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县六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面对乱世,孔子周游列国,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表述最准确的是

A.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当时各国忙于争霸,无暇接待孔子

C.孔子的儒学思想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D.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C

试题分析: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与孔子思想无法被各国所接受无关,故A项排除;“无暇接待孔子”与题意无必然的逻辑关系,故B项排除;题干中出现的现象需要从孔子的思想出发理解,因为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而孔子所提倡的思想显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不和,故C符项正确;“没有实权”并不是其思想不被接受的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意义在于

A.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B.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肯定了私学的合法性

D.增加了学生成才的可能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A

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故A项正确;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方面,而孔子是百家争鸣局面时期的思想家,故B项排除;孔子的教育思想并不是说肯定了私学的合法性,故C项排除;“增加了学生成才的可能性”有很多方面,而“有教无类”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在于打破了对贵族教育的垄断,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的教育思想

【名师点晴】孔子的教学内容:

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

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

三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奴隶主的文化典籍,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

总之,可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等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从教育内容的结构,以及社会的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应该说是初步完整化了。这是孔子在教学内容发展史上的贡献。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的,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美国物理学家卡泼勒曾将老子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物理学进行过比较,他认为“‘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对卡泼勒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老子的思想为现代物理学提供了哲学框架

B.老子的“道”的观点蕴含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C.老子的哲学思想与量子论有相同的科学价值

D.老子的思想是现代物理学发展的理论源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B

试题分析:老子主张世界源于“道”,是客观存在的,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这与现代物理学“场”的概念近似,故B项正确;题干中通过比较认为两者“道”和“气”与“场”的概念类似,没有说老子思想对现代物理学影响,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阐释老子的科学价值,故C项排除;老子的思想是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源泉的表述不合史实,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老子的思想

【名师点晴】老子介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今安徽涡阳县,一说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手工业者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

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体现了作者“尚贤”的思想,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墨子是小生产者,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希望提高自身政治地位,故B项正确;A项是道家思想;CD项是法家思想。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思想

【名师点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2、流派和主要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4、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蔡元培赞扬孟子时说:“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下列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苛政猛于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苛政猛于虎”都是孔子的主张,故AD错误;.“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主张,故B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法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儒家重视礼乐制度,讲究身份等级,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所以符合二者共同的是强调制度与秩序,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只是法家思想,CD项是儒家思想。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段材料所体现的思想是

A.仁者爱人,缓和社会矛盾

B.分封诸侯,维护等级秩序

C.君权神授,维护君主专制

D.物皆有理,遵守三纲五常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汉代儒学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他主张“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提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种思想有利于神化君权,加强中央集权。故应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力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

     

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

A.天行有常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格物致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汉代儒学

B

:“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据此可以看“天人感应”有“限君”的意图,此题选B。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动机”主要指

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消灭异端学说

D.繁荣学术文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汉代儒学

A

“焚书、尊儒”均是在进行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统一思想而非树立皇帝的权威,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消灭其他学说而非消灭异端学说,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思想要统一而非繁荣学术文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统治者的动机要从维护统治、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角度去分析。

     

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A.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题目中“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可知李贽借由肯定私心来宣扬个人自由,并非为权,故B项正确,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私欲膨胀,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公心”或者并未指出天理即是“公心”,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在它的初创和发展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一旦被统治阶级看中,当作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它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其中的合理因素也会被窒息。程朱理学的演变正是如此。下面不能说明材料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客观上有利于求科学之真

B.重义轻利阻碍商品经济的转型发展

C.理学取代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D.官方哲学左右知识分子的治学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C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否定项,材料提到,任何一种哲学思想一旦被统治阶级看中,当作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它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其中的合理因素也会被窒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理学取代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错误,理学是儒学在宋代的发展,并未取代儒学。因此选C。ABD都符合知识,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评价

     

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可以推断

A.追求神仙成为士人普遍风气

B.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

C.尼姑社会地位已经高于道士

D.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点。材料中“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体现出传统儒家思想和佛道思想的融合,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中“普遍”的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中体现不出尼姑地位提高,C项错误;儒家思想一致占据社会主导,D项错误。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流

     

顾炎武批判王阳明说:“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这表明顾炎武

A.意在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

C.主张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推动了明清学术的巨大进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B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心学不务实,已经背离了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肯定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

①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②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③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④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A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王阳明认为“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即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说明他认为良知在贤愚之间并没有差别;要通过“致良知”恢复良知的本性,以求成为圣贤;同时“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不需要向外探求,只需探求自己本心即可“致良知”。因此,①②③正确,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排除BCD三项。

     

有位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该思想应该是

A.王阳明B.李贽C.顾炎武D.王夫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D

试题分析:从对“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和“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可知该思想家应当是王夫之。在以上四位明清思想家中,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唯物论思想,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答案为D。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李贽的思想特点是离经叛道,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排除AB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的思想

     

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精神发展史综合运用

C

试题分析:李贽代表的是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文艺复兴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C符合题意。李贽思想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人文主义思想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B表达准确。李贽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文艺复兴将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都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C说法正确。李贽主张个性自由,男女平等,人文主义批判当时宗教宣传的“禁欲”主张注重人性,D说法正确。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故答案为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

     

“角色——有偿家教,任务——培养公私兼顾、能言善辩的好公民,目的——参与雅典的民主政治。”符合上述说法的哲学家是(  )

A.普罗泰格拉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梭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A

【详解】从“有偿家教”“能言善辩”、参与“民主政治”可以判断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古希腊时期教授雄辩术的人称之为智者,材料所体现的是智者的主张,而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梭伦都不属于智者学派,故排除BCD三项。

     

关于柏拉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

②认为富有的“贤哲”应做统治者

③认为武士们应该保家卫国

④认为农民和手工业者负责生产

⑤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A

“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柏拉图的思想观点:关注人类社会划分人的等级,各司其职,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发张奠定基础,排除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

     

下图两人分别是同一时期东西方思想领域涌现出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下列有关他们思想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查看解析   详情

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他创作的赞颂人的伟大并率先揭露教会贪腐的作品是(  )

A.《神曲》B.《十日谈》

C.《哈姆雷特》D.“九十五条论纲”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神曲》是但丁的作品,故A项正确;B项是薄伽丘的作品;C项是莎士比亚的作品;D项是马丁路德提出的;故排除BCD三项。

     

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版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耶稣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图意在

A.倡导宗教宽容B.宣扬教会权威

C.反对宗教改革D.抨击罗马教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精神发展史综合运用

D

试题分析:根据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基督的谦恭与教皇的倨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合1521年的时间不难判断,这些木板画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相关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的特点是反对罗马教会的专制而不是反对宗教本身,据此可以推断正确答案。其他选项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所以答案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

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君主专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B

材料中的“一则治、一则安”等字眼意在强调只能用一种思想来治理国家,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吻合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对思想自由,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天人感应,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君权神授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曾以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繁荣的思想文化闻名于世。下列有关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辩论术的发达→民主政治的确立→智者学派的兴起

B.辩论术的发达→智者学派的兴起→民主政治的确立

C.智者学派的兴起→辩论术的发达→民主政治的确立

D.民主政治的确立→辩论术的发达→智者学派的兴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D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前提,民主政治需要辩论术的运用,因此辩论术发达,在此基础上需要专门从事教授辩论术的老师,故智者学派兴起,所以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民主政治的确立辩论术的发达智者学派的兴起,排除ABC,所以选D。

     

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古代女子列入“闺节”、“闺烈”的烈女节妇,唐朝为51人,宋期为267人,明代为36000人。这种变化趋势表明

A.礼教束缚渐趋强大

B.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夫权社会基本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A

据材料“烈女节妇,唐朝为51人,宋期为267人,明代为36000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后,理学的影响巨大,礼教束缚渐趋强大,故出现以上现象,故A项正确;烈女节妇与君主专制逐渐强化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烈女节妇增加与中央集权无关,故C项错误;夫权社会早已形成,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烈女节妇大量增加”,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理学的封建束缚的角度入手,即可逐一分析选项,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马克思说:“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马克思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

“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是指教徒可以通过自己的信仰直接和上帝联系,而不通过僧侣这个中介,即“因信称义”,和宗教改革有关,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马克思评论的历史事件是宗教改革而非智者运动、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