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戎狄,在古代是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华夏的文明人,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肉做的肉腊、肉糜,但他们从来低视养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被把持历史记录大权的汉族士大夫给抹杀了,我们今人,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影响,在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兄弟。

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的"一统天下"。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化,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家猪要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这类东西也不易喂养了。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终于找到另外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多养到野外食草的牲畜。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其身索取生活资料。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这样,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不同的区域。在南部地区,水热条件好,农业持续发展,人口与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然缓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后来,南部的人叫做华夏,而北部的人称为戎狄,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的过渡地带(或曰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地带)的一个主角,而戎狄的起源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整个生态变化有关。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大面积产生的过程,我们关于戎狄的概念离不开畜牧业。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还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跳出农业社会历史的局限,放眼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文发展的丰富性。这些人文的丰富性,是对多样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所谓"适应",对人类来说绝不是消极的。人类文明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是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农业是一种创造,畜牧业也是一种创造。

1. 下列对 "另一种居民"含义的解释,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 是指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北部而政治、文化不同于华夏的族群。

B. 是指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大量畜养牲口的族群。

C. 是指地域与华夏相邻、有历史贡献却被汉族士大夫贬斥的族群。

D. 是指生活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并开创出半农半牧生活方式的族群。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上的戎狄族群就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生活方式。

B. 华夏与戎狄出现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

C. 相互反目,关系紧张,最终导致黄土高原出现了华夏与戎狄两个不同的族群。

D. 畜牧业是戎狄族群在改造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创造,是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3.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戎狄创造性地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因此,没有戎狄世上便没有畜牧业,也就没有后来大规模的游牧经济。

B. 戎狄的兴起与畜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史,就必须了解戎狄的历史贡献。

C. 华夏士大夫历来低视戎狄,在撰写的史书中对戎狄作了不公平的评价。所以,有关戎狄侵犯的说法应纠正。

D. 迫于环境的变化,戎狄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可见,自然环境的恶化,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诞生的前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 B 2. B 3. B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题中B项,是汉族士大夫的偏见,而不是作者的看法。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种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题中,A项,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仍是"农业一统天下";C项,华夏与戎狄分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变迁;D项,不是"改造自然环境",应是"适应环境".。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A项“因此,没有戎狄世上便没有畜牧业,也就没有后来大规模的游牧经济。”与原文无依据; C项,“所以,有关戎狄侵犯的说法应纠正。”推断不正确,应该是对其做全面的评价,看到其贡献;D. “自然环境的恶化,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诞生的前提。推断不正确。”原文“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可以知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 小 菊

天空的天

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马小菊没带雨具,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她看看离药店不远了,就跑了起来,跑到药店,衣服湿了个透。这个夏天的雨格外多,像失恋女人的眼泪,落得很频繁。

“咋这天来了?”药店老板招呼马小菊。“婆婆疼得紧。”马小菊一边用她本就湿了的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马小菊的婆婆有风湿病,一到雨天就疼得厉害。

“向午真不是个东西,把家里的事都甩给你一个人,自个儿倒乐呵去了。”药店老板说。向午是马小菊的男人,当包工头挣了钱后就很少回家了,别人说他有了外遇。

马小菊没理药店老板的茬,边说拿一盒膏药再拿一盒止疼片,边从湿湿的裤兜里往外掏钱。药店老板把找回的钱递给马小菊的时候说:“昨天二凯去省城进货看见向午了,他和一个女的在街上走着。”说完两眼盯着马小菊看,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可是马小菊似乎没什么反应,她先接过钱,然后像听别人家男人的事一样“哦”了一声。马小菊说:“要是二凯再看见向午,就跟他说他娘病了,想他。”

马小菊说完拿上装在塑料袋里的药就往外走。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刚才要不是药店老板提起向午,她还想在药店避避雨的,可是药店老板提起了向午,她就不能再待下去了。

向午是马小菊的一块心病。刚听说向午有外心的那会儿,马小菊的心都碎了。她整天哭整天骂,四处向人打听向午的行踪。她还去省城找了一趟,但偌大一座省城,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就像绣花针落门前草坡地了。马小菊找了三天三夜,没找到,就回来了。

马小菊回到家才知道,她不在家这几天,婆婆摔断了腿。马小菊好懊悔,如果不是自己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去理。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

马小菊揣着药走到家时雨停了,她心想:这雨,好像就是给我下的。

马小菊进了屋唤了几声娘,没人回应。马小菊以为婆婆睡着了,就去自己的房间换衣服。等她换完衣服来到婆婆房间一看,婆婆昏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手里却紧紧地攥着一张向午的照片。马小菊明白了,婆婆是为了找放在抽屉里的向午的照片才摔倒的。马小菊赶忙把婆婆送到了医院。医生说是脑溢血,要马小菊去交住院押金。马小菊的钱不够,就去银行取钱。

在去银行的路上,马小菊碰见了旺子媳妇。旺子媳妇追着撵着跟马小菊说:“我在省城看到远处一个男人,好像是向午呢。”马小菊说:“你再看见向午,跟他说他娘病了,病得很重,让他赶快回来。”旺子媳妇还想跟马小菊说些什么,马小菊却匆匆走了。

经过一夜的抢救,婆婆仍然昏迷不醒,医生说能否醒过来不好说。

马小菊说:“怎么就不好说了呢?”她想起别人曾给过她一个治疑难杂症的偏方,婆婆用了这个偏方也许会好起来。她就回到家找到那个偏方,按方子里写的,找了几味药,最后就差一味冬瓜皮。马小菊知道前院吴二婶家种了冬瓜,就去吴二婶家要冬瓜皮。

马小菊到吴二婶家还没开口说话,吴二婶就先和她说起了向午的事。吴二婶说:“小菊,我去省城儿子家,看见向午和一个女人在逛街。”马小菊说:“吴二婶,你再见到向午,跟他说他娘病得很重,快不行了,让他赶快回来。”

婆婆喝了马小菊熬的药,仍旧没有好,最后还是去了。

婆婆入土那天,又下了雨,很大的雨,雨声把马小菊的哭声给淹没了。

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向午回来了。向午一身落魄地回来了,他被人骗了个精光后回来了。

“你还回来干啥?你娘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呢?”马小菊说着,眼泪像雨滴一样落了下来。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丈夫的外遇,马小菊开始时大吵大闹,后来心平气和,毫不在乎,连回答别人时都是简单重复那几句话,这一变化过程说明她对丈夫已经丝毫不抱希望。

B. 小说对向午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这个赚了钱就开始膨胀、迷失自我的农民形象具有典型性,隐含着作者对进城农民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的忧虑和反思。

C. 作者注重在细微处写人,写药店老板、旺子媳妇、吴二婶等人迫不及待地将向午的相关信息告诉马小菊,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

D. 小说结局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逻辑看,随着向午的回归,马小菊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她一定会原谅丈夫,过上幸福生活。

5. 小说在刻画马小菊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4. B

5. ①善良孝顺。在丈夫有外遇长期不归家的情况下,马小菊仍然毫无怨言、无微不至地照顾婆婆,表现了善良和孝顺的本性。②坚强隐忍。面对丈夫的出轨和众人的闲言碎语,马小菊外表平静,内心其实非常痛苦,但她隐忍不发,用柔弱的双肩担起家庭的责任,表现出坚强隐忍的一面。

6. ①设置背景,渲染氛围。“下雨”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特定的自然环境,通过反复描写“下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人物活动的氛围。②烘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面对向午的出轨,马小菊内心极其痛苦,密集的雨滴看似打在她的身上,其实是在敲打着她的心。作者借下雨来烘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③推动情节发展。“下雨”与小说情节的发展密切关联,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④深化小说主题。自然界的“雨”与马小菊婚姻中的“雨”互相交织,隐喻主人公的生活进入“雨季”,进一步表现小说主题。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不抱希望”错,原文“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说明,当时马小菊因为婆婆的病无法顾及其它的事情C项“体现了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错,文中药店老板“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是一种“看热闹”的心理,并无“同情”,更无“关心”;从原文“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分析,旺子媳妇、吴二婶更多的恐怕也是“看笑话”的心理D项“她一定会原谅丈夫过上幸福生活”说法太绝对也于文无据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主要抓住相关情节内容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概括,本文主要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刻画马小菊这一人物形象。本题如:“马小菊好懊悔,如果不是自己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去理.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表现了她的善良、孝顺;面对丈夫的出轨和众人的闲言碎语,马小菊外表平静,内心其实非常痛苦,但她隐忍不发,用柔弱的双肩担起家庭的责任,表现出她坚强隐忍

6. 试题分析:本题看考查赏析景物描写的能力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本文多次写到“下雨”,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特定的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人氛围;借下雨来烘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马小菊内心也在“下雨”,刻画人物性格;自然界的“雨”与马小菊婚姻中的“雨”互相交织,隐喻主人公的生活进入“雨季”,进一步表现小说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1994年,原人事部正式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并组织了首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录用招考。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家公务员的招录规模不断扩大,从近10年的数据来看,国考招录人数就已经翻了一番。2017年度国考,共有12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计划招录2.7万余人,计划招录人数与2016年持平。2017年度国考,最热岗位的竞争再度攀高,竞争最激烈的岗位为民盟中央办公厅“接待处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该职位竞争比就达9837:1.创下历史新高。

(来自《中国新闻网》2017年,有删改)

查看解析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

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B. 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C. 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D. 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徙明、毫、沧三州”中的“徙”指“调动官职”,“拜中书舍人”中的“拜”指“授予官职”。

C. “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 “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 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 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 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2)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10. D 11. D 12. A

13. (1)曾巩则事先(提前)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2)曾巩让僧徒们相互推荐、选择担任主守的人,将推选出来的人记录在册,按照次序补缺。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发语词、句末语气词、时间词等),借助句式,借助修辞(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该题中判断动词是关键——“降”“结附”“呼”“慑恐”。

点睛: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如本题的原文标点为: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B两项考核“古代职官”,C项考核“风俗礼仪”、D项考核“文史典籍”。D项,《论语》不是“六经”。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合称四书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12.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名闻四方是不是十二岁时,而是弱冠之时。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比如本题的A项,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第一段的“甫冠,名闻四方”,“冠”是指成年时,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十二岁”的说法是错误的。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先期,事先;区处,分别处理;猝,突然;师,军队。(2)俾,让 ;推择,推荐、选择;识,记录;以次,按照次序。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读书读几百字,就能脱口背诵。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委婉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抢夺囚禁,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用车载着悬赏所给的金帛跟着他,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亭传,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吃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安排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街市里巷的百姓都不知道。任福州知州。南剑盗贼廖恩受到赦免,出来投降官府,其余的盗贼溃散后又聚合起来,暗中勾结,与附近几州的不法之徒牵连,其中尤其桀骜不驯之徒即使官府招降也不前来,当地居民恐惧。曾巩用计策招致他们,接着自己前来归顺的有二百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贪求丰饶的财物,争着想做主守,行贿请托公然进行。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举选择主守,将推选出来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递补。然后在府廷授予他们文告,拒绝他们的私下赠谢,以杜绝身边之人借此谋求利益的弊端。福州没有公田(职田是国家掌握的公田,不属官吏私人所有,只以收获物或部分收获物充作俸禄的一部分),每年用卖园圃的蔬菜来增加薪俸,常年收入达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合适吗?”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用这个办法获取收入。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任命他为中书舍人。才几个月,他因母丧离职。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写到后来更加精妙,其文源自“六经”,参考了司马迁和韩愈的文法,当时擅长文词的人,很少有超过他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①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②?

【注】①法酒: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②几杖复何铭:给几、杖作铭文(含自警或劝诫意)。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日午”“独吟”,描写池上亭的环境,营造出孤独寂寞的氛围。

B. 作者用饮酒来调节精神,表现出不甘沉沦、力求振拔的旷达情怀。

C. 作者深怀苦闷,只有听到别人弹奏出的清丽的琴声,才能让心情舒畅。

D. 作者无意于争权夺利,所以说“机已息”,平静之语中表现旷达风度。

E. 给几和杖作铭文,劝诫自己,隐隐透出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现实的不满。

15.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极为耐人寻味。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4. AC

15. (1)“静看”和“闲想”两个动作,一实一虚,写出了诗人的恬淡闲雅。(2)使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蜂鹤对自己的启迪。(3)抓住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洁的属性,构成感性形象,耐人寻味。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孤独寂寞”说法错误,应为“恬静幽雅的氛围”;C项应是自己抚琴。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赏析诗句要从手法的赏析、内容效果的分析入手,根据对本诗的理解和句子的把握,不难看出 “静看”和“闲想”两个动作,一实一虚,写出了诗人的恬淡闲雅。使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蜂鹤对自己的启迪。抓住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洁的属性,构成感性形象,耐人寻味。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蜀相》中描写景色,以乐景衬哀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李煜《虞美人》把抽象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 酌酒以自宽, (2). 举杯断绝歌路难 (3). 映阶碧草自春色, (4). 隔叶黄鹂空好音 (5).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形近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本题要注意”“等字的写法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一个远涉重洋、寄身美国、        的中国弱女子,要控告有钱有势的美国地头蛇是何等艰难!

②每对夫妻都希望能相敬如宾,        。可面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琐事,再和睦的夫妻也难免意见不一,出现争执。

③十九世纪末,大清王朝已经        ,气息奄奄;然而它的都城北京却依然同往昔一样繁华而又喧闹。

④封建社会,皇室内部为争夺王位,       、自相残杀的事情屡见不鲜。

A. 茕茕孑立    举案齐眉    日薄西山    祸起萧墙

B. 踽踽独行    举案齐眉    月落乌啼    祸不单行

C. 茕茕孑立    分庭抗礼    月落乌啼    祸起萧墙

D. 踽踽独行    分庭抗礼    日薄西山    祸不单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成语、熟语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茕茕孑立: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踽踽独行:踽踽:孤零的样子。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①句主要强调中国弱女子在国外的无依无靠,故用“茕茕独立”;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敬。分庭抗礼:指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②句强调用于夫妻之间,故用“举案齐眉”;日薄西山: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月落乌啼:形容天色将明未明时凄哀的景象。③句主要讲大清王朝的临近灭亡,故用“日薄西山”;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泛指内部发生祸乱。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④句主要讲皇室内部为争夺王位而起的斗争,故用“祸起萧墙”。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恰当,此题中的②句强调用于夫妻之间,故用“举案齐眉”。日薄西山: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月落乌啼:形容天色将明未明时凄哀的景象。③句主要讲大清王朝的临近灭亡,故用“日薄西山”。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从韩国引进的《爸爸去哪儿》获得了较好的收视率的大丰收,主要源于我国与韩国相似的文化土壤以及共同面临的家庭责任分工困境。

B. 亚吉铁路是非洲首条全线采用中国标准施工的现代电气化铁路,也是中国海外首条集设计、设备采购、施工、监理和融资于一体的“中国化”项目。

C. 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的帷幕,是我国建设空间站之前最后一次全面的技术验证。

D. 如果已出台收紧政策的城市楼市持续高烧不降,地方将出台提高房贷首付、利率,限购、限贷条件与标准升级,取消税收优惠,打击第三方房贷平台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A项,成分赘余。可将“获得了较好的收视率的大丰收”改为“获得了较好的收视率”或者“获得了收视率的大丰收”。B项,“首条……项目”不搭配。D项,“出台”缺少支配的宾语,在最后加“政策”;“提高房贷首付、利率”应为“提高首付比例、房贷利率”;“限购、 限贷条件与标准升级”改为“升级限购、限贷条件与标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眼睛的构造非常精巧。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壁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由角膜、巩膜组成,内层是视网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信号被大脑转换成图像,我们就可以看见东西了。

①视网膜上含有对光线极为敏感的细胞

②它们就向大脑发出信号

③当光线照射到这些细胞上时

④物体的光线通过角膜进入眼睛内

⑤由晶状体把这些光线汇聚在视网膜上

⑥然后通过眼睛内的瞳孔

A. ②⑥⑤④③①    B. ②③①④⑤⑥    C. ④⑤②①⑥③    D. ④⑥⑤①③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排序,答题要紧密结合上下文,本语段说明的中心是眼睛为什么能看见物体。“物体”为被看事物,④排首位,⑤中的“这些光线”指④中的“光线”,①中的“视网膜”紧承⑤中的“视网膜”,③中的“这些细胞”指①中的“细胞”,②中的“信号”与横线后的“这些信号”紧密相联在最后。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成长过程中,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人生考验。适度的压力有利于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有利于挖掘我们的潜能,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过度的压力,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只有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会一些释放压力的方法,掌握正确应对考试压力的策略,才能在考场上运筹帷幄,最终取得满意的成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①承受考试压力 ②则会妨碍我们正常水平的发挥 ③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考试压力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题中,第①处,根据下文“度的压力有利于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有利于挖掘我们的潜能,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第②处,根据下文“学会一些释放压力的方法”;第③处,根据后文最终取得满意的成绩推测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阅读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消遣性阅读。其目的是打发时间,调剂枯燥的学习生活,所以完全是浪费时间。第二重境界是网络式阅读。上网搜索相关材料效率高,因此能使人学问大增,学术有成。第三重境界是精神性阅读。兴趣所在,醉心阅读,陶冶性情。只有精神性阅读能使人变得有品位。

①消遣性阅读不完全是浪费时间。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②网络式阅读不一定使人学问大增,学术有成。③不是只有精神性阅读才能让人变得有品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一段视频引起众多网友关注:一位行动缓慢的老人脱帽向停车礼让的司机鞠躬致谢。司机小吴把行车记录仪拍下的这一幕发到了朋友圈。事后,老人表示:“我腿脚不便,过斑马线比较慢,可路过的车辆都会停下来让我。我被那些司机感动了。”再度见面,小吴向老人深鞠一躬,诚恳地说:“爷爷,在斑马线前停下来让行人先走,这是我该做的。您这一鞠躬太重了,我真的受不起!”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以礼相待

马路上车主与行人的彼此敬让,再次证明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在现代社会,一个“礼”字更不能被忽略。因为待人以礼,他人才会还之以礼,才能维护好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

礼在于言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陶渊明好交结儒雅之人,因他们饱读诗书,言行举止风雅。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三思而后为,处处显现出尊重,怎能不让对方因你的礼仪而愿与你结交呢?

出言随意,出行随性,便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对方。当《西游记》中孙悟空自恃本领高强,去海中寻找武器,其无礼之处让龙王不悦,在拿走定海神针之后就向玉皇大帝上报。在天庭求官时,也自以本领高强, 对玉帝以“玉帝老儿”相称,因此他才成为后世口中笑称的“弼马温”。

礼不在于年龄,对长辈之礼是敬重,对晚辈之理是慈爱。一位司机在斑马线前停车,为老人让行,他尊重长辈尊重行人,老人脱帽致谢,以自己的方式报之以礼,所谓礼尚往来,便如此形成了。再度相见时,司机因感到老人之前鞠躬之礼太重,又鞠躬以报这样便形成了一种风气。老人以其年长本可无需还礼,但其行如此,便越过了年龄之限。出于感恩,礼之形成,便也能轻易抹去这不存在的界限。即便公交车上,为小学生让让坐,对方一句谢谢这其实是很容易的,不是吗?

年龄之线,是被人刻意画上去的,只能年轻人礼让老人小孩;而老人小孩把这视为理所当然,这便断了礼的回路。无视年龄,让礼循环,才能有更好的社会风尚。

礼联系家庭。俗说“远亲不如近邻”,其之所以如此,便是您与远亲之间少了礼这一环节。居于附近,今日此家有什么好东西向彼家,明日彼家有什么好东西,也会相赠以报,一来二往两家便相识了,这是乡村人为什么这么睦邻友好之因。清代一个县官家隔壁修墙,这家管家与隔壁因土地发生了争执,县官听后让管家把自家的墙移后一尺,听说县官如此做后那家人也把墙移后一尺,这样便形成了胡同。两家也结为世交。

人生活于家庭,家庭的联系,意味着更广的人际关系。以礼相待所形成的睦邻友好,有时比某些血缘关系来得还要实际。

以礼相待,形成良好的礼仪循环,让社会更加和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比如本题中的“以上材料”,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比如本题中的“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有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触的观点来写。

弯腰鞠躬,看似简单的动作,代表着礼节,承载了文明。老人在斑马线上脱帽鞠躬,表达对礼让的致意、对文明的尊重,这是行人与司机共同创造的温馨画面。脱帽老人与司机小吴就生动诠释了“你为我驻足,我为你致敬”的感动。

立意参考:

从老人的角度来谈:①礼让;②共同坚守的道德准则;③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从小吴的角度来谈:①以礼相待、以行相示、以心相交;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从两个人综合考虑:①尊重与感动;②“以心换心”;③礼待他人。

点睛: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话题、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嬗变。自2006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至2012年其相对咸熟,并在全国推广。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相较于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等有很大优势,但其作文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因此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近年在继承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增加如2015课标卷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来考查学生真正的作文能力。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 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 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1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2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展示自己的价值判断。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转变观念,再不是那种抓住一个词就立意,准备几个例子就作文的时候了,必须按照指定的任务去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往往具有暗示性,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2卷作文“你认为谁更有风采”中的“更”写法必须是比较、对比,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