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当权者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这表明(  )

A.民本思想得到践行                  B.无为而治广受推崇

C.以法治国成为共识                  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D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题干说到诸侯国的当权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并没有说诸侯国当权者采纳了儒家民本思想,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在政治上的重要观点,材料并没有说当时的当权者采纳了道家学派的观点,故B项错误;“依法治国”是法家学派的观点之一,根据所学,当时法家思想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建立中央集权,由分散走向统一的需求因此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但是材料并没有体现这样的观点,故C项错误;根据“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说明了众多的当权者都礼贤下士,给各派学说的存在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故D项正确。

     

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的人数相同。东汉和帝进行改革,有20万人的郡县每年举孝廉1人,不足20万人的每两年举孝廉1人,不足10万人的每三年举孝廉1人。这反映和帝时的察举制(  )

A.限制了王国势力                    B.增加了选拔人数

C.体现了差别平等                    D.削弱了世家特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题干中涉及到了在东汉和帝改革后各郡县举孝廉人数上出现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是想郡国并行制,但是到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已经得到根本的解决,不存在限制王国势力这样的情况,故A项错误;题干的意思是在东汉和帝改革后,察举制的变化是从原来的各地平均到现在有多差距,是减少了选拔人数,不是增加选拔人数,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经过改革后的察举制从原来的各地平等的数量变成了根据各地人口的不同采取了区别的对待,“每年”、“每两年”、“每三年”这体现了差别,都举1人这又体现了平等,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对世家大族特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

     

据下列朝代皇帝与大臣关系简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朝代

皇帝与大臣的关系

三省体制下,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

皇帝指令须中书、门下、枢密院以联合公布的方式颁行,宫内直接发出的指示被认为是“灭裂纲纪”

一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而国家行政照样运转

A.三省制具分权制衡特点              B.君主专制呈现强化趋势

C.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弱化              D.官僚政治制约皇帝专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B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但是在中国古代是人治的社会,三省的分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皇权服务的,不是分权制衡,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在唐朝“皇帝的最终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中”,在宋朝“皇帝指令须中书、门下、枢密院以联合公布的方式颁行,宫内直接发出的指示被认为是‘灭裂纲纪’”,说明在唐宋时期政府机构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到了明朝“一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而国家行政照样运转”说明了皇帝对政府的控制空前加强,这体现了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是皇权的加强,不是削弱,故C项错误;题干中反映的是唐、宋、明皇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政治不能从根本上制约皇权,故D项错误。

     

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

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B.突破了政府管理

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D.部门间联系减弱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C

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只是起到协调和配合作用,不能说明在隋唐时期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故A项错误;根据“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隋唐时期的手工业要受到政府的监管,没有突破政府的管理,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手工业中的行会的产生的作用对外是协调行业之间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故C项正确;根据“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说明行会的出现加强了行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故D项错误。

     

下列研究交子的材料:一是“(东门椒子街)街名曰‘交子’,以宋代尝设交子务于此。”二是“公元1163年,使特置官一员莅之,移寓城西净众寺”。据此可推断(  )

A.社会生活受金融活动的影响          B.交子是由官方印刷与发行

C.说明交子印刷在东门椒子街          D.交子成为宋代的主要货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A

根据题干“(东门椒子街)街名曰‘交子’,以宋代尝设交子务于此。”可知街道的命名是因为在此设置交子务,根据“公元1163年,使特置官一员莅之,移寓城西净众寺”可知在公元1163年设置专门的官员在净众寺印刷交子,这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街道的名称的命制和在寺庙里出现印刷交子的情况,这体现了平民的社会生活受到金融的影响,故A项正确;根据“以宋代尝设交子务于此·······使特置官一员莅之”只能说明在交子的印刷中政府有监督作用,故B项错误;根据“(东门椒子街)街名曰‘交子’,以宋代尝设交子务于此。”、“移寓城西净众寺”说明监督交子的机构在东门椒子街,印刷地点在净众寺,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交子已经成为了宋代的主要货币,故D项错误。

     

有人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下列观点与材料信息相符的是(  )

A.开创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化蓝图”    B.民本思想脱离“儒家思想理路”

C.对黄氏的评价体现了现代化史观      D.君臣平等的思想具有“新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D

黄宗羲的思想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成分,但是没有开创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化蓝图”,A错误。根据“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思想实际上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没有脱离“儒家思想理路,故B错误。题干说黄宗羲的思想符合“现代”事物,但是不能体现此评价是从现代化史观进行评价,故C错误。根据题干可知评论认为虽然黄宗羲的思想没有脱离儒家思想是范畴,但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这是符合现代事物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在批判君主专制时提出君臣平等,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平等思想,D正确。

     

19世纪七十年代,同治皇帝就一事件御批道;“宗棠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只有边地安宁,朝廷何惜千万金,可从国库拨款五百万,并敕令允其自借外国债五百万。”此“御批”有助于(  )

A.应对边疆危机维护主权              B.平息开放与保守之争议

C.解决洋务企业资金困难              D.倾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侵略与反侵略斗争综合运用

A

根据“19世纪七十年代”和“宗棠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只有边地安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同治皇帝的御批,从中可以看出皇帝对于收复新疆在财政上的大力支持,这有利于解决新疆问题,维护国家主权,故A项正确;在御批中明显看出同治皇帝对收复新疆的支持,故B项错误;根据“宗棠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只有边地安宁,朝廷何惜千万金,可从国库拨款五百万,并敕令允其自借外国债五百万。”可知这是为收复新疆提供资金,不是为解决洋务企业的困难,故C项错误;根据“宗棠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只有边地安宁”可知这是在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不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故D项错误。

     

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A.民众普遍认同西方民主政治          B.经济变革向政治变革的转变

C.走立宪道路成为历史的主流          D.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大众共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B

在题干中只涉及到报刊中大多数为政治报刊,《申报》也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没有提及民众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同,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在1895—1911年期间,中国的政论性报刊占到绝大多数,就连典型的商业性报刊《申报》也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一时期报刊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学习西方内容的变化,即从经济变革项政治变革转变,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895—1911年期间,中国先后掀起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这一时期的历史主流不是立宪,故C项错误;在题干中没有涉及到民众的看法,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还经历了维新变法,民主共和不是大众的共识,故D项错误。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了(  )

A.近代学校广泛开展女权运动          B.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C

题干体现了当时的女学生思想发生变化,但不能推断出女学生的思想变化是由于学校广泛开展了女权运动,故A项错误;维新启蒙思想主要涉及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材料没有涉及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当时女学生的思想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抵制专为她们设置的修身课,同时出现了“抗婚”、“逃婚”等,用实际行动反抗三纲五常,抵制封建礼教,这是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就是“民主与科学”,故C项正确;在材料中强调的是学生对封建礼教的抵制,不是自由平等思想,故D项错误。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举办了三期以游击课教育训练为中心的“南岳济南干部训练班”,大批共产党员参与了训练班的筹办和教育工作。该班举办的作用是(  )

A.推动了正面战场战略的转变          B.开始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C.消除了两党抗战路线的分歧          D.学习交流克敌制胜战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D

题干中只提到国民党组织人员学习游击战术,但不能推断出这导致了在实际战争中正面战场的战略发生直接的转变,A错误。综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合作的统一战线初步建立,不是在抗战期间才开始合作,故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两党的抗战路线的分歧没有消除,C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在抗战期间,国民党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学习共产党的游击战术,这是为了取得对日战争的胜利,D正确。

     

1971年8月2日,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发表了《关于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的声明》,表示:“美国将支持今年秋天联合国大会上要求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席位的行动。同时,美国将反对任何驱逐中华民国的行动,或者以其他方式剥夺它在联合国的代表权的行动。”以上声明的实质是(  )

A.利用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遏制中国    B.对华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

C.利用中国削弱苏联在联合国的影响    D.继续保持美国对联合国的控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B

根据“美国将支持今年秋天联合国大会上要求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席位的行动”可知当时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上已经基本成定局,美国不得不承认,美国不能利用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遏制中国,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美国在承认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同时强调要维持台湾当局在联合国的席位,这实际上就是在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上美国一直阻挠,不是利用中国去削弱苏联,故C项错误;在1971年,两极格局已经动摇,美国对联合国的控制力量已经减弱,故D项错误。

     

1978—1993年中国农产品价格变化情况说明了(  )

农产品收购比率

1978年

1985年

1988年

1991年

1993年

国家定价(%)

94.4

37.0

24.0

22.2

10.3

国家指导价(%)

0

23.0

19.0

20.0

7.0

市场调节价(%)

5.6

40.0

57.0

57.8

82.7

A.农业商品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B.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废除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农产品收购价逐步提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A

根据题干可知,在1978年到1993年间农产品收购的比例中,国家定价的比例逐渐下降,市场调节比例逐渐上升并占到主导地位,国家指导价比例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在这期间中国农产品的价格变化越来越多的受到市场的调节,说明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A项正确;根据表格中显示直到1993年国家定价的比例仍然占到10.3%说明了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废除,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一年后不可能已经建立起来,故C项错误;在表格中仅仅显示了在这期间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变化,没有体现收购价格在逐渐提高,故D项错误。

     

(25分)近年来,社会阶层及其分化问题成为史学研究的热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大夫之职业,虽皮肤蹙浅者亦不复治,而专从事于奔走进取;其薄书期会(经常要看书开会,没有空闲),一切惟胥吏(胥吏,指除政务官外的政府办事人员)是听。而吏人根固窟穴(本地人家,宗法家族势力强大),权势熏炙、滥恩横赐、自占优比……轻重予夺,惟意所出(成为基层恶势力)。故今世号“公人世界”,又以为官无封建(世袭)而吏有封建者,皆指实而言也。”

——摘编自叶适《叶适集》

(1)据材料概括“公人世界”里胥吏的特点。(4分)

材料二  中等社会承担着“破坏上等社会”和“提挈下等社会”的双重责任……中等社会必须走向下等社会,与“下等社会为伍”,并用新的社会理想经纪下等社会,使他们成为革命的中坚,进行“有价值之破坏”和“有秩序之革命”。  

——节选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首的“中等社会”力量,在辛亥革命前后为“提挈下等社会”做出的努力,并分析其影响。(12分)(注:请从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措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中任选两个角度做答。)

材料三  抗战爆发后,为改进党务与调整党政机构关系,统一确定县各级组织,强化地方政权,国民党政府于1939年9月颁布了《县各级组织纲要》,根据纲要开始实行新县制……县以下设乡(镇),乡(镇)以下为保、甲……为加强党治,县党部下,设乡(镇)分部和保甲小组,以层层节制,逐级运作。

(抗日根据地)自然村设有村公所,是行政村的执行机关。村民大会是村政权的最高权力机构。在村民大会闭会后,由村民代表会行使最高权力。村公所一般设有村务委员会,由正、副村长及其他人员组成。村务委员会主要讨论村政工作,以少数服务多数的原则通过决议,付诸实施。全面内战爆发后,各解放区的抗日民主政府转变为人民民主政府,其中工人、贫苦农民的比例增加。  

——选自王文泉、刘天路《中国近代史》

(3)据材料,归纳国民党和中共在农村基层建设方面的不同特征?(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基层政权建设方面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5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1)特点:胥吏掌握实权(位卑权重);胥吏根基深厚,存在世袭现象;随意赏罚;以权谋私。(任答两点,4分)

(2)角度一: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2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改善农民的境遇,提高其社会地位;(2分)但它不是一个彻底的土地纲领,辛亥革命后平均地权的主张也并未真正实施。(2分)

角度二:南京临时政府领布一系列的法令,如规定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2分)有利于维护国民的基本权利,改善国民的境遇,提高其社会地位;(2分)但人民的基本权利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2分)。

角度三:《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享有言论、集会等人权。(2分)从法律上保障了国民的基本权益,有利于提高其社会地位,巩固民主共和制度;(2分)但袁世凯上台后实行独裁专制,《临时约法》成为一纸空文。(2分)

(3)特:国民党强化政府权力,实行党治。(2分)共产党大力进行基层民主建设,农民当家作主。(2分)

措施:选举产生各级人民民主政府,并增加贫苦农民在其中的比例;进行土地改革,保障农民的生存和劳动权利。(5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一切惟胥吏(胥吏,指除政务官外的政府办事人员)是听”得出胥吏掌握实权(位卑权重);根据“而吏人根固窟穴(本地人家,宗法家族势力强大)”得出胥吏根基深厚,存在世袭现象;根据“权势熏炙、滥恩横赐、自占优比……轻重予夺,惟意所出(成为基层恶势力)”得出随意赏罚,以权谋私。

2)根据材料二“中等社会承担着‘破坏上等社会’和‘提挈下等社会’的双重责任”可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破坏上等社会”指的是推翻清朝统治,“提挈下等社会”指的是从普通民众利益出发,使人民获得的权力,在答题时可以将措施和影响合在一起回答,在谈到影响时注意一分为二地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这一角度,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改善农民的境遇,提高其社会地位;但它不是一个彻底的土地纲领,辛亥革命后平均地权的主张也并未真正实施。从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措施这一角度,南京临时政府领布一系列的法令,如规定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有利于维护国民的基本权利,改善国民的境遇,提高其社会地位;但人民的基本权利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角度而言,《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享有言论、集会等人权。从法律上保障了国民的基本权益,有利于提高其社会地位,巩固民主共和制度;但袁世凯上台后实行独裁专制,《临时约法》成为一纸空文。

(3)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三“根据纲要开始实行新县制……县以下设乡(镇),乡(镇)以下为保、甲……为加强党治,县党部下,设乡(镇)分部和保甲小组,以层层节制,逐级运作”得出当时国民党强化政府权力,实行党治。根据“村民大会是村政权的最高权力机构。在村民大会闭会后,由村民代表会行使最高权力······以少数服务多数的原则通过决议,付诸实施。全面内战爆发后,各解放区的抗日民主政府转变为人民民主政府,其中工人、贫苦农民的比例增加”得出共产党大力进行基层民主建设,农民当家作主。第二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三“全面内战爆发后,各解放区的抗日民主政府转变为人民民主政府,其中工人、贫苦农民的比例增加”得出选举产生各级人民民主政府,并增加贫苦农民在其中的比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方面,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保障农民的生存和劳动权利。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几大要素:一是社会化大生产;二是技术推动;三是充分的商品化经济;四是本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有自己的土壤。明清时期“中国除了技术不够发达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的物质条件都已具备。”

据材料并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论证上述观点。(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其它观点均可,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综合运用

示例一:

观点:材料观点不正确(2分)

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实行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2分)

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由雇佣劳动力市场不充分手工工场没有成为当时中国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形式。商业资本转向购置田产,资金不足。(任答两点,4分)

③思想观念落后,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思想,使中国人丧失进取精神。(2分)

综上所述,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等条件。(2分)(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

观点:材料观点正确。(2分)

①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流动。(2分)

②发达的农业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手工业生产规模宏大,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商业发达。一定的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和科技巨著的问世。

商业资本异常活跃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充足的货币条件;海外市场的拓展,表明中国是当时世界范围内商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任答两点,4分)

③明清时,“工商皆本”新思想产生,商人社会地位发生变化。(2分)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中国已具备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劳动力、市场等条件。但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没能走上发展的道路。(2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是“明清时期中国除了技术不够发达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的物质条件都已具备”,此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可以认为该观点正确,也可以认为该观点错误,最重要的是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找到支撑你观点的论据,如果认为此观点不正确,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论述中国在当时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如果认为该观点正确则重点论述中国在这些方面具备条件。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后赵国的羯族人石勒,认识到羯族力量有限,他重用“博涉经史”的汉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下令胡人不得凌辱汉人,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他不识字,却喜欢听人讲经、诵读史书,虽在戎马倥偬之中,也不稍懈怠。他设立太学和郡国学,用儒家经学培养包括羯族将领子弟在内的人才,并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

氐族建立的前秦国君主苻坚,对汉族寒门士人王猛主张“宰宁国以礼,治联邦以法”,十分欣赏与支持。他广修学宫,亲临太学考试学生经义优劣。他对博士王审说,朕一月之内三次亲临太学,发现人才,躬亲奖励。其目的在于,不使周公、孔子的微言大义在我手里失传,是不是可以追上汉武帝、汉光武帝了?

  ——摘编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石勒、苻坚改革的相似点。(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石勒、苻坚政策的积极作用。(9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1)相似:重用汉族杰出士人;重视儒家学说和教育;重视人才的选拔、考核和官员素质。(6分)

(2)作用:传承了中原文化,扩大了儒学影响;拓宽了官员任用渠道,巩固了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9分)

解析:(1)根据“他重用“博涉经史”的汉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和“苻坚,对汉族寒门士人王猛主张“宰宁国以礼,治联邦以法”,十分欣赏与支持”得出相似之一是重用汉族杰出士人;根据“却喜欢听人讲经、诵读史书,虽在戎马倥偬之中,也不稍懈怠。他设立太学和郡国学,用儒家经学培养包括羯族将领子弟在内的人才”和“他广修学宫,亲临太学考试学生经义优劣。他对博士王审说,朕一月之内三次亲临太学······不使周公、孔子的微言大义在我手里失传”得出相似之二是重视儒家学说和教育;根据“并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和“发现人才,躬亲奖励”得出相似之三是重视人才的选拔、考核和官员素质。

2)这两次改革属于少数民族改革,在改革中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传承了中原文化,扩大了儒学影响;重用汉族人,培养新的人才,拓宽了官员任用渠道,巩固了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新政”的推行并没有给清朝统治带来暂时的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及其代表人物从1903年起公开呼吁实行君主立宪。日俄战争后,他们以立宪的日本战胜专制的俄国为理由,呼声更高。在国内革命形势迅猛高涨的震撼下,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显赫人物如驻外使臣、督抚、尚书、侍郎等,也要求制定新的策略以挽救朝不保夕的清朝统治,相继奏请“变更政体,实行立宪”。1905年底,清政府接受他们的建议,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前往欧美日本各国“考察政治”,表示考虑实行宪政问题……至此,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达到贵族集权、镇压民主革命的目的完全暴露,立宪派的幻想随之破灭,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1)据材料概括清政府实行宪政的原因。(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论清政府宪政思想的作用。(9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民主历史专题

1)原因:日俄战争日本获胜;国内革命运动高涨;立宪派的请愿;内部实力派官员的奏请。(6分)

(2)作用:清末的宪政最终没有成功。(2分)它是中国封建专制向宪制的第一次和平过渡;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7分)。

解析:(1)根据材料“日俄战争后,他们以立宪的日本战胜专制的俄国为理由”得出原因之一是日俄战争日本获胜,因此主张学习日本实行宪政;根据“在国内革命形势迅猛高涨的震撼下”得出之所以实行宪政是迫于国内革命运动的高涨;根据“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及其代表人物从1903年起公开呼吁实行君主立宪”得出是由于立宪派的请愿;根据“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显赫人物如驻外使臣、督抚、尚书、侍郎等,也要求制定新的策略以挽救朝不保夕的清朝统治,相继奏请‘变更政体,实行立宪’”得出是因为内部实力派官员的奏请。

2)根据材料“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达到贵族集权、镇压民主革命的目的完全暴露,立宪派的幻想随之破灭,民主革命更加高涨。”得出清末的宪政最终没有成功。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从积极方面讲,清朝的预备立宪是中国在当时被迫学习西方,是一次清政府自救的改革,是中国封建专制向“宪制”的第一次“和平”过渡,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