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乐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

(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家学传统最早出现在史官家庭,因为史官要懂得数学、天文、历法,这些东西不靠学校讲,靠父子相传。所以,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记》就是由父子两代人完成的,这就是家学的影响。二十四史的第二部是《汉书》,主要作者是班固,但是班固的父亲班彪首先写了几十篇,然后班固接着写,班固没有写完,坐牢死了,他的妹妹班昭接着写。所以,《汉书》实际上经过了班彪、班固、班昭之手才最后完成。

  中国古代的家学很容易出现,这种例子太多了。“唐宋八大家”里有父子三人的“三苏”,苏辙、苏轼、苏洵,诗书相传,一家三口都是大文豪;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曹操,还有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历史上号称“三曹”,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三曹”同时代的著名女作家蔡文姬,其父蔡邕,也是大学者大作家。

  很多家族家风是代代相传的,而且有教育子女的格言,叫家训。所以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很多家训的书,最有名的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一直到今天,《颜氏家训》仍然被誉为家教典范。

  中国古代家学、家风的兴盛,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家业的代代相传。祖父和父亲是史官,儿孙就继续做史官;祖父和父亲是搞天文历法的,儿孙就继续钻研天文历法;祖父和父亲是中医,儿孙往往也继承医学传统。

  世界上有许多古老的民族,但是,唯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家学传统的民族。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小农经济形成极其浓厚的家庭观念;第二,世代相传的儒家思想影响了我们的每一个家庭;第三,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读书的重视是世界上很多民族所不及的。

  中国古代的家学有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钱学森在回想他的童年的时候说过,他四岁开始,每天都要站在家长面前背书。这些大科学家的古文功底好得很,就是从小背出来的。古代孩子从小背什么书?《论语》、《诗经》、《尚书》、《易经》、《左传》、《国语》、《周礼》、《礼记》等。

  第二种家学是请个老师上门来教自己的孩子。汤显祖的《牡丹亭》里,杜老爷请了一个私塾先生到家里来教他唯一的女儿杜丽娘。但这种家学往往为官宦人家、富商所用,他们有钱请得起老师。

  当然,在中国古代,最能请得起家教的人是皇帝。所以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大多数王朝开国皇帝的文化水平都不高。比如刘邦,他流传到今天的作品也只有《大风歌》和《鸿鹄歌》。但是当了皇帝以后,刘邦对儿子的教育就不一样了,他请了一个很有名的先生,叫叔孙通,做太子太傅来教他的儿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比较强的家族观念,家族开始办学。刘禹锡写过两句很有名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王导;谢,谢安。他们的家族是两个最有实力的北方大家族,东晋时期,这两大家族扶持了一代王朝。这些大家族重视家教,往往一个家族办一所学校,代替了地方政府办学的职能,不仅收本姓人,外姓人也可以来上学,这些家学在中国古代非常兴盛。                

(选自《名人传记》2012年5期)

1.下列对于家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古代的史官要靠父子相传才能懂得数学、天文、历法,而这些是史官必须具有的知识,所以在中国古代,家学传统最早出现在史官家庭。

B.《史记》和《汉书》的编写,都是家学传统的具体体现,《史记》是司马迁父子两代人完成的,《汉书》是班固及其父亲、妹妹共同完成的。

C.中国历史上的一家都是大文豪的比比皆是,如“三苏”“三曹”、王羲之父子、蔡邕父女等,说明中国古代的家学很容易形成。

D.中国古代家业能够代代相传,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家学的兴盛,如祖父和父亲是搞天文历法的,儿孙就继续钻研天文历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家训是教育子女的格言,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出现了很多家训的书,最有名的是一直到今天,仍然被誉为家教典范的《颜氏家训》。

B.家庭观念、儒家思想、对读书的重视等原因,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在世界上独有的具有悠久的家学传统的民族。

C.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是中国古代的家学内容之一,像钱学森他们这些大科学家的古文功底很好,就是从小背出来的。

D.在中国古代,皇帝是最能请得起家教的人,所以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第一代开国皇帝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他们的子孙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很多家族的家风是代代相传的,表现最明显的是家学传统中的父子,甚至是祖孙几代都会从事一种职业或研究。

B.中国古代的家学表现在官宦、富商等有钱人家,他们或是由家长对孩子启蒙教育,或是请私塾先生到家里来教自己的孩子。

C.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才出现比较强的家族观念,家族也才开始办学;此前,家族观念并不很强,也无家族办学的先例。

D.魏晋南北朝之后,有实力的大家族都重视家教,往往一个家族办一所学校,代替了地方政府办学的职能,使得家学更加兴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C(王羲之、王献之都是“最有名的书法家”,没有说他们是大文豪。)

2.D(原文只是说“皇帝是最能请得起家教的人”,没有说他们的子孙就一定有很高的文化水平。)

3.B(原文中只是说第二种情况是有钱人的做法,没有说家长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也是有钱人的做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4分)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举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向敏中荐为殿中侍御史,出为陕西转运使。赵德明言延州蕃落侵其地黑林平,下诏按验。奎阅郡籍,德明尝假道黑林平,移文录示之,德明遂伏。章献太后称制,契丹使萧从顺请见太后,且言南使至契丹者皆见太后,而契丹使来乃不得见。奎时馆伴,折之曰:“皇太后垂帘听政,虽本朝群臣,亦未尝见也。”从顺乃已。或谗云奎漏禁中语,改授集贤院学士、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谨商算。岁中积粟三百万,征算余三千万,核民隐田数千顷,得刍粟十余万。加枢密直学士、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燕,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几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卒,赠兵部尚书,谥简肃。       

  (选自《宋史·薛奎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   考:拷打。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     部:统率。

C.出为陕西转运使         出:离京。   

D.下诏按验               按:抑制。

5.以下句子中,全都体现薛奎临事明察的一项是(      )(2分)

   ①白州缓其狱                     ②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移文录示之,德明遂伏           ④岁中积粟三百万

   ⑤核民隐田数千顷                 ⑥奎密遣捕杀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①②⑥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薛奎处理事情明察秋毫,一丝不苟。他在出任陕西转运使时,通过认真查阅资料,成功的解决了赵德明说延州少数民族部落侵犯其领地黑平林一事。

B.薛奎拒绝契丹使者不合理的请求。契丹使者萧从顺请求面见太后,作为接待官员的薛奎以本朝大臣尚不能面见太后为由加以拒绝,契丹使者只好作罢。

C.薛奎为官能够体察民情,抚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他在益州任职时,当地老百姓和少数民族部落数千人罗列了薛奎很多政绩,请求朝廷让薛奎留任。

D.薛奎性情刚直,敢于谏诤。宋真宗在位时多次宴请群臣,薛奎向真宗直言,认为皇上现在过分讲求宴饮享乐,而且大臣多次喝醉酒也有损朝廷的威严。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4分)

 

(2)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4D(按,考察。)

5C(句②表现的是薛奎治政有谋,句④表现的是薛奎治政的功效,句⑤表现的是薛奎处事果断。)

6C(原文为“加枢密直学士、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可知,是薛奎在益州任职时秦州的百姓与少数民族部落挽留他。)

7.(1)兴兵作战已经很久了,百姓都因转运军饷而疲惫不堪,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用这些陈腐的粮食来使百姓困苦呢!

2)薛奎拿出自己的俸禄钱给他,告诫他说:“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参考译文: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今山西临汾)人。参加进士考试中选,任隰州军事推官。隰州的百姓经常在寺庙里聚众赌博,有一天,盗贼杀了寺里的奴仆抢走了钱财,赌博的人正好到来,衣服偶然染上了血迹,巡逻的士兵将他逮捕送到州府,经拷打审讯后屈招。只有薛奎对此怀疑,禀告州官暂缓处置这个案件,后来果真抓到了杀人凶手。调任仪州推官,曾经率领民夫运粮去盐州,恰逢下了连阴雨,粮食被水浸泡腐烂,薛奎就禀告转运使卢之翰,请求放民夫回仪州而后再赔偿损失的粮食。卢之翰大怒,准备上奏弹劾薛奎。薛奎缓缓地说:“兴兵作战已经很久了,百姓都因转运军饷而疲惫不堪,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用这些陈腐的粮食来使百姓困苦呢!”卢之翰的怒气消除了,凡是民夫损失的粮食,他都上奏免除赔偿。向敏中举荐薛奎为殿中侍御史,后出京任陕西转运使。赵德明说延州少数民族部落入侵了他的辖地黑林平,皇帝下诏审查验证。薛奎查阅了郡里的典籍,其中有赵德明曾经取道黑林平一事,薛奎抄写下来送给赵德明看,赵德明于是承认了错误。章献太后称制(行使皇帝权力),契丹使者萧从顺请求拜见太后,并且说宋朝到契丹的使者都可以拜见太后,而契丹使者来了竟然不能拜见。薛奎当时是接待使者的官员,驳斥他说:“皇太后垂帘听政,即使是本朝群臣,也不曾见到太后。”萧从顺才作罢。有人进谗言说薛奎泄漏了皇宫里的话,被改任集贤院学士、并州知州,后改任秦州知州。秦州驻有重兵,经费常不够用。薛奎力求节俭,教百姓改用灌溉的方法耕作,严格计算。一年内就积余了三百万石粮食,征收人丁税三千万钱,查实民间隐匿的土地几千顷,得到粮草十几万石。加封为枢密直学士,益州知州。秦州百姓和少数民族部落共几千人列举薛奎的政绩,请求朝廷让薛奎留任秦州,朝廷下圣谕予以褒扬,但没有同意让薛奎留任。成都有一个妇女告她的儿子不孝,薛奎责问那个儿子,他才说:“因为贫穷没有能力抚养。”薛奎拿出自己的俸禄钱给他,告诫他说:“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他们母子于是就和好如初。薛奎曾经在夜里设筵待客,有守兵杀人,人们都吓得奔逃,薛奎暗中派人将他逮捕处死,赴宴的宾客没有人知道此事。薛奎性情刚直,不肯随便附和别人的意见,遇事敢于说话,宋真宗时多次宴请群臣,以至于有大臣喝得大醉。薛奎进谏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振作精神处理全国的政务而对于宴饮临幸是从简的。现在天下确实是太平无事,但宴饮游乐却无节制,大臣们多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权威的做法啊。”真宗很赞赏他的说法。去世,追赠他为兵部尚书,谥号简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8.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9.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8.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9.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赏析: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晃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簸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是整首诗的线索。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

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名篇名句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共6分,每空1分)

(1)纵一苇之所如,                         。 ( 苏轼《赤壁赋》 )

(2)千古江山,                      ,孙仲谋处。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3)其身正,不令而行;                           。 ( 《论语》 )

(4)                       ,竟无语凝咽。  ( 柳永《雨霖铃》 )

(5)                         ,官盛则近谀。 ( 韩愈《师说》 )

(6)呼儿将出唤美酒,                        。( 李白《将进酒》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凌万顷之茫然 (2)英雄无觅

(3)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执手相看泪眼

(5)位卑则足羞 (6)与尔同销万古愁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第 9 车厢

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买的是第 2 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 《 文学报 》 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 9 车厢。买了第 9 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 9 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 8 车厢后就是第 9 车厢,谁会想到第 9 车厢后还是第 9 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 9 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 9 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 3 分钟。买第 9 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 9 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档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 1 车厢,让他把大家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 1 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 9 车厢来的… …”“那个车厢早就满了 … … ”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 9 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是这趟列车有两节第 9 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 9 车厢!”当时已是深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他们数到前一节第 9 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 9 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 9 车厢里。深夜,他起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啊?”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 9 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删改)

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4分)

 

12.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6分)

 

13.第 9 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1. ①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 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解析 文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上与结构上加以分析,开头的文段结构上一般是引出下文、作铺垫等;内容上一般是衬托正文故事或强化故事效果。难点在于第 ③点的总结。

12. 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解析 赏析景物描写,需抓住景物特点,写出抒情表达效果以及在突出人物形象与主题方面的作用。抓住了“光秃秃”“冷冷”就抓住了感情基调。注意表现手法的应用效果,如“烘托”“对照”等。

13.(示例1)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

(示例2)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

解析 第 9 车厢的故事中,列车长、第 9 号车厢乘务员、摘车厢的人似乎都没有错,但又都没有真正尽到自己的职责,是思维僵化所致。文本中的现象虽然有些夸张,但它揭示了某些道理,结合文本,写出自己的看法就行,要分条来写。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活性炭    韬光养晦   冗(rǒng)长   恪(kè)尽职守

B.谐奏曲     咄咄逼人   怆(chuàng)然  怙恶不悛(qǔn)

C.威慑力     暇不掩瑜   攫(jué)取    唾(chuí)手可得

D.笑咪咪     按图索骥   荒谬(niù)    返璞(pú)归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音考析

A 。B项“谐奏曲”应为“协奏曲”,“怙恶不悛”应为quān;C项“暇不掩瑜”应为“瑕不掩瑜”,“唾手可得”应为tuò;D项“笑咪咪”应为“笑眯眯”; “荒谬”应为miù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一句用了夸张手法,突出地表现了带工老板们到乡下用花言巧语哄骗包身工及其家长们的卑劣行径,把他们披着羊皮的豺狼的本质揭示得活灵活现。

B.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每当我说起包身工的故事,

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便油然而生。

C. 文章通过鲜明的对比,凸显人物性格,增强讽刺效果,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沆瀣一气,残酷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滔天罪行。

 D.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成语、熟语

A项,”活灵活现”是形容描绘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此处是揭露带工老板们对包身工的欺骗与压榨的卑劣行径,应用”入木三分”。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四部委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如果外资非正常撤离中国,我们将提起跨国诉讼,坚决维护中方的合法权益。

B.2月15日中坦举行会谈,有关人士指出,中方愿同包括坦桑尼亚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努力,继续为加快非洲和平与安全发挥建设性作用。

C.这一事件充分说明,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迫在眉睫,它不仅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

D.最近几年来,隧着我市市民收入的增加,股票、基金和各种形式的理财产品越来越吸引市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A。B项“加快”与“和平与安全”搭配不当;C项“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迫在眉睫”句式杂糅;D“各种形式的理财产品”包括“股票、基金”。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      )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②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

③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④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

⑤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

⑥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

 A.⑤①⑥②④③                        B.⑤⑥①④③②

 C.⑥④③②①⑤                        D.⑥②③①④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选C。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理清思路,抓标志性词语,注意上下 文的承接关系,是解答问题的关键。文段首句强调今天短暂,末句总结今天对于昨天和明天的意义,而选文内容正是围绕今天和昨天、明天的关系来写。因此第一空只能选⑥而不能选⑤,而⑥与④有关键词“接力”衔接,并自成一句,符合文段标点符号。③②是推论今天对昨天的意义,①⑤是讲今天和明天的关系,最后一句正好是对这四句的总结,因此选C。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两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B.上级领导对我们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学习三个代表,提高觉悟;二是坚持改革创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关心员工的思想和生活,确保内部的安定和团结。

C.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D.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当的地点——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蝉蜕调身上的皮。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标点符号

A。B项“三个代表”是专有名词加上引号;C项第三个分好应改为冒号;D项“蜕掉”前的逗号改为破折号。

 

     

仿照下列画线的句式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4分)
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可是却畏于钻研科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仿、缩、扩、续

示例:有的人希望成为莫泊桑式的“短篇小说之王”,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希望成为贝多芬式的“音乐巨匠”,却苦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埋首耕耘之孤独。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6分)

《文汇报》4月8日:最近,起点中文网以“80后”和“90后”为主,进行了一次家族状况网络调查,在面对“你知道你爷爷或奶奶的姓名吗?”这个问题时,有42.1%的调查参与者选择了“不知道!”

新浪博客4月10日:有网友说,(爷爷奶奶名字)知道有什么用?不能张口说出来的!到时候告诉自己的小孩,他也记不住了,人都没见过呢!

(1) 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你对上述材料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1) 对“不知道爷爷姐姐姓名”问题的不同看法。(2分)

(2) 示例一:年轻人不知道爷爷奶奶名字情有可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家庭几代人之间有城乡的距离,年轻人往往很少见到爷爷奶奶;父母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注意的重心多在学业上;再说爷爷奶奶名字知道了也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示例二:年轻人不知道爷爷奶奶姓名太不应该。“不知道”者超过四成,反映出当前 “轻老爱幼”的社会问题已相当严重,与中国的传统美德相悖太远,而且知道不知道爷爷奶奶姓名不光是一个家庭家族问题,对照当前海外侨胞、港奥台胞在祖国的“寻根”热,也可以看出不少人“爱国意识”薄弱。 (4分)

     

写作(3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30分)

清末国学大师俞樾和重臣曾国藩到玄武湖赏荷。他们各自坐了小船下到湖里,船并无差异,但是曾国藩一个姓张的手下为了凸显曾国藩的尊贵,竟然弄了一顶小帷帐罩在小船上,以避免其暴晒。由于帷帐会被高举的荷叶牵绊,因此,这只小船只能绕荷花而行。而俞樾虽然顶着烈日,却能径入藕花深处,与荷花零距离接触。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审题立意点拨】

首先要弄清楚材料的意思,两个人一同去赏荷,曾国藩因为船上的帷帐,只好绕荷而行;而俞樾径入藕花深处,与荷花零距离接触。对此,我们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1.得与失。得与失,是一对矛盾体,“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曾国藩避免了暴晒,却失去了与荷花亲近的机会;俞樾失去了舒适的环境,顶着烈日,却径入藕花深处。由此,可以立意:得到的是安逸,失去的是欣赏美的机会,唯有肯于吃苦,才能品味生活的甘甜。

2.目标与途径。目标只有一个,而实现目标的途径却有很多,这就是生活的法则。曾国藩和俞樾都是抱着“赏荷”的心情去的,想一饱眼福。可是途径不同,结果也有所不同。曾国藩走的是“安逸之路”,而俞樾则顶着烈日,看来,唯有经历磨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走的路不同,收获也不同。有的人选择了捷径,很快到达了终点,但他并没有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有的人走了弯路,虽然成功来得比较迟,他却一路欣赏,反倒觉得生活很有滋味。也有的人投机取巧,既没有实现理想,也没有欣赏到周围的风景,所以只能慨叹人生苦短了。

3.成功与付出。与曾国藩相比,俞樾是成功的,而成功的背后是付出。俞樾因为不怕暴晒,才在烈日之下径入藕花深处,既赏其色又闻其香,心旷神怡。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付出,要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4.名利与负担。名与利,是人人向往的,然而一旦处于某种位置,自己反倒被束缚住了。曾国藩是朝廷重臣,手下为了凸显他的尊贵,于是弄来帷帐罩住小船。自己是被抬高了,可与真实的生活却拉远了,结果与荷花无缘。名利成了一些人的负担,使他们失去正常人的生活。如果曾国藩放下名利,就能像俞樾一样欣赏到荷花之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