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百校联盟猜题卷(新课标2)—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文科综合历史(第七模拟)解析版

《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当时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B.周朝时政府重视商业发展

C.当时社会普遍经商,农商并重             

D.强调农商以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由题干中的“一曰食,二曰货” “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可以看出,两部书记载的都是当时商业地位的内容,所以可以看出当时商业的地位并不低,故B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战国商鞅变法时开始实施的,故排除A项;农商并重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秦朝建立了完备的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从实质上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A.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B.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

C.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             

D.首要任务是加强管理官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从材料中不难看出,古代监察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但这不是实质,排除A;平民不是监察的对象,排除C;古代监察制度有加强管理官吏的成分,但这不是首要任务,排除D。监察制度的本质是强化皇权,故答案为B。

     

中国古代的某类绘画不与中国画的三门之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笔、写意有所区分。它是中国绘画范围中山水、花鸟、人物画的交集。陈衡恪认为其创作须具备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以下画作与此吻合的是

A.              B.

C.              D.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艺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画艺术。题干所述为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其通常取材于山水、花鸟、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结合。A项为人物画,C项为宫廷画,D项为风俗画。B项画作体现了文人情趣,符合题意。

     

明末清初学者唐甄指出,“天地吾心,万物吾体,皆空理,无实事也”,这只能把读书人引向歧路,而终将贻害生民。这一主张

A.批判宋代学者不言事功的迂腐学风             

B.剖析了宋明理学的思想本质

C.揭示出宋明理学的虚伪和反动             

D.主张学者应该关注现实和社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唐甄批判的是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虚伪空疏的学风。结合唐甄生活的时代可以推断出其主张学以致用的学风,D项正确。A项的表述不准确,应该是宋明时期的理学学者,排除;唐甄针对的只是宋明理学家的学风,并没有对理学的思想本质进行剖析,B项错误;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以下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一份革命纲领的节录:“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这一纲领

A.模糊了中国革命发展中的两个阶段             

B.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目标

C.提出了实现革命目标的具体步骤             

D.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材料中的“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是中共“一大”提出的革命纲领。中共“一大”的纲领没有提出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没有把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区别和联系起来,因此A项正确。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明确这一斗争目标的是中共“二大”,排除B项;中国革命目标的具体步骤是在中共“二大”上提出的,排除C项;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D错误。

     

中共十二大后,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如果你作为一名记者要报道这一事件,下列最合适的标题是

A.《评“左”比右好》             

B.《真理标准只有一个》

C.《扭住中心不放松》             

D.《敢与火箭争速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评“左”比右好》体现了“左”倾思想,故A项错误;《真理标准只有一个》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排除B;《敢与火箭争速度》体现了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急躁冒进思想,故D项错误;《扭住中心不放松》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要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与材料信息相符,故C项符合题意。

     

著名学者阮炜教授认为,苏格拉底跟民主政权的关系甚为紧张,民主派有充分的理由惩罚他,甚至处死他。但从流传下来的文献看,民众最初并非一定要置他于死地,仅判他有罪;只是在他讲了一些挑衅性甚至羞辱性的话以后,才在第二轮投票中判他死刑。材料反映出雅典

A.形式上直接民主的弊端             

B.以法律维护民主派利益

C.司法程序十分严格缜密             

D.法律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材料反映出在审判苏格拉底过程中因为民主派企图严厉惩罚他以及苏格拉底个人的挑衅性、羞辱性言语激怒民众和陪审人员,故在第二轮投票中苏格拉底被判死刑,这说明雅典司法审判表决中具有很多人为因素,不是理性客观的判决,故反映出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选A项。

     

麦克马洪(1808—1893)元帅签署了一项公告:“巴黎居民们,法国军队来解救你们了。巴黎自由了!四点钟的时候,我们的士兵们占领了最后一处起义据点。今天战斗结束了。秩序、工作和安全将被重建。”该公告表明

A.法兰西第二帝国已宣告灭亡             

B.巴黎公社曾在巴黎实行专制统治

C.法国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             

D.巴黎公社革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革命。由题干材料信息“巴黎自由了”“我们的士兵们占领了最后一处起义据点。今天战斗结束了。秩序、工作和安全将被重建”等可知,巴黎公社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巴黎公社的革命力量相对弱小,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故C项正确。A出现在巴黎公社成立之前;B是对“巴黎自由了”的曲解;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19世纪中期以后,社会达尔文主义兴起,该学派认为,社会也像个体一样,应被看成是以这样的方式(优胜劣汰)进化的有机体,穷人是生存竞争中的“不适者”,不应予以帮助;在生存竞争中,财富是成功的标志。据此可推断出这一观点

A.违背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             

B.主张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C.认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政策             

D.是罗斯福新政的理论基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命起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达尔文进化论的社会影响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经济政策等。材料说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该学派受到了进化论的影响,故A项错误。该学派认为不应帮助穷人,应鼓励自由竞争,追求财富,由此可以推断其认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政策,故选C项。B、D项与题中材料不符合,可排除。

     

1922年春,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说,“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这反映出

A.列宁高度重视诗歌的宣传功能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了危害

C.莫斯科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D.人们对新经济政策有不同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B项与题干时间及诗歌赞美的“从前是整洁、美丽”不一致,排除;诗歌是诗人内心感受的一种表达,与史实不一定符合,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部分人对新经济政策的贬责,D项符合题意。

     

霍布斯鲍姆认为经历1914—1945年的“大灾难”时期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了一股重大的改革与重组之潮,而在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方面,同样也掀起了一个极为强大的发展浪潮。这一时期的“重大的改革与重组之潮”奉行的经济理论

A.是凯恩斯主义的继续发展             

B.主张减少国家干预经济

C.与自由放任政策保持一致             

D.属于“新经济”的胜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改变原来的自由放任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即凯恩斯主义,故B项错误,A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经济危机的发生,使西方国家适当减少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出一种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经济,C项说法错误,且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著名史学家钱乘旦认为,英国人心目中总是存留着一个帝国,哪怕它已萎缩成一个影子。出于这种心态……英国在明显处于最优越的地位上时,却拱手让出这一机会,错过了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这里的“良机”指

A.加入“欧共体”             

B.第三次科技革命             

C.与德国合作             

D.推行全面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欧共体。从材料信息“存留着一个帝国,哪怕它已萎缩成一个影子”可推断,英国已经不再是一个掌握世界话语权的帝国了,这显然是在二战之后。又从“在明显处于最优越的地位上时,却拱手让出这一机会”可知,“良机”是指加入“欧共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豪商巨贾家中大都锦衣玉食,蓄婢纳妾,纷纷斥巨资建造园林府邸……不可否认,徽商的奢华有安全上的考虑,但更多是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他们将经商得来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极尽奢华,在世人对商人生活方式的渴慕中得到心理的满足。

与徽商相比,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没有如徽商一味显富,也没有英国国内贵族那样讲究奢华享受,他们也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他们对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充满了向往,但他们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如徽商一样提出新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有的社会观念。英国商人依附于等级社会,通过一步步地向上攀升,最终成为贵族士绅代表的上层社会的一部分。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了给财富一个体面的名号,他们出钱购买爵位,或者购买贵族才拥有的家族徽章,通过这种途径来跻身社会上层。在17世纪前期的英国,417个男爵中就有49个商人,21个是商人的后代。

——摘编自陈娟《明代徽商与英国商人之比较》

材料二、从明中叶至清中叶辉煌了数百年的徽商,在清道光中叶以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逐渐走向了衰落。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廷根据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的建议,进行盐法变革——改纲为票……任何商人只需向盐政所设之局纳税领票,便可取得购销食盐的合法权利,这一变革使徽商在纲运制下所取得的垄断两淮、两浙盐业运销的世袭特权宣告结束,徽州盐商因而“一败涂地”。……咸丰年间的兵灾又给徽商致命的一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徽商活动的主要舞台,这时却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的主战场。……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加速了徽商衰落的进程。由于洋纱、洋布、洋颜料以及南洋木材的进口日增,徽州布商、木商的生意大受影响。钱庄、银行业的兴起,又使徽州典商丧失了在金融业的原有地位。徽州茶商也因洋商趁机操纵市场压价收购,而“连年折阅”,形成“十商九困”的局面。至清光绪中叶,作为显赫一时的封建性商帮徽商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摘编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明代徽商与当时英国商人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商人的不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徽商的性质,并分析近代以来导致徽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因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答案:

(1)同:都拥有巨大的财富和相似的社会遭遇;都对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都渴望步入官僚(贵族)阶层。异: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极尽奢华,追求社会认可和心理满足感,提出“农商皆本”的新观念,挑战传统的等级观念;英国商人生活上比较节俭,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通过购买爵位或家族徽章等途径跻身社会上层。不同影响:明代徽商的奢侈消费使大量的商业资本消失,影响了资本的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英国商人依附于等级社会及自身的节俭,为重商主义时期的英国积累了大量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性质:封建性商帮,具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因素:清廷的盐法变革使徽商失去了经销盐业的垄断特权;徽商的主要活动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太平军与清军的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洋商操纵垄断市场;徽商未能顺应时代潮流变革经营方式;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奢靡之风、节俭、心理的满足、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出钱购买爵位、跻身社会上层等概括异同点;回答不同影响时应注意设问角度是“生活方式”,可从消费方式和财富流向等方面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第(2)问,先从材料中“封建性商帮”得出徽商性质,再联系材料中提及的盐法变革、太平军与清军战斗、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等分析因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五四运动,中国学术界有种种不同看法。我认为不能把五四运动和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分割开,要统一来看,因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是分不开的。有人把新文化运动看成一场反传统的思想启蒙运动,而把五四运动看成是一场救亡的爱国运动,提出救亡压倒启蒙或者启蒙压倒救亡,我觉得这都是不对的,不应该把启蒙与救亡看成是相互矛盾的。

——摘编自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政治救亡与思想启蒙的关系”论证说明材料中的观点。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五四运动

答案:

观点: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是救亡图存,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是相互促进的,不能截然分开。论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基础,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和动员的作用;五四运动则是一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反帝爱国运动,同时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可以说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都体现了爱国救亡与文化启蒙的时代主题,不是相互压倒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解析:

首先提炼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既要注意“救亡”“启蒙”等关键词,又要看到材料突出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关系;然后联系这两次运动的意义和影响等来论证观点,应注意说明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不是分离的。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下面分别是秦朝、汉朝、唐朝、北宋的部分货币图。

注:唐高祖于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改铸开元通宝钱,开元的意思是开辟新纪元。从此,中国钱币不再以“铢”“两”命名,开创了以“通宝”“元宝”命钱之新制,是货币品类新旧更替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和突破。

材料二、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规定中央、中国、交通3家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币,以改变以往各家银行皆可呈准许发行货币的混乱局面,统一全国币制。此次币制改革是在英国经济顾问李滋·罗斯协助下实行的。……1948年8月,国民政府发布《金圆券发行办法》《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等一系列财政金融法规,规定发行20亿金圆券为本位币,限期以金圆券1比300万的比价兑换法币。……此后,金圆券的发行量就像洪水决堤,迅速膨胀。到11月底已超过30亿元,12月超过80亿元,到1949年4月又超过1 900亿元,到5月18日金圆券发行总额已达到98 041亿元。短短9个月时间内,金圆券几乎成为废纸。

——摘编自《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汉两朝货币的相同点,并说明唐宋两朝在货币使用上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特点,并对这次改革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答案:

(1)相同点:国家统一发行;以重量为名;圆形方孔形制;材质以铜为主。(2分,答出两点即可)新变化:唐代货币不以重量为名,开创了以“通宝”命钱的范式;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并由民间主办发展到官府进行发行和管理。

(2)特点:中央政府统一发行法定货币;在外国金融专家的协助下实行;金圆券的发行量在短期内迅速膨胀。评价: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起到过促进经济繁荣和稳定金融、安定社会的作用;后期则违背和阻碍了历史进程,造成了经济衰退和金融混乱,并最终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解析:

第(1)问,结合秦半两钱和汉五铢钱这两个图片上的文字、钱币形状、材质等归纳相同点,从唐代货币上的文字“开元通宝”、宋代纸币及注释文字可得出新变化。第(2)问,先抓住材料中的“国民政府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英国经济顾问李滋·罗斯协助”“金圆券的发行量……迅速膨胀”等关键信息归纳出特点,再结合时代背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即可。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追溯中国宪政史,往往要寻至清末立宪,但宪政思想的启蒙与渗透却比这要早。……早期改良派知识精英认识到了民主政治对国家兴盛的意义,因而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立宪,明确提出了宪法问题,形成了一股宪政思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超越了“器”和“用”层面的局限,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变法维新主张,并极力将其转化为社会现实,从而开启了宪政运动的实践之门。……1908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2年3月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但昙花一现的《临时约法》与其后接二连三的立宪丑剧和骗局,使得近代中国宪政的命运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摘编自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近代前期中国宪政道路曲折发展的历程。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实现民主宪政的内外因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民主历史专题

答案:

(1)历程:1898年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旨在建立君主立宪制,结果被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镇压;1908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被证明是一场骗局;20世纪初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五权宪法”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果成为一纸空文;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宪法像招牌一样被频繁地更换,成为军阀们假宪法之名进行复辟帝制与专制独裁的遮羞布。

(2)因素: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加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落后与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军阀割据混战,国内政局动荡;国内文化教育发展落后和民众参政意识不强;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和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等。

解析:

第(1)问,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一些信息,如维新派、《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并结合史实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说明。第(2)问,需要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从列强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文化教育发展落后、国内局势动荡等方面分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材料二、1932年1月21日,国际联盟成立了以李顿为团长,美国麦考益、法国克劳德、德国希尼、意大利马柯迪为成员,中国顾维钧、日本吉田为顾问的调查团。调查团于3月14日到达上海,4月21日齐集沈阳。先后在沈阳、长春、吉林、哈尔滨等城市进行了45天的调查,克服了日方的种种阻拦,从不同途径收集到各界投送的书函1 550余件。6月4日调查团离开东北。10月2日,同时在南京、东京、日内瓦公布了《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报告书承认东北三省为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否认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合法自卫”,确认伪满洲国是日本违背东北人民意愿而强力炮制的工具,但同时又主张在东北三省建立一种受外国保护的高度自治的特殊制度,企图以国际共管取代日本独占,因而受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1)根据材料一回答,当时国民政府对报纸所报道事件持何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该事件造成的后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及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国联的处理方法作简要评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争历史专题

答案:

(1)态度:忍耐,等待国际联盟(或国际组织)裁决。后果:导致中国东北三省陷入日本的殖民统治中;日本“大陆政策”部分得以实现;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进一步刺激了日本侵华的野心。

(2)态度:否认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合法自卫,否认伪满洲国的合法性。方法:在东北三省建立受外国保护的高度自治的特殊制度,实行国际共管以取代日本独占。评价: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事实,但未能制止日本的侵略活动;国联不能制止法西斯侵略,也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最终没有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

第(1)问,根据图片上的文字信息“日军于昨晨突占领沈阳”“待国际公理判断”等得出态度;第二小问结合教材知识中有关九一八事变的后果回答。第(2)问,第一、二小问结合材料信息“否认……是‘合法自卫’”“确认伪满洲国是日本……强力炮制的工具”“建立一种受外国保护的高度自治的特殊制度”等回答;第三小问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出发,突出国联只是在道义上支持中国,并不能阻止日本法西斯扩大侵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明朝后期,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摘编自《400年前的那场文明交流》

材料二、利玛窦、徐光启等最初的西方科学传人就借用前人使用的“格致”一词来称呼它(指自然科学)。传教士利玛窦在《几何原本·序》中首先使用:“夫儒者之学,亟致其知,致其知;当由明达物理耳。……吾西陬国虽褊小,而其庠校所业格物穷理之法,视诸列邦为独备矣。”徐光启在介绍利玛窦时说,“顾惟先生之学,略有三种:大者修身事天,小者格物穷理,物理之一端别为象数。”

——摘编自朱发建《清末国人科学观的演化:从“格致”到“科学”的词义考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对待中国文明的做法,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材料中现象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利玛窦当时宣传西学的主要特点,并对其作简要评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物历史专题

答案:

1)做法:积极学习儒家文化,同徐光启合作开展翻译活动,将儒家经典介绍到欧洲。背景: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有了密切的联系;为宣传基督教,西方大量传教士来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博大精深。

(2)主要特点: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来介绍西学,将西学与儒学相联系。评析: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巨大的情况下,利玛窦等人的做法有助于减少宣传西学的阻力,也易于被中国传统士大夫接受,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学东渐”。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主要是结合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明朝后期”“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等信息,从新航路的开辟、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优点等方面分析。第(2)问,据“格致”“儒者之学”“格物穷理”等概括主要特点;“评析”从当时西学传播需要借助传统儒学来减少保守势力的阻挠等方面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