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九中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解析版)

范蠡提出“广粜(卖出)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粜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这里所说的 “治国之道”是指

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政府调控物价                 D.自由放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C

考察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材料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反映治国之道是(政府)平粜各物,关市不乏,即发挥政府调控物价的作用,使农业、商业健康发展。

     

赵翼《廿二史劄记》 写道:“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 “萧何沛主吏橡,曹参狱橡”厲于小吏一类,“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要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 “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广这种状况说明了

A. 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            B.市民阶层掌控了国家政权

C. 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            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选官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汉代初期社会低层民众中的杰出人物走上政坛,成为汉初政治的实际执掌者,这是对原有贵族垄断政治权利的进一步突破,所以答案选C,A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封建专制政权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国家政权的拥有者是皇帝,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高原植被的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据材料可知

A.唐朝后期黄河流域经济衰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浙地区

B.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相关

C.黄河流域环境的恶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小农经济模式不利于保护环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B

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浙地区”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C表述绝对化,经济发展的同时如果注意可持续发展,可以避免环境恶化问题,排除C;保护环境与经济模式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后期由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过度开发造成环境问题,故选B。

     

智者学派指出:法律、正义只是人所约定的习俗。为了避免互相伤害,人们相互约定不伤害别人,这是政府创立的基础。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在于人们实践了先前的约定。该观点被称之为“人类最早的社会契约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的约定是制定法律的基础              B.智者学派重视法律和正义的作用

C.社会契约论起源于智者学派                   D.遵循人性是法律制定的依据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D

智者学派。法律、正义只是人所约定的习俗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在于人们实践了先前的约定可知,材料强调正义和法律是以人的意志为基础的,也即强调法律要在肯定人性的前提下制定。实际在体现智者学派的思想:人是根据自身的利益,藉强权或经由相互约定来建立社会秩序与正义观念,自主的个体作为创设社会秩序的主体都是平等的。发现和肯定了自主的个人的重要性,进而肯定个人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D项正确。

     

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一般由抽签产生的500个陪审员组成,开庭前他们中没有任何人事先知道将从事哪一个案件的审问。这说明

A.陪审人员的随机性可以降低误判率      B.古代雅典只有陪审法庭具有司法职能

C.力求保持公平是雅典陪审法庭的重要原则D.雅典陪审法庭是五百人议事会的下设机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C

雅典民主政治。陪审人员的随机性有利于保障司法审判的公平、民主,但如果忽视陪审员的素质与能力,不一定能保障结果的正确,排除A;B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根据材料信息“开庭前他们中没有任何人事先知道将从事哪一个案件的审问”可知雅典陪审法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因此选C正确。

     

马基雅维利提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这表明,马基雅维利认为

A.君主制是摆脱无序状态的必然选择  B.君主制是有序状态下的最理想的政权

C.君主的统治神圣而高贵            D.君主的统治必须合乎道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

文艺复兴思想家。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在《君主论》中阐述了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呼吁明智强悍的君主摆脱神学和道德的束缚,不择手段第使用权术,巩固自己的权利。材料认为当时的社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国家四分五裂,教会为所欲为,人民腐化堕落,因之呼唤专制王权,实现祖国统一符合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中建立君主制度的必然性的主张,因此A符合题意;C属于君权神授的观点;BD明显错误,与材料不符故选A。

     

“《百科全书》的读者群并不是由资本家构成的,而是1789年中瓦解得最快的各个部门,他们来自于高等法院和大法官裁判所,来自波旁王朝的官僚机构,军队和教会。一种进步的意识形态竟然浸透了社会结构中最为陈旧和锈蚀的部分,这看起来有些荒谬,但大革命正是从悖论中开始的。”这段话表明,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A.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特权阶级的自我崩溃   

C.资产阶级要求革命                D.国王召开了三级议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B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本题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一种进步的意识形态竟然渗透了社会结构中最为陈旧和锈蚀的部分”说明启蒙思想对特权阶级已经构成了冲击,导致了他们的自我崩溃,由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而A、C、D三项材料不能体现,故选B。

     

厘金原是1853年实行的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即一种由地方督抚自行掌握的酌量抽厘的商业税,实行遇卡抽厘,税款完全出自华商而不涉及外商。至1931年,沿袭70余年的厘金制度被废除。下列对厘金影响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B.削弱了本国商品竞争力

C.是强化重农政策的手段              D.便于地方割据势力抬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C

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厘金实施的时代背景分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厘金征收苛重,不仅增加了商人和消费者的负担,也严重地摧残了刚刚有所发展的商品经济;另外税制杂乱,地方各自为政,表现出封建地方割据性,据此ABD都符合厘金的影响,而C与厘金无关,因此分析不准确的是C。故选C。

     

从1928年开始,国民政府先后同各国签订关税条约,提高火柴、瓷器、糖、水泥、肥皂等货物的进口税,到1933年,对棉产品、纸张的进口税率甚至达到货价的80%。此举

①促使外国资本卷土重来     ②推动民族工业更快地发展

③使官僚资本垄断国家经济   ④有助于抵制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外货倾销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C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国民政府先后同各国签订关税条约”“ 提高火柴、瓷器、糖、水泥、肥皂等货物的进口税”,可见国民政府的关税政策有利于抵制外国的商品倾销,这有利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减轻压力,再加上当时1929年西方国家爆发经济大危机,因此选C。

     

在婚丧等传统风俗革除旧习日趋简化之际,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其主要原因是

A.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B.民主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D.腐朽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C

清末社会生活的变迁本题清末社会生活的变迁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回顾已学史实 可得出近代社会生活发展方向是多元的,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奢侈与该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有直接关系,由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

     

伯顿·小福尔索姆在其新作《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下列各项中能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A.政府财政赤字加剧                B.金融市场被扰乱  

C.失业人口增多                    D.民主制度遭破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A

罗斯福新政的举措。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的消极影响,A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B C D三项说法错误正好与罗斯福新政的特征相反,故答案选A。

     

平型关大捷是中日开战以来中方取得的第一次完胜,但是中共方面在胜利的第二天发给南京当局的捷报却出现两个版本。①延安电:9月25日,我八路军在晋北平型关与敌万余人激战,反复冲锋,我军奋勇无比,将进攻之敌全部击溃,所有平型关北之辛庄、关沟、东跑池一带阵地,完全夺取。②朱德、彭德怀电:一一五师有(廿五)日八时进行战斗,至廿四时止尚在激战中,将平型关以北东跑池、辛庄、关沟及一八八六点标地完全攻占,计已缴获汽车六十余辆、小摩托车三辆外,炮一门、炮弹二千余发,俘虏敌官兵三百余名。另有敌一部约四、五百人、马数十匹被我军完全包围,死不缴械,故全部打死。从史料鉴别的角度看,你认为

A.延安电更接近于历史真实          B.两则史料都与事实相差巨大

C.两则史料都可信                  D.朱德、彭德怀电更接近于历史真实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D

平型关大捷。本题考查了平型关大捷的历史史实。其中延安电中“与敌万余人激战”不符合历史真实。而朱德电中相关数据基本符合历史真实, D项正确,故选D项。ABC项错误,根据当时的敌我力量对比及其他史料相互佐证,很容易分析的出ABC项错误。

     

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表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扩展,世界各地城市化进程日益明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为单位)

图9

材料二  英国城镇人口变化及下议院议员构成变化情况

 

 

图10

材料三 工业生产的上升(以1913年为100%)

材料四 在大不列颠,1911至1913年间,25岁以上的人中占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同样,在普鲁士,1911年时,3 425人的平均财富为5 321 400马克,而另外1 608 050人的平均财富却为23 295马克。……相形之下,中产阶级买得起较好的住房和食物,……能使自己的子女受到充分的教育。在社会顶层,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国外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伦敦、纽约、上海三地的城市化进程。三地城市化的进程、程度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6分)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社会发生哪些变化?简要说明上述变化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纽约、上海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一所反映的状况?(6分)

(4)材料四反映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何启示?(3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社会经济发展史综合运用

(1)差异:伦敦的城市化进程起步早,水平最高。纽约、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均在19世纪晚期以后出现加速趋势;上海的城市化水平最低。

2)变化: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迅速增长;下议院中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议员数量增加。(2分)

3)原因:纽约:19世纪80年代起,美国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增长率超过英国。上海:19世纪晚期起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列强侵略下,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困难重重。

4)问题:贫富悬殊现象严重。启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关注民生,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城市化。(1)观察图表,从时间、发展快慢、程度等方面分析各自的不同。(2)变化:因为这是英国城镇人口变化及下议院议员构成变化情况图,所以变化应该从这两方面得出。结合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迅速增长;下议院中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议员数量增加。原因:结合图示所给的时间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英国工业革命最终完成,再结合政治领域里的1832年议会改革就可以分析出原因来。(3)结合材料,迁移所学知识,从各国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中国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工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依然很薄弱。(4)结合材料的有效信息说明反映的问题,主要是贫富分化的问题;启示主要从材料三存在的问题角度谈应吸取的历史教训,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辛亥革命的性质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历史评价方面的“盖棺论定”,而且还将决定辛亥革命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走向。然而,辛亥革命的面目仍然笼罩着重重迷雾。我们将怎样聊以纪念?

回顾、检讨对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以求改进,进而揭开辛亥革命的“庐山真面目”。

吕明灼学者认为,不能因为当时孙中山主张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主张由分权制向集权制、多党制向一党制、地方自治向中央集权转变,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否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点也没有贬低其伟大意义的意思,相反,这是很崇高、伟大、光彩的。

扬天石学者则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

评析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一种观点: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阶级上,领导辛亥革命的是代表新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政治上,是反封建的暴力斗争;思想上,革命领导者提出了明确的资产阶级纲领,以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学说为根据,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目标上,是扫除资本主义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另一种观点:辛亥革命的性质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

辛亥革命。首先要总结材料中的观点:吕明灼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扬天石则认为辛亥革命并不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次可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论证。本题可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影响总结答案。认为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观点的可从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等多方面对中国社会的意义总结答案。认为不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观点也可从上述几个方面总结辛亥革命的局限与失败,进而得出观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姓不通婚。                                             

                                                            ——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

          ——朱孝远《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

(1)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9分)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1)措施:北魏孝文帝:禁止鲜卑族宗族十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土族通婚。

马丁·路德:允许宗教人员结婚,制定婚姻法规,婚姻裁判权由世俗政权掌握。(9分)

(2)认识: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联姻是处理政治矛盾的一种有效策略;婚俗变化反应时代变化并推动社会进步。(6分)

马丁路德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该题以婚姻习俗改革为切入点考察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宗教改革,(1)各自改革措施结合材料概括即可,孝文帝主要涉及“禁止鲜卑族宗族十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土族通婚”,而路德主要是“允许宗教人员结婚,制定婚姻法规,婚姻裁判权由世俗政权掌握”;(2)对婚姻习俗改革的作用主要结合婚姻与政治、婚姻与社会生活变迁的关系方面回答即可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联姻是处理政治矛盾的一种有效策略;婚俗变化反应时代变化并推动社会进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强制言论一致是不可能的。因为统治者们越是设法削减言论的自由,人们越是顽强的抵抗他们,。自然抵抗他们的不是贪财奴,谄媚人的人,以及一些别的笨脑袋。这些人以为最高的超度是把他们的肚子填饱,与踌躇满志地看着他们的钱袋,抵抗统治者们的人却是那些因受良好的教育,有高尚的道德与品行,更为自由的人。人们普通的天性是最容易愤慨把他们相信不错的意见定为有罪,愤慨把使人敬上帝爱人的思想定为邪恶;所以他们随时都可以誓不承认法律,阴谋反抗当局,认为有这种目的在心中以鼓励叛乱与滋长任何罪恶不是可耻的,倒是光荣的。                        

                                                 ——摘编自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材料二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此。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国语·周语上》

(1)两则材料反映的思想有何共同特点?(7分)

(2)材料一中的“抵抗统治者的人”和材料二中的“民”有何不同?说明什么?(8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民主历史专题

(1)都认为应维护人的言论自由,压制人的言论自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7分)

(2)材料一中“抵抗统治者的人”指知识分子,材料二中的“民”指普通百姓。(4分)说明了斯宾诺莎低估了普通人民的抵抗意识,其思想带有强烈的阶级性。(4分)

考察学生的阅读分析判断能力. 1)问从材料 强制言论一致是不可能的” “为民者宣之使言概括共同点. 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抵抗统治者的人指知识分子,材料二中的指普通百姓,显然斯宾诺莎低估了普通人民的抵抗意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鲜战争不仅没有在3周之内结束,相反却持续了3年之久。在这场坚苦卓绝的战争中,面对敌人数量上的强大优势,兵力相对有限的美军与联合国军只能扬长避短,发挥自己在武器装备与技术上的过人之处。但是,朝鲜半岛不仅地势极为险峻,而且气候也十分恶劣,对于美军来说,最大的威胁与其说是朝鲜或者中国的士兵,不如说是这里冬季凛冽刺骨的严寒。  

                  ——(美)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材料二  抗美援朝战争中,虽然我军在武器装备及其他物质条件上处于明显的劣势,但经历了20多年国内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锤炼的中国人民军队也有着许多不同寻常的优长。有敢打必胜的信念,有以弱胜强的丰富作战经验,有久经锻炼的高素质的部队和著名战将。加上战争的正义性质,得道多助,士气高昂。这些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

                         ——李际均《抗美援朝战略遗产:中国大国地位的奠基之战》

(1)材料一中,美国人认为他们在朝鲜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6分)

(2) 材料二中,中国人认为中国在朝鲜战争中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双方的观点有什么区别?(9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争历史专题

1)原因: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数量众多;朝鲜半岛地势险峻,气候恶劣;美军及联合国军在武器装备和技术上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6分)

(2)原因:有必胜的信念;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有高素质的部队和优秀的将领;战争的正义性制。(6分)区别:美国人强调自然条件和技术;中国人强调人的因素和素质。(3分)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考查抗美援朝战争。第(1)问关键信息是:“敌人数量上的强大优势”“地势极为险峻,而且气候也十分恶劣”,以此来分析即可。第(2)问胜利的原因:结合材料中的“敢打必胜的信念”“有以弱胜强的丰富作战经验”“有久经锻炼的高素质的部队和著名战将”“战争的正义性质”来概括。区别:一是客观,一是主观。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乃知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充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幸而五十七年之间,十全武功,岂非天贶(贶:意为赏赐)。然天贶愈深,予惧益切,不敢言感,惟恐难承,兢兢惶惶,以俊天稚,为归政全人,夫复何言!”                               ——乾隆《御制十全记》材料二   中国“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疯狂的战船。如果说已在过去的150年问依旧能够航行,以一种貌似强大的外表威慑邻国,那是因为侥幸出了几位能干的船长。一旦碰到一个无能之辈掌舵,一切将分崩离析,朝不保夕。即使不会马上沉没,也会像残骸一样随流东西,最终在海岸上控得粉碎,而且永远不可能在旧船体上修复”。

         ——《马夏尔尼眼中的“康乾盛世”》

(1)材料一中乾隆皇帝自我评价的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自我评价?(9分)

(2)材料二中马戛尔尼是从什么角度评价清朝帝王的?两则材料观点的差异反映了什么问题?(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物历史专题

(1)出发点:乾隆皇帝肯定自己在军事上的成功。(3分)

看待: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一定程度上值得肯定;好大喜功,视野狭窄,仅强调军事在国家强盛中的重要性;夜郎自大,没有看到世界潮流。(6分)

(2)角度:全球文明发展进程(或文明史、全球史的眼光)。(3分)

反映的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历史事物得出的结论不同。(3分)

第(1)问材料乾隆认为自己幸而五十七年之间,十全武功,岂非天贶,故出发点是军事上的成功;乾隆帝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有力的维护了国家统一,但乾隆帝迷信武功,好大喜功,且盲目自大,没有看清历史发展的潮流;第(2)问由于评价者所处的立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评价也不同,马嘎尔尼是站在人类整体文明的角度评价的乾隆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