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高考历史冲刺试卷(二)解析版

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上述观点的最有力论据是(  )

A.制定《十二铜表法》             

B.编纂《民法大全》

C.颁布《拿破仑法典》             

D.万民法的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考点:4F: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考查罗马法成文法的产生.

解答:材料叙述的是罗马法产生的前提条件的相关内容,材料的主旨是指罗马的习惯法演变成为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成文法的开端.故A项正确.

万民法的形成和《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发展和完善,故BD两项应排除.

《拿破仑法典》是法国拿破仑时期的法律,故C项错误.

故选A.

     

《蒙娜丽莎》典型地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格力量,是一部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品,因为(  )

A.达•芬奇成功的运用“圣像图”的画法

B.达•芬奇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其中

C.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

D.它肯定人的价值,颂扬人的力量,表现人性的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考点:85:文艺复兴.

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考查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的内涵.

解答:注意题干“是一部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品”,紧扣题意,AB两项只是说明《蒙娜丽莎》绘画的方法和技巧,与人文主义无关,应排除.

C项虽然正确,但也没有抓住人文主义这一内涵,应排除.

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崇尚人性,颂扬人的力量,故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假如你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英国人,生活中不能享受到的是(  )

A.可以乘火车外出旅游

B.可以乘飞机周游世界

C.可以用机器纺织的棉布做衣服

D.可以乘坐轮船在江河湖海上游览观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考点:59:第一次工业革命;5B:第二次工业革命.

分析: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的识记.

解答:飞机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果,因此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不能可能享受到这种生活.B选项符合;其余A、C、D三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果,排除.

故选B.

     

列宁说:“俄国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俄国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这表明(  )

A.俄国二月革命后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俄国农奴制是二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根源

C.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沙皇专制和帝国主义战争激发二月革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十月革命

考点:C1: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重点是把握十月革命的背景.

解答:从材料“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可知D项符合题意.故应选D.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所以A错误;俄国农奴制在1861年就废除了,B项错误;材料只是揭示十月革命发生的具体原因而没有说明十月革命是顺应时势,C项不正确.

故选D.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主要是由于儒家思想(  )

A.落后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             

B.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

C.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被袁世凯复辟所利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考点:B7:新文化运动;3A:正确对待传统儒家文化.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解答:孔教,也就是儒学是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核心同时也是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要提倡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实现中国人思想层面的近代化,就必须排斥儒学.故B项正确.

故选B.

     

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致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C.新旧风俗相互交织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涉及各个方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H2: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着重理解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碰撞下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

解答:题干信息反映的是随着中国的大门打开,西方的先进事物也随之传到中国,传统与现代在中国社会并存,这实际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新旧事物并存不符,C项是现象,D项“各个方面”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CD项排除.

故选B.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形成两个国家.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朝鲜半岛状况的正确表述是(  )

A.两国之间缔结了和平条约

B.两国均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美苏分别保持着军事存在

D.战争使两国对峙格局固定下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两极世界

考点:E5: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分析:本题以朝韩两个国家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关系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纵向时间轴上事件的掌握能力.

解答:A、20世纪80年代开始朝韩开始对话,但是两国之间没有缔结和平条约,故此项错误;

B、由于中朝之间具有特殊关系,中韩之间于1992年正式建交,发生的时间段与上述时间段不符合,故此项叙述错误;

C、朝鲜战争期间,苏联没有出兵朝鲜,美国出兵朝鲜,干涉朝鲜内政,苏联并未在朝鲜驻军,故此项错误;

D、因为朝鲜爆发内战,使得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国家的格局出现.

故选D.

     

观察下面两幅绘画作品,它们的共同点是(  )

A.都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

B.都追求对客观对象的准确描述

C.都反对理性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

D.都着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考点:IA:现代主义美术;3K: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

分析:本题考查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与中国古代绘画,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解答:中国绘画主要是水墨画,故A项不正确;

毕加索绘画运用夸张手法,注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故B项不正确;

C项与中国画不符;

《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绘画,其特点是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墨兰图》属于中国的文人画,其特点是讲究借物抒情;二者都重在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故选D项.

故选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由此诞生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经济区域组织.其中美国以成员国身份参与的经济组织有(  )

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②上海合作组织   

③北美自由贸易区④欧洲联盟.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考点:EG: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分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当今世界主要有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解答: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美国是其成员国;不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于1994年,美国是其成员国;不对,欧洲联盟是欧洲区域集团,因此选B.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祖国统一大业

考点:FH: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意在考查学生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解答:造成两岸分离的是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国民党败逃台湾,造成台湾与祖国分离,A项不符合题意;

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两岸隔绝状态打破,B项不符合题意.

20世纪80年代后,大陆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两岸实现停火,两岸人民渴望统一,C项不符合题意.

“一国两制”是大陆提出的,台湾当局是否接受有待观察,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有学者认为:“1992年,中国似乎又到了一个发展中的关键时间点.尽管经济增长从1978年以来早已变得深入人心,然而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新现象却成为困扰人们内心的新问题﹣﹣每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意识形态’的武器会被习惯性地再度拿起来.…邓小平南巡讲话打破‘僵局’再次掀起改革开放和建设的新高潮.”邓小平南巡讲话对打破‘僵局’起关键作用的是(  )

A.明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明确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

C.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号召“步子再快一点,胆子再大一点”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体制改革

考点:GG:南方谈话.

分析:本题考查南方谈话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理解南方谈话对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意义.

解答:邓小平南方谈话最大的作用是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问题,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标准,二者都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选B;

A项是在1987年十三大上提出来的;C项是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来的;D项是南方谈话的具体内容.故排除ACD.

故选B.

     

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纽约股票市场崩溃

②美国经济危机爆发

③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形成.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①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考点:D1: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分析: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了解危机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解答:从所学知识可知,这场危机首先从美国的金融部门开始,后席卷到其它部门,从美国开始后席卷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因此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成为美国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标志,继而引起资本主义世界的连锁反应,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故A项正确.

故选A.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团龙、立龙”已成为平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摘自《上海研究资料》

(2)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观察下面图片:

(3)从上面三幅图片中任选一幅说明现象和原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2V: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G5:社会主义十年探索;GJ: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H2: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H3:交通工具的进步.

分析:

(1)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的发展,由“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到后来的社会变化,重点掌握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2)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由“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可知近代上海交通工具的变化和进步;

(3)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重点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这些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解答:

(1)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一中“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的信息来归纳,可得出明朝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如服饰和住宅等方面已经打破了传统礼制的严格限制,出现了追求生活质量与享乐的现象.第二小问原因联系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德繁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角度来分析归纳即可.

(2)第一小问变化直接从表格中获取相关信息,可以看出传统交通工具向近代交通工具转变;第二小问原因可从上海的开埠通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影响,近代生产方式的出现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角度来分析.

(3)首先从图片中信息概括出现象,再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即可,如图一20世纪70年代:物质极度匮乏,人民生活水平在低水平线上徘徊(普通生活用品也需排队凭票供应);经济遭受“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图三20世纪90年代:人民生活奔向小康,开始注重生活质量(购买郁金香装点居室);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答案

(1)变化:明朝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如服饰和住宅等方面已经打破了传统礼制的严格限制,出现了追求生活质量与享乐的现象.

原因:明中后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变化:从人畜动力为主转向机械动力为主(或从传统交通工具向近代交通工具转变).

原因:上海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开放的口岸,最早受到西方冲击;近代生产方式产生较早,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3)图一20世纪70年代:物质极度匮乏,人民生活水平在低水平线上徘徊(普通生活用品也需排队凭票供应);经济遭受“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

图二20世纪80年代:物质开始丰富起来,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还处在追求温饱阶段(初买黑白电视机还是令人羡慕);改革开放初见成效.

图三20世纪90年代:人民生活奔向小康,开始注重生活质量(购买郁金香装点居室);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今天用响亮而又清楚的声音对你们说:血和泪已经流够了,够了!我们无意报仇,我们对你们不怀怨恨?我们和你们一样,是正常的人,是想建造房屋?种植树木?谈情说爱以及与你们一起生活的人?今天,我们正给和平一个机会……﹣﹣1993年9月13日以色列总理拉宾在华盛顿的讲话

材料二 

苏伊士运河战争发生在1956年,这时冷战已经开始。但这次战争中,美国明确表示不赞成英法以三国用武力解决问题,苏联支持埃及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的行动。美苏两国在联合国讨论有关停火和英法以撤军问题时,形成了绝无仅有的合作。

材料三

“我左手持枪,右手拿橄榄枝,巴勒斯坦人追求和平,但请不要逼我用枪。”

﹣﹣巴勒斯坦国第一任总统阿拉法特

(1)根据材料一回答,拉宾所说的“血和泪”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东地区的长期战乱和流血冲突?

(2)根据材料二,苏伊士运河战争对各方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争历史专题

考点:UJ:中东和平之路;UL:巴勒斯坦战争;UM:苏伊士运河战争.

分析:

(1)本题考查中东和平之路,重点掌握两极格局和冷战造成的影响、中东问题

(2)本题考查苏伊士运河战争,重点是结合材料分析问题.

解答:

(1)由材料一“…是想建造房屋?种植树木?…993年9月13日以色列总理拉宾在华盛顿的讲话”等关键信息可知,拉宾所说的“血和泪”指的是纠纷与冲突给巴以双方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害,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由材料二“…冷战已经开始…美苏两国在联合国讨论有关停火和英法以撤军问题时,形成了绝无仅有的合作.…”等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了中东地区的长期战乱和流血冲突的原因是历史原因:长期民族矛盾,宗教对立,领土和文化历史遗迹的归属纠纷等.现实因素:分治没有解决巴勒斯坦建国等问题,国际力量的介入,大国分别支持一方.

(2)本题考查苏伊士运河战争对各方造成了的影响,实际上考查的是在苏伊士运河各方力量的对比,即是对埃及:维护民族利益,扫清殖民残余;对中东:民族解放运动呈现高潮;对英法:国际地位削弱;对美苏:开始中东角逐,成为冷战新战场.

答案

(1)指的是纠纷与冲突给巴以双方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害,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历史原因:长期民族矛盾,宗教对立,领土和文化历史遗迹的归属纠纷等.

现实因素:分治没有解决巴勒斯坦建国等问题,国际力量的介入,大国分别支持一方.

(2)对埃及:维护民族利益,扫清殖民残余;对中东:民族解放运动呈现高潮;对英法:国际地位削弱;对美苏:开始中东角逐,成为冷战新战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自秦汉以来即已建立起全国规模的人口调查制度。秦始皇时期颁布“初令男子书年”的法令,西汉时期随着口赋、算赋、赀算的征收,所有人亦均需登录年庚,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隋唐时期“手实”(户主自己具状申报户内人口、田宅)成为户口调查登记的基本方法,户籍大体上按人口、公课、土地三部分登载,天宝以后“公课”部分逐渐消失。此外在户口的调查登记方面还有法律的保障,《唐律﹒户婚律》规定了对隐漏户口的惩罚办法。明初鉴于元末战争的动乱,确定了以原籍立户的原则。洪武十四年实行的“黄册”制度把户口、田产和赋税三者合一,并与里甲制度相配合,以里甲控制编户,征派赋役。清初户籍制度亦沿用明代的黄册,但战乱后的地荒丁亡使黄册失去原有意义,顺治三年诏令天下“编审人丁”,但其主要是纳粮当差的财政意义,无补于知悉实有人口数额。随着“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户”正式结合起来,以弭盗安民为要任的保甲法也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考点:MI: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考查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特点以及影响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

解答:

(1)依据材料一“自秦汉以来”可以概括出户籍制度历史悠久的特点;“人口调查制度”可以得出普查人口的特点;“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户籍大体上按人口、公课、土地三部分登载”可以得出户籍登录内容日益详备的特点;“还有法律的保障”可以得出法律保障的特点;“把户口、田产和赋税三者合一,并与里甲制度相配合”可以得出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层管理制度相结合的特点.

(2)依据材料“元末战争的动乱”“‘摊丁入亩’的实行”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有封建经济发展;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变化(如均田制、租庸调制等经济制度的变化);政权更替和战乱的影响;加强社会控制的需要等.

答案

(1)户籍制度历史悠久;普查人口;户籍登录内容日益详备;法律保障;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层管理制度相结合

(2)封建经济发展;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变化(如均田制、租庸调制等经济制度的变化);政权更替和战乱的影响;加强社会控制的需要(其它言之有理答案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