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的美景。此诗体现了

A.魏晋时期社会祥和安定    

B.当时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C.山水诗朴实恬淡的特点    

D.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D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C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组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稍(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是

A.在私营作坊工作  

B.职业世袭  

C.频繁地更换工种   

D.临时工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B

     

右图为安徽古代手工业分布示意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①行业众多   ②技术领先  ③官府经营  ④分布广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A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何(何即萧何。编者注)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表明,在汉代

A.买田置地是藏富传家的重要手段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勤俭节约是为官执政的行为准则  

D.土地兼并现象尚不普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A

     

唐朝时,波斯和大食商人把珠宝玉石等奢侈品带到(长安)西市来卖,然后购买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运回转卖,西市的繁荣超过了东市。下列诗句的描写符合右图所反映的西市场景的是

唐长安城胡商云集的西市:

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五陵少年进市东……笑入胡姬酒肆中   

D.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C

     

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下列说法与右图展现的水利工程相关的是

A.是东汉治理黄河的重要场景 

B.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C.为秦军并吞六国提供了军粮 

D.曾是韩国采用的“疲秦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C

     

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取得明显进步并长期沿用的是

A.水排 

B.耧车  

C.曲辕犁 

D.水转翻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C

     

公元前3世纪,我国引湘入漓、北水南调的重大工程是

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井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A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于长安及五都(即五个重要的城市)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司市称师”。这表明

A.五都城中划有专门的市 

B.专设官员强化管理

C.城市管理渐趋开放

D.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B

     

唐诗“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反映了当时的问题有
①商人众多      

②商业繁荣    

③农村破败,田地荒芜  

④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B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优良传统。下列对下图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

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

C.第一次沟通了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

D.加快了岭南地区归入中央政府管辖的进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B

     

成都某校历史科研小组参观了一遗址,下列是他们列出的有关宋代地层遗迹的记录,其中有误的是

A.遗址中有残缺的纸币“交子”

B.一个冶铁作坊遗址内有用煤的痕迹

C.一个陶瓷作坊遗址中有许多粉彩瓷器

D.街道遗址中住宅区与商业区交错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C

     

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1到图4所列文物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A.图1铁兵器    B.图2陶罐       C.图3青花瓷      D.图4铜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C

     

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媚外心理的使然              

B.工业文明的影响

C.攀比世风的结果              

D.交通运输的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B

     

近代中国衣食住行受西方影响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西风东渐”的趋势。下图中不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B

     

1970年12月,毛泽东会见美国客人斯诺时说:“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要走弯路,就是S形。”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第二个“30年”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正是走了S形。这一时期“走弯路”的突出表现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C.社会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

     

德国学者韩博天说:“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试点’的方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推广。”这种方法体现在(  )。

①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④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体制改革

C

     

《全球通史》中写道:“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

A.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B.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

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

D.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A

     

据《山东东吕府馆陶县志》载:清中叶“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此记载反映出当地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对外贸易发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C

     

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这主要说明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 

B.重商主义观念盛行 

C.重本抑末观念仍影响深远

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C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鸦片战争

A

     

《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反映出清代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C.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D.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D

     

汽车如今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当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和戴姆勒二人分别独立制成最早的汽车时,可以借助的机械和技术包括
①刨床、磨床等车床   

②内燃机③计算机   

④石油化工技术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C

     

有人说,新航路的开辟发现了一个“新世界”。这一时期

A.欧亚市场商品种类增多 

B.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C.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京剧艺术产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