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二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D

     

《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D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完璧归赵”而拜为上大夫,又因为在渑池会上斥责秦王、羞辱秦国文武群臣而拜为上卿。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

A.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B.西汉史学家对秦国仍存在偏见

C.功勋开始成为官爵升迁的唯一依据                         

D.战国士人地位得到了大幅提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A

     

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设泉陵侯国。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最终改泉陵侯国为泉陵县。材料主要表明

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                    

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东汉初年最终废除分封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战国时期,最有才华的士与最富强的诸侯强强联合,最终建立统一的帝国。在此过程中,士与君的关系也在发生隐约而又根本的变化。这一变化最终完成的标志是

A.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B.汉武帝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C.唐朝确立科举制                        

D.宋明理学的出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汉代儒学

B

     

《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汉代儒学

D

     

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

A.道教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B.唐代宗教迷信严重

C.佛道儒出现融合的趋势                        

D.道教戒律的严格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C

     

宋代以中央朝臣充任各府长官,称作“权知某府事”,即暂时代理该府政事,简称知府。金代“以户部尚书瓜勒佳必喇为翰林学士承旨、权参知政事,行省于辽东”,即行省。二者体现的相似政治理念是

A.皇权专制          

B.中央集权           

C.地方分权        

D.权力制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B

     

宋代,在政府控制的重要产盐区,政府经常将一些帝王将相附会成盐井的发现者,并进而将其塑造成盐神,成为官方代表。这种做法

A.提供了食盐官营依据                        

B.彰显了食盐的重要性

C.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体现了人们愚昧迷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A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绘画相信有一个最佳视点,只是这视点不是‘焦点’,而是‘天眼’,即画家要站在一个宏伟的高度,俯察游观自己所表现的对象。因此,中国画家少去写生,而是‘收尽奇峰打草稿’,这样作画运思时,就处于一个以大观小,一切了然的境地。”据此可知,影响古代绘画创作的思想是

A.佛教思想                                 

B.道家思想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D

     

元末明初,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三”乃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其关键因素是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松江地区环境更适合植棉

C.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D.植棉、纺棉的经济效益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D

     

史学家何炳棣在《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写道:“汉高祖大朝群臣为太上皇祝寿时戏言以天下为产业……(明太祖)祭祖时以天下《赋役黄册》与鱼肉果蔬并陈。”这主要表明了古代中国

A.天下为公                   

B.家国一体                      

C.宗法观念                      

D.前后继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B

     

明朝嘉靖年间,言官沈炼、杨继盛因弹劾作恶多端的严嵩、严世藩父子,触怒皇帝被处死刑。后严嵩父子倒台,严世藩受审时买通官员,在定罪书上强调为沈炼、杨继盛平反;首辅徐阶审定时,将严嵩父子之罪修改为并不存在的“谋反”“通倭”。这些都反映出当时

A.严世藩有以死赎罪的悔悟                       

B.皇帝整个被权臣玩弄蒙蔽

C.专制下以皇帝好恶为中心                       

D.首辅徐阶才是最大的奸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C

     

(徽商)“即使以商致富而无名秩,对他们而言,仍然不算显亲扬名,家族的荣耀只能通过读书入仕才能获得。他们倾资本兴办学校,使子弟投身科举,凭商入仕后又使用政治上的特权促进地方和家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可见当时

A.商业发展推动教育进步                       

B.官商勾结现象较为普遍

C.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D.重农抑商政策遭遇挫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C

     

据《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末毕工。由此可知

A.江西制瓷工艺水平相对较高                    

B.统治者生活日益腐化

C.全国瓷器主要来源于江西                      

D.市场对瓷器需求较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A

     

据统计,在清代,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该情况体现了

A.清代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盛            

B.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心

C.清朝政府对商业发展高度重视             

D.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B

     

康熙三十九年苏州踹匠(又称“踹布匠”)由于包工头克扣工钱罢工将近一年,最后是清政府的司法介入而结束。康熙五十四年踹匠再次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清政府以“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立石严禁。这反映该历史时期

A.罢工仅仅以经济目的为主                 

B.政府执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

C.政府立法以管理手工业                   

D.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D

     

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兑换比例却时有变化。乾隆年间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

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               

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国家增加了铜钱的铸造发行               

D.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

     

李洵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又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已改变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A

     

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A

     

“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A.盲目与排外    

B.反帝与反封建     

C.爱国与保守     

D.正义与非正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

C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中说:“吾党做劝告开明工夫,未必不为彼党间接发生助力。彼党做预备革命军工夫,亦未必不为吾党间接生助力,此所谓相反而实相成。”材料表明

A.实现民权是两者共同目标                  

B.两党分工明确并各司其职

C.两党为共同利益应实现联合                

D.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的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A

     

武昌起义之后,广州地方商绅光复广东的请愿活动被总督张鸣歧驱散,革命党则暗杀满族将军并组织民军向广州进发,广州商绅准备再次集会选举张鸣歧为新政府都督,不料张鸣歧已逃出广州。广东光复的过程说明

A.商绅斗争目标不同于革命党人              

B.革命党暴力活动得到了商绅支持

C.广东光复的主力是商绅阶层                

D.各阶层在反清的方式上不尽相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D

     

有人评价辛亥革命时说: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A

     

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期刊存在的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A.平等进步           B.民主科学           C.追求真理         D.爱国主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