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百校联盟猜题卷(新课标2)—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文科综合历史(第二模拟)解析版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公元前784年晋穆侯卒,其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殇叔在位第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私人部属)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据此可知当时

A.分封制为太子仇自立创造了条件             

B.晋国宗法制受到挑战

C.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D.私斗决定王位的归属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相关知识。分封制是周王分封诸侯管理地方,题干不涉及分封制,故排除A项;据题干时间可知当时已实行宗法制度,但是晋国殇叔自立并赶走太子,明显无视宗法制度,故选择B项;题干材料不涉及礼乐制度,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董仲舒认为商鞅之法使“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司马迁则认为商鞅变法使“家给人足”“乡邑大治”。虽然两人的结论大相径庭,但都还是站在同一个标准上评价商鞅的。该标准是

A.是否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巩固             

B.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C.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汉代儒学

答案:A

解析:本题以董仲舒和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董仲舒的观点是商鞅变法造成了贫富分化,言外之意是会导致社会动荡,从而不利于政权的稳定;司马迁认为商鞅变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稳定了社会秩序,也是从政权巩固的视角来阐释问题的,故选择A项。

     

据《梦粱录》记载:“(宋代)临安府点检所,管城内外诸酒库,每岁清明前开煮……择日开沽呈样,各库预颁告示,官私妓女,新丽妆着,差雇社队鼓乐,以荣迎引。至期侵晨,各库排列整肃……最是风流少年,沿途劝酒,或送点心。”该活动是

A.官营酒肆的开张典礼             

B.征收酒税的动员活动

C.新酒上市之前的宣传             

D.鼓励民间饮酒的活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酒肆指酒店,并非专门煮酒的酒库,故排除A项;题干中未出现有关“酒税”的信息,故排除B项;据题干中“开煮”可知新酒还未上市,“告示”“妆着”“鼓乐”等明显是宣传手段,故选择C项;D项不是该活动的内容。

     

“在清廷推行的新政中,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是一项重要举措,本该使全社会欢呼雀跃。但是,欢呼雀跃者,大多是上层社会的绅士们,贫苦百姓却恨之入骨。原因很简单:办学堂就要加捐。乡民们不但把怨气发泄于官府衙门,而且无一例外地将学堂捣毁。”该材料反映出

A.政府的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B.吏治腐败阻碍了改革进程

C.上层绅士引导了社会潮流             

D.乡民的思想尚未得到解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维新变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的局限性。“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本来属于顺应历史潮流的措施,但百姓并不领情,其原因在于“加捐”,而“加捐”并非“专制”的表现,而是吏治腐败的表现,故排除A项、选择B项;C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内容,故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备注】1901年,清政府开始执行新政,实行了奖励实业、编练新军和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措施。但是由于吏治腐败,官吏层层盘剥百姓,新政反而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从而使清政府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

     

严复在《原强》中论述道,“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下列选项中属于“鼓民力”的是

A.禁食鸦片             

B.废除科举制             

C.实行君主立宪             

D.“打倒孔家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维新变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严复思想的内涵。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综上可知,A项正确。

【备注】近代以来,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中体”即维护儒家传统的伦理纲常;维新派亦不敢正面触动儒家思想,只能利用儒家思想为维新变法服务;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学者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彻底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对下面1912—1936年中华民国对外贸易(单位:百万海关两)情况表解读正确的是

A.1916年入超减少的原因在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1920年入超增加的原因在于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C.1928年进出口总额的激增使中华民国贸易出现了短暂的“出超”

D.1936年各种数据急剧减少的原因在于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1912年清政府垮台,故A项表述有误;B项表述符合基本史实,故选择B项;表中“入超”未出现负数,故C项表述有误;1936年抗日战争尚未全面爆发,故排除D项。

【备注】近几年来,概念类选择题比重日渐上升,如本题中“入超”一词,即指进口大于出口,弄懂了基本概念再来做题,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这种土地制度并不能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效率至上的经济,小农业的生产不能提供大量的农产品,也不能满足农民作为基本经济单位获得平均利润。”据此分析,材料反映的是

A.小农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人民公社制度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邓小平在1992年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题干中“这种土地制度并不能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的表述,说明这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再结合材料信息“小农业的生产不能提供大量的农产品”可知,答案为D。

【备注】小农经济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均属于“小农业的生产”,只不过小农经济是私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公有制;分析古今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变化过程可知,1956年是一道分水岭,1956年前是私有制,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后至今为公有制。

     

2015年全国政协会议召开时间为3月3日至13日,全国人大召开时间为3月5日至15日,以往每年的政协和人大会议召开的时间也均具上述特点,这种时间安排主要是基于

A.人大代表由政协会议选举产生             

B.避免重大决策失误的需要

C.政协通过的决议须经人大审核             

D.照顾双重身份代表的需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并非由政协会议选举产生,故排除A项;政协具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人大具有重大事件的决策权,两会召开时间的安排可尽量避免决策的失误,故选择B项;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故C项表述错误,因而排除;D项表述错在“双重身份代表”,故排除。

     

在传统观念看来,智慧是属于神的东西。……柏拉图认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获得知识拥有智慧,似乎只有那些被神明加入黄金所创造出来的人(统治者),才有这种天赋,而智者们却将所谓智慧出卖给需要它的人。下列选项中符合该言论的是

A.有神论下神的智慧是不容挑战的             

B.智者对传统价值的反叛更加彻底

C.柏拉图认为神创造的人最有智慧             

D.智者学派和柏拉图都是理性学者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智者学派和柏拉图的观点。柏拉图认为有天赋的人才会拥有智慧,而智者学派却以收费授业的方式将智慧传播开来,两者都有打破传统观念的一面,故排除A项;就受众而言,智者学派明显超越柏拉图,反传统更加彻底,因此选择B项;C项是对材料的误读;D项表述有误,故排除。

【备注】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强调“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就这两种观点而言,苏格拉底更具理性,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观点,因此在理性思考方面超越了智者学派。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反传统方面柏拉图领先于智者学派,如本题所述,在反传统方面,智者学派更胜一筹。

     

十月革命胜利后初期,苏俄市场上主要流通的货币是1918—1921年发行的纸币,纸币上印有多种文字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924年末,该纸币几乎完全被排挤出流通市场并于1925年停发。关于该纸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因发动社会革命需要而发行             

B.因流通市场逐步恢复而遭排挤

C.因违背计划经济模式而终止             

D.其历程反映了政治斗争的残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苏俄革命发生于1917年,而流通的货币是1918—1921年发行的,故排除A项;1921年开始,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该政策恢复了市场流通,故这种带有强制性流通色彩的纸币便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因此选择B项;当时计划经济尚未开始执行,故排除C项;其历程反映了经济管理模式的变化,并非政治斗争,故排除D项。

     

学者文安立说,“美苏干涉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和国内结构,第三世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则孕育其中,若非冷战,当今的非洲、亚洲甚至拉丁美洲恐怕不会是这个样子。”该学者的核心观点是

A.冷战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B.冷战是美苏之间的全方位较量

C.美苏霸权遭到第三世界抵制             

D.美苏冷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两极世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冷战的影响。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在历史上均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题干中学者强调“若非冷战……不会是这个样子”,以双重否定的方式肯定了冷战对亚非拉国家的影响,即推动了上述国家的独立,使其成为新崛起的第三世界国家,故选择A项;B项表述正确,但是与题干无关,故排除;题干中没有明确的与C项相关的信息,故排除C项;D项中的“世界”范围过大,故排除D项。

【备注】一说到冷战,中国学者就有可能条件反射式地加以否定,但是西方学者往往站在西方的立场上加以肯定。因此考生在做本题时,也要从言论者本身的立场出发,努力地探寻答案。另外,考生要学会客观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

     

美国画家巴尼特·纽曼说:“人们‘正在通过完全否认艺术和美具有任何关系,否认究竟在哪里才能找到美这类问题去寻找答案’。”下列符合纽曼所说的“答案”的作品是

A.《大卫》             

B.《自由引导人民》             

C.《拾穗者》             

D.《格尔尼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A项为古典主义绘画,B项为浪漫主义绘画,C项为现实主义绘画,这三种绘画在表达作者思想内涵的同时,均给人以美的享受,与题干中“完全否认艺术和美具有任何关系”的表述不符;D项为现代主义绘画,现代主义绘画风格独特,难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故选择D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被誉为“自然法之父”的西塞罗曾提出“按自然而生活”的命题,依靠自然理性,过建立在事无差别的基础上的生活,他们遵循着某种自然律,而这预示着正义、平等、公平和博爱。而后,罗马法学家将这种精神引入和嵌进罗马法的发展始终……罗马法学家强调正义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法的准则是“诚实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每个人为保护自己而做的一切均被视为是合法的。……罗马法中所使用的“理性”一词代表着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使人的道德、感情、举止高尚;它朴实又合乎情理,反对矫揉造作和横行霸道,它具有普遍性。

——摘编自丁仕奇《罗马法精神之于中国当代法治的启示》

材料二、美国学者伯尔曼指出,“法律不仅必定是演进的,而且必须被视为是演进的”。他认为,西方法律发展的过程开始于11世纪晚期和12世纪早期,也就是说,西方法制的现代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演进而逐渐发展的。……法国在1789年由制宪会议通过了闻名于世的《人权宣言》,以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人的启蒙学说和理论为依据,确立了保护私有财产和建立资产阶级国家和法制的基本原则。接着又制定、颁布了1791年宪法……经过一系列划时代的法律革命,西方国家首先踏上法制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张翅《西方法律传统与法制现代化》

材料三、在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民主与专制的较量中,先后出现了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和民主派的民主共和,可以说以超浓缩的形式再现了西方近代政治体制几百年来所经历的过程。……面对强大的西方法文化的冲击与挑战,中国传统的法文化处于一种不变亦变的境地。……至鸦片战争前夕,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社会关系变得复杂化,与“户婚田土钱债”相关的民事纠纷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所引起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使得整个社会内部充满动荡与不安。

——摘编自张晋藩《综论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1)据材料一概括罗马法所体现的基本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分类归纳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方国家首先踏上法制现代化道路”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概括推动中国法制步入近代化的因素,并试举一例近代中国法制化的成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答案:

(1)基本精神: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历程:从形式上来看,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发展过程;从范围上来看,经历了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过程。

(2)文化上,罗马法精神的传承;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思想上,启蒙思想家的法制思想的推动,如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卢梭《社会契约论》等;政治上,英、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3)因素:近代民主政治发展;中国传统法制文化遭到西方冲击;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社会关系复杂化,民事纠纷日增。成果: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可据材料一中的“自然”“为保护自己”“理性”等信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可从形式和范围方面作答。第(2)问,据材料二中的“西方法制的现代化并非一蹴而就”“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演进”“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人的启蒙学说和理论”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可在对材料三中的“近代政治体制”“西方法文化的冲击”“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变得复杂化”等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备注】长期以来“法制问题”一直是复习中的重点,却同时又是高考中的“冷点”,但是过去“冷”却并不意味着未来“冷”。法制问题通常既涉及法制思想,又涉及法律制度,因此跨度大,难以把握,本题剥茧抽丝,在法制思想和现实之间牵线,并追寻相应的经济根源,力图反映出近代法制化的全貌。该主题除了本题的考查角度外,高考还可能会从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入手来进行考查,因此考生备考时要注意将本主题的内容梳理清楚,以备不时之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各阶层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表

从上述表格中提取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能运用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答案:

信息1:贵族阶层人口增加。说明: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自由主义思想逐渐成为主流经济思想,在政府自由放任政策下,一批工商业精英出现,构成了新的贵族家庭。

信息2:贵族家庭平均收入远远高于社会下层的平均收入。说明: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使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英国社会也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工业资产阶级大量占有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拉大。

解析:

第一条信息可以从“贵族阶层”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中提取,说明可以结合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思想进行;第二条信息可以从“收入”方面提取,说明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公元592年,日本推古女帝(592—628年在位)即位。立圣德太子为皇太子,总摄国家大政,实行改革,史称“推古朝改革”。据《隋书》《日本书纪》记载,圣德太子摄政期间,曾四度派出遣隋使。603年12月,定冠位制。以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等十二级区别官位的高低。冠位授予权掌握在朝廷手中。604年冠位制正式施行,朝廷将冠位赐给诸大臣。604年颁布宪法十七条,该法吸收了中国诸子百家和佛教思想,是官僚、贵族的道德戒条,其中规定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名分等级、社会地位和权利义务;强调国家的统一和皇权至上。宪法中规定了各级官吏的权利义务:为臣者必须治心、治身、敏教化;必须擢贤良、恤狱讼,应“为官求人,为人不求官”,处理百姓诉讼要明辨是非;必须尽地利,“使民以时”,征调赋役不可过度,以防止百姓的不满。在崇信佛教方面,圣德太子亲自注释《法华经义疏》《维摩经义疏》等,以宣扬佛法;同时在国内广建佛寺,著名的有法隆寺、四天王寺等。随着寺院的建立,建筑、雕刻艺术也有长足进步。622年,圣德太子去世,推古朝改革也随之结束。

——摘编自王忠和《新编日本王室史话》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推古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推古朝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答案:

(1)内容:实行冠位制,区分官员职位的高低,冠位授予权在朝廷;颁布宪法,划定名分等级、社会地位和权利义务;强调国家的统一和皇权至上;尽地利,无夺农时,减轻赋役;加强对官员的道德约束,公正为官;崇信佛教,宣扬佛法。特点:汲取中国智慧,与中国交好;确定尊卑,区别名分等级;强化政治与思想道德的统一。

(2)改革在确立以天皇为中心的皇权思想和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加强天皇的权力;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历史上的“推古朝改革”。第(1)问,内容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政治、经济、思想道德、佛教文化等方面回答;特点紧扣材料的内容很容易就能概括出来,如汲取中国智慧,与中国交好;确定尊卑,区别名分等级等。第(2)问,认真阅读材料,找寻材料中的关键句,具体可以从政治、文化和国际地位等方面来总结。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在南北美洲,启蒙运动也有着直接的、非常重大的影响。在拉丁美洲,新的学说由于官员、商人和移民川流不息地到来而得到传播。有位历史学家在分析了哲人们的著作在拉丁美洲的大学和私人图书馆中的广泛传播之后,下结论说,启蒙运动显然影响了……约1808年前后达到成熟的整整一代人,导致了争取独立的斗争。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共同设立政府,政府之正当权力,来自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有损于此目的,人民就有权予以变更或废除,并建立新政府。新政府所依据的原则和用以组织其权力的方式,必须使人民认为只有如此才最能臻于安全和幸福。

——《独立宣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在南北美洲产生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18世纪北美人民为建立和巩固“人们共同的政府”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民主历史专题

答案:

(1)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北美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发生;为资产阶级革命描绘了政治蓝图,成为美国等国家政治体制构建的理论基础等。

(2)努力:发表《独立宣言》,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制定1787年宪法,依据联邦制原则、民主原则和三权分立原则建立新型共和国;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了公民若干自由权。

解析:

第(1)问,要求分析启蒙运动在南北美洲产生的影响,从民族民主意识、北美独立战争、政治体制的构建等方面回答。第(2)问,要求概述18世纪北美人民为建立和巩固“人们共同的政府”做出的努力,结合《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及宪法修正案等知识进行回答即可,但一定要注意学科语言的运用,做到用语规范,条理清楚。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美国总统威尔逊说,“我相信,上帝决定了这个国家的诞生。我相信,上帝赋予我们自由的观念。我相信,人们依据他们自己对天意和天命的追随而依次得救。因此,我不能剥夺自己的希望:我们已被选中,而且显然受命向世界各国显示通向自由的道路……美国享有完成其命运和拯救世界的无限特权。”

——摘编自刘仲敬《威尔逊主义与世界秩序》

用枯枝喂养和平鸽

材料二、右面是“用枯枝喂养和平鸽”的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建议(部分):

(1)签订公开和约,杜绝秘密外交;(2)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绝对自由;(3)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4)裁减军备到同国内安全相一致的最低点;(5)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在决定一切有关主权问题时,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当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威尔逊的“希望”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威尔逊认为实现希望的“条件”有哪些。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威尔逊“和平”建议的真实目的,并说明威尔逊“和平”建议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争历史专题

答案:

(1)“希望”:谋求世界霸权。条件:美国是上帝的选定国,享有无限特权;美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美国经济实力的增长等。

(2)目的:防止英法私下操控瓜分世界,提高美国在参与国际事务方面的地位;实行自由贸易,拓展国际市场;削减英法军事实力,挑战英国海上霸权,保护美国军事利益。实质:打着和平的幌子与欧洲的英法等国争夺对世界的主导权与控制权。

解析:

第(1)问,“希望”主要依据“美国享有完成其命运和拯救世界的无限特权”分析作答;“条件”结合材料中的“上帝赋予我们自由的观念”“我们已被选中”等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作答。第(2)问,“真实目的”结合材料信息“拯救世界”“用枯枝喂养和平鸽”等分析威尔逊假和平、真争霸的真实嘴脸,进而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综合分析作答;“实质”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不难作答。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玛格丽特·撒切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并且连续三次赢得大选,是现代英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首相之一。1969年,玛格丽特·撒切尔担任工党内阁的教育部长。在任职教育部长时,她对英国工党政府将所有中等学校和文法学校合并成“综合”学校的计划发动了猛烈攻击,也因此废除了英国的双重教育体系。撒切尔认为,成立大型“工厂”一样的综合中学,会使教育质量整体下降。1970年保守党赢得大选,撒切尔担任教育部长。因为政府需要削减预算,撒切尔认为她必须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重要的项目上面,而不再开展多种项目。她将政府预算集中在发展初等教育的工作上,停止向贫困学生发放免费的牛奶。撒切尔力争将政府直接投资都用于高质量的(私立)文法学校。她仍反对发展大型综合性(公立)学校。这些政策使她变得不受欢迎,尤其是在大学生和很多教育机构中。

——摘编自《世界大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撒切尔担任教育部长期间是如何改革英国教育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变得“不受欢迎”的原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物历史专题

答案:

(1)废除英国的双重教育体系;反对中学扩大办学规模,主张确保教育质量;注重发展初等教育和高质量的学校;停止向贫困学生发放免费食物;限制公立学校规模,鼓励发展私立学校。

(2)政府削减预算,集中投资初等教育,影响了其他学校的办学;停止为贫困学生发放免费牛奶,降低了贫困生的福利待遇,引起贫困学生的反对;限制公立学校办学规模,投资私立学校,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违背了公平性的原则。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信息“废除了英国的双重教育体系”“成立……综合中学,会使教育质量整体下降”“发展初等教育”等概括。第(2)问,在综合分析她的改革措施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