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二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做法(  )

A.遵循了周代的宗法制度精神实质                

B.严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                

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A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  )

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        

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经济商品化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C.封建地租货币化  

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D

     

右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分工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A.“城郭之民,类多工商”

B.城市与乡村为行政区域划分单位

C.城市商业功能从属于其政治功能

D.“市”成为城市活动的中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C

     

“探寻中国经济政策演变之路”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整理研究成果时,附了两幅描绘生产民俗的河北剪纸,借以说明中国古代的某种经济形态,同时他们还引用了与这一经济形态相对应的言论。这些言论不应包括(  )

A.“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C.“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井盐耳”   

D.“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D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选官制度

C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C

     

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

C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艺术

A

     

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西塞罗意在表明(  )

A.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                      

B.法律必须注重保护自然事物

C.法律必须维护广大罗马人民的利益              

D.法律必须与雅典的民主政治相适应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A

     

古希腊某一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  )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          

D.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B

     

下图是选自侯中军所著《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书中的近代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数量增长趋势图。该图反映了(  )

A.鸦片战争结束后传统的中外朝贡体系逐渐动摇

B.清末民初以后不平等条约的总数呈现下降趋势

C.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不平等条约体系基本瓦解

D.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数量与中外战和关系成正比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侵略与反侵略斗争综合运用

A

     

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  )

A.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    

B.甲午战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

C.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    

D.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A

     

下图为太平天国颁发给农民的田契。内有某人“自置田一十八亩”,“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米银,不得违误”等文字。这则材料可以说明太平天国 (    )

A.未严格执行《天朝田亩制度》

B.普遍实行土地公有的制度

C.实现了“有田同耕”的理想

D.与地主相勾结残酷剥削农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

A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侵略与反侵略斗争综合运用

A

     

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来理论。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  )

A.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            

B.西方法制精神影响重大

C.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反满民族情绪日益高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综合运用

C

     

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B.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D.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综合运用

A

     

中共三大决议:我们希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迅速实现;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以树立国民革命之真正领袖地位。此后国共两党(    )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         

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

C.进行重庆谈判,实现国内和平建国        

D.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建立联合政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民革命

A

     

图一和图二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  )

A.1921年和1922年

B.1927年和1928年

C.1937年和1938年 

D.1949年和1950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共的十年对峙

B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    )

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C

     

17世纪被誉为“荷兰时代”,荷兰成为“模范国家”、“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人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等,但到了17世纪晚期荷兰却风光不再,导致其急剧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       

B.商业资本发达但工业资本不足

C.英法颁布一系列歧视性的法令       

D.三次英荷战争中失去殖民优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A

     

下表是19世纪最后30年英、德、美三国煤炭、钢铁产量情况统计(单位:万吨)。表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

国家代号

1871年

1900年

煤炭

钢铁

煤炭

钢铁

117.0

6.7

225.0

13.9

37.9

1.75

149.8

15.1

41.9

1.77

240.8

24.0

A.美国、英国、德国B.德国、美国、英国

C.英国、德国、美国D.英国、美国、德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C

     

《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的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

A.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

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C.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C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后,恩格斯指出:“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材料表明恩格斯(   )

A.批判德意志帝国的君主专制本质   

B.揭露德意志帝国的军事专制特点

C.指出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D.认为《帝国宪法》提供了合法斗争的平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D

     

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发出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呐喊。下列人物和主张的连线,正确的是(  )

A.普罗塔哥拉——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

B.薄伽丘——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伏尔泰——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D.康德——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精神发展史综合运用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