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平煤高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实验班)解析版

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考点:32:百家争鸣.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考查学生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战国时期是社会变革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并不代表历史潮流,只有法家的思想是代表历史潮流的,是顺应社会变革的,所以面对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官方要想富国强兵、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可能采用法家学说,所以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考点:32:百家争鸣.

分析:本题是考查理解诸子百家中儒家与法家主张内容.

解答:重农抑商只是法家而非儒家的主张,厚古薄今及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而非法家的主张,排除后,只有B项.

故选B.

     

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已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考点:32:百家争鸣;33:儒家思想的形成.

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荀子思想主张的掌握.

解答:“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主张,而题干所给出的时间是“战国中后期”,故A项错误;

“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故B项正确;

“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C项错误;

“选贤举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也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B.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

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

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汉代儒学

考点:38: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分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董仲舒提出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被后人概括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付诸实施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成了一项思想统治政策.汉武帝的这一政策有其时代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已经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在推崇的过程中,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解答:“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表明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故B正确;

异己遭到排斥与”非各家尽被排斥“不符,故A错误;

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与”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不符,故C错误;

儒学在宋代成为官方哲学,故D错误.

故选B.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处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考点:36:宋明理学.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以及三教合流,考查学生解读分析理解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B项出现与唐代,故排除B.

CD两项的表述均于北宋时期儒学仍占统治地位的史实不符,应排除.

材料中“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反映佛教主动适应正统思想儒学的变化,故A项正确.

故选A.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考点:37: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考查顾炎武的思想,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解答:材料中没有体现人才信息,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弘扬道德,规范言行的信息,故B项错误.

“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故C项正确.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是在“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基础上的,没有突出作者的意思.故D项错误.

故选C.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记载:“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成为圣贤的重要性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C.明确学生最高学术目标

D.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进行道德修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考点:36:宋明理学.

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宋明理学评价: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消极:理学被曲解之后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

解答:D项与材料“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语义相同,故D正确;AC项与材料“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语义矛盾,排除;B项材料并无对“人们”希望,而只对圣人行为进行解读,排除.

故选D.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考点:38: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重点了解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主张.

解答: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

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

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故选C.

     

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考点:85:文艺复兴.

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考查人文主义的相关知识,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根据题中材料“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可知,维多里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人的价值,这是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反映.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教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教育摆脱宗教束缚,故C项错误.

通过材料可知,文艺复兴的影响已经扩展到了教育领域,故D项错误.

故选A.

     

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考点:86:宗教改革.

分析:本题以地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宗教改革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

解答:A、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兴起,然后向西欧扩展,A不符题意;

B、由地图中的“德意志”“英国”“日内瓦”“瑞典”等信息可以直接判断与宗教改革相关,B符合题意;

C、启蒙运动的高潮主要在法国,地图未涉及,C项不符题意;

D、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德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选B.

     

英国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据此,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  )

A.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             

B.是无组织的少数人行动

C.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             

D.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有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考点:85:文艺复兴.

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文艺复兴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至17(16)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这场文化运动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在绘画方面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开展的教育变革.

解答:材料中说的文艺复兴的局限性主要是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花储羔肥薏堵割瑟公鸡.受过教育的阶级不只是有上层知识分子,还包括中下层知识分子等等,另外材料主要想表达的是文艺复兴更多的是一种个人行为,不存在有组织进行领导,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故ABD错误.

故选C.

     

翟振明在《启蒙反思的可能误区》里这样认为:真理没有被理解是没有价值的……启蒙思想家号召人们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把握生活的真谛,首先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把握直接就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而不是因为它会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造成更好的结果。材料意在强调(  )

A.理性会影响历史的进程             

B.要用理性思考社会问题

C.社会进程影响理性产生             

D.理性使人们生活更幸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启蒙运动

考点:87:启蒙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启蒙运动: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解答:材料强调人们要用思考(理性)把握生活的真谛,由“不是因为它会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造成更好的后果”排除A;

CD材料未反映,排除;

“启蒙”的含义就是引导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而不是用外界的权威来判断一切事物,其核心就是理性,故B正确.

故选B.

     

对于美国《独立宣言》在大革命前法国的反响,有学者评论说:宣言中的学说来自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来自卢梭,还是洛克(英国启蒙思想家),法国读者一定能在《独立宣言》的下述文字中看到法国哲人们的思想:“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法国读者不了解洛克和卢梭的学说

②《独立宣言》与洛克和卢梭的思想无关

③法国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已经动摇

④天赋人权思想已在大西洋两岸传播。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启蒙运动

考点:87:启蒙运动;N4:洛克的思想主张;N5:卢梭的思想主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的启蒙运动.

解答:卢梭是法国人,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读者不可能不了解卢梭的学说,故错误;

“宣言中的学说来自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来自卢梭,还是洛克”意思是《独立宣言》既来自卢梭,也来自洛克,故错误;

“人人生而平等”等思想在法国广泛传播,1776年的《独立宣言》发表时,法国启蒙运动方兴未艾,当时法国的等级观念已经动摇,故正确;

“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即天赋人权,在美国《独立宣言》中出现,也在法国哲人们的笔下出现,说明已在大西洋两岸传播,故正确.

故选D.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师夷长技”

考点:B2:魏源与《海国图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源的主要思想主张.

解答:A项材料无法体现;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不属于洋务派,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学习西方海防模式,C项错误;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导致的.

故选D.

     

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师夷长技”

考点:P3:“中体西用”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考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学生解读、分析理解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是郭嵩焘解职的原因,虽然郭“常写信给李鸿章”,但材料并未涉及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故A项错误.

“劝其扩大留学范围”,报告日本“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并不等于推崇西方体制,故B项错误.

当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郭嵩焘“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的确超越了“1876年”的主流思想,故C项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一位驻外使节的人事调整并不能说明“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故D项错误.

故选C.

     

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之一胡适曾说:“我在学堂里的名字是胡洪,直到考试留美官费时我才正式用‘胡适’的名字。”直接影响胡适改名的著作应该是(  )

A.魏源《海图图志》             

B.张之洞《劝学篇》

C.梁启超《变法通义》             

D.严复《天演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考点:B5:维新思想;B7:新文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魏源根据《四洲志》等书,又广泛搜集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它系统介绍世界各国人文情况,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通过实践和研究,魏源看到英国是当时中国最大、最直接的敌人,也是全世界最有“长技”的国家.他认为只有真正“知其情”、“知其形”才能“师夷长技”,才能最终制驭它.只要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完全可以抵抗外国侵略并战胜敌人.《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著作,书中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师夷长技”只是手段,御侮图强才是主要目的.

解答:从“适”联系达尔文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可以看出胡适受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的影响之深,故D正确;

《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是仅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故A项错误;

B项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只学习西方的科技,故B错误;

C项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体现不出“适者生存”的主张,故C错误.

故选D.

     

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师(  )

A.拼击尊孔复古             

B.拼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主主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考点:B7:新文化运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

解答: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之一是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纠集一些文人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故选A.

     

近代中国的时势不可能给人们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  )

A.大都与中国国情不符

B.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C.引入的国家来源相对单一

D.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维新变法

考点:P1: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

分析:本题考查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思想影响:

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解答: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产生于中国国情密切相关,故A项错误;

正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民主思想产生并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

引入国家既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故C项错误;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不大,故D项错误.

故选B.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考点:GA:左倾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思想解放运动的认识,意在通过材料考查相关知识点.

解答: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当时的社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舆论,故A项错误;

根据题干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为批判了‘左’倾错误思想而准备后事”的这一现象,可知当时“左”错误还未完全结束,故B项正确;

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召开,故C项错误;

题干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而安排后事”可知这一时期“两个凡是”的思想依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故D项错误.

故选B.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考点:B7:新文化运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向学习西方的历程.

解答: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西近代化的路径是不同的.西:思想﹣﹣制度﹣﹣器物;中:器物﹣﹣制度﹣﹣思想.解题的关键,即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去思考.据此可知:CD两项属于无关项.A项易误选,仔细分析,A项具有片面性,不够B项核心和准确.

故选B.

     

“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物理学重大进展

考点:88:经典力学.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典力学,重点是掌握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解答:A、文艺复兴以后,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1687年,牛顿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的意义,改变了自古代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相符,故A项正确;

B、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创立了生物进化论,但与“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不符,故B项错误;

C、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但与“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不符,故C项错误;

D、1900年普朗克提山了量子假说,使得人类的认识从宏观进入微观,但与“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有学者指出,培根所确立的实验观察和归纳推理法、牛顿提出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不但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而且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上述历史现象(  )

A.促进地圆学说在欧洲普遍传播

B.导致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

C.成为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来源

D.产生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流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启蒙运动

考点:87:启蒙运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14﹣17世纪文艺复兴的影响;16世纪宗教改革的影响;18世纪理性思想获得了发展;近代科学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英国、法国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及其绝对君主专制政治的形成.

解答:A.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在新航路开辟之前,15世纪初地圆学说已经得到了广泛传播,地理大发现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B.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起点;

C.启蒙运动兴起的时间是17、18世纪;

D.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运动.

故选C.

     

20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一种新现象:刚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可以从国家有关机构、学会或者工业公司得到研究资助。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

B.民主体制的普通建立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人民认识到科学对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D.已经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蒸汽机到互联网

考点:5B:第二次工业革命;5F:第三次科技革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解答:AB两项无法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日益受到重视,C项正确;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D项时间不符.

故选C.

     

对西方某一美术流派有这样的批判:它看不到未来,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因而与生活脱节,在把未来理想化的同时,有时也导致艺术家走向悲观的道路.据此推断这一流派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考点:I7:浪漫主义美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以来的美术﹣﹣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美术流派.

解答: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它注重表现人的感情,与“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把未来理想化”相符,故A项正确;

现实主义美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与“与生活脱节”不符,故B项错误;

印象派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与“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不符,故C项错误;

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但与“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把未来理想化”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1954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发表巨著《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即《科学与文化史》,中文翻译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从中英文标题的不同可以看出(  )

A.中国古代的科技实质上全是生产工艺

B.中西方对于科技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别

C.西方以文化视角来认识中国古代科技

D.中西方科技发展水平和特点明显不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科学技术

考点:3G: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特点.考查中西方对传统科技涵义的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李约瑟眼中的中国传统技术其实是在经验积累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工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实际上反映了中西方对于科技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别,故B项正确.

AC两项不符合事实,应排除.

D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到体现,应排除.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