破仑活动的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该人物在政治、经济、对外战争等任一角度辩证的进行阐述即可。本题要求学生较好的基础知识和较好的概况综合能力。

 

     

晚清的外交(14分)

“华夷之辨”是长期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国人对国际秩序的看法。到了近代,在西方强势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现代外交的理念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华夷秩序。请以“近代中国外交观念的演变”为主题叙述这一历史过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范例: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结局,迫使拒绝现代平等外交的清朝签署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外国领事出现在通商口岸掌握领事裁判权,清朝也被迫接受条约形式的现代外交。天朝上国的华夷观与不平等朝贡外交体制开始遭受近代殖民主义外交的挑战与冲击(或写闭关锁国被打破)。19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同意在外交文书中对西方的称呼由“夷”变“洋”,并接受外国公使驻京的要求。清廷中央设立总理衙门,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机构应对日益繁重的外交事务。清政府在西方的压力之下,华夷观念动摇,不平等的朝贡外交逐渐让位于不平等的近代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败后的《马关条约》,迫使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以中国为轴心的东亚朝贡秩序进一步瓦解。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同意划定外国使馆区;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至此,传统的华夷观彻底破产,天朝上国的朝贡体制也完全崩解,数量众多的不平等条约将中国拖入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中。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外交,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学生作答此题首先根据近代史分为三个阶段,即19世纪四十年代、19世纪五六十年代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然后根据不同时期 史实进行阐述中国外交中华夷观念逐渐破产过程,本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掌握和历史概念的熟悉理解。

 

     

陈独秀的选文(25分)

1915年夏,陈独秀回到上海,住在法租界嵩山路吉谊里21号。9月15日创办了《青年杂志》自任总编辑。这期杂志共刊登18篇文章,有时政评论文章,着力于西方文化思想的评介和中西文化之比较;有阐述西方现代化历史的文章;有屠格涅夫的小说《春潮》,以及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封面人物)的长篇传记,作为“艰苦力行之成功者”的典范。这期杂志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就是陈独秀的《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在文章中,陈独秀先解释了法语La Civilisation(文明)的含义,然后指出近代世界有三大文明:人权说、生物进化论和社会主义。陈独秀认为:“此近世三大文明。皆法兰西人之赐。世界而无法兰西,今日之黑暗不识仍居何等”。

问题

(1)《青年杂志》创办有何历史意义?(2分)

(2)结合材料概述陈独秀编撰《青年杂志》的选文特色和目的?(8分)

(3)怎样看待陈独秀对法兰西文明的认识?(15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1)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或(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特色:关注西方文化思想;关注现代化进程;关注人物传记;重视中西文化比较;选文题材广泛,兼顾人文与科学等。目的:是推进西学东渐,以西方现代文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变革(或社会转型)。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要素为: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水平1:能够就作家本人的意图与时代的需要为解读的对象提出观点。陈独秀把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中出现的乱象,归因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要改变现状,只有以法国革命式的激进的方式(或与传统文化决裂)借用西方现代文明以拯救中国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这种观念在当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它将西方现代文明归于法兰西,也存在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如忽视了法式文明的激进,也未思考生物进化论用于社会人文的问题。如果照搬于中国,也是很难行得通的。水平2:陈独秀主张全面吸纳西方的(法兰西)政治学说、科学理论,改造中国,以实现民主共和。

评分项二:史实水平1:能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的背景、时代特征等史实建立联系。如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运用材料中西方近世文明的材料水平2:仅运用材料中的史实或时代背景史实。水平3:其它无关史实。

评分项三:论述水平: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答案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答案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答案4: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水平:叙述成结构。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陈独秀的历史活动,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1)本题考查的是《青年杂志》的历史意义,学生从新文化运动的角度考虑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对该杂志的分析,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着力于西方文化思想的评介和中西文化之比较”“ 时政评论”“有屠格涅夫的小说《春潮》,以及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等方面进行概括;第二问主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考虑,通过传播西方的文化来推动社会的转型以针对当时的内忧外患;

(3)本题考查的是对陈独秀对待法兰西文化的评价,学生作答时一定要将时代背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个人意图、中外文化材料对比等作为阐述内容,既要肯定其借助外来文化挽救民主共和的意图,也要注意辩证对待外来文化。本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综合素质较高,需要学生要有夯实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