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如同向水中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反映的是(  )

A.“大同社会”的理想               

B.宗法观念

C.“三纲五常”的原则               

D.分封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B 

本题考查古代的宗法观念。题干强调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群体,这是宗法制度的反映。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C

分封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河南、河北简称分别是豫和冀州,来源于豫州和冀州,B湖南简称湘,得源于湘江,湖北简称鄂,源自鄂州,C山东、山西简称分别是鲁和晋,源自西周时期的分国,D广东简称粤,得名于古称“百越(粤)”之地,广西简称桂,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泛指“五岭”以南地区),设置桂林郡,辖地包括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广西简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答案选C。

     

“封建制”本意即为“分封制”,是指古代帝王裂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地。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此处所指“封建制”的是              (    )

A.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                                                       

B.汉高祖封长子刘肥为齐王

C.明太祖封七子朱榑于青州                                                       

D.康熙封四子胤禛为亲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D

分封制。本题属于逆向思维型选择题,解题时要注意题干的要求“不属于”。题干材料主要阐述了分封制,即“古代帝王列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拥有自己的领地”。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实施分封制,封功臣姜尚于齐地,汉高祖刘邦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统治,实施了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明朝时的藩王们有自己的封地军队并且必须呆在自己的封地不准在京城(当是有两个,南京,北京)清朝的王族。有俸禄(工资)无封地。因而,不算分封制,综上分析可知ABC均符合题意,D不合题意,故选D。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注:周武王之子,西周第二代国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这说明西周初年(    )

A.分封邦国众多                                                     

B.天子与封臣关系平等

C.靠盟约维系宗法关系                                                         

D.尚未形成高度集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D

本题考查西周初年的分封制。A 项“众多”无法体现;B 项错在“关系平 等” ;C 项错在“宗法关系” ;从“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可以看出 当时诸侯王实力强大,说明当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D 项正确

     

诗经·小雅》中记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左传·昭公七年》中写道:“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这表明

A.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

C.受封的诸侯国和周是并列的政权

D.周天子和诸侯共同率民众开垦荒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B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秦始皇开创的,所以排除A 项;受封的诸侯国与周并不是并列的政权,而是上下级的关系,排除 C 项;D 项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按照分封制的内容,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故 B 项正确。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B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材料内容都与土地或种植业相关,故答案选择B项。A项不全面并且与材料内容不相符合。C项为错误项,D项是无关项。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图片与对应的文字说明正确的是

A.司母戊大方鼎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反映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B.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汉字“蚕”和“丝”字,说明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朝开始的

C.唐三彩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之一

D.人面鱼文盆反映了原始时代的彩陶已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D

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对教材相关内容有很好掌握。A项说法错误,司母戊鼎大方鼎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但反映的是商朝的铸造工艺水平。B项说法错误,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汉字“蚕”和“丝”字,但不能反映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朝开始的,根据所学,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C项错误较明显,唐三彩是唐代的釉陶制品,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D项正确,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反映了原始时代的彩陶己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

A.王权衰落,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天子独尊

C.周室衰微,大国争霸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C

分封制。然春秋时期大国已开始争霸,但材料中看不出争霸、兼并的迹象,故B、D不能选;春秋时期周王室确实已经衰微,但还没有到王命完全不能行的地步,一些称霸的诸侯王也还要打出尊王攘夷等旗号,故A也不能选;剩下的正确答案当然只有C,而从材料“楚王问鼎小大轻重”的表述中也可以判断出“分封制受到破坏”,故该选项是正确的。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  )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D.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商鞅变法。吴起、商鞅变法涉及新旧政治制度的转变,必然触及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导致争夺权力的斗争异常激烈。他们的遇害也说明改革虽然顺应时代潮流,但是道路是艰难曲折的,因此选C。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  )

A.奖励军功                   

B.实行什伍连坐制

C.奖励耕织                   

D.颁行秦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A

商鞅变法。材料体现出秦国军事力量的强大,而这一成就的取得源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提高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 故选A。B项是加强对全国控制的手段,并不能直接的提高军队的战斗力;C项是鼓励农耕的措施,增强经济实力;D项是维护统治的重要的工具。因此BCD三项均与提高战斗力无直接的关系。

     

《诗经》中《小雅·大田》篇云:“有龠萋(yuèqī)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导致“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井田制瓦解B.奴隶制瓦解

C.分封制瓦解D.铁器牛耕出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D

从“遂及我私”可知当时出现了私田,表明当时井田制开始瓦解,B 与 C 是井田制 瓦解的结果。井田制瓦解是当时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出现)的结果。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C

本题考查对“小农经济”概念的理解。题干中“治田勤谨”反映的是农业的内容,而“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反映的家庭手工业的内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只有C符合题意。AB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只是说了手工业这一个方面。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材料中推断,我国古代大规模修水利应始于

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B

材料反映了大规模修水利兴修的条件是铁制工具的发明。而铁制工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由此可以推断B项正确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出自以下哪一学派的主张(  )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A

春秋战国百家思想。水至柔又至刚,反映了道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选A

     

中国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常说,“三C”影响了我一生,就是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其中首推来自本土的儒家民本思想。下列言论属于孔子的是

A.“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C

儒家民本思想。本题审题注意抓住关键,选择孔子的言论,且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纵观四选项都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所以分清各言论的出处很重要。A属于荀子(唐太宗也多次引用舟水关系),B为孟子的仁政思想,C为孔子的德政思想,D为明清时期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应为黄宗羲的言论。故答案为C

     

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    )

A.孟子B.韩非子

C.墨子D.荀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D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先秦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起源时期,题干中“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的意思是: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这与荀子要求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的主张相符合。A 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B 项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C 项墨子的思想是“兼爱、非攻”;故选D。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市,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该典故应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

A.道家B.儒家

C.墨家D.法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D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灵活变通,不必死守教条,这鲜明地体现了法家的思想。

     

有史学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

A.墨家B.儒家C.法家D.道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A

墨家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节用”“尚贤”等其中的“兼爱”“非攻”等主张“逆势而动”故正确答案为 A 项。

     

通过《诗经》这部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下列哪个时期的历史:(  )

A.春秋、战国B.夏、商、西周

C.西周、春秋D.秦、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

C

《春秋》起止时间。《春秋》记载了西周到春秋中期的200多年的历史,故选C。

     

《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 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C

本题考查皇帝制度。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君、王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并为“皇帝”,来突出个人功业,答案选C项。

     

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A.宗法制B.皇帝制

C.分封制D.郡县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

郡县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才是本题的题眼,郡县制不再世袭而是由皇帝任命,郡守县令不再世袭当然造成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所以本题答案是D.郡县制。另外,ABC三个制度均不具备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的功能。

     

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这说明(  )                           

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

B.汉初丞相位尊权重,皇帝也礼让三分

C.丞相申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

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B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材料信息看,汉代初年,丞相权力较大,文帝求情后赦免申屠嘉一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故选B项。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宗法制得以恢复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B

推恩令。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目的是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使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是评价的哪一制度

A.世袭制B.军功制

C.察举制D.科举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选官制度

C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由材料中的“主观性太强”可以排除AD,A是依据血缘关系、门第出身,D是依据科举考试成绩。由“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可以排除B,禅让制并非选拔人才,而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察举制下,由地方郡国官员推举人才,因此选官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容易任人唯亲。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