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百校联盟押题卷(新课标卷1)高考最后一卷历史(第七模拟)解析版

春秋之世,国君“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秦始皇设职授官,说明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终止,它从政治结构上保证了大一统帝国的存在。材料所述变化表明

A.官僚政治有利于国家统一             

B.世卿世禄确保了王位世袭

C.分封制不利于权力的世袭             

D.贵族政治有利于国家统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转型。材料信息说明,春秋时期的贵族政治导致诸侯混战,而秦始皇终止了等级世袭,建立官僚政治,保证了大一统帝国的存在,据此可知,官僚政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A项正确。B项和C项不符合设问要求。贵族政治导致了春秋时期的分裂割据,不利于国家统一,D项错误。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黄仁宇认为李贽悲剧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吏治的腐败黑暗             

C.腐朽的专制制度             

D.自由思想被禁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李贽的悲剧……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根据这些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即可判断,李贽悲剧的主要原因是腐朽的专制制度,故选项C正确。A虽然是李贽“异端”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但不符合设问要求“悲剧的主要原因”;B、D只是腐朽的专制制度的具体表现,应排除。

     

《乾隆御制诗》中写道:“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诗中“宁可求全关不开”表现了乾隆皇帝

A.要求关闭国门禁止外来贸易             

B.对西方人叩关的深深疑忌

C.希望关闭国门享受太平盛世             

D.对西方人叩关的极力排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闭关锁国”政策。通读全诗的内容很容易发现诗中“宁可求全关不开”体现的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选项A中的“禁止外来贸易”不符合史实,应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和教材知识,应排除。选项D中的“极力排斥”也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备注】解答本题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读材料时囫囵吞枣,以偏概全。试题虽然只考查诗中的一句“宁可求全关不开”,但解答试题时要全面理解全诗的内容和作者写作的意境,不能盲目臆测。诗的后两句是对设问的解释,只有读全、读懂这首诗才能够得出正确选项。

     

陈旭麓先生认为,开平煤矿(李鸿章创办)生产的开平煤投入市场后,由于质优价低,中外争相使用,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不仅如此,它还给附近地区提供了廉价燃料,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据材料可知,开平煤矿的性质是

A.封建官办性质的洋务企业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资本主义色彩的洋务企业             

D.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有“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提供了廉价燃料,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等。据此可知,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煤矿生产的煤投放到市场,为企业创造利润,故选项C正确。选项B、D比较好排除;选项A强调的是官办性质,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不符,故排除。

【备注】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中,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等是比较难厘清的概念,需要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加以比较,在比较中加以辨析。

     

孙中山曾说:“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则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材料表明孙中山主张

A.发展社会经济,实现民生均富             

B.大力发展生产,建立共和政体

C.驱除满洲贵族,推翻封建统治             

D.发展私人资本,防止贫富悬殊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三民主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根据材料信息“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则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等可知,孙中山主张发展产业,但又担心“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故倡导民生均富,A项正确。据“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可排除B项。C强调的是民族主义,与材料不符,应排除。D错在“发展私人资本”。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一变化表明

A.中国社会民族矛盾已取代阶级矛盾             

B.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拉开了序幕

C.阶级矛盾缓和国共实现全方位合作             

D.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蒋介石由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剿红军到1937年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守土抗战”的变化,表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七七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故选项D正确。民族矛盾虽然上升为主要矛盾,但阶级矛盾依然存在,不可能被取代,故排除A。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七七事变”,故排除B。选项C中“国共实现全方位合作”不符合史实。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对此,某报纸发表社论:两岸领导人首度会面,是两岸关系又一历史性突破,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历史性的会面势将在两岸关系中发挥“定锚”作用。材料中两岸关系“定锚”的政治基础是

A.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C.加强经贸交流,实现“三通”             

D.反对“台独”,构建两岸生命共同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祖国统一大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习马会”是重要热点事件,它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历史性的突破作用。在两岸关系上,不能动摇的“定海神针”就是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故选项B正确。选项A是解决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的大政方针,与题目要求不符,应排除。选项C是经济问题,不是政治基础,应排除。D项也不是政治基础,应排除。

     

下面柱状图是1980—2006年中国市场指数部分年份测试结果,其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南方谈话”促使中国市场经济起步             

B.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市场经济成分

C.市场经济的建立是改革深化的成果             

D.加入WTO后市场经济发生了质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据材料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已经有了市场经济成分,故A、B两项错误;1980—2006年中国指数不断上升,说明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故C项正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发生质变”,故D项错误。

     

“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出鲜血,平时献出年华,他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这主要反映出古代雅典

A.少数精英操纵政府权力             

B.公民意识强烈

C.公民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人文精神浓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中,权力掌握在全体公民而非少数精英手里,故A项错误。“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体现了雅典强烈的公民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限制公民自由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人文精神的内容,故D项错误。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渐渐地,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并且其商业价值也在不断增长。材料表明

A.新航路带来欧洲商品的增多             

B.新航路引发世界贸易的变化

C.新航路带动欧洲的商业革命             

D.新航路引起欧洲贸易量增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材料的关键信息是“新的海外产品成为……主要消费品”“商业价值也在不断增长”。联系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据此即可判断,材料表明新航路引发了世界贸易的变化。故选B。选项A、C、D只强调了对欧洲的影响,不符合材料信息,均排除。

     

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1917年11月7日晚上开幕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满足了人民的愿望,巩固了胜利成果。1918年3月,全俄范围内普遍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材料表明

A.武装起义是革命胜利的主要途径             

B.苏维埃政权是革命胜利的最终归宿

C.布尔什维克党是革命的坚强核心             

D.人民的信任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十月革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广大俄国人民最需要的是“土地”与“和平”,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这两条法令,正好满足了人民的愿望;1918年3月,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说明赢得人民的信任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故选项D正确。选项A、B、C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应排除。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宣布将人民币纳入IMF特别提款权(SDR,又称“纸黄金”)货币篮子。据此,有经济学者认为,加入SDR最利好的板块就是人民币跨境结算银行、国际商务和物流公司。材料说明人民币纳入SDR

A.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B.能够使中国经济再度发力

C.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D.能够促进人民币主导国际货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本题考查的是解读历史材料、准确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据材料可知,针对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经济学者认为最利好的是“人民币跨境结算银行、国际商务和物流公司”,也就是有利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选项A正确。选项B、C与材料表述不符合,应排除;选项D明显错误。

     

明清时期的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但仍是中国政治和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明以来边疆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朝中叶以后,开始逐步改土归流——把土司改为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土司苛索花样繁多,土司家婚丧、寿诞、生子、盖房、过节都要征派。地处边隅的土司,“无事近患腹心,有事远通外国”,致使西南边疆的统治十分不稳定。清世宗任命鄂尔泰为云贵广西三省总督,进行改土归流。在改流地区,设置了与中原地区同样的府、州、县及镇、协、营、汛,派驻官兵,并着手改革许多落后的剥削方式及陋规恶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下表反映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一些历史人物的主要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土归流”的含义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作用。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西方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方启蒙思想的相同之处,并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两方面指出中西方启蒙思想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启蒙思想产生的共同原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

(1)含义:明清时期在边疆地区(西南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统治并设置府、州、县等进行治理的政策。(4分,答出“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废除土司制度”“流官统治”“设置府、州、县”五个关键信息中的4个即可得分)作用: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推动了边疆地区的进步和发展。

(2)相同之处:批判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上主张实行民主。不同之处 阶级属性:法国伏尔泰等人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中国的黄宗羲等人仍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历史作用:法国启蒙思想,空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并没有冲破封建的儒家思想的范畴,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没有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理论武器。共同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封建文化专制严酷。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边疆地区”“土司制度”“把土司改为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设置了……府、州、县”等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派驻官兵”“改革许多落后的剥削方式及陋规恶习”等和所学知识,从加强边疆管理、减轻百姓负担、推动边疆地区发展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信息“批判君主专制”“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平等”“人民主权”等可知,中西方启蒙思想都批判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上主张实行民主;第二小问要注意限定信息“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即可;第三小问从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封建文化的落后性等方面作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运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是指组成文明的诸因素,如语言、宗教、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组织、风俗习惯等,在不断地进行传播和接受,它们在形成文明纵向发展的同时,横向上也在相互运动,这是使文明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马克垚关于人类文明史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

答案:

观点一:各文明的交流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

评述:古代中国文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汉代的“东亚文化圈”、唐朝的“中华文化圈”等;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推动了政治的民主化进程。(10分。考生也可以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文明交流进行评述,史实准确,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二:文明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挫折、冲突使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会延缓

评述:中国古代由于战乱,汉代时期形成的“丝绸之路”时断时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的文明交流;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美苏争霸,加剧了欧洲和世界局势的紧张,阻碍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和传播。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评述史学观点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能够提炼出材料观点。评述时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材料前一部分阐述的观点是人类文明的交流会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而最后一句则阐述的是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文明冲突有时会延缓文明的发展。解答试题时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切忌无史实依据,空话连篇,逻辑混乱,词不达意。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乾隆十五年(1750年)发生的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事件,是影响西藏的标志性事件,这一事件促使清政府对西藏的政策进行了较大调整。在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事件前,清朝奉行的是政教分离的政策,意图是不让权力过于集中,但是经过近百年的实践,清朝统治者发现,在西藏,把宗教势力排除在政务管理之外,几乎是不可能的,政治权力和宗教权力成为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达赖喇嘛地位不可动摇。《高宗纯皇帝御制喇嘛说》云:“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盖以蒙古奉佛,最信喇嘛,不可不保护之,以为怀柔之道也。”因此,唯一动摇的就只有世俗势力了,提高达赖喇嘛的地位,让他与驻藏大臣管理新的西藏地方政府,这是清政府对西藏的再一次体制变革。清廷探索出了近二百年相沿不替的治藏道路,维护了西藏的稳定和发展。

——摘编自《乾隆朝西藏体制变革——以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事件为中心》

(1)根据材料回答,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事件后,清政府在西藏进行了怎样的体制变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改革西藏体制带来的重大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答案:

(1)维护达赖喇嘛的政治和宗教地位;加强驻藏大臣的权力;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权力相互制衡。

(2)标志着清政府不仅承认达赖喇嘛为藏区最高的宗教领袖,而且也提高了达赖喇嘛的政治地位;极大地提高了驻藏大臣的地位;加强了对西藏的控制,维护了西藏的稳定和发展。

解析:

第(1)问,对材料信息“达赖喇嘛地位不可动摇”“与驻藏大臣管理新的西藏地方政府”等进行加工处理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据材料信息“安众蒙古”“探索出了近二百年相沿不替的治藏道路,维护了西藏的稳定和发展”“提高达赖喇嘛的地位”等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英国自威廉征服以后,王权一直在发展。特别是经过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王权更为加强,贵族的权势受到贬抑。当时,王权高于法律,没有国王的令状,很多社会问题就无法解决。《自由大宪章》的签署改变了这一情况。宪章采取了一些定性定量的限制,约束了国王的行动,如规定国王不能向没有对自己负有军役义务的自由人强要监护权、不可随意征收任何免役金和贡金等。……宪章的这些条款,从政治、经济、财政、司法各个方面限制了国王的权力,可以说,这是以契约的形式申明法律高于君主并以具体条文约束君权的第一个明确的文件。

——摘编自张玲《论<自由大宪章>对英国宪政制度的影响》

(1)据材料,概括英国《自由大宪章》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自由大宪章》的重要意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民主历史专题

答案:

(1)英国王权的加强严重影响了社会问题的解决;王权对贵族利益的侵犯激化了贵族与国王的矛盾;贵族势力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要求限制王权。

(2)从法律上约束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法律高于王权的基本原则;为英国“光荣革命”后宪政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解析:

第(1)问,要依据材料中的“贵族的权势受到贬抑”“很多社会问题就无法解决”等信息从王权对社会问题解决的影响、贵族与国王矛盾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要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约束王权、法律至上和对后来宪政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巴以冲突的直接起源在于犹太人的复国运动,建国后又屡次把巴勒斯坦人赶出故土,就像当年别人对他们所做的一样,而且愈演愈烈,终于酿成了民族矛盾。而更为深刻的原因是,两个民族都曾是这块土地的主人,两个民族都视同一个城市为宗教圣地,从而冲突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感情和宗教力量,而解决也变得更加困难。犹太人的建国和驱逐可以看作几千年来怨恨的释放,虽然可以理解,但他们表现出来的过分强硬和蛮横却为本来可以更好解决的问题留下了祸根。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2002年3月28日第14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阿拉伯和平倡议”,该倡议要求以色列撤出从1967年以来占领的所有阿拉伯领土,接受享有独立主权、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公正解决巴勒斯坦难民问题。2003年联合国公布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这项计划为永久解决巴以冲突问题提出了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巴以两国和平共处的构想。

——摘编自《世界历史大事件》

(1)根据材料,概括历史上巴以冲突不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国际社会为促成巴以和解、实现中东地区和平做了哪些不懈努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争历史专题

答案:

(1)犹太人的复国运动是直接原因;民族情感和宗教力量的冲突是深层原因;犹太人驱赶巴勒斯坦人使得民族矛盾愈演愈烈;犹太人的过分强硬和蛮横为解决冲突留下了祸根。

(2)达成了“阿拉伯和平倡议”,要求以色列撤出其占领的阿拉伯领土,接受巴勒斯坦国,公正解决巴勒斯坦难民问题;提出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提出了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巴以两国和平共处的构想。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信息“犹太人的复国运动”“冲突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感情和宗教力量”“犹太人的建国和驱逐”“过分强硬和蛮横”等概括即可。第(2)问,结合材料中2002年3月28日的“阿拉伯和平倡议”、2003年提出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林则徐于1839年3月10日抵粤,次日即在公馆门上公布《关防告示》(以下简称《告示》)。《告示》文简意赅,令人深思,公布公馆办事“不准擅离左右”和“不得妄行传禀”“不收地方供应”“不必预派伺候”等“八不”规定。英国鸦片巨贩查顿闻讯提前避离广州回国,与鸦片商贩勾通的洋行商人惶惶不安,包庇鸦片走私的受贿官员惊恐万状,鸦片吸食者则私探禁烟新例罪名轻重。林则徐第一时间发表《告示》,表明禁毒决心,用纪律管控公馆人员,使那些幻想走歪门邪道的人无机可乘。由此可见林则徐严禁鸦片毒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廉洁奉公品德,他不仅严格约束自己,而且作出具体规定,管住身边的人,也管好家人。这种廉洁自律品格,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至今也还值得点赞。

——摘编自陈铮等主编《林则徐全集》

(1)根据材料,指出林则徐《关防告示》产生了哪些效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林则徐广东禁烟的认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物历史专题

答案:

(1)震慑了英国的鸦片贩子;使走私鸦片的洋行商人感到不安;使受贿官员惊恐万分;使鸦片吸食者心有余悸。

(2)体现了林则徐廉洁奉公的品德和严于律己的品格;表明了中国人民禁毒的决心和信心;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唤醒了人们的爱国意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

解析:

第(1)问,可以结合英国鸦片贩子、走私鸦片的洋行商人、受贿官员、鸦片吸食者这四类人的表现来回答。第(2)问,据材料信息“廉洁奉公品德”“严格要求自己”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