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材料中的“封建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D项不正确。材料叙述的是分封制,没有涉及宗法制和禅让制,故AC项不正确。所以答案选B。

     

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

A. 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                  B. 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C. 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 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汉代儒学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儒家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以“君王受命于天”作为的理论前提其目的为提供加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强化君主专制,没有体现出民本思想,故A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记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B. 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 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亩产5石稻”“ 亩产高达10石” “一亩二十斛”等数字说明当时的农业耕作技术很高,故A项正确;古代经济重心的完成是在宋代,与题中“南朝”不符,故C项错误;北方战乱的社会环境与单位面积产量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繁荣”强调农业的整体发展,与单位面积的产量没有必然的关系,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A. 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 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 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 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艺术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楷书”规矩之森严”““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中可以看出,唐代书法既有法度又狂放不羁,故C项正确;A项比较片面;B项错误,错在“完全”;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而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惟宋为然”。与此相关的重要因素是

A. 政府重武轻文的观念                   B. 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C. 活字印刷术的普及                     D. 官僚体制开始成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选官制度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惟宋为然”可以看出,由于政府重文轻武和科举制度的发展,士大夫政治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是原因,但不是重要原因;三省六部制是官僚体制成熟的标志,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王朝更替频繁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农民起义的破坏                        D. 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千年田土八百翁”说明土地所有权经常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造成的,故D项正确;ABC项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所以答案选D。

     

“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和瓦斯灯;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材料说明租界是

A. 中国人认识西方文明的窗口                   B. 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

C. 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最佳通道                   D. 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的集中呈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说明上海成为中国人认识西方文明的窗口,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上海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故B项错误;CD项说法错误。所以答案选A。

     

有学者认为:尽管洋务运动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但是“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此说法主要是

A. 肯定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B. 指出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实质

C. 否定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D. 看到了洋务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提到了洋务运动的弊端,但主要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故A项正确,C项错误;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答案选A。

     

下图是1872—1900年官办和商办工矿企业变化情况。

出现上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洋务运动的破产                         B. 外商企业的刺激

C.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 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两幅图片中可以看出,甲午战争前后官办和商办的比例发生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变化是由于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D项正确,B项错误;A项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C项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所以答案选D。

     

据《长青县志》记载:“拳匪四起,倡言保清灭洋,横行劫掠,架户勒赎,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以上材料表明

A. 清政府对义和团持支持态度                 B. 义和团运动具有消极的一面

C. 清教势力借助特权欺压民众                 D. 扶清灭洋得到全体国民支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拳匪四起”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对义和团持剿杀的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横行劫掠,架户勒赎,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说明义和团对社会造成了不少的危害,具有一定的消极性,故B项正确,C项错误;D项错误,错在“得到全体国民支持”。所以答案选B。

     

1899年,孙中山提议成立团结中华民族的统一国家以抵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为此,他提出在西藏修建铁路,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边防并促进西藏经济发展。这表明当时他认为

A. 民权是中国近代社会问题                   B. 应该大力传播三民主义

C. 民生是实现民族主义的保障                 D. 新三民主义重视民族团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三民主义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在西藏修建铁路,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边防并促进西藏经济发展”中可以看出,铁路等民生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主义的保障,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权等政治问题,故AB项错误;新三民主义是20世纪初提出的,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陈独秀认为,以往的历次革命都是“单独政治革命”,均未触及“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艺诸端”,对中国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材料反映陈独秀

A. 彻底否定辛亥革命的作用                   B. 号召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C. 割裂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关系               D. 主张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相结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中可以看出,陈独秀认为只有打破封建思想,使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相结合,“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以往的历次革命都是“单独政治革命””说明A项错误;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D。

     

“自西医发明齿科之学,世之患齿病者,皆受其益。至其所镶之齿,有磁制者、有金制者。金制者价较昂贵,最觉璨然可观,于是此风盛行。即平日并非无齿男女亦有彼此镶嵌二三粒”。这种现象表明了当时社会

A. 盛行外来文明冲击下的拜金之风              B. 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

C. 口腔医学受到了国人的追捧                  D. 全盘西化的偏激文化心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金制者价较昂贵,最觉璨然可观,于是此风盛行”“平日并非无齿男女亦有彼此镶嵌二三粒”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由于外来文明的影响,导致拜金之风日盛,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只说明了拜金之风,而没有体现出口腔学的受到追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全盘西化来,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标语是社会各种变革力量用来宣传自己的重要工具,以下是红军长征中的有代表性标语,其在当时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A. 具有史料价值和政治文化内涵                  B. 保存了革命的基干力量

C. 宣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                  D. 启迪民众,参与革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共的十年对峙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三幅图片“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保民”“反对帝国主义”中可以看出,这些图片在当时起到了启迪民众,参与革命的目的,故D项正确,B项比较片面;A项是对后世的作用,故排除;C项不符合第三幅图片。所以答案选D。

     

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 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B. 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C. 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              D. 取决于地缘政治的考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表明,当时新中国把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相结合,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CD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故B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1950年2月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提出了“六个统一”:财政收支统一、公粮统一、税收统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这表明我国

A. 建立起全面计划经济体制                  B. 市场调节的作用在加强

C. 资源配置走上计划经济轨道                D. 左倾思想冲击经济领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六个统一”中可以看出,财政、税收等经济资源的“统一”使国家的资源配置逐渐走上计划经济的轨道,故C项正确,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A项是1956年底,与材料中的“1950年”不符;D项出现在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与材料中的“1950年”不符。所以答案选C。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材料旨在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不符合基本国情                         B. 阻碍了农业现代化

C. 不被民众认可                           D.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体制改革

D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 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 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小农的生产积极性。ABC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因此选D。

     

《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族亲继承;如无族亲时,由宗亲继承”。这一规定

A. 使遗嘱成为唯一继承方式                     B. 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

C. 构建了罗马的法制社会                       D. 保护了监护人的利益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准确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时要抓住关键词“财产”、“指定监护人”、“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结合已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材料所叙述的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而采取的种种措施是具有法律效力,从而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故B项正确;材料“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族亲继承”说明A项错误,D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渊源,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新航路开辟时代的‘黄金热’的本质不是资产阶级的贪婪,而是资产阶级的进取”。这主要是指

A. 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是寻金热

B. 商路受阻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C. “黄金热”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 资产阶级的本质热衷于追求财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黄金等贵金属的追求,从而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是陆上交通的隔断;B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D项错误,资产阶级的本质就是唯利是图,就是剥削工人榨取剩余价值。所以答案选C。

     

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启蒙的真谛在于

A. 思想自由            B. 人身自由            C. 推翻专制            D. 主权在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启蒙运动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思想方式……”“……缺少思想……”等关键词可知,康德所强调的是思想上的自由,故A项正确;B项比较片面;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推翻专制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故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法国大革命后政治长期动荡不安,而英国则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平稳过渡,并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当时与此相关的政治因素是

A. 政府内阁依存于人民的意志                   B. 英国的政治文化有保守性

C. 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D. 英国有最大的海外市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这是英国则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平稳过渡,并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原因,故C项正确,AB项包含在C项之中;D项是经济因素。

     

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曾规定:“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这说明当时

A. 苏联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                     B. 苏联重视调整经济结构

C. 苏联更加重视轻工业发展                     D. 苏联否定斯大林模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可以看出,当时苏联开始重视调整经济结构,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一直重视发展重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轻工业增长率提高,没有体现出更加重视轻工业发展,故C项错误;D项错误,错在“否定斯大林模式”。所以答案选B。

     

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把“普通人头脑中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钢刀刻下来的”、“内心真实”按着顺序记录下来。这种主张

A. 描绘了作家对浪漫主义的追寻                 B. 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特征

C. 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               D. 反映了文学多元化格局下的融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20世纪中期”“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钢刀刻下来的”“内心真实”反映的是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特征,故B项正确;A项18世纪;C项是19世纪;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

     

1990年1月1日,成千上万名柏林人在新开放的柏林墙边载歌载舞,庆祝柏林城结束铁幕的分割后新的10年的开始。这一年,也是他们迎接德国重新统一的一年。促使德国统一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的控制加强                    B. 苏联的操纵减弱

C. 欧盟的积极推动                    D. 东西德国的努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西德国的努力是促使德国统一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AB项外因;欧盟是1993年成立,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此外,清政府又有许多条例和章程,如外国商人到广州,必须住在洋行附近的商馆(或称夷馆)内,不得擅自外出。又外国商人不得携带妇女居住商馆,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乘轿子;不得雇用中国人服役,不得雇人传递消息等;清政府还规定,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又规定船上一切人员都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貌、履历、籍贯等,以供官府稽查。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驻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今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并指出其政策。(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15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1)(10分)信息:限定一口通商;严格约束外商活动;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公行垄断;政府不与外商直接通商。(任意3点,共7分)

政策:(3分)闭关锁国或海禁政策(或限制与外国往来等)。

(2)变化之处:由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口岸到开放五口;由自主开放到被迫开埠;由官设公行管理到自由贸易;由西方居民居住受限到要求自由居住;由存在索贿到明确税费;由与公行接触到与官府打交道。(任意答出5点,每点2分)

影响:五口通商后,中国被逐步纳入世界市场之中,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3分)(或答出中国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原料产地和产品输出国;从分散孤立到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促进了中国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2分)(或答出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商品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推动近代化进程等。言之有理,即可赋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