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平煤高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平行班)解析版

“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出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考点:27: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需要掌握原始农业出现的状况.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远古时期”、“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进行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远古时期”、“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反映的是原始农业出现,故C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原始农业的状况,与采集经济无关,故A项错误.

依据题干“远古时期”、“神农氏”可知,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个体小农经济出现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BD两项错误.

故选C.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考点:2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2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中的农具的改进,了解古代我国农具的革新和耕作方式的演变.

解答:从材料中获悉,秦魏等国故地出土成套铁制农具,说明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普遍使用,由题干推出A项中“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明显错误,故排除A;

B项铁制农具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有利农业精耕细作是符合的,故B项正确;

由墓中出土物品就推断是随葬必备品太过武断,与史实不符,故C排除;

材料中无法体现最早成套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河南,故排除D.

故选B.

     

如图反映的是汉代农民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雇佣关系盛行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考点:2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需要掌握汉代的耦犁和精耕细作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片的解读,结合汉代的耦犁和精耕细作的特点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图示可知,反映的是汉代的耦犁,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

开始使用铁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雇佣关系是明朝中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题干图片不能体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而且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故选B.

     

《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祀”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内外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主要表明(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确能“以民为本”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考点:27: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需要掌握古代农业的地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古代农业的地位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表明,无论天子、诸侯还是王后亲自从事耕作,这说明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业关系到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统治者的根本统治利益,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A.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下列生产工具中,符合史书记载的是(  )

A.耒耜              B.翻车             

C.筒车              D.都江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考点:23: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灌溉工具.需要掌握筒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的分析,结合筒车的特点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可知,反映的是灌溉工具筒车的史实,故C项正确.

耒耜是耕作工具,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翻车不符合“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故B项错误.

都江堰是水利工程,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C.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自元代流传下来的一首民谣,它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黄道婆的杰出贡献在于(  )

A.发明缂丝技术术             

B.推动棉纺织业发展

C.开始养蚕缫丝             

D.改变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考点:2C: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纺织业.需要掌握元朝黄道婆的杰出贡献.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元朝黄道婆的杰出贡献解答即可.

解答: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黄道婆的棉纺织业技术,结合所学可知,黄道婆推动棉纺织业发展,故B项正确.

发明缂丝技术术是西亚地区,在汉代时,缂毛织物在我国的新疆流传,为缂丝工艺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故A项错误.

开始养蚕缫丝在原始社会末期,故C项错误.

D项夸大了黄道婆的作用,改变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是在明朝中后期,故D项错误.

故选B.

     

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考点:2P: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商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A“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可知A商品经济繁荣正确.

B“关东”到“上海”可知B长途贩运发达正确.

C造成长途贩运的因素是产业分工形成区域经济,互通以各取所需.因此C区域经济发展正确.

D材料并未体现政府抑商政策,因此 D符合题意.

故选D

     

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这说明徽商(  )

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             

B.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

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D.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考点:2P: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考查明清时期商帮﹣徽商.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分析可知,明清时期徽商经营商品种类的忌讳影响深远,说明了徽商在商业意识上的保守而顽强,故B项正确.

A项并非是题干主旨的反映,应排除.

C项与材料中的“怕回乡”不一致,因为材料不能说明徽商保持浓厚的乡土观念,应排除.

D项与材料中的“经营商品种类非常多”相悖,应排除.

故选B.

     

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 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晋商等区域性大商帮活跃的时期是(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考点:2P: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的新特点﹣商帮.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晋商等区域性大商帮活跃”和对商帮出现的时间的识记.

解答:注意题干信息“晋商等区域性大商帮活跃”,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以区域性的商帮,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D.

     

哥伦布曾说过:“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有了黄金,要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欧洲人对黄金这种贪婪的追求,从本质上反映(  )

A.掠夺黄金是为了满足欧洲人的生活需要

B.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C.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

D.西欧人对黄金的渴求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

考点:51:新航路的开辟.

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解答即可.

解答:注意限定信息“本质”,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对黄金这种贪婪的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是本质,应排除.

故选C.

     

下面是四位同学在一次“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活动课上辩论的四个主题,你支持谁的观点(  )

A.探索未知世界是西方航海家们远航的原动力

B.宗教狂热是西方航海家们远航的原动力

C.宣扬国威和殖民征服是西方航海家们远航的原动力

D.对财富的迫切迫求是西方航海家们远航的原动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

考点:51:新航路的开辟.

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原动力”的理解和对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的识记.

解答:所谓“原动力”,即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西欧各国为了获得东方的商品和黄金,迫切希望开辟新航路,故D项正确.

ABC三项只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不是原动力,应排除.

故选D.

     

一知名旅行社宣称:“500多年前,欧洲的探险家们凭着过人的毅力和白人的梦想,带着还算足够规模的船队征服了大西洋,触摸另一个‘野蛮’部落。其实你不用崇拜他们,今天你也可以参加‘重走新航路’实现你的航海家梦想。”材料中征服大西洋的航海家及其航行结果是(  )

A.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C.达•伽马﹣﹣到达印度             

D.麦哲伦﹣﹣证实地圆学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

考点:51:新航路的开辟.

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需要掌握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概况和结果.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征服了大西洋”、“触摸另一个‘野蛮’部落”,结合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概况和结果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征服了大西洋”、“触摸另一个‘野蛮’部落”,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误认为发现的陆地是“印度”,把当地部落的人称为“印第安人”,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17世纪的世界历史以“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为主要内容,主要殖民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世界版的“三国演义”。它们是(  )

A.葡、西、荷             

B.英、西、荷             

C.英、法、荷             

D.英、法、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考点:54:荷兰的殖民扩张;55:英国的殖民扩张.

分析: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解答:据所学,新航路开辟后,随即展开殖民争夺的西欧国家是英法荷三国.英国和法国分别在北美、非洲、印度、西印度群岛积极开拓殖民地,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同荷兰商人展开激烈竞争,三国之间冲突频繁,斗争愈演愈烈.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的三次战争;17世纪英法发生七年战争.故C正确,排除ABD.

故选C.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 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人中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考点:58:英国工业革命.

分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在18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棉纺厂快速增加,是因为蒸汽机发明以后,解决了工业生产的动力问题,生产力得到大力提高,推动生产组织形式随之发生变化,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所以18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棉纺厂快速增加,主要原因是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故选B.

     

下列不属于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是(  )

A.推动资木土义生产组织形式重大变化

B.科学的成果促进生产迅速发展

C.促进中国新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传播

D.促使交通工具和动力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考点:59:第一次工业革命;5B:第二次工业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需要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解题的关键是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的比较.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发明者都是一些技术工人与工匠,发明成果是来源工匠的经验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故B项是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不是相同点,符合题意.

ACD三项均是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南京条约》签定以后,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农产品出口量大量增加,这说明(  )

A.中国茶、丝的质量提高

B.中国茶、丝生产迅速发展

C.中国经济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D.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崩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考点: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需要掌握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表现.解体的关键是对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表现的识记.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农产品出口量大量增加说明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故C项正确.

AB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D项错误.

故选C.

     

19世纪60年代初中国人包世臣在他的《齐民四术》中说:“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的三分之一”当时洋布“大行”并且价廉的根本原因主要是(  )

A.有西方列强军事侵略的武装保护,强行推销

B.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破产,无力抵御西方经济侵略

C.工业革命完成,生产率大大提高,成本降低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连成一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考点:5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需要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9世纪60年代初”,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时间“19世纪60年代初”可知,处于工业革命完成时期,注意限定信息“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完成,使得生产率大大提高,成本降低,因此洋布物美价廉,故C项正确.

AB两项不是根本原因,应排除.

19世纪60年代初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故D项错误.

故选C.

     

从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中你能得到信息有(  )

①辛亥革命推动了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中国摆脱了外来经济控制   

④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潮流。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点: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解答: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中国摆脱了外来经济控制明显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民国成立,中国并未摆脱外来经济的控制,故排除②③

①④表述正确.

故选A.

     

“老陈老爷做丝生意‘发’起来的时候,老通宝家养蚕也是年年都好,十年中间挣得了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可是以后,两 家都不行了;老通宝现在已经没有自己的用地,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陈老爷家’也早已完结。”根据以上内容判断,两家“发起来” 的十年最有可能是(  )

A.1853~1863年             

B.1885~1895年

C.1912~1922年             

D.1937~1947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考点: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解答即可.

解答:从题干材料的叙述可知,主要描述了两家的发展都由“发起来”到“完结”,这正符合一战期间及其战后列强放松侵略与卷土重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由此可知,“发起来”的十年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C.

     

假如你的家族是解放前的民族资本家,那么,你家族的经历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洋布畅销,贩卖洋布赚了一大笔钱,投资了一家纺织厂

B.一战期间,纺织厂发展势头强劲,规模不断扩大,利润丰厚

C.日本全面侵华时期,纺织厂内迁

D.解放战争时期,因多种原因,纺织厂最终倒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点: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清楚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

解答:民族工业出现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还没有出现.故A项不符合事实,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有可能经历.

故选A.

     

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说:“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其中为“打破坚冰”“开通航路”而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考点:C8:新经济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解答:“打破坚冰”“开通航路”应是指向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列宁首先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正确;

B不对,实施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排除;

CD不对,这是后来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排除.

故选A.

     

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

A.战时共产主义超经济剥夺,挫折了农民的积极性

B.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D.人们对高度集中斯大林模式的不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考点:C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后来战争基本结束,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其原因在于,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解答:根据所反映的时代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再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应该是对当时的经济造成巨大危害,危害了农民的利益,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表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项目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物)

22.13

34.55

44.24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了农产品产量

C.新经济政策符合俄国的国情             

D.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考点:C8:新经济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解答: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内容,但不在该题包含的时间范围内,故D错误,符合题意;

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如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  )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

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             

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

考点:C9:斯大林模式.

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具体考查斯大林模式造成的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解答:观察材料中漫画《片面的经济》,图片中人物身体畸形,两条腿粗细不一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讽刺的是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不平衡,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除B、C、D三项.

故选A.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A.改变了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苏联的改革与挫折

考点:CB:赫鲁晓夫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需要掌握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意义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进行的,他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故D项正确.

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不大,并没有改变了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的局面,故A项错误.

赫鲁晓夫的改革理论上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故B项错误.

C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作用,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