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通海三中2019届高三下学期2月份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A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情况。依据材料“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有燕国货币出土”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地方原是北方游牧民族聚居之地,所以可以推测出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因此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北京所发现的遗址中同时有燕、韩、赵、魏等国铸币,说明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因此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出土多国的货币数量巨大,说明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因此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得知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且该项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因此项错误。故①②③项正确,A选项正确。B、C、D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这反映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

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不结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B

试题分析:中苏抛弃原来国民政府与苏联之间的条约,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反映出“另起炉灶”的特点;与苏联结盟,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映出“一边倒”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的问题,与材料不符,排除;条约签订表明中苏结盟,排除。含有的选项错误,排除ACD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据不完全统计,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全国已成立的城市自治公所超过850个,镇自治公所超过530个,乡自治公所在1970个以上。据此可以推论出此时期

A.政府建立了民主制度

B.《临时约法》初见成效

C.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民主实践活动

D.“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初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时间“辛亥革命爆发前”的信息,可判断出AB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从题干中“已成立的城市自治公所”“镇自治公所”“乡自治公所”的信息,可知此时期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民主实践活动,故C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前后的民主实践活动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关于“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本质认识是

A.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巩固

B.说明法国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逐渐平息

C.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

D.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

主制度是指1875年宪法以一票共和的方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时期的必然结果,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宪法

     

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这表明罗马统治者

①注重保护私有财产②重视维护平民利益

③被迫改善奴隶处境④力图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C

《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故①②④正确.古罗马属于奴隶社会,其制定的法律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不可能去改善奴隶处境.

     

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既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B.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C.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B

试题分析:由于土地押租制的流行,佃农可以有偿获得土地的经营权,也可以有偿转让和典押,反映出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佃权。

     

《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

C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由材料可知:《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两部作品所反映的都是社会下层民众的生活,故选C。A项只符合《水浒传》,《水浒传》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B、D表述有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古代文化:宋元、明清

     

“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应该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能体现以上言论原则的会议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会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日内瓦会议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B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应该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万隆会议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万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体现了亚非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崇高思想和愿望,被称之为万隆精神。

     

下表是某同学发现的一张某年的历史大事记,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根据其记载的事件对这张大事记的年份进行了推断。其中推断最为合理的是

A.甲:《中国女报》创刊说明辛亥革命后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时间在1911年以后

B.乙:海牙和平会议上通过的这个宣言表明飞机尚未发明,时间在1903年之前

C.丙:《日俄密约》内容体现了典型的帝国主义特征,时间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D.丁:美国爆发银行危机波及多国及各国向殖民地转嫁危机,时间在1929~1933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女报》鼓吹妇女解放,呼吁妇女走向社会。并不一定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并且其主编秋瑾、陈伯平均于1907年革命起义失败后牺牲,因此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召开时间是1907年,虽然强调反对把气球用于战争,但不能表明飞机尚未发明,只能说明飞机并未投入实战,不是在1903年之前,因此B选项错误;日俄战争发生在190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瓜分势力范围体现了典型的帝国主义特征,因此C选项正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凡尔赛和约》规定战前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所以德国保留殖民地是在《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前,因此这一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是在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之后到《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前发生的,不是在1929-1933年,因此D选项错误。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学者们认为,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A.对权力的监控

B.对君主的制约

C.强调主权在民

D.突出法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A

【详解】本题考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征。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制是首相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君主立宪制是国王“统而不治”,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两党制是资本主义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执政的制度,两党相互监督和制约,因此这些制度体现的都是对权力的监控,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现代国家制度不都是君主制,内阁制和两党制与限制君主没有必然联系;C选项错误,两党制等主要体现的是对权力的限制,不是主权在民,这不是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D选项错误,内阁制、两党制等主要体现的是对权力的限制,不是突出法治,这不是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民族资产阶级积极捐款,支持十九路军;长城抗战爆发后,各地工商界人士开展捐款购机运动;爱国商人自发抵制日本经济侵略……。这些史实说明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B.民族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大比重

C.飞机制造已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新式工业

D.民族资产阶级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D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民族资产阶级……各地工商界人士……爱国商人……”等关键信息可知,在抗日战争中,民族资本主义对战争的贡献,由此可知,民族资产阶级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所以答案选D。A说法有误,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第一个高潮在19世纪末;B、C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在抗战期间民族资产阶级的作用

【易错警示】在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双重性质,具有革命性和软弱性、妥协性,这是因为其与本国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又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因此在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具有双重性。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因此他并不是革命的对象,而是联合的对象。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才是革命的对象。

     

“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这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警告外国侵略者告示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D.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鸦片战争

A

【详解】本题考查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依据材料“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可知这指的是中国民众自发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结合所学可知,这段文字出自《申谕英夷告示》,反映的是三元里人民的自发的抗英斗争,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反割台斗争并不全部依靠台湾人民自己,是台湾义军和黑旗军联合战斗,是寻求清政府支持而不得,而不是“不用官兵,不用国帑”,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也联合了部分爱国清军,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不只是民众自发的斗争;D选项错误,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清政府的军事斗争,不是民众自发的斗争。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维新变法

(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6分)

(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4分)

(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6分)

【详解】本题考查严复的经历和主张,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

(1)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如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洋务运动兴起和兴办新式教育等方面来回答。

(2)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与洋务派相比的进步之处,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分析得出,即严复主张标本兼治,既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更要提高国民素质。

(3)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包括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等方面来回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为了实现材料三所述的“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有哪些?

(4)从孙中山的上述讲话中,你能感受到他的哪些革命精神?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三民主义

(1)目的:促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方式:从改良到革命。(4分)

(2)原因;革命派向反革命势力及帝国主义妥协;革命派急于求成;缺乏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国内各种反革命势力联合并与帝国主义勾结;革命党人当时没有认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而拱手将政权交给袁世凯。(4分)

(3)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客观原因: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4分)

(4)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与时俱进,不断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百折不挠的崇高的革命精神。(2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可看出孙中山是赞成中国仿效日本进行改革,从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可理解到他又放弃了改革主张而认为应该进行革命。(2)分析材料三,强调了革命派与反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妥协、没用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政党领导、对袁世凯的认识不清等。(3)回答此问必须密切结合教材所学史实,其最重要的发展是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客观原因应该强调孙中山本人以外的原因,即苏联和中共的帮助等。(4)此问需要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围绕孙中山一生为革命不屈不挠的奋斗这一中心阐述就可以。

考点: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点评:此题以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发展为脉络,综合考查了学生对其革命思想的认识、理解、评价,考查学生的综合答题能力。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意志)“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7分)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了“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8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司法实行政教分离。原因: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术的应用。

(2)理解: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力量: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卡尔文(加尔文)等教会人士。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教材的理解程度。

(1)第一问依据材料该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第二问要从现实需要及技术可能角度回答。

(2)第一问涉及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的影响;第二问考查对相关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宗教改革从德国发起,波及整个欧洲的众多阶级与阶层。

【考点定位】选修一·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宗教改革。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文学流派.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反战思想,代表人物是海明威。他在1929年发表了小说《永别了,武器》,其梗概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失业青年亨利应征入伍,被派往意大利前线,与护士凯瑟琳相爱。在部队里,亨利心里老是想到凯瑟琳,越来越厌恶这场倒霉的战争,他的同伴说:“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抽。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久,他们的防线被德军突破了。庞大的队伍犹如一盘散沙,士兵们高呼着“和平万岁”,纷纷扔掉武器四散回家。许多人被以“擅离职守”的罪名枪毙。亨利瞅准机会跃入河中,心里默默地说:“一切都结束了,我的愤怒在河里洗掉了,任何责任与义务也一同洗掉了。再见了,战场!永别了,武器!”他顺利地上了岸,终于与凯瑟琳重逢。他们一块散步、读书,商讨战争结束后应该做些什么。然而怀孕的凯瑟琳却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将亨利一个人留在凄风苦雨中,漠然茫视悲凉的人生。

(1)概括小说表现出的反战思想。

(2)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运动相比,“迷惘的一代”的反战有哪些局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揭露战争的残酷抨击统治阶级战争宣传的虚伪性歌颂人性与爱情

(2)虽然反对战争,但看不到出路,因而只是为逃避战争,基本上是个人行为而没有二战后和平运动那样广泛组织起来,直接进行反战活动制止战争

注意从材料中读取信息,抓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材料所反映的是个人行为和大规模的群众性斗争运动相比,缺乏目的性、计划性。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位太太从维特来,走得比光还要快;她有一天出门早,沿着相反的方向跑,却在头天晚上回来了。

——《一个时代的神话—一爱因斯坦的一生》

材料二在1931年的一次采访中,爱固斯坦说:“我首先承认我的政治信念: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不是人为国家而存在。这对科学也适用。有一些多年前的表述是由这样一些人作出的,在这些人看来人本身才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我相信国家的最重要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并使弛有可能发展成一个创造性的人。”

——《一个时代的神话—一爱因斯坦的一生》

材料三我从不追求舒适和奢侈的生活,说起来我还有点蔑视它。我对社会正义的激情常常使我开罪于人,而且我同样坚决反对任何不必要的束缚和人身依附。”…-我向来重视作为个体的人,我极端仇视暴力和党同伐异。综上所述,我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和平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反对者,拒绝任何种族主义,尽管它总是把它打扮成爱国主义。……我坚信社会地位和财物带来的特权不公平且败坏道德,过分夸张个人崇拜同样如此……我认同民主的理想,虽然我深知民主国家的痼疾……国家这个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就是社会正义和对个人经济的保护。

——爱因斯坦《我的信仰声明》

(1)材料一用风趣的小诗形式揭示了爱因斯坦的哪一项科学成就?这一成就有什么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评价爱因斯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物历史专题

(1)相对论。推动了现代科学革命,使自然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有利于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

(2)国家是为人设立的,国家的重要目标是保护社会正义和保护个人的自由;科学的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幸福;反对种族主义;反对军国主义,主张和平;反对个人崇拜;主张实行民主制度。爱因斯坦是一个热爱民主,拥护个人自由的民主主义者。

(1)第一小问从相对论回答;第二小问从推动科学发展以及解放思想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不是人为国家而存在”以及材料三“我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和平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反对者,拒绝任何种族主义”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爱因斯坦是一个热爱民主,拥护个人自由的民主主义者。评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