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17届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9分)

①中华文明从何时开始,从哪里起源,这些问题成为一代代学者兀兀穷年的追问。

②于是有了上世纪末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有了从本世纪初持续至今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目前,探源工程第二阶段的工作已经结束,人们都想知道,经过8年的探寻,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又向前推进了多少。

③在古代中国,“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从字形上可以看出,一个邦国是以都城为中心而与四域的农村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④河南偃师的二里头,在麦田覆盖的地下,掩藏着最早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许宏在他的新作《最早的中国》中如是说。

⑤二里头遗址是1959年在探索夏墟时发现的。此前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在考古学上确立了殷商文明的存在。中国的考古学家认为,殷墟的甲骨文非常成熟,而文字从形成期步入成熟期至少需要千年的历史。殷墟精湛的青铜器制作工艺,不会从天而降。在商之前,必然有更早的文明,二里头文化就是更早的文明。在二里头从事十余次挖掘的许宏说,二里头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展现了成熟的文明。它至少有五个“之最”:迄今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群、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和青铜作坊,还有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这些都表明了王朝文化已经形成。

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所熟知的各种儒家礼制,都可以在二里头找到源头。二里头出土的三足酒爵,与商朝出土的酒爵造型大致相同,贵族墓葬里出土的青铜器、乐器、玉礼器,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礼乐文明。而这正是华夏早期文明的特质。”

⑦许宏说:“迄今为止,二里头的王朝归属问题仍是待解之谜。二里头无论是夏晚期还是商早期,都不妨碍它是最早的中国的雏形。”

⑧在考古界,就是最保守的人也承认,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但二里头所呈现的也是相当成熟的文明,应该也是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可以抵达的。那么,在这个最早的中国之前又处于怎样的状态?

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负责人王巍说,一个又一个的重大发现,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的确存在着比二里头文化更为遥远却更为发达的文明形态。

    ⑩在辽西凌源、喀左、建平三市县交界处,发现了距今约5000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其布局和性质与北京的天坛、太庙相似。随葬种类丰富、玉器制作精致的贵族墓葬,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贵贱贫富的分化。这一重大发现几乎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形容为触摸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⑪人们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发现了一支二孔骨笛。经测定,这支骨笛被认定为9000年前的物件,是迄今为止世界考古界发现的最早的二孔骨笛,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就已经创造了发达的音乐文明。

    ⑫还有在长江流域下游发现的距今4300年的古城,这个古城被认为是新石器时期(距今4000到5300年之间)良渚文化的一部分。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认为,这个古城可能是良渚王国的首都。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么良渚文化就不仅仅是史前文化,它将有可能成为中国的一个朝代,并且早于夏代。

    ⑬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在甘青地区有齐家文化系统,在辽西地区有红山文化系统,在海岱地区有龙山文化系统,在长江中游地区有石家河文化系统,在长江下游地区有良渚文化系统,在中原地区有仰韶文化系统。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都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

    ⑭在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上,长期以来“中原中心说”成为主流,而现在更多的人认同“多元一体说”。但这满天的星斗是如何分布的,又是如何闪烁消失的,正是探源工程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

(1)下列对文中“二里头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确立了殷商文明的存在,说明了殷朝的文字已经进入成熟期。

B.“二里头文化”已经呈现了我国古代相当成熟的文明,表明了王朝文化在当时已经行成。

C.“二里头文化”带有我国早期文明的特质,人们熟知的各种儒家礼制都可以从中找到源头。

D.虽然“二里头文化”行成的确切时间目前还难以确定,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发现所产生的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研究我国历史以及我国文明从何时开始、从哪里起源等问题。

B.许宏认为,“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的意思,在二里头文化中,已经出现了最早的“中国”。

C.距今5000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的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被形容为触摸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D.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我国出现了许多根源各不相同的文化系统,但也有共同点,那就是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并不是起源于“二里头文化”,因为“二里头文化”呈现的是相当成熟的文明,应该经过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

B.生活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一带的人们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能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二孔骨笛,创造了发达的音乐文明。

C.满天星斗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黄河是中华文明唯一的摇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我国众多的早期文明是如何发布、发展、消失的。

D.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可能将有更多的古文明形态被发现,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有可能向前推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答案:

(1)A

(2)D

(3)B

【考点】一般实用类阅读

【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解答】(1)A 张冠李戴,原文第五段为“此前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在考古学上确立了殷商文明的存在”,是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在考古学上确立了殷商文明的存在”;根据原文七段“二里头的王朝归属问题仍是待解之谜”可知殷朝文明并不属于“二里头文化”

(2)D A.“研究我国历史”无中生有;B.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不是许宏的观点;C.“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错,原文第十段是说“这一重大发现几乎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是“几乎提前”

(3)B “世界上最早的二孔骨笛”错,原文第十一段是说“是迄今为止世界考古界发现的最早的二孔骨笛”

 

【点评】对于实用类问题阅读题的解答最主要的就是要注重对原文的挖掘,问题答案与原文的关系基本就是镜中花水中月的关系,甚至答案就直接显现在原文中,所以,在做实用类文本阅读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仔细阅读文章,对每一段落所讲述的内容有所了解回答问题时要回归到原文,以原文为根据,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语,文中的关键词句实际上就是答案要点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分值,如果一道题2分,要求概括回答,一般概括一个要点即可;要求用原文词句回答,则一般要在原文中找出两个恰当的词语如果是4分或6分题,一般一点2分,答案要点就两到三个题目的分值,是答题要点的重要提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遥望费孝通

①他的身上,凝结了三四年代知识精英的智慧与道德勇气。

②29岁时,费孝通出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江村经济》。整整四十二年之后,这本薄薄的小书,令已经白发苍苍的老人获取了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

③像那一代很多杰出人物一样,生于一九一零年的费孝通不仅身经二十世纪中国种种磨难与挫折,更表现出那一代中国知识精英面对挑战时的生命力、智慧与道德勇气。在《江村经济》出版的一九三九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在书中,他饱含深情地写道:“不管过去的错误和当前的不幸,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伟大的中国必然会在废墟中重新挺立起来。”

④一九三八年回国后,费孝通先后在云南大学与西南联大工作。在炮火声中,几千名年轻人与他们的老师,唱着歌,忍着饥饿,徒步从北京穿越中国,来到昆明的大后方,在空袭的警报中,他们创造了学术史上最繁荣的时刻。半个世纪后,费孝通回忆那段时光时说:“这一段时间的生活,是我的一生里最值得留恋的。时隔越久,越觉得可贵的是当时和几个年轻朋友一起工作时不计困苦,追求理想的那一片真情。战时内地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是够严酷的了,但是谁也没有叫过苦,叫过穷,总觉得自己在做着有意思的事。我们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对自己的事业有抱负。那种一往深情,何等可爱。这段生活在我心中一直是鲜红的,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所表现的风貌,似乎已成为旷世绝响。

⑤费孝通晚年,在“行行重行行”的忙碌生活中陆续写了不少忆师念友的文章。深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对当年洋溢着的“兢兢业业的学风”的神往,对“当时那种使人神往的气氛”的眷恋。更可以听出他对当今学风与世风的失望和对未来时事的隐忧。

⑥当历史的车轮驶进新时代,历经磨难,已错过最旺盛的创造年华的费孝通开始帮助中国开创自己的社会学。他先后担任不同的学术领导职务,还曾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但在众多的光环面前,费孝通始终认为自己“老来依然一书生”,没有什么比教书、写作、实地研究,更让他兴奋的了。

⑦他的工作态度是:“知行合一”,“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

⑧他的座右铭是“脚踏实地,志在富民”。

⑨在北京大学,费孝通自称旧燕归来,未名湖周围很安静,适合回忆和展望一点什么,这里有他年轻岁月的美好回忆,二十岁那年,他在燕京大学读社会学,就是现在这个校园,后来燕京大学被北京大学兼并了。七十岁以后,他回归“旧址”重建社会学,到了这个年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别人以为他就是上上课而已,可是他人坐在校园里,心里却想着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农村,投身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1998年前辞去所有职务,只保留北京大学教授一职,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大可以放下一切。他没有停止行走,还保持手拿纸笔记事的习惯,依旧说:“我是来学习的。”一位接待过费孝通的定西市领导石晶说:“这是一种消失了的文人气度,老而好礼,模样可爱。”

    ⑩当时中国正从一个封闭的、乡土的、传统的社会,转变成一个开放的、现代化的、甚至是后现代的社会,正像费孝通所说:“重大的社会改革理应在思想领域引起相应的激情,孕育一代文章。我们不应辜负这个伟大时代。”一直到90岁时,费孝通仍在继续写作。

    ⑪他在《万象》杂志上发表的《重温派克学派》系列笔记,借助对芝加哥大学派克学派的描述,他似乎又重回年轻时代,生气勃勃地探索社会的秘密,充满想象力地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⑫我总是忘不了那一幕场景:二十七岁的费孝通在伦敦经济学院外闹哄哄的街头闲逛;躲在马林诺夫斯基的讨论会的角落里。他的苏州口音的英语暂时还插不上话,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的各种口音的英语发音,他也经常听不懂,他只好一个劲儿抽烟。在长期的烟雾缭绕之后,他似乎抓住了些什么。

    ⑬遥想当年,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这位书生心中保持一个坚定的信念:“一个伟大的中国必然会在废墟中重新挺立起来。”从此以后,他实践自己的诺言,留下了标记为费氏的一行足迹,一门学问,一个思想,一种精神。时间无多了,生命可曾有永恒?费孝通回答说:“生命如他所言,‘但愿我这滴乡土水,融归大海中’”。

相关链接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对原文画线语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在《江村经济》出版的一九三九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在书中,费孝通饱含深情地写道:“一个伟大的中国必然会在废墟中重新挺立起来。”

B.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文革,时代的原因,让费孝通历经磨难,错过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C.费孝通先后在云南大学与西南联大工作。他后来回忆说,战时生活虽然严酷,但和几个年轻朋友一起工作,心怀国家,不计困苦,追求理想的一片真情,永生难忘。

D.他的工作态度是:“知行合一”,“出主意、想办法、做实事”。他人坐在校园里,心里却想着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农村,投身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准确的两项是  

A.费孝通忆师念友的文章和谈话,反映出了两代人之间的差距,也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当今学风与世风的失望和对未来时世的忧虑。

B.《江村经济》这部皇皇巨著,是费孝通多年心血的结晶,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成书当年就获取了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

C.第12段插叙费孝通咋留学之初语言交流尚有障碍的情况下学习的情形,抓住他“躲在……角落里”,因为插不上话“只好一个劲儿抽烟”的镜头,刻画了一个求知者、探索者、思考者的形象。

D.年青时,费孝通曾在北京大学读社会学,七十岁以后回母校重建社会科学,他延续了自己勤勉、踏实的工作作风,直到九十岁仍笔耕不辍,留下了大笔的精神财富。

E.本文撷取了费孝通在抗战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在治学、工作等方面的人生片段,以点带面地展示了他对科研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国家对人民无尽的爱。

(3)费孝通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书生”,晚年也仅保留“教授”一职,请结合文章内容探寻他给自己这样定位的原因,并说说费孝通这样的人生定位带给你怎样的启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答案:

(1)B

(2)CE

(3)这种定位,表现出费孝通对青年时期在西南联大与师友同甘共苦,为理想,为国家和人民而努力奋斗的美好岁月的无限怀念“书生”“教授”的定位,体现出费孝通淡泊名利、崇尚自由的天性和其“知行合一”“脚踏实地、志在富民”的工作态度和人生追求他希望自己能投身到祖国的现代化进程中

启发:为理想、为祖国和人民而奋斗,从不是一句空话,比起响亮的口号,我们青年一代更需要学习费孝通先生身上那坚韧乐观、谦逊淡泊的精神品质和刻苦勤勉、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唯有如此才能走向成功

【考点】传记阅读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B项只是单纯表述费孝通因时代原因错过创作的黄金时期,并非如其它选项一样突出表现他的智慧与道德勇气费孝通的智慧与道德勇气主要表现在:强烈的爱国情怀,艰苦环境中追求理想,珍惜时间、积极投身学术研究与写作故选B.

(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A项原文表述是“更可以听出”说明是言外之意,而非选项中表述的“明确地表达了”B项原文的表述是《江村经济》是“薄薄的小书”非选项中表述的“皇皇巨著”,费孝通是在成书42年后才获奖,并非成书当年D项表述不准确,费孝通年轻时是在燕京大学读社会学故选CE.

(3)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传主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作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指结合文章例句事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此题在解答时要重点突出费孝通先生为祖国、为民族、为人生而奋斗的品质,探究其坚韧不拔,淡泊名利、刻苦勤勉的人生精神

 

【点评】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化装者

杰克•伦敦

①晚上,一群喝的醉醺醺的人在大街上走着,他们身上穿着五颜六色的皮袄和皮上衣,说说笑笑,一边走一边跳舞。一个身材矮小的士兵蹦蹦跳跳地走在人群前头,身穿一件破旧的军大衣,头上的帽子歪向一边。一位“军官”迎面向人群走来。“您为什么不向我敬礼?” “军官”向那个身材矮小的士兵猛扑过去,厉声问道。“呃?为什么? 站住!你是哪个部队的? 为什么不向我敬礼?”“亲爱的,可我们是化了装的人呀! ”矮个子士兵用女里女气的声音回答道,于是那群人和 “军官”都一起纵声大笑起来……

②包厢里坐着一位相貌美丽、体态丰盈的女子:她的龄很难确定,不过她还很年轻,而且在相 当长一段时期内她仍将很年轻……她衣着华丽,雪白的胳膊上戴着一副沉重的手镯,胸前别 着一枚钻石胸针。她身边放着一件价值上千卢布的毛皮大衣。在走廊上,一位袖口绣着金银 边饰的听差正在等着她,大街上停着两匹毛色乌黑发亮的高头大马和一 辆铺着熊皮车毯的 马车,等她乘坐……她那张保养得很好的漂亮脸庞和那身穿戴,都向人们表明:“我很幸福,我很有钱 ”不过读者诸君,你们可千万不要相信她的话。

③“我是个化了装的女人! ”她心里想道,“ 明天或者后天,男爵一旦跟奈 底娜要好起来,他就会把我身上的一切扒掉。”

④一张牌桌旁坐着一位身穿燕尾服的胖先生,他的下巴颏上叠着三层肉,两只大手又白皙又娇 嫩。他手旁放着一大堆钱。他打牌打输了,但并不气馁。相反他面带微笑,显得很从容。因为对他而言,输掉一千或两千卢布算不了什么。餐室里,有两个仆人正在为他准备牡蛎、野鸡和白兰地。他喜欢吃丰盛的晚餐。晚餐后,他将乘坐四轮轿式马车到她那儿去。她正在等待他。他日子过得一定很舒服吧?瞧他那副怡然自得的样子!不过且慢。你们去看看他那肥胖 的脑袋里正在胡思乱想些什么吧!

⑤“我是个化了装的人。一旦对我进行审查,大家就会发现,我只不过是个化了装的人而已!”

⑥法庭上,一位律师正在为一位女被告辩护……那 是一位相当漂亮的女人,她脸上流露出极 度的悲伤,显出一副完全无辜的样子! “上帝有眼 ,她是无辜的! ”律师的两只眼睛炯炯发亮,面颊上泛着红晕,话声里带着哭调……他为被告感到痛苦,如果她被判有罪,他准会悲痛欲绝,非活活气死不可!……听众都兴致勃勃地屏住呼吸听他辩护,唯恐他过早地结束辩护 “他不啻是一位诗人” ﹣﹣ 听众窃窃私语。但他只不过是个化了装的诗人而已!

⑦“要是原告能付给我几百卢布,我就会马上把她打入监牢! ”他心里这样想,“如果让我扮演 起诉人的角色,效果也许会更好!

⑧村里走着一个喝醉了的小个子农夫,他一边吱吱呀呀地拉着手风琴,一边唱歌。他脸上露出 一种令人怜悯的醉态。他嘻嘻地笑个不停,像跳舞似的蹦哒着。他日子一定过得很快活吧?不,他是一个化装者。

⑨“我饿了,我真想饱餐一顿!” 他心里这样想。

    ⑩一位年轻的医学教授正在讲导论课。他硬要人们相信,再也没有比献身于科学更幸福的了。他说:“科学就是一切!科学就是生命! ”人们都相信他的话……不过,要是能听到他下课后都对他妻子说了些什么,人们就会把他称作一个化装者了。他对妻子说:“亲爱的,我现在已经当上了教授。 教授登台上课赚钱的机会要比普通医生多十倍。我现在打算一年赚它两万五千卢布。”

    ⑪六个出入口,灯火辉煌,人群拥挤,宪兵在维持秩序,倒卖黑票的小贩比比皆是。 这是一座剧院剧院大门上赫然题写着“专演讽刺剧和醒世剧”这样几个大字,就像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大门上的题字一样醒目。这里的票价特别昂贵,报纸上常常发表长篇评论,说是鼓掌者多,喝倒彩者少……不啻是一座艺术宫殿!不过,这是一座化了装的艺术宫殿。如果您把“专演讽刺剧和醒世剧”这个牌子摘掉,就不难看到它的真实名称:“康康舞和逗乐场 ”。

【注】康康舞起源于法国,原是一种轻快粗犷的舞蹈。康康舞的典型动作,高踢腿,必须高过鼻尖,另一个动作就是跳起来然后做一个落地大劈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第⑥⑦自然段的主角是一位为女被告辩护的律师,作者对其神态、语言进行了夸张的描写,在其眼中,法律也只是一场游戏。

B.年轻的医学教授想要人们相信献身科学是最幸福的事情,可是他自己却未必这样想,这反映了“医者不自医”的现实状况。

C.小说使用了先铺展再收束的“扇面式”结构,从开篇起就逐一展现出六个并列的表演场景,让形形色色的主人公一一现身说法,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D.作者塑造的化装者都是有钱有势或者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他们人前光鲜亮丽,人后丑态毕现,而第⑧⑨自然段的小个子农夫和其他几个主角不一样的。

E.小说的最后点出前面所写实乃剧院的“讽刺剧与醒世剧”,既给出谜底,让人恍然大悟,又自然地追问其现实批判意义。

(2)下列有关小说标题“化装者”的含义与作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化装者”的字面含义是指在剧院化装表演的演员。

B.“化装者”三个字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是小说主旨的体现。

C.“化装者”作为标题暗讽了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阳奉阴违、口是心非、戴着面具生活的人。

D.“化装者”交代了小说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征,贯穿全文,具有线索作用。

(3)小说描绘的是一座剧院中缤纷、杂乱的情景。这种表演情景和现实世界有着怎样的联系?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答案:

(1)BD

(2)D

(3)剧院中缤纷、杂乱的情景,正是现实世界的真实情景的折射剧院中牌桌旁怡然自得的绅士(胖先生)、包厢里雍容华贵的女子,到军官、士兵和农夫,个个都是“化装者”,就连道貌岸然的律师和医学教授,说的也是欺世盗名、心口不一的谎言这足以说明,在现实世界中,道德已经沦丧,人们已经失去了是非善恶的界线

【考点】小说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内容的能力

(2)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标题的含义与作用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解答】试题解析:

(1)B选项中“医者不自医”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文章中说的是为了挣钱D选项中小个子农夫也是“化装者”,假装自己很超脱、很快乐,其实生活很不堪

(2)D项,该标题不具备线索的作用

(3)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中“表演情景”和“现实世界”这两个词表演情景分别是剧院中牌桌旁怡然自得的绅士(胖先生)、包厢里雍容华贵的女子、军官、士兵、农夫、律师和医学教授而“现实世界”则是文章中他们的内心独白比如:“我是个化了装的人一旦对我进行审查,大家就会发现,我只不过是个化了装的人而已!”“要是原告能付给我几百卢布,我就会马上把她打入监牢! ”“我饿了,我真想饱餐一顿!”等 这足以说明,在现实世界中,道德已经沦丧,人们已经失去了是非善恶的界线

【点评】小说的情节是小说必考的内容之一,主要以概括和分析作用的形式出现,分析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 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轩輗,字惟行,鹿邑人。永乐末年进士,授行人司副。宣德六年用荐,改御史。按福建,剔蠹锄奸,风采甚峻。

    正统元年清军浙江,劾不职官四十余人。五年言祖宗设御史官为职綦①重今内外诸司有事多擅遣御史非制请禁之。立报可。是年,超擢浙江按察使。前使奢汰,輗力矫之。寒暑一青布袍,补缀殆遍,居常蔬食,妻子亲操井臼②。与僚属约:三日出俸钱市肉,不得过一斤。僚属多不能堪。故旧至,食惟一豆。或具鸡黍,则人惊以为异。

    会稽赵伯泰,宋苗裔也。奏福王陵墓,为豪民侵夺。御史王琳谓福王降于元,北去,山阴安得墓?伯泰不平,复诉。帝命輗覆按。輗言福王盖衣冠之藏,伯泰言非诬。诏戍豪民于边,停琳俸。十三年奏陈四事,俱切时弊,帝悉从之。景泰五年改左副都御史,掌南院事。考黜御史不职者数人。

    天顺元年召拜刑部尚书。数月,引疾乞归。帝召见,问曰:“昔浙江廉使考满归,行李仅一簏,乃卿耶?”輗顿首谢。赐白金慰遣之。明年,南京督理粮储缺官,帝问李贤,大臣中谁曾居此职者。贤以輗对,且称其廉。乃命以左都御史往。八年夏,以老乞骸骨,不待报径归。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

    輗孤峭,遇人无贤否,拒不与接。为按察使,尝饮同僚家,归抚其腹曰:“此中有赃物也。”在南都,都御史张纯置酒延客。輗恶其汰,不往。彻馔遗之,亦不纳。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然清操闻天下,与耿九畴齐名,语廉吏必曰轩、耿。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綦:通“极”。②井臼:汲水舂米,比喻操持家务。

(1)下列对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五年言/祖宗设御史官/为职綦重/今内外诸司有事/多擅遣御史/非制请禁之。

B.五年言祖宗/设御史官为职/綦重今内外/诸司有事/多擅遣御史非制请/禁之。

C.五年言祖宗/设御史官/为职綦重/今内外诸司/有事多擅遣御史/非制请禁之。

D.五年言/祖宗设御史官/为职綦重/今内外诸司/有事多擅遣御史/非制请禁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叩头,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头叩地而拜。也用于书信、表奏首尾,表示恭敬。

B.“乞骸骨”,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与“致仕”相同。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传。长官为礼部尚书。

D.“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录取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伯泰说南宋福王的陵墓都被豪民侵夺。御史王琳认为他在说假话。伯泰不服,重又上诉。皇上命令轩輗再审查此案。轩輗为之平反,后来侵夺陵墓的豪民被发配戍边,王琳等人也被停发了官俸。

B.轩輗为官清廉,与耿九畴齐名。在引疾乞归后,皇上曾听从李贤的建议,重新起用他担任南京都督储粮的官员。

C.轩輗在任按察史期间,到同僚家饮酒,回家后摸着自己的肚皮说:“这里有赃物啊。”在南都任职时,都御史张纯摆酒请客,他不去赴宴;张纯撤下菜肴送给他,他也不接受。

D.轩輗性情孤僻,遇见没有操守的官员不与往来,有时甚至不与同僚说一句话,同僚们也常常躲避他,不愿意与他相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旧至,食惟一豆。或具鸡黍,则人惊以为异。

②不待报径归。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答案:

(1)A

(2)B

(3)D

(4)老朋友来访,饭食也只有一盘倘或他备办了鸡肉和黄米饭,那么人们就感到惊讶,认为这很奇怪

不待朝廷回复,径自回家到家之后,催促家人为他准备沐浴,打个哈欠、伸伸腰,就去世了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A “言”为动词,“说”的意思,其后断句,排除B、C;“有”为动词,作“有司”的谓语,“事”为“有”的宾语,“事”后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正统五年,进言说:“祖宗设置御史官,职位极为重要如今朝廷内外各个衙门有事,大多擅自指派御史,这不符合制度,请禁止这种做法

(2)B “乞骸骨”与“致仕”不同,前者是自请退职;后者是官员正常退休

(3)D “遇见没有操守的官员不与往来”错,文中是“遇人无贤否,拒不与接”,并非只是遇见没有操守贤能的官员不与往来

(4)故旧:老朋友;具:准备;鸡黍:鸡肉和黄米饭句子翻译为:老朋友来访,饭食也只有一盘倘或他备办了鸡肉和黄米饭,那么人们就感到惊讶,认为这很奇怪

报:回复;趣:通“促”,催促;卒:去世句子翻译为:不待朝廷回复,径自回家到家之后,催促家人为他准备沐浴,打个哈欠、伸伸腰,就去世了

 

参考译文:

轩輗,字惟行,是鹿邑人永乐末年考中进士,授行人司(明代设行人司,设行人之官,掌传旨、册封等事)副职宣德六年(1431年),因被举荐,改任御史巡行福建,除恶惩奸,风度神采十分严厉

正统元年,到浙江整顿军队,弹劾四十多位不称职的官员正统五年,进言说:“祖宗设置御史官,职位极为重要如今朝廷内外各个衙门有事,大多擅自指派御史,这不符合制度,请禁止这种做法”立刻答复准奏这一年,他被破格提拔为浙江按察使以前的按察使挥霍无度,轩輗大力纠正这种不良风气无论寒暑,总穿一件青布袍,几乎打满补丁平时常常只吃蔬菜粗食,妻子亲自操持家务他和僚属约定:“每三天,拿出俸禄买肉,不能超过一斤”僚属大多不能忍受老朋友来访,饭食也只有一盘倘或他备办了鸡肉和黄米饭,那么人们就感到惊讶,认为这很奇怪

会稽人赵伯泰是宋代皇室后裔,上奏朝廷,说南宋福王的陵墓都被豪强侵夺御史王琳认为,福王投降了元朝,到了北方,山阴怎么会有他的陵墓呢?伯泰不服,重又上诉皇上命令轩輗再审查此案轩輗说:“福王在山阴的陵墓大概只是衣冠冢,伯泰所言并非捏造事实”皇上下诏,把(侵夺陵墓的)豪强发配戍边,并停发王琳等人的官俸 十三年,轩輗上奏四件事,都切中时弊,皇上全都听从了他的意见景泰五年又改任左副都御史,掌管南院事务,考核罢黜了不称职的御史好几个人

天顺元年二月,召回朝廷,授刑部尚书之职文言文阅读答案 轩輗,字惟行,鹿邑人永乐末年进士,授行人司副阅读答案几个月以后,托病辞官,乞求回乡皇上召见他,问道:“先前的浙江廉使任职期满回朝,行李只有一只竹箱,就是你吗?”轩輗磕头谢恩

皇上赏赐白金以示慰问,并送他回乡第二年,南京督管粮食储备的衙门缺少官员,皇上问李贤,大臣中谁曾担任过这个官职,李贤回答说轩輗曾经担任此职,并且称赞他廉洁皇上于是命轩輗以左都御史的身份前去赴任(天顺)八年的夏天,因为年老请求告老还乡,不待回复,径自回家到家之后,催促家人为他准备沐浴,打个哈欠、伸伸腰,就去世了

【点评】掌握针对此类传记文的阅读步骤:

初读文章用符号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有可能的话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明确选段的梗概

再读文章利用好文言实词解释题和句子翻译题来推断拟出较为具体的叙事脉络,即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一件怎样的事情,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情能够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结合全篇,推敲第一步中添加的省略部分是否合适

核对文章根据设置的题目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核对,判明选项的正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安贫

韩偓①

手风慵展八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②。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

 

【注】①韩偓:唐末五代诗人,唐昭宗曾欲拜他为宰相,但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逐出朝廷。后来朱温篡唐,建立梁朝,韩偓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涯。

②蒲卢,又名螺嬴,一种细腰蜂,每产卵于小孔穴中。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联中的“风”指四肢风痹。“八行书”指信札。“暗”是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九局图”指棋谱。“手风”和“眼暗”,都写自己病衰的身体。

B.颔联就室内景物略加点染,进一步烘托出“安贫”的题旨。“野马”一句暗示时光如白驹过隙,难以把握。“筠管”,竹管,这里指毛笔筒。

C.《新唐书•韩偓传》记载,一次朱温上殿奏事,侍臣们纷纷避席起立,唯有韩偓端坐不动,引起朱温的恼怒。这就是诗中自谓的“安蛇足”、“捋虎须”,也就是诗人致贫的来由。

D.尾联紧承颈联对往事的回忆,运用了“滥竽充数”这一典故,表达自己对黑暗世事彻底失望、愿意隐退,满腔的愤懑最终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E.《安贫》是唐代诗人韩偓晚年感叹身世的作品。诗作将现实与回忆连成一片,这里的“贫”,一语双关,不光指经济上的困窘,同时也指政治上的失意。

(2)诗作题为“安贫”,诗人真的安贫吗?这首诗反映他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答案:

(1)BD

(2)不是真的安贫,颈联中诗人敢于坚守礼法,触怒权贵他感到自己虽愚拙,但报国不避艰危,透露出他在颓唐外表下隐藏着的一片舍身许国的忠诚尾联,诗人确实有感于世事黑暗,没有明辨贤愚的明君,人才只能沉默无言,表达内心的失落与无奈题作“安贫”,实质是不甘安贫,希望有所作为;但由于无可作为,又不能不归结为自甘安贫表现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

【考点】怀古咏史诗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要点,评价诗歌思想态度的基本能力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B项中的“野马”指浮游于空气中的埃尘,语出《庄子•逍遥游》意思是:闲居无聊,望着室内的埃尘在窗前日光下浮动D项尾联,诗人在回顾自己报国无成的经历之后迸发出的一个质问:世界上怎会没有人将人才问题默记于心,可又有谁准备像齐愍王听竽那样认真地选拔人才以挽救国事呢?质问又带有那么一点微茫的希望,而更多是无可奈何的感慨:世无识者,有志难骋,不甘于安贫自处,又将如何!满腔的愤懑终于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诗人的心情是矛盾的,并非彻底失望,愿意隐退故选BD.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要点,评价诗歌思想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清诗歌的核心思想尤其是诗歌蕴含的核心内涵,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从“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一句中可以看出诗人敢于公正执法,触碰权贵,故表面以“安蛇足”自嘲,实际上以敢于“捋虎须”而自负,表明一种忠贞不屈的人生态度题作“安贫”,实质是不甘安贫,希望有所作为;但由于无处可施展才华 ,又不能不归结为自甘安贫 贯串于诗人晚年生活中的这一思想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复杂心理变化

 

赏析:

这是诗人晚年感叹身世的作品韩偓于唐昭宗天复元年至三年(901﹣903)任职翰林学士期间,曾参与内廷密议,对朝政有所谋画昭宗为宦官韩全诲等劫持至凤翔时 ,又扈从西行,随侍左右,甚得宠信 回京后,昭宗曾欲拜他为宰相 ,但受权臣朱温忌恨, 终被贬斥出朝他辗转南下 ,于天佑三年(906)到达福州,投奔威武节度使王审知后朱温篡唐,建立梁朝,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又离开福州,流寓汀州沙县 、尤溪县和桃林场等地 ,乾化元年(911)定居闽南泉州的南安县这首诗大约就写在他定居南安的次年韩偓的晚年生活相当寂寥,而又念念不忘国事,心情郁愤以“安贫”作诗题,有自慰自劝的意思这里的“贫”,不仅指经济上的困窘,同时也 指政治上的失意

诗篇从眼前贫居困顿的生活开始风,指四肢风痹八行书,指信札暗,是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九局图,指棋谱“手风”和“眼暗”,都写自己病重的身体“慵展”和“ 休寻 ”,写自己寂寞的情怀懒得写信,表明着交友屏绝;棋不愿摸,意味着机心泯灭寥寥十四个字,把那种贫病潦倒、无所事事的情味充分表达出来了,正点明诗题“安贫”

次联就室内景物略加点染 ,进一步烘托“安贫” 的主旨野马 ,指浮游于空气中的尘埃,语出《庄子•逍遥游 》筠管,竹管,这里指毛笔筒蒲卢,又名蜾嬴,一种细腰蜂,每产卵于小孔穴中两句的意思是:闲居无聊,望着室内的尘埃在窗前日光下浮动,而案头毛笔由于长久搁置不用,笔筒里竟然孵化出了细腰蜂这一联写景不仅刻画入微,而且与前面所说的“慵展”、“休寻”的懒散生活正相契合,将诗人老病颓唐的心境展示得淋漓尽致

然而,诗人是否就真的自甘寂寞呢?第三联转入致贫原由的回叙安蛇足,就是“画蛇添足”用来 讽刺做事节外生枝 ,弄巧成拙捋虎须,比喻撩拨、 触犯凶恶残暴的人《庄子•盗跖》叙述孔子游说盗 跖而被驱赶出来后说 :“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 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 按韩偓在朝时,曾向昭宗推荐赵崇为相,朱温不满,几乎被杀《新 唐书•韩偓传 》还记载一次侍宴时,朱温上殿奏事, 侍臣们纷纷避席起立 ,唯有韩偓遵守礼制端坐不动, 引起朱温的恼怒韩偓忠于唐王室,当然要成为朱温篡权的眼中钉这就是诗中自谓的“安蛇足”、“捋虎须”,也就是诗人致贫的缘由回忆这一段往事 ,诗 人感到自己谋身虽拙 ,报国则不避艰危 ,故表面以“ 安蛇足 ”自嘲,实际上以敢于“ 捋虎须 ”而自负,透露出他在颓唐外表下蕴藏着的一片舍身为国的壮怀

结末一联则又折回眼前空虚寂寥的处境 试齐竽,事见《 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宣王爱听吹竽,要三百人合奏,有位不会吹的南郭处士也混在乐队里装装样子,骗得一份俸禄后闵王继立,喜欢听人单独演奏,南郭处士只好逃之夭夭这里引用来表示希望有人能象齐闵王听竽那样,将人才的贤愚臧否一一判别,合理使用整个这一联是诗人在回顾自己报国无成的经历之后迸发出的一个质疑:世界上怎会没有人将人才问题默记于心,可又有谁准备象齐闵王听竽那样认真地选择人才以挽救国事呢?质问中似乎带有那么一点微茫的希望,而更多是无可奈何的感慨:世无识者,有志难聘,不甘于安贫自处,又将如何!满腔的愤恨终于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都在这首篇幅不长的诗里得到真切而生动的反映,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诗歌风貌上,外形颓放而内蕴苍劲,律对整切而用笔浑洒,也体现了诗人后期创作格调的逐渐老成前人评为“七纵八横,头头是道,最能动人心脾”(邵祖平《韩偓诗旨表微》,殆非虚誉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名篇名句默写(5分)

(1)《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      ,      。

(2)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       ,       。

(3)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        ,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重点字:葚)

(2)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重点字:厚)

(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重点字:聚)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中的关键点及平时积累进行解答注意字形,不要出现错别字,写后要检查

【点评】理解性默写古诗文是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中出现的新题型,是指在给出语境的情况下,根据记忆,默写古诗文

与以前的直接默写相比,理解性默写更强调对古诗文内容情感的把握,比填空式难度更大

要想正确解答此类试题,学生平时进行背诵、记忆是必不可少的切不可只会背不会写字,学生要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字形的准确记忆尤其是通假字,要特别记忆

名篇名句的复习策略是:一要化整为零,日积月累,注意整篇背诵与片段突击相结合复习时,注意效率;二要动口更要动手,关键是不写错别字;三要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是根本,默写时要懂意思;四要注意方法,领悟含义,圈点勾画,边诵边写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国家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②微信给人们的联系交流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是有时候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式,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家讲清楚。

③品尝之后,你会觉得,重庆武隆获评“中国豆腐干之乡”名不虚传,也会觉得“羊角豆干”传统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实至名归。

④近日,南充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将南充市非营运私家车、客运车辆、非营运单位车辆、校车等7类车辆排名前十的违法行为进行了公开曝光,让这些违法驾驶员无所遁形。

⑤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就会先天不足,无异于饮鸩止渴。

⑥2016年中秋、国庆两节将至,中纪委监察部发出通知,对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背道而驰的党员干部一律从严查处,点明道姓通报曝光。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成语、熟语

D

【考点】成语

【分析】解答本题的方法可采用“语境对照法”,首先明确成语的含义,然后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最后根据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选用词语

【解答】空中楼阁:指悬于半空之中的城市楼台也比喻虚构的事物或不现实的理论、方案等,根据成语的含义可以看出“国家复兴的宏伟蓝图”不是虚构的,该成语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耳提面命:对着耳朵告诉,表示教诲的殷勤恳切多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恳切地教导该项不正确

名不虚传: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不是虚假的该项正确

无所遁形:指没有地方可以隐藏形迹、身影,赤裸裸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使用恰当

饮鸩止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此处不正确应该使用“揠苗助长”: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背道而驰: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或背离正确的目标,朝相反方向走该项正确;

成语运用正确的语句是:③④⑥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关于中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缺乏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中学生的阅读量少以及阅读面窄。

B.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说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后因各种复杂原因,无奈之下才更名为“铜奔马”。

C.电视剧《琅琊榜》自播出以来,就收获了无数好评与赞誉之声,因而被行业内外人士共同称之为“良心之作”。

D.在菲律宾总统杜特尔即将前往南部陷入动乱的省份视察之际,作为先导部队的总统府卫队车队于11月29日遭到炸弹袭击,导致9人受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B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解答】A.成分残缺,介词滥用,导致主语残缺,应去掉“关于”;

B.正确;

C.不合逻辑,“因而”前后并不是因果关系,应去掉“因而”;

D.偷换主语,前面主语是“车队”,后面“导致9人受伤”的主语偷换成了“这一事件”,在“导致”前加“这一事件”;

故选:B.

【点评】成分残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缺少主语

例如: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得到”的主语是什么?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

2、缺少谓语

例如: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在“建立”前少了个谓语“完成”

3、缺少宾语

例如: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抓紧”什么?“时间”一词不能省

4、缺少修饰成分

例如:要想作出杰出的成就,就必须付出劳动(“劳动”前应加“艰苦”“辛勤”之类的修饰语,同时,前一分句又是“动宾不当”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古人面对日食,有的以为末日来临,惊恐万分;有人以为天降处罚,跪地求饶;有人举火照明,鸣锣击鼓。在人类对日食的原理还不了解时,也不可能对日食的发生作出预报时,出现这样的现象毫不奇怪。①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象,②每次能观察到日全食的地方不过一百平方公里,只占地球面积很少的一部分, ③那些地方未必有人居住,观察时还会受到时间和气候的影响,④一个人一生中能看到日全食的机会并不多,不可能积累多少直接的经验。⑤以往见过,⑥听长者说过,一旦日全食真的出现,还是免不了会产生恐惧。

 

A

尽管

况且

于是

即使

并且

B

虽然

但是

并且

于是

如果

并且

C

尽管

并且

所以

即使

或者

D

虽然

但是

况且

所以

即使

或者

A.A              B.B              C.C              D.D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C

【考点】关联词语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中的关联词语的运用,要注意反复朗读句子,仔细辨析

【解答】①②处“尽管…但…”“虽然…但是…”都表转折,“尽管…但…”有让步的意思处“况且”表递进,“并且”表并列,此处用“并且”更合适一些“于是”表承接,“所以”表因果,此处根据前后文应是因果关系处所选词语应照应到文段最后一个分句中的“也”,使用“即使”更恰当“并且”表并列,则表示前后两项内容都要具备;“或者”也表并列,但是有选择的,前后两项内容具备一项就可以了此处使用“或者”更合理;

故选:C.

【点评】常见的关联词语的种类有:

1、 因果关系中的关联词有:因此、因为…所以、既然…就、因为(由於)…所以(因 此、因而)、之所以…是因为、既然(既)…就(便、则、那么)

2、并列关系中的关联词有:有的…有的、一方面…一方面、有时候…有时候、那 么…那么、既然…又、一边…一边、也、又、还、同时

3、选择关系中的关联词有:是…还是、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宁可…也(决)不

4、转折关系中的关联词有:可是、但是、虽然…可是、虽然…但是、尽管…还、 虽然(虽是、虽说、尽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却) 、却、不过、然 而、只是

5、 条件关系中的关联词有:只要…就、只有…才、凡是…都、不管…总、只有 …才、除非…才、只要…就、无论 (不论、不管、任凭)…都(也、还)

6、递进关系中的关联词有:不但…还、不仅…还、除了…还有、不但…而且、 不但 (不仅、不光)…而且(并且)、不但…还(也、又、更)、何况、而且、况且 、尤其、甚至

7、假设关系中的关联词有:如果…就、要是…就、即使…也、哪怕…也、如果 (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那么(就) 、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纵使) …也(仍然、还是)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某院士说90%白血病患儿家中都进行豪华装修,这引来一片惊呼,有媒体解读为“家里豪华装修的小孩90%会患白血病”,并以此教育大众。医学发展到现在,之所以能够逐渐掌握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很大程度上           。对病因的正确了解,则有赖于对各种实验和人群调查数据的正确解读。

利用谎言的恐吓效应来做健康教育,可能一时可以快速提起公众对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的认知,但       ,公众便可能放弃对这个公共卫生问题应有的关注。所以,谎言恐吓教育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希望各位        ,尤其要谨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参考答案:

基于对疾病病因的正确了解 一旦谎言破灭 在解读和使用人群调查数据时

【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解答】文段阐明:利用谎言的恐吓效应来做健康教育,谎言恐吓教育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第一处空格之前的“之所以”表明,此处是原因解说,其后的“对病因的正确了解”提示了具体内容

第二处空格和前文构成转折关系,前文是“谎言”的正面作用,且空格后是反面作用,空格处只能是“谎言破灭”,据空格“便可能”可知,空格处和后文构成假设条件关系

第三处空格是提出建议,据前文的“对病因的正确了解,则有赖于对各种实验和人群调查数据的正确解读”可确定其建议的主要内容是“解读和使用人群调查数据”

【点评】“连贯”是表达中句间排列组合的规则,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可以借助于以下技巧,以提高答题的效率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

     

下面是某校学生借用教室的流程图,请把该借用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

某校学生借用教室的流程是: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参考答案:

流程是:先填写教室临时借用申请表,交由学院负责老师批准,再到行政楼201室教务处学生事务受理中心办理借用手续借用普通教室只需在下院311室教室管理组备案即可,借用多媒体教室则需先在东中院205室教育技术中心备案,再交由教室管理组备案

【考点】理解句子

【分析】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观察流程图,明确流程图得内容,然后认真观察流程图的箭头,根据流程图中的内容和箭头方向介绍流程图内容

【解答】本题是某校学生借用教室的流程图,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流程图内容,该流程图前三步内容单一,方向明确,根据箭头的指向进行表述即可,第四步可采用分项叙述的方法分别介绍,介绍是同样根据内容和箭头指向进行介绍根据以上对流程图的分析可以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述流程图内容;

【点评】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流程图,认真观察流程图的信息,不要忽略图表中的信息,同时要注意箭头的指向,解答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在于到行政楼备档后的内容表述分两部分,要注意表述要清晰连贯否则会出现失分现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食不言,寝不语”,这句流传两千多年的古训,在中山一所学校得到了实践。中山市纪中三鑫凯茵学校推出了“无声食堂”,倡导就餐过程中,学生安静文明用餐,以微笑、眼神以及统一的手势语与老师沟通,从而达到集体安静、有序就餐。校方表示,倡导“无声食堂”,不是说绝对的不讲话,如确需沟通,要尽量做到轻声细语,不对周围人造成干扰。

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可以改变中国人的不良就餐习惯,对此大加称颂;也有人认为把几千年前孔子的“食不言寝不语”的标准奉为圭皋并不合适,对此加以批评。那么推行“无声食堂”是否可取,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无声食堂”,文明礼仪的食古不化

“食不言寝不语”,这句流传两千多年的古训,在中山一所学校得到了实践中山市纪中三鑫凯茵学校推出了“无声食堂”,倡导就餐过程中,学生安静文明用餐,以微笑、眼神以及统一的手势语与老师沟通,从而达到集体安静、有序就餐校方表示,倡导“无声食堂”,不是说绝对的不讲话,如确需沟通,要尽量做到轻声细语,不对周围人造成干扰

从机场到景点,从国内到国外,一些人的不文明现象让国人汗颜,也展开了一系列的反思与行动中山这所学校倡导“无声食堂”,引导学生安静文明用餐,培养学生在公开场合不大声喧哗的文明习惯,其良好初衷值得肯定

然而,偌大的食堂静默无声,成千上百的学生以微笑、眼神以及统一的手势语与老师沟通,总觉得有些怪异学生们如需要加菜添饭,首先需要生活老师的视力好,不会把一看成二,其次要动作快,否则学生举了半天手,菜和汤还没添到饭盘中来,其三,女学生想多加一点饭菜,但是举起的手势让旁边人都知道自己的胃口大,一点点隐私都没有,岂不冤哉?

“食不言寝不语”,这是流传两千多年的古训,但并不完全符合现代用餐习惯且不说工作餐、商务餐、自助餐等餐桌文化的演变,现代医学常识也告诉我们,就餐时要保持心情舒畅,良好的情绪能增进食欲,使胃液分泌旺盛,促进肠胃蠕动,有益身心健康学生们正值身体发育阶段,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原本就课业紧张,上课时要求认真听讲,规规矩矩,中午就餐时间和好朋友一起吃饭,交流彼此近况,甚至吐槽一下学校食堂的“黑暗料理”,都有助于孩子们放松身心,愉快就餐现在连这点小乐趣也被剥夺,鸦雀无声,想想是否太过古板无趣?

无数事实也说明,饭桌上的轻松交谈也是增长见识、开发智力、增进感情的重要途径,只要不是大声喧哗没有影响到他人,何必要强行一致,静默无声?所谓古训“食不言寝不语”后面还有“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前者有一定的道理,后者如若照旧未免迂腐可笑由此可见,文明礼仪本身就是一个扬长避短、不断取舍的过程,而现代文明倡导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彼此尊重,而不是以压抑、禁锢某一方的天性、权利为代价,提高文明素养要以制定科学可行的行为准则为前提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不妨立足于学生们的权益视角,多考虑他们的特性和需求,让教育管理模式更加接地气假如,禁锢了学生们的本真,抹杀了学生们的天性,即便教育方式具有光鲜的外表,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赞成的角度:“无声食堂”涧物无声,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无声食堂是很好的文明礼仪课;无声食堂帮助孩子学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个人形象;“无声食堂”是一个文明的示范,对家长、社会也是一种文明教化;在多数学校强调分数、成绩的背景下,学校这种做人做事的教育更显得难能可贵

作文参考立意:

学校此举是矫枉过正、不近人情;

学校此举禁锢了学生活泼爱动的天性;

无声食堂是很好的文明礼仪课

【点评】围绕着一个明确的主旨来构思行文,谋篇布局,是写作训练的一个重点,结构和条理问题,实际上也是思路问题,首先要搞好整体构思,然后解决层次安排问题,行文中还要注意文句的次序,就不同文体而言,议论文一般是按照论证思路来安排结构,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等;记叙文一般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安排结构,常见的有纵式、横式、纵横交叉式、环式、扇式等,具体写法上又有顺叙、倒叙、插叙等,而选好一个得当的线索,是记叙文结构安排的关键;说明文一般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特征和它本身具有的条理性来安排结构;应用文则是按照各自的基本格式安排结构文章的结构虽然多式多样,但也有“道”可循,有“格”可依训练中,首先要掌握好一些常见的基本结构方式,然后在此基础上灵活变通也可以通过剖析典范文章的方法,学习借鉴别人安排结构的成功经验,经由模仿、借鉴,走向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