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6-2017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对此,孔子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对于孔子发出如此呼声的原因,以下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孔子主张“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反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以下人物中都不属于这一学派的是

①韩非子②商鞅③孟子④老子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D

试题分析:根据“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可见这一学派是法家,因为法家主张重农抑商,打击旧贵族,结合所学知识,①②属于法家,③属于儒家,④属于墨家,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名师点睛】法家是先秦诸子中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反对仁义;强调明刑尚法、信赏必罚;主张发展经济,富国强兵;主张君主专制,尊主卑臣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汉代儒学

C

试题分析:根据四个选项的关键信息,A“为政以德”B “以德兼人者王”都是强调以德治国,D“为天下,非为君也”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C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与巩固大一统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名师点睛】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被尊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他的思想主要反映在《明夷待访录》中。“明夷”本为《周易》中的一卦, “明”即是太阳(离),“夷”是损伤之意。“明”又意“大明”,“夷”有“诛锄”之解。作者为自己的作品取这样的名字的意图不包括

A.鉴于明亡的教训,为满清统治者提供治国的宝贵经验

B.暗含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和指责,对太阳再度升起照临天下的期盼

C.反映出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有识之士身处患难,壮志难抒

D.对明亡饱含悲痛,企图从历史中寻找经验教训,光复故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结合材料中文字“明”又意“大明”,“夷”有“诛锄”之解和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在政治上坚决主张反对清政府外族统治,希求“反清复明”,所以A项说法明显错误与史实不符,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正确,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

     

论文的关键词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的关键词有“哲学家”,“美德即知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普罗泰戈拉             

B.苏格拉底           

C.孔子         

D.墨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5世纪学者费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原本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反映了在该地

A.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B.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传播      

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

试题分析:解题关键在于时间和地点,时间是15世纪,地点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判断为文艺复兴。各种自由科目的复活其实是对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的传承,故选A。希腊罗马文化在公元前就已经繁盛,排除B。宗教改革兴起于16世纪的德国,排除C。启蒙思想兴起于17世纪,排除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名师点睛】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动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它首先兴起于意大利,主张以人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鼓励致富和冒险,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某德意志启蒙思想家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给所加之于自给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下列关于该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就是康德,强调“人非工具”,人可以毫无制地追求个人的自由

B.他就是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和平等的

C.他是康德,强调自由的同时又坚持人要自律

D.他是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启蒙运动

     

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三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迈进

B.火药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

C.指南针是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

D.没有印刷术就不可能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科学技术

D

试题分析:“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可见A理解正确,“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可见BC理解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虽然印刷术推动西欧的文明进程,但是它不是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不能说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因此D理解不准确,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

【名师点睛】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印刷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推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火药的发明和使用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具体说,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开开拓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重要条件。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以下选项中与上述宋词出自于统一派别的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C.“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D.“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

     

两宋时期,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画描绘了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B.风俗画与市民阶层的兴起和活跃有关

C.该画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D.该画属于写意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艺术

B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排除A。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的是在隋唐时期,排除C。“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是文人画,不是风俗画,排除D。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的绘画。

     

“由实验和天文观测普遍地证实,地球附近所有的物体有向着地球的重力……再者所有的行星彼此有重力,此外彗星有向着太阳的类似的重力。由这个规则必须承认所有物体普遍有朝着彼此的重力。”这一理论成果属于

A.自由落体定律         

B.经典力学         

C.量子论            

D.相对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物理学重大进展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提出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C.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基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师夷长技”

C

试题分析:《海国图志》为魏源的著作,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排除A。魏源侧重于学习西方技术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排除B。为戊戌变法提供了基础的是郑观应等人的早期维新思想,排除D。根据“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可见C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开眼看世界” 。

【名师点睛】1842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该书系统介绍了西方历史和地理知识,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当时解放思想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但是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准。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维新变法

     

1917年陕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中写道:“新知事(县长)于昨日初叶入城,今朝接茶视事(上任)后,即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新知事)由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出身,非新派一流人,可望其布泽于民也。”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认识,1917年正值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从题干材料扩展,“新县长”作为民国时期的县长,仍然“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表明其仍然深受传统礼教的影响,说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A、D明显错误;C与题意相反,所以应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师夷长技”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对该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思想是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判     

B.该思想是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判

C.该思想是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判     

D.该思想是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师夷长技”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可见该思想认为治国的根本是遵循礼义和取得人心支持反对向西方学习科技,是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判,故选C。洋务派、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与题干不符,排除ABD。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名师点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就如何解决内外矛盾问题产生意见分歧,从而形成了洋务派与顽固派。顽固派是一批对世界发展形势一无所知的极端腐朽的贵族、官僚,他们因循守旧,愚昧无知,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国事物,幻想恢复“闭关锁国”的局面。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主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知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走向共和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三民主义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从题干中“剪掉辫子反朝廷”“中国岂是鞑子的”等信息可知当时反清的斗争日益高涨,这符合民族主义的内涵,故B项正确;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推翻清王朝,故A项错误;CD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

【名师点睛】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面对中国人在西方列强侵略面前所表现出的浑浑噩噩、萎靡不振的状况,孙中山将民族问题作为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提出来,开创了近代思想文化运动的更高的奋斗目标。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下列思想按行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极端的反革命派;中产阶级对于中国革命有矛盾的态度;小资产阶级在革命高涨时均会参加革命;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③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④党的工作中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毛泽东思想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以上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于

A.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                          

B.中共十三大上的讲话

C.邓小平南巡谈话                              

D.中共十五大上的讲话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A.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问题    

B.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D.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D

试题分析: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故选D。ABC都与题干不符。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B.“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转辫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双百方针”

D

试题分析:“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转辫子”反对将学术问题政治化,符合“双百方针”内涵,故选DA与“双百方针”内涵相反。BC夸大了阶级斗争,将学术问题政治化。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最可能出现的是

A.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横幅

B.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211’工程”的标语

C.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教育的发展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啊,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吧?”以上诗句出自19世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下面文学作品中,流派与其相同的是

A.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B.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C.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D.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废先王之教”,“以法之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

材料二: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

(1)简要概括材料一中韩非子的思想。(4分)

(2)概括材料二中孟德斯鸠的思想(2分)。从代表的阶级利益的角度说明韩非子和孟德斯鸠“法治”思想的不同(6分)。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这句话?(3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启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