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西省鹰潭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解析版

“宾萌”是上古时期对游士的称呼,《韩非子•诡使篇》记载:“悉租税,专民力,所以备难充仓府也,而士卒之逃事状(藏)匿以为宾萌,付托有威之门以避徭役,而上不得者万数.”由材料可知(  )

A.战国时期游士阶层的地位上升

B.生产力进步使游士转型到农业

C.新的生产关系在逐渐滋生暗长

D.秦国较早的完成了社会的转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点:28:古代赋税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解答:材料简析:征收租税,集中民力,是为了防备国难、充实仓库,而士兵逃避耕战,躲藏起来,依附于权门贵族来偷免得役赋税,结果使君主失去了劳力,这样的人竞数以万计•

A.材料“士卒之逃事状(藏)匿以为宾萌”可知战国时期游士阶层相当低下,故A项错误.

B.“士卒之逃事状(藏)匿以为宾萌,付托有威之门以避徭役,而上不得者万数”游士并未转化为农业生产劳动者,故B项错误.

C.“悉租税,专民力,所以备难充仓府也,而士卒之逃事状(藏)匿以为宾萌,付托有威之门以避徭役,而上不得者万数.”游士阶层依托政治庇护脱离社会生产,故C项正确.

D.秦国较早的完成了社会的转型材料缺乏依据,故D项错误.

故选C.

     

《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变迁反映出(  )

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

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             

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1G:隋唐三省六部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要求掌握省六部制对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解答:从所学知识中可知,三省六部制实行时期,政事堂是众丞相参与由皇帝主持的决策场所.体现皇帝的决策受到众丞相的牵制.中书省是执行机构,执行皇帝的旨意下传六部执行,说明政事堂参与决策权力下降,对皇帝牵制影响变小,而“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说明政事堂的权力进一步分散和削弱.故A项符合;

材料中也看出,“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突出了中书省的地位,与原来三省相互牵制的目的相违,事实上表明三省六部制逐渐走向一省为主,不是走向完善.故B错误;

C项内容与史实不符,且三省权力在削弱,皇权在加强,故D项错误.

故选A.

     

明代商帮代言人王来聘在训诫子孙时指出: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不如农贾. 这表明(  )

A.明代山西商业传统极为浓厚

B.商人阶层未全摆脱官本位价值

C.明政府始终奉行传统的政策

D.商帮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点:2X: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了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解答:A.材料“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不如农贾”可知士人阶层依然是社会下层人员的追求;故A项错误.

B.材料“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不如农贾”知商人阶层未全摆脱官本位价值;故B项正确.

C.明代商帮代言人王来聘在训诫子孙时与政府奉行的政策无关;故C项错误.

D.商帮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缺乏论据.

故选B.

     

钱穆在《阳明学述要》记述王阳明对学生曰:“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此事,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此是我立言宗旨.”这表明王阳明(  )

A.要禁绝百姓一切恶念以维护封建等级制

B.认为知行和良知是建立在内省的基础上

C.将其认识论实践论建立在心学基础之上

D.极力批判朱熹格物致知而忽视道德修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考点:36:宋明理学.

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考查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解答:“要禁绝百姓一切恶念以维护封建等级制”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排除.

“内省”材料也没有涉及,故B项应排除.

“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此事,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此是我立言宗旨”可知王阳明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阐述自身的认识论实践论.故C项正确.

“极力批判朱熹格物致知”材料未体现,故D项应排除.

故选C.

     

表:近代中国棉织品进口统计表

时间

进口棉纱(万担)

进口棉布(万匹)

1872年

5

1224.1

1890年

108.2

1556.1

对表中呈现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西方商品对华输出呈现倾销态势

B.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被西方所瓦解

C.洋务运动对西方侵略有一定抵制

D.棉纱进口增加间接抵制棉布进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考点: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意在考查学生从表格中提出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材料中的数据表明,棉纱进口呈现出大幅度增加的趋势,棉布进口增幅不大,趋于平稳.

材料是近代中国棉织品进口情况统计缺乏出口贸易统计表,无法判定西方国家是否存在倾销行为,故A项错误;

中国棉织品进口情况统计无法得出自然经济已经被西方所瓦解的历史结论,故B项错误;

中国棉织品进口情况统计无法得出洋务运动对西方侵略有一定抵制,故C项错误;

廉价的棉纱使中国的手工织布得以生存,抵制了棉布的进口,故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从晚晴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晚晴到民国初期,中国政坛上演的这一出出大戏,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其体现的本质是(  )

A.近代中国政局的动荡不安             

B.晚晴民国艰难的宪政道路

C.保守势力始终占据了优势             

D.中央集权的不断削弱过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侵略与反侵略斗争综合运用

考点:P8: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P7: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P9:袁世凯复辟帝制.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宪政道路.考查晚清到民国初期的政局变化的本质.

解答:抓住关键词“本质”,政局的动荡不安是宪政道路艰难的外在体现,故A项错误.

晚晴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反映的是政局的不断变换,其本质是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艰难推进.故B项正确.

革命党人不属于保守势力,故C项错误.

晚清到民国初期的政局变化重在宪政形式的不同,与中央集权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

     

1931年11月1日至5日,中共中央代表团主持召开了中央苏区党组织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赣南会议),会上,中央认为苏区工作是“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强调“要集中火力反右倾”.这表明(  )

A.王明“左”倾错误在苏区全面泛滥

B.党的苏区工作犯了主观主义错误

C.毛泽东的路线并不被共产国际认同

D.中共中央对共产国际路线的抵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毛泽东思想

考点:9N: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XB:毛泽东的历史功绩.

分析:本题考查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内部革命路线分歧,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以及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的能力.

解答:中共中央对苏区工作的批判并不意味着“左”倾错误在苏区全面泛滥,故A项错误;

苏区工作坚持马克思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却遭到了中共中央的批判,故B项错误;

材料“苏区工作是“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强调“要集中火力反右倾”.”,中共中央对苏区工作的否定是对毛泽东根据地建设路线的否定,故C项正确;

中共中央贯彻共产国际的主张对当前苏区行之有效的工作进行否定,故D项错误.

故选C.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了“利改税”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从实践上确定了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活跃商品经济

C.对外开放加速了经济模式的有效转型

D.改革初期“左”倾思想对经济有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体制改革

考点:GJ: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分析:村题考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方向,认识我国国企改革的过程和内容.

解答:材料“实行了‘利改税’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体现了坚持市场为导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故A项正确;

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错误;对外开放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改革初期“左”倾思想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A.

     

苏格拉底作为陪审团的一员,他一个人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8位将军竭力辩护,但最终法庭仍以多数票处死了他们.由此可见,(  )

A.苏格拉底极力维护雅典民主制

B.雅典民主制有时遏制人性发展

C.多数人的民主降低了行政效率

D.民主成为贵族谋利的政治工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考点:4A: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苏格拉底的思想.

解答:苏格拉底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已日益暴露,行使民主的公民由于缺乏必要的道德或理性,往往直接以表决的票的多少而不是依据真理或理性的标准来判决,结果在陪审法庭中使许多判决出现不公正的结果.材料中的史实正是这种表现,它体现了雅典直接民主制不能真正从人的理性出性,遏制了人性的发展.故B符合;

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CD.

故选B.

     

备受世人推崇的《美国1787年宪法》解决了邦联的弊病,但在宪法正文中根本没有出现slave这个词,更没有涉及解决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以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美国宪法违背了民主的精神             

B.当时黑人对民权要求不强烈

C.美国宪法并未实践人民主权             

D.体现原则与妥协的宪政精神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考点:69:美国《1787年宪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

解答:美国1787年宪法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确立了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故AC两项错误;1787年宪法为了调和南方和北方的矛盾,所以未废除南方的黑人奴隶制,并不是当时黑人对民权的要求不强烈,而是体现了原则与妥协的宪政精神,故B项错误,D项正确.

故选D.

     

表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1947年和1970年的主要工业门类净产值所占制造业比重图,由此可见(  )

A.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B.科技革命促使创新经济逐渐兴起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扩大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5F:第三次科技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解答:图片反映的是1947年和1970年的主要工业门类净产值所占制造业比重的变化并不能推断出整个西欧国家经济发展概况,故A项错误;

电子工业、化学工业的大幅增长是由于战后科技革命的影响,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出现,故B项正确;

图片反映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不同时的工业比重变化与发展中国家无关,故C项错误;

图片不能反映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行政干预,故D项错误.

故选B.

     

日益蔓延的欧债危机导致欧盟和欧元区成员国间的经济差距空前扩大,核心和外围国家的壁垒分明,也造成了核心与外围国家有关“刺激”和“增长”的政策博弈.这能看出(  )

A.欧盟经济实现了真正的一体化

B.大国主导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欧洲政治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

D.欧洲一体化中体制性缺陷显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考点:EJ:欧洲一体化.

分析:本题考查了欧盟.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 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解答:材料“核心和外围国家的壁垒分明,也造成了核心与外围国家有关“刺激”和“增长”的政策博弈”可知欧盟经济内部尚未实现真正的一体化,故A项错误;

大国主导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材料缺乏论据,故B项错误;

材料重在阐述经济问题与政治无关,故C项错误;

“日益蔓延的欧债危机导致欧盟和欧元区成员国间的经济差距空前扩大,核心和外围国家的壁垒分明,也造成了核心与外围国家有关“刺激”和“增长”的政策博弈”欧盟政治经济设计架构的缺陷因债务危机凸显,故D项正确.

故选D.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每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考点:2N:宋朝的商业发展;59:第一次工业革命.

分析:

(1)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考查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以及背景.

(2)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考查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每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解答:

(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文字内容直接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即可,要注意语言表述的条理性.如商业突破时空限制(市坊打破);海外贸易较发达;金融服务业(或商业信用)出现并使用;第二小问的背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即可.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背景有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科技的发展;政策较为开明.

(2)依据材料“‘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可以得出阶段一为“原工业化”;依据材料“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雇佣了1140名工人”得出阶段性特征是手工工场发展迅速;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依据材料“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可以得出阶段二为工业革命;依据材料“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阶段性特征为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答案

(1)表现:商业突破时空限制(市坊打破);海外贸易较发达;金融服务业(或商业信用)出现并使用.

背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科技的发展;政策较为开明.

(2)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

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发展迅速;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

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

历史资料

1878年

清政府在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1878年

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

1895年

“公车上书”创办《万国公报》成立强学会

1895年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1897年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出版译著《天演论》

1912年

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1917年

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

1917年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1919年

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1924年

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请从上表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XX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综合运动

考点:MH: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进程.考查京津冀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近代化进程.

解答:

首先,确定论点.对表格中信息进行归类(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如:政治方面,1895年“公车上书”创办《万国公报》成立强学会;1912年清帝颁布退位诏书;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开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以“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为主题.其次,展开论证.把归类后的信息,结合所学,对其主要特点或成就,逐一进行阐述,如:(政治方面)“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由理论发展为政治实践运动,开始政治近代化的步伐.清帝退位,标志着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五四爱国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点.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体现了空前的民族凝聚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准备,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最后,对京津冀地区政治近代化作一简要的总结.

答案

(1)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历程.清政府在唐山创办开平矿务局,创办近代民用工业,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和黄金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

(2)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历程.“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中国开始政治近代化的探索.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民主共和成为历史潮流.北京青年学生掀起反帝反封建军阀的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新政协召开、新中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3)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思想近代化历程.严复创办《国闻报》,维新派人士通过创办近代报刊、学会、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孙中山北上宣传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是国民革命运动的政治纲领,推动了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材料

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据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考点:MI: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改革.考查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以及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解答:

(1)本小问背景,据材料“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可知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据材料“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和“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可知赋税制度的变革,据材料“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可知商品经济发展.

(2)本小问积极作用,据材料“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和“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可知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城市经济的繁荣,有利于社会流动,客观上减轻了农民的人生束缚,据材料“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可知推动了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和社会公正.

答案

(1)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商品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变革.

(2)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城市经济的繁荣;有利于社会流动,客观上减轻了农民的人身束缚;推动了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和社会公正.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在清末预备立宪中,清政府以“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筹设咨议局。各省督抚对咨议局之议案有裁夺施行之权,对咨议局有监督、勒令停会和奏请解散之权,但本省督抚如有侵夺咨议局权限或违背法律等事,咨议局得呈请资政院核办。1909年,除新疆外,全国21省咨议局成立。咨议局议员全部由选民选举产生,这在中国尚属首次。绝大多数咨议局会前都制定了议事细则、旁听规则、办事处办事细则等。咨议局开议后,提出的议案主要包括保护咨议局职任权限、收回利权、纠举不法官吏、发展实业、发展新政宪政、减轻百姓负担、兴修农田水利等几个方面。议员们经常与督抚进行斗争,如云贵总督出告示要将盐价每百斤加价一两,云南咨议局认为增税累民,要求取消告示,进而决定停止开会,集体辞职,迫使其妥协。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政府的覆亡,咨议局的活动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一摘编自侯宜杰著《20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咨议局的主要职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咨议局在近代民主宪政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民主历史专题

考点:P7: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分析:

本题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考查清末咨议局的主要职能以及对咨议局在近代民主宪政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的评价.

解答:

(1)本小问主要职能,据材料“清政府以‘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筹设咨议局”可知咨议局陈述民情民意,据材料“咨议局开议后,提出的议案主要包括保护咨议局职任权限、收回利权、纠举不法官吏、发展实业、发展新政宪政、减轻百姓负担、兴修农田水利等几个方面”可知咨议局提出议案,据材料“议员们经常与督抚进行斗争,如云贵总督出告示要将盐价每百斤加价一两,云南咨议局认为增税累民,要求取消告示,进而决定停止开会,集体辞职,迫使其妥协”可知咨议局监督政府施政.

(2)本小问作用,据材料“清政府以‘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筹设咨议局”、“但本省督抚如有侵夺咨议局权限或违背法律等事,咨议局得呈请资政院核办”和“云贵总督出告示要将盐价每百斤加价一两,云南咨议局认为增税累民,要求取消告示,进而决定停止开会,集体辞职,迫使其妥协”可知咨议局提出了利国利民的议案,一定程度限制了地方行政官员的权力,据材料“咨议局议员全部由选民选举产生,这在中国尚属首次.绝大多数咨议局会前都制定了议事细则、旁听规则、办事处办事细则等”可知咨议局的议员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据材料“各省督抚对咨议局之议案有裁夺施行之权,对咨议局有监督、勒令停会和奏请解散之权”和“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政府的覆亡,咨议局的活动退出了历史舞台”可知咨议局职权受到督抚制约,缺乏政治经验,运行时间短,收效甚微.

答案

(1)职能:陈述民情民意;参政议政;监督政府施政.

(2)作用:提出了利国利民的议案,一定程度限制了地方行政官员的权力;咨议局的议员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但咨议局职权受到督抚制约,缺乏政治经验,运行时间短,收效甚微.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不列颠之战开始后不久,一些德国飞行员遇到一种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当时德国飞机还没有独立的机载导航设备,主要靠地面无线电定向信标导航,在过去他们根据地面提供的无线电信号对目标进行轰炸,命中率是比较高的。可是后来,他们仍然是根据地面指令飞行和轰炸,绝大多数的炸弹却不能命中目标,而且多数投在了荒山旷野……原来,英国研制出了一系列“梅康”电台,用于截获德军电台发出的信号,然后加以放大再发射出去,把德国飞机引入歧途。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电子干扰,也是最原始的电子战。

对于德国空军为何败在了英国皇家空军的手下,德国人贝克尔认为,戈林和空军司令部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攻击目标,造成兵力分散,没有对重点目标实施连续不断的攻击。空袭,特别是夜间空袭的效果被大大的夸张了,使决策者不能正确判断敌人的真正实力,一再低估了皇家空军的力量,多次做出错误的决策。英国雷达网遍布各地,可以事先知道德方的一切攻击活动,使德军的偷袭几乎无法成功。英国战斗机的损失率尽管较高,但由于大大加快了战斗机的生产(生产速度是德国的两倍以上),始终保持了较多的数量。

﹣摘编自《二战中的决定性战役》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列颠之战德国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列颠之战的意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争历史专题

考点:TE:不列颠之战.

分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考查不列颠之战德国失败的原因以及不列颠之战的意义.

解答:

(1)根据材料“可是后来,他们仍然是根据地面指令飞行和轰炸,绝大多数的炸弹却不能命中目标,而且多数投在了荒山旷野…”可以得出德国侵略者沉浸于自己的军事技术不加以改进,而且发动这场战争本是不正义的行为;材料“英国雷达网遍布各地,可以事先知道德方的一切攻击活动,使德军的偷袭几乎无法成功.英国战斗机的损失率尽管较高,但由于大大加快了战斗机的生产(生产速度是德国的两倍以上),始终保持了较多的数量”可以得出英国根据战略需要不断发展自己的技术,加之在丘吉尔的鼓励和指导下,英国人民形成一条坚固的防线,抗击德国.

(2)材料体现了战争科技的进步,可以看出这场战争客观上促进科技的进步;打击了德国的侵略气焰;鼓舞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答案

(1)原因:德国战略战术的落后;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失道寡助;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军事技术;德国低估英国实力;英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2)意义:客观上促进科技的进步;打击了德国的侵略气焰;鼓舞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汉方闻此言,欲通使,(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天子拜骞为中郎将,至乌孙,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摘编自班固《汉书•张骞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及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的历史贡献。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物历史专题

考点:2T:丝绸之路.

分析:

(1)本题考查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重点是把材料与所学知识相联系.

(2)本题考查丝绸之路,主要的是把握张骞出使西域在当时和后世产生的影响.

解答: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回答时主要结合材料“…月氏遁而怨匈奴.汉方闻此言,欲通使,(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归纳总结.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影响主要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反击匈奴、中外联系及中原地区与西域的联系等角度归纳总结,同时注意结合材料“…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天子拜骞为中郎将,至乌孙,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答案

(1)背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对匈奴采取攻势;大月氏欲联络汉朝共同对付匈奴.

原因:利用匈奴和西域各族矛盾;皇帝的信任和支持;西汉国力强盛,张骞个人的优秀品质.

(2)贡献:为西汉抗击匈奴胜利创造了条件;加强了内地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