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汉朝时期的反腐败

汉代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逐渐形成了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西汉对官吏考核分为两大系统:一是纵向的,中央考核郡、国,郡、国考核县,县考核乡、里、亭,这是上下级的层层负责制的考核,称为“上计”制度;二是横向的,是中央各部门,地方的郡、国、县的长官对所属僚佐的部门负责制的考核。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西汉武帝颁布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诏六条》开始,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现在大家比较熟知的官员回避制度,就是初创于汉代。当时实行“三互法”,其内容规定: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有血缘关系或婚姻戚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为官。后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同时,职务连坐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到了汉武帝时归纳为“见知故纵之法”,即对国家官吏实行连坐,上对下、下对上均承担连坐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如果对自己的上级或下级官吏的违法乱政行为知而不举则坐以同罪。东汉沿袭西汉法律,如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下诏:“长吏赃满三十万而不纠举者,刺史、二千石以纵避为罪。”是说对赃官之贪行,刺史、郡守都负有纠举之责,如果失职,也要受到惩处。

我国最早的举报箱,是西汉赵广汉发明的。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颖川太守,受存钱罐的启发,令手下人制成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书”。有了这些举报箱,官吏和群众纷纷写信告密。赵广汉根据得到的线索,组织力量打犯,使奸党散落,盗贼不敢发,稳定了社会。赵广汉因此名声大振,升迁为京兆尹。

汉朝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汉武帝元封元年,鉴于惠帝在各郡设置的监察御史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把全国分了13部(部习惯上也称州),也即13个监察区,每部各监若干郡国,中央设13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部的监察事务。刺史的监察对象,一为地方官中的两干石官员,即郡及王国长吏;二为诸侯王;三为地方豪强。主要是防止他们横行不法,欺压乡民,扰乱地方安宁。这使任刺史者既能代表中央有效地行使监察职任,又“咸劝功乐进”,对强化监察是十分有利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汉代“反腐败”的措施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是在对秦制继承和完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B.汉代初创的“三互法”, 后经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形成了现在大家比较熟知的官员回避制度。

C.汉武帝时实行“见知故纵之法”,开始对国家官吏连坐,上对下、下对上均承担连坐责任,实行责任追究。

D.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分了13部,每部各监若干郡国,中央设13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部的监察事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西汉对官吏考核分为纵向的上下级的层层负责制的考核和横向长官对所属僚佐的部门负责制的考核两大系统。

B.西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C.西汉“三互法”规定: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有血缘关系或婚姻戚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为官。

D.汉武帝时的“见知故纵之法”规定刺史、郡守对赃官之贪行负有纠举之责,如果失职,也要受到惩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由此可见汉代对腐败官员处罚十分严厉。

B.西汉赵广汉受存钱罐的启发,令手下人制成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书”,发明了我国最早的举报箱。

C.作为监察官的刺史的监察对象为郡及王国长吏、诸侯王、地方豪强,目的是防止他们横行不法,欺压乡民,扰乱地方安宁。

D.任刺史者既能代表中央有效地行使监察职任,又“咸劝功乐进”,使在各郡设置的监察御史很好地发挥作用,进一步完善监察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C 选项对应的原文“职务连坐始于商鞅变法时期”,选项“汉武帝始行”错误,混淆时间范围。

2.D 选项中的“刺史、郡守对赃官之贪行负有纠举之责,如果失职,也要受到惩处”出自“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下诏”,不是“见知故纵之法”的规定,选项张冠李戴。

3.D “使在各郡设置的监察御史很好地发挥作用”无中生有,根据文意当时“惠帝时设置的监察御史应该已经取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每小题2分,共6分)

平津侯列传

司马迁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隙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厉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己。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倍:“背”,违背   

B.虽详与善,阴报其祸    详:“祥”,吉祥

C.宜佐明主填抚国家      填:“镇”,镇抚   

D.今诸侯有畔逆之计      畔:“叛”,反叛

5.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A.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B. 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C. 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D. 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弘小时候家里很穷,到中年才开始做学问,六十岁被征博士出使匈奴,但因汇报情况不合皇上心意而被免官回家。

B.公孙弘虽然自己生活节俭,但对人却很大方,将自己的俸禄全都供给别人,家无余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

C.公孙弘对皇上非常顺从,不敢在朝廷与皇上争辩,曾经因顺从皇上的意图而未遵从与大臣们的约定而让汲黯感到不满。

D.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时,公孙弘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宰相的职分而主动请求辞官,但遭到皇上的拒绝,最后终于任上。

7.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2分)

(2)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2分)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4.B 详:通“佯”,假装。

5.D

6.B B是对“故人所善宾客”大方,即对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很大方。

7.(1)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发厚待公孙弘。

(2)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

(3)略

【参考译文】

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他家里穷,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武帝建元元年,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武帝元光五年,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封他为博士。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于是皇上观察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史。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这是不忠诚。”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发厚待公孙弘。

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杀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都靠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余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

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公孙弘病得很厉害,他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功劳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应当辅助贤明的君王安抚国家,使人人都遵循当臣子的道理。如今诸侯有反叛朝廷的阴谋,这都是宰相工作不称职的结果。于是,他向皇帝上书说:“过去说:‘努力实践接近于仁,喜欢询问接近于智,知道羞耻接近于勇。’知道这三种情况,就知道怎样自我修养了。知道怎样自我修养,然后知道怎样治理别人。天下没有不能自我修养却能去治理别人的,这是百代不变的道理。现在陛下亲行大孝,以三王为借鉴,建立起像周代那样的治国之道,兼备文王和武王的才德,鼓励贤才,给与俸禄,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如今我的才质低劣,没有汉马之劳,陛下特意把我从行伍之间提拔起来,封为列侯,把我置于三公的地位。我恐怕先于陛下的狗马而死去,最终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责任。我希望交回侯印,辞官归家,给贤者让路。”武帝答复他说:“古代奖赏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业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祸患要崇尚武功,没有改变这个道理的。我从前幸运地得以继承皇位,害怕不能安宁,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应当知道我的想法。你不幸得了霜露风寒之病,何必忧虑不愈,竟然上书要交回侯印,辞官归家,这样就是显扬我的无德呀!”于是,武帝赐给他牛酒和各种布帛。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的病情大有好转,就上朝办理政事了。武帝元狩二年,公孙弘发病,终于以丞相的身份死去。

     

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李白)

(2)江间波浪兼天涌,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3)                           ,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4)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白居易)

(5)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6)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荀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剑阁峥嵘而崔嵬(2)塞上风云接地阴 (3)无边落木萧萧下

(4)相逢何必曾相识 (5)谨庠序之教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竹笋。木笔:一种植物,又名紫玉兰。

(1)诗歌前六句描写的初夏之景最大的特征是什么?诗人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这一特征的?(4分)

(2)简要分析此诗表达的情感。(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前六句景物的最大特征是“幽”。(1分)作者是通过烘托和反衬的手法表现这一特征的。首先通过“湖山胜处”“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烘托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2分)再以 “下鹭”“鸣蛙”反衬环境之幽静。(1分)

(2)这首诗的情感主要是闲适之情和寂寞之感。诗歌的前六句接通过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初夏之景,表现怡然自得的闲适之情;(2分)尾联直抒胸臆,叹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之情(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九 公

凡 夫

你要是到村子里去打听九公,无论大人小孩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九公是全村年龄最长、辈分最高的老人,是远近有名的有趣人,他的趣事就如同他的胡须,多得数也数不清。

九公九岁的时候,被送去读私塾。九公对那些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十分反感。先生也不喜欢这个调皮的学生,时不时出一些难题难为他。一天在讲曹植七岁成诗时,九公却和周公秘密会谈去了。先生十分生气,就让九公当场作诗一首,不然就挨板子。九公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歪着头,略作思索,遂以“雨”成诗。

盆泼也

瓢倒也

一滴雨

一个大豆也

全班同学笑成一团,先生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九公的学业也就到此结束了。

“扫盲”的那几年,九公也和大伙一起去村小学学习。那节语文课,老师教学“人”字,九公再次拜会周公,呼呼大睡。老师辈分低,既要严肃课堂纪律,又要给爷爷辈的九公脸面,便耐心地开导他。

“其实汉字很容易学,一人为“人”;二人为“从”,是说两人在一起;三人为“众”,是说很多人的意思——多形象!多生动!”

九公走上讲台,边说边在黑板上写。

“如果人上边有人,人下边也有人,人左边也有人,人右边也有人,人加人,人叠人,人连人,念什么字?”九公在黑板上写了密密麻麻、歪歪扭扭七八个“人”字。

老师有点生气。“这不是字!”

“不是字?”九公面向大伙,手一挥,如同一位镇定自若的将军。“这个字念——一堆人!”

从去年入冬以来,天气持续干旱,许多地方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干旱袭击,大片大片的庄稼开始枯黄。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大伙开始忙着抗旱保收。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匮乏,加之抗旱又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所以效果不明显。人人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时,九公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天,九公带领四个六七十岁的老伙计来到河边求雨。九公说,河中心有个千年鳖精,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他年轻时曾见过有人在这里求雨,当天就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方圆几里、四面八方的人都赶来看热闹。

九公在河边支起一个供案,上面摆着供品,然后点燃三炷香,双手捧着擎过头顶,对着上天三叩九拜,口中还念念有词,不知说些什么。

之后,真正的求雨过程开始了。

九公身背一个簸箕——此时他就是千年鳖精的化身。四个帮手分列东南西北,围成一个圈,每人手中还提着一壶水。

九公就在中间爬来爬去。爬到东面,就抬头问:“东海龙王下不下雨?”东面的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浇一阵。爬到西面,九公又问:“西海龙王下不下雨?”西面的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又浇了一阵子。“南海龙王”“北海龙王”也都声称:有雨!九公就这样爬来爬去,衣服渐渐湿透了。

说来也怪,天真是渐渐地阴沉下来,起风了,甚至还滴下几滴雨来。

轰隆隆,轰隆隆!

一阵响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的巨响在天空回荡。

“打雷了!要下雨了!老天爷显灵啦!”九公激动得老泪纵横。“都别傻站了,快跪下来求老天爷吧!”九公向周围的人群喊去。有两个老太太当即就跪下了。

就在众人不知所措的时候,村支书刘义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别瞎闹啦!部队趁着今天的有利天气正在人工降雨呢。炮弹已经打过了,马上就要下雨。谁要是不想饿肚子,就赶快去地里挖沟引水,我只通知这一次啊!”刘义说完又转头跑掉了。

人群一哄而散。九公慌忙喊:“哎!别走!哎!”九公的四个帮手最后也随着人流不见了。

九公一下子瘫坐地上。

雨足足下了一天一夜。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

从此,九公就常常坐在村头的那棵大柳树下,对着那些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不厌其烦地说:“娃呀,好好读书。将来有知识才能长本事!”

10.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3分)

A.九公不识字,从小对“之乎者也”之类的私塾教育就非常反感,这说明九公的性格中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和反封建性。

B.参加扫盲学习时,九公不但再次拜会“周公”,而且还倚仗辈分当堂捣乱,这样描写既照应了上文,也突出了九公不尊重知识的思想根深蒂固。

C.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语言生动诙谐,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D.九公求雨之后,天色的确变得阴沉,继而雷声轰隆,说明九公求雨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最后一天一夜的透雨靠的还是部队利用天气条件进行的人工降雨技术。

E.接到村支书通知后,人们一哄而散纷纷回地里挖沟引水,连九公的四个帮手也随着人流不见了,小说这样描写隐含着对人们势利自私的委婉批评。

11.小说中的九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12.小说详细描写了九公“求雨”的过程,请分析其作用。(4分)

1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有人却认为此结尾画龙点睛,你怎么看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0. BC A项,“说明九公的性格中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和反封建性”分析不当,小说中九公没有“反封建”意识。D项,“说明九公求雨还是有一定效果的”理解错误。E项,“隐含着对人们势利自私的委婉批评”错误,这是对九公迷信思想的嘲讽。

11.(1)不爱读书,不尊重知识;(2)愚昧迷信,顽固自大;(3)天真率直,知错能改;(4)热心公益。(分析略)(答出三点即给满分)

12.(1)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九公煞有介事地求雨充分表现了他的愚昧迷信、荒唐可笑,具有讽刺效果。(2)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思想转变更合理可信。(3)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使九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突出了小说批判迷信、倡导科学知识的主题。

13.观点一:我认为是画蛇添足。理由:(1)该结尾使人物形象前后反差太大,不够真实。九公是一个思想顽固、没有知识的老人,即使因为求雨事件思想有所转变,也很难做出这样的行动,说出这样的话。(2)使主题显得过于直白,没有韵味。如果去掉这一段,以“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一句环境描写结尾,反而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人们深思的艺术效果。(3)从情节上来说,写到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已经足以说明科学知识战胜愚昧迷信这一主题,故事在这里结束,戛然而止,结构完整;添上这一段反给人画蛇添足、节外生枝之感。

观点二:我认为是画龙点睛。理由:(1)该结尾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九公的思想经历了从顽固不化到悔悟改过的巨大转变,前后的思想行为形成鲜明对照,结尾使九公的形象变得可亲可爱、立体饱满。(2)使主题思想更加鲜明突出。愚昧顽固的九公最终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并教导孩子从小就要好好读书,结尾突出了知识的强大作用,突出了小说的主旨。(3)使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小说围绕九公这一人物展开,情节始于九公自己从小不肯读书,终于他热心督促小学生读书。这样写小说的情节结构比较完整,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和主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2分)

A.讪讪(chàn) 盥沐(guàn)  槁暴(pù)     扪参历井(shēn)

B.歆享(xīn)  两靥(yè)    逡巡(jūn)    拗他不过(niù)

C.蹙缩(cù)   錾银(zàn)   饿莩(piǎo)   磨牙吮血(shǔn)

D.桌帏(wéi)  惫懒(bèi)   数罟(shù)    间或一轮(jiàn)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音考析

C

A讪讪(shàn) B逡(qūn)巡 D数(cù)罟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镇水神兽’被挖引发四川暴雨成灾”的言论在网上流传,记者就此事采访了相关专家,专家表示,这样的说法纯属不经之谈。

B.凭国足现在的竞技水平,想与西班牙的这支俱乐部队伍同年而语,简直是白日做梦。

C.老胡虽然年过花甲,但还是少不更事,书呆子气十足。

D.教室里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学得认真,课堂气氛沸反盈天,十分活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成语、熟语

A

A 不经之谈:不合道理。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B同年而语:犹言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 C少不更事: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不符合语境。D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少电影剧本停留在生活表面,对题材发掘不够深,这是阻碍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走得更远、不能获得更多国际大奖的最大障碍。

B.3月22日,2015重庆国际马拉松开赛。一位长相神似“何以琛”的交警出来维持秩序,结果因为长得太帅遭围观拍照而使得交通更加拥堵混乱。

C.昨天,我们三个科技小组的成员都参加了省里的知识竞赛。

D.刚刚辞世的有着“新加坡之父”之称的李光耀应该是世界上唯一坚持“人口优生论”,他的优生论核心是主张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应该多生育,文化程度低的应该少生育。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B

A句式杂糅 C“三个科技小组的成员”表意不明 D成分残缺,在“人口优生论后”加…的人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坛城画是与唐卡相类似的绘画,它是一种以几何图形为主的构图,               ,

          ,         ,          ,        ,         。内套正方形图案表示城墙、屋檐,层层深入,最后到达主尊殿,并用红、黄、白、蓝表示东南西北四方,图案结构复杂,抽象和具象手法并用。

①正中间为主尊或佛

②坛城是指佛的宫殿

③表示大海、风墙、火墙和金刚墙、莲花墙、护城河

④外面图形以水图案及火焰图案装饰

⑤第二层起用圆形的金刚图案、莲花图案、水图案装饰

⑥由外到内以圆形和正方形的几何体形式层层相套构成

A.②⑥①④⑤③  B.①④⑤②⑥③    C.②⑥③①④⑤   D.④⑤②①⑥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A

     

请阅读下面图表,完成后面的问题。(回答不能出现具体数字)(2分)

你认为网络实名制对于保障网络安全重要吗?

非常重要

81.6%

一般

2.8%

无所谓

15.6%

 

 

你的网络注册用户是实名吗?

2.1%

不是

76.5%

不作答

21.4%

 

 

 

以上两组数据显示出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大多数人认为网络实名制对于保障网络安全很重要(1分),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又没有践行网络实名制(1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3分)

今年春节,央视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关注。调查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让人感慨良多,今天我们还知道“家风”是什么吗?    

①        。儒家文化讲究“诗礼传家”,讲究“忠孝仁义礼智信廉”。对于传统士大夫知识阶层来说,“修身齐家平天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不仅统治阶层和士大夫家庭提倡“邻德里仁”和“笔耕砚拓”的“诗礼家风”,纵使寻常百姓也持守这样的治家信条。中国历代不乏家风门第的典范,②      。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在百种以上。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务行节俭的名篇。在家风已然变得陌生的今天,央视此次借助关注度极高的“新闻联播”重提家风,③          。从公众的反馈来看,人们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这一传统文化,认识到我们离开自己的传统已经太久了。

①                                                                                  

②                                                                                      

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①家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②也留下许多流传后世的经典文章。③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每句1分,共3分。意思对、语句连贯即可。)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以下是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回答台湾大学学生“闪问”的一段话:

问:我们每天很多时间都在网上,这样好吗?

答:不好。赶快自救,(好比)在海难中(快速)找一个岛屿。

问:我们在网上可以方便地占有各种资讯,这难道不会使自己更“强大”一些吗?

答:那些资讯百分之九十九对你毫无用处,却把你占有了,你的“强大”是一种“错觉”。

……

问:落伍了怎么办?

答:独立地面对天地生命,永不落伍;盲目地追随热闹潮流,很快凋谢。

要求:

1、请就材料展开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3、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构思前要仔细阅读材料,明白材料所蕴涵的道理。材料谈的主要是有关网络的问题,行文可围绕“网络/网络资讯与个人的关系”作分析,也可就“网络(网络资讯)时代” 里的个体对“自强” 、“潮流” 、“落伍”等问题作深入的理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