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县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

下图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副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

查看解析   详情

据《礼记》记载:“天子之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这种规定反映的本质是()

A.严格的等级制度

B.天子生活奢侈、

C.政治地位越高生活水平越高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A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天子之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反映了分封制下严格的等级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应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等。材料中“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反映出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商代政治制度

     

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起源于

A.内外服制度

B.古代地名

C.西周分封

D.汉初封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西周的时候,为了巩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功臣、宗室子弟及先代贵族的后代到各地做诸侯,以达到“封邦建国,以藩屏周”的目的。其中,齐为功臣姜尚的封地,鲁为宗室的封地,受传统宗法制的影响,山东称鲁而不称齐。所以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内容。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桐叶封唐就来自于此。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根据所学知识,这套“制度”不包括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中朝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根据所学可知中朝制度为汉武帝时期实行,ABC三项均是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故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中“蜀郡”、“丞相与诸卿”,可判断是秦朝;从中“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户部”可判断这是隋唐时期的的三省六部制;从中“阁臣”、“工部、户部”可知这是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据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内阁制

     

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有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西周分封制》

B.《谈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与影响》

C.《简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D

试题分析:明朝时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皇帝亲掌六部,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彻底废除,清朝沿用明朝的官制,没有设立丞相,故《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错误。因此选D。A项正确,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B项正确,北宋时期吸取了唐朝的武夫专权的缺陷,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C项正确,古代选官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政治体制。

     

下列历代措施中,不能起到加强中央集权作用的有

A.秦朝全面实行郡县制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宋朝用分权办法加强地方控制D.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D

试题分析:“中央集权”即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B、C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由于政务繁忙,设立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加强了君主专制并非中央集权。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殿阁大学士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B

试题分析:解读材料,“不悉其行”的“行”指的的是品行,用了品行不好的官,就算得到应用的惩罚,但老百姓已经受苦了。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与其说是历史题,不如说是一个打着历史幡的语文阅读理解题。从表面上看这个题目与课标教材似乎无关,其实隐性考查学生对科举考试的理解和认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D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朝御史大夫、汉朝丞相、唐朝六部均是非常具体的官职,均是非常重要的官僚机构,均不是皇帝私人顾问,只有明朝内阁大学士才是皇帝的私人顾问,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大学士

     

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A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事物的能力。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

     

史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属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该记载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时期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文武将吏,擅自属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属于唐朝后期,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藩镇割据

     

甲:“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乙:“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丙:“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丁:“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上述四段资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请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A.丙乙甲丁

B.甲丙乙丁

C.丙甲乙丁

D.乙丁丙甲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对材料的准确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分析备选项:由甲“大中正”“小中正”“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可以判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由乙“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可知是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是隋唐开始的科举制,由丙“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可知是西汉时期选拔官员的察举制,由丁“文章须依八股形式”可知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综合分析可知正确的先后顺序为丙甲乙丁,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对抗丞相为首的外朝,排除A;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管辖的六部执行,排除B;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加强了皇权,C项正确;内阁制度正式形成是在明成祖时期,排除D项。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制

     

某中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在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过时光隧道在一起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下列台词与史实不符的是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雍正:“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C

根据所学,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政务全部由皇帝一人处理。然而真正设立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他将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本题要求选择与史实不符的一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秦始皇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雍正帝设置了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AB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一部分人”是指

A.妇女

B.全体公民

C.外邦人

D.奴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盛行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后期,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古希腊雅典城邦达到全盛,古希腊雅典,享有民主的是雅典城邦的全体公民,故选B;在雅典,妇女、外邦人、奴隶没有公民资格,享受不到民主权利,排除A、C、D。

     

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初的雅典公民,要想提高自己的等级位次,其最直接的途径是

A.提高军事才能B.锻炼演讲水平

C.迅速积累财产D.培养参政意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中“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初的雅典公民,要想提高自己的等级位次”表明与梭伦改革中注重财产等级制相符,故C项正确;A不是当时主要依据;B中演讲不符合题意;D中参政意识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秦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郡县制

     

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城邦。这些城邦的基本特征是

A.地域辽阔,农业发达

B.法制健全,等级森严

C.中央集权,分权制衡

D.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D

【详解】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两百多个小国,面积狭小,人口不多,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下列对促成古希腊民主政治出现因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海岛和天然良港众多

B.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

C.城邦制度的形成

D.有高度发达的农业做支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D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靠海、多山、岛众;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容易实行民主政治;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是民主政治产生的人文因素。D表述不正确,应是工商业发达,因此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罗马法制定和实施的根本目的是

A.缓和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B.保护统治阶级的核心利益

C.适应帝国贸易发展的需要

D.完善发展罗马的法律体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B

【详解】罗马法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即保护统治阶级的核心利益,这是罗马法的根本目的,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根本目的”的要求,排除A、C、D项。

     

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调整罗马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C.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公民法,主要是调整罗马分民内部的关系,C项符合题意;A项本身表述错误,罗马法不适用于奴隶,不合题意;B、D项是罗马万民法的内容,不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古雅典城邦的克里斯提尼执政期间,极力发展梭伦构想的政策,为了促进雅典政治制度进一步民主化,减少政治混乱,以民主的方法反对民主的敌人,特意制定了

A.五百人议事会

B.民众法庭

C.陶片放逐法

D.平民保民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C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克里斯提尼执政期间,极力发展梭伦构想的政策,为了促进雅典政治制度进一步民主化,减少政治混乱,以民主的方法反对民主的敌人,特意制定某种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片放逐法符合题意,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陶片放逐法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陶片放逐法相关知识。陶片放逐法,也被翻译为“陶片放逐制”、“陶片流放法”、“贝壳放逐法”或“贝壳放逐制”等。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于公元前510年左右创立,约公元前487年左右陶片放逐法才首次付诸实施。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以及极具社会威望、广受欢迎、最可能成为僭主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

     

罗马帝国极盛时,有这么一件事,一个自由的男子娶一女奴为妻后又后悔,将妻子“休”回“娘家”。该女子决定到法庭起诉前夫。那么法庭将

A.进行调解

B.宣布“休妻”无效

C.要求男子赔偿

D.干脆不予理睬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D

该女子为奴隶,罗马法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贵族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男女不平等。因此选D。其他说法不符合罗马法特点。

     

罗马法第一条规定:“假如法院需要你到场时,你有义务要去,假如你不去,传唤你的人有义务在两名证人的协助下强迫你去;假如你犹豫或企图逃走,传唤者有权将你抓去。假如被告因年老或生病无法移动,传唤者有义务为他准备交通工具。假如原告及被告已到场,诉讼必须在日落前完结。”材料说明

A.罗马法是人类第一部成文法典

B.罗马法的规定详细琐碎、不实用

C.罗马法是比较完备、系统的法律

D.罗马法主张轻罪重罚,显示法律尊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C

【详解】从材料信息反映的关于“传唤”的各种情况都通过法律规定相应的处理措施来看,说明罗马法是比较完备和系统的法律。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中的详细规定是有必要的,实用性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惩罚,不能体现轻罪重罚的原则,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