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工大附中2013届高三第七次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

“如果不是在西周转入东周的时期出现了文化上的重大变异,也许封建的体制还会周而复始地循环一段时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谁对传统抛弃得越彻底,对实利主义奉行得越透彻,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最能反映这种“文化上的重大变异”的是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D

     

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

A.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          B.鼓励土地买卖

C.尊重业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D.禁止开垦荒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C

     

清代学者洪吉亮在其著作《治平篇》中写道:“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作者主张重农抑商               B.人口的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稳定

C.作者主张国家控制人口增长       D.揭示了人口增长与生产资料的矛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A

     

克利斯提尼根据地区原则划分阿提卡的基层组织。阿提卡被分成三个区域:(一)雅典城及其近郊;(二)内陆中央地带:(三)沿海地区。每个区域分为十个部分,名为三分区。三个区域的一个三分区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部落,这种部落并不是集合在一片毗连的地带的部落,而是跨三个区域的一种人为的集合,它唯有在公民大会表决期间才能集合起来。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壮大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            B.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C.为十将军的产生布局选区            D.消灭贵族特权产生的基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D

     

美国学者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的序言里写道:“从1600年以后,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命运,就和其他国家交织在一起了,不得不和其他国家一道去搜寻稀有的资源,交换货物,扩大知识”。导致上述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A.中国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该学者不了解中国历史

C.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D.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推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D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1856—1915)认为通过科学管理可以将雇员的高工资和雇主的高利润低成本同时达到。为此,他反对雇主凭经验进行管理、雇员凭经验进行操作的老作法,并于20世纪初期倡导起“科学管理运动”。这一运动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工业革命推动企业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B.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C.企业生产管理实现制度化、科学化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管理创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B

     

西奥多.罗斯福说,“我们正面临着财产对人类福利的新看法……有人错误地认为,一切人权同利润相比都是次要的。现在,这样的人必须给那些维护人类福利的人民让步了。每个人拥有的财产都要服从社会的整体权利,按公共福利的要求来规定使用到什么程度。”这段话反映了西奥多.罗斯福怎样的改革理念

A.追求社会和谐                          B.人权比利润更重要

C.反对垄断                              D.调整财产与公共福利的关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D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 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D

     

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

A.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五四运动

A

     

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发表就职演说:“我要削减政府的规模和影响,承认联邦政府的权利与各州和人民所拥有的权利之间是有区别的。我们都必须牢记,是各州组成了联邦政府,而决非是联邦政府创造了各州……今后,我将建议撤除经济发展和降低生产力的路障。”里根这一改革思想的核心是

A.淡化意识形态分歧                B.削弱联邦政府的过度干预

C.加强联邦政府的全面干预          D.主张恢复邦联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B

     

一位欧洲著名学者指出:“我们已经很难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欧洲是否算是统一。从形式上来看是没有,如果从实质内容来看,他们已经有了共同的认同。统一的国家要做的事,他们不已经在做了吗?而且做得比主权国家还好”此学者的核心主张是

A.建立政治、经济高度一体化的欧洲   B.建立经济一体化的欧洲更重要

C.欧盟是超越主权国家的区域实体     D.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正确潮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C

     

效果历史认为“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一个客体,而是自身与他者的统一,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理解的真实。一种名副其实的解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真实性。”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 真正的历史研究对象不是一个客体,而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解释学

B. 历史总是人的历史,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的对象化

C. 理解始终无法超越理解者所处的特定视域,故具有局限性

D. 只有在历史流传中产生效应的客体才构成理解的真正对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史观

A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为了显示国力,英国政府耗用4000多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庞。

——摘编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宫及其经验》

材料二    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中国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风、象牙雕刻、珐琅彩铜器、大理石群像等,“荣记湖丝”获得“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丝、茶、瓷器、绸缎、铜器、雕花器和景泰蓝等。1889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正中可见“大清国”三字,门口对联有“中国有圣人”、“此乡多宝玉”字样。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村内的中国戏院,带有明显西方风格。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摆有中华圣母像。“中华圣母”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着中国服饰的耶稣。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西湖48景相册等获金奖,另有中国绘画作品42件,包括唐朝吴道子、宋朝马远、明朝唐伯虎等人的作品。

——摘编自马敏等编《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等

材料三

世界博览会主题概览

时间

主题

时间

主题

1933年

一个世纪的进步

1982年

能源:世界的原动力

1935年

通过竞争获得和平

1984年

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

1937年

现代世界的艺术和技术

1985年

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1939年

明日新世界

1990年

人类与自然

1958年

科学、文明和人性

1998年

海洋:未来的财富

1962年

太空时代的人类

2000年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1964年

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2005年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1970年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2010年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974年

无污染的进步

2015年

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的背景及其意义。(8分)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展品特点形成的原因。(10分)

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和20世纪世博会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10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世界各国联系加强。

     意义:提升了英国的国际影响;开创举办世博会的先河;提供了各国展示文明成果的   重要平台,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文化交流。(8分)

(2)特点:中国:以传统工艺、美术、手工业品为主;有西方色彩。

西方:以先进科技成果、工业品为主。

原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手工业技术精湛;现代化滞后,工业发展程度低;中西文化交流增强。(10分)

(3)变化:19世纪关注科技与工业的发展;20世纪更关注人类和平、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原因: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科技作用的两重性受到关注;冷战凸显对抗的危险;经济全球化,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资源问题;技术革命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10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5 年,法国国民收入比1929年减少30%,企业倒闭1.1万家,失业人口超过80万。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对法国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法国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共产党共同组成了人民阵线,参加大选。1936年6月,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成立。法国共产党虽未入阁,但表示全力支持勃鲁姆的各项政策。

勃鲁姆政府执政后,开始实行改革。它规定一般工人的工资可提高7~15%,待遇极差的工人的工资可提高2~3倍,允许工人和职员在不减薪的情况下每周工作40小时、每年两周带薪休假,并要求完善集体合同制度。政府还着手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对失业工人的帮助,对法兰西银行实施监督,把部分军工企业收归国有,建立全国铁路公司等。这些改革措施对法国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作用。勃鲁姆政府的政策遭到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有大约600亿法郎被从银行提出,其中280亿法郎被转往国外。与此同时,左翼政党内部就取缔法西斯组织等问题发生激烈争执。1937年2 月,勃鲁姆宣布因财政困难,暂时停止执行人民阵线的纲领。          

——摘编自[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人民阵线政府成立的背景;指出勃鲁姆改革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勃鲁姆改革的作用。(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活动猖獗;左翼力量形成联合。

 共同之处:针对经济危机;实行国家干预政策;提高工人待遇和福利;监管银行。(8分)

(2)对法国经济复苏起到一定作用;遭到大资产阶级反对,来取得明显的改革成果;阻止了法西斯势力上台。(4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7 年,梁启超在日本组织立宪团体政闻社,创办《政论》杂志,发表了政闻社宣言书,其中提出,“无国会之国,则责任政府终古不成立;责任政府不成立,则政体终古不脱于专制”。鉴于目前的政治状况,“君主代政府负责任之结果,一方面使政府有所诿卸,而政治未从改良;一方面使君主丛怨于人民,而国本将生摇动”。

    ——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材料二    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即夕约集报馆中,秘议“同人各返本省,向谘议局报告清廷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

   ——摘自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立宪派的政治主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立宪派在推翻清朝统治中的作用。(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民主历史专题

(1)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建立国会和责任制政府。

背景: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立宪派与革命党论战。(6分)

(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推动了民主潮流高涨;领导立宪运动,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在宣传斗争中具有妥协性。(6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与南宋之间的和议,击溃宋淮河一线守军,直赴长江北岸的西采石。中书舍人虞允文奉宋高宗之命前往东采石犒劳长江南岸的宋军。 “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宋军溃散之余,新的指挥系统尚未成立,军无斗志,部队“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虞允文“立招诸将,勉以忠义”,部署防御。有人说“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虞允文表示:“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在其感召下,“士殊死战”,最终连败金军,挫败其渡江南下的企图,虞允文随后拜访养病的两淮宋军统帅刘铸,刘铸说:“朝廷养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于一儒生,我辈愧死矣。”诸路宋军继续出击,宋金重新走向和谈。

    ——据《宋史·虞允文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采石之战的历史意义。(6分)

(2)根据材料,简评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的作为。(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物历史专题

(1)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激发了南宋军民抗金斗志;阻止了金军的南下,有助于江南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6分)

(2)面对危局,指挥得当,以少胜多;勇于担当,敢于突破体制束缚,不计较个人得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