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通海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高一上学期10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周恩来说:“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了的!”毛泽东赞同地说:“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缓和局势、和平共处,本是我们的口号,现在艾登(英国外交大臣)尼赫鲁都说了,形势大变了,我们应与一切愿与我建立关系的国家建立工作。”可以从中获取的信息有

①新中国决定以真正的不结盟作为自己的外交政策

②新中国开始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③新中国开始以主动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B

试题分析:由材料关键信息“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艾登(英国外交大臣)、尼赫鲁都说了”、“应与一切愿与我建立关系的国家建立工作”,材料主旨即能够体现。而材料无从提及“不结盟”、“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排除。故答案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的外交策略及外交政策·系列概况及认识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但事与愿违,这种继承制度在政治上给西周带来的最不利的影响是()

A.权力世袭制度渐渐地消亡

B.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

C.贵族普遍地转化成为庶人

D.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自生自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宗法制的内容和嫡长子继承制的作用。从材料中可以看到“疑生争,争生乱”,所以订立该制度“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样该制度使得周王朝在权力和能力下降的时候没有办法控制诸侯,造成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下图是一位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时制作的通商口岸示意图,

查看解析   详情

毛泽东在某次大会《开幕词》中指出:“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这次会议是指()

A.1949年一届政协会议B.1954年二届政协会议

C.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D.1956年中共八大会议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中“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可知这次会议是指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所以C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第一届人大召开

     

“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

A.“一边倒”的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D.多边外交战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B

根据题干中“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的表述可知,处理的是与邻国的关系进而发展成处理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准则,可知B正确,A是针对苏联而言的;C是在万隆会议上,不符合“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D选项是新时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新内容。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朝代的疆域图。此图最早可能出现于

查看解析   详情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C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主精神及平等意识的觉醒,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解放方面的影响而非民权政治方面的的影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解放方面的影响而非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解放方面的影响而非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方面的影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关键是要理解为”思考”问题而准备着意在强调辛亥革命在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即辛亥革命起到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主精神及平等意识的觉醒的作用。

     

电视剧《大刀进行曲》中,描写了1933年中国军人与日军拼死肉搏,守卫长城,勇夺喜峰口的事迹,这支部队是

A.东北抗日义勇军

B.国民党第二十九军

C.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D.东北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B

试题分析:本题以全新的视角考查学生对抗日救亡运动内容的掌握。由“1933年”和勇夺“喜峰口”可知该部队为国民党第二十九军。

     

“IQ无限”是一项益智类游戏,其规则是根据所提供四个提示猜答案,每一个提示都与答案有关系。例如“自称始祖楚国脏话”答案就是“老子”。下面一组IQ无限“南京条约八·一三事变五四运动五国机制”,答案是()

A.北京B.宁波C.广州D.上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D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南京、八·一三事变、五四运动、五国机制都与上海有关,所以答案选D。其他选项不符合,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以来与上海的事件

     

中国近代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抗争探索史,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其中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协定关税

②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

④增开天津为商埠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④①③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鸦片战争

C

【详解】结合所学,协定关税是在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南京条约》,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是1901年的《辛丑条约》,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是1895年的《马关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是1860年《北京条约》的内容,故正确的顺序是①④③②,故排除ABD,选C。

     

下表是摘录于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部分)。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查看解析   详情

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过程中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对中国革命影响深远,其中影响最大的举措是

A.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

B.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的”论断

D.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共的十年对峙

B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等,失败后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B。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这次战事(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南京国民政府遭到的悲剧,显示时代的结束。”材料反映的是

A.淞沪会战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解放战争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可以排除A、B、D。淮海战役使南线国民党军的精锐主力基本被消灭,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长江中游中心城市武汉等地已处在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加速了国民党政府的崩溃,故C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名师点睛】解放战争

阶段
 

时间
 

概况
 

战略防御
 

1946年6月~1947年6月
 

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
 

1947年6月~1948年9月
 

刘伯承、邓小平率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
 

1948年9月~1949年1月
 

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五色旗是辛亥革命中江浙地区首先使用的旗帜,设计者的理念是:“(五色旗)既可表明革命行为系为整治改造而起,非专为种族革命;又能缓和满蒙回藏各族的心理,与汉人共同努力赞助共和。”国旗的设计理念体现了革命者的

查看解析   详情

“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中国成功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最典型范例是

A.万隆会议B.中苏建交

C.日内瓦会议D.欧共体成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选A。中苏建交是一边倒,B错误;日内瓦会议体现出“和而不同”思想,C错误;欧共体成立和中国外交没有关系,D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万隆会议

     

鉴于上海市总商会不肯下通知统一罢市,学联根据孙中山的指示精神,临时决定采取组织小分队分头动员商店罢市。6月5日那天,学生再分头劝说动员,得到了店员工人们的同情和支持……形成了“三罢”(罢课、罢工、罢市)的强大声势。据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帝斗争

B.五四运动在上海取得了胜利

C.孙中山成为五四运动的实际领导人

D.孙中山指导了上海学生的斗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五四运动

D

试题分析:本题是材料解析题“学联根据孙中山的指示精神,临时决定采取组织小分队分头动员商店罢市……形成了三罢(罢课、罢工、罢市)的强大声势”由此得出:孙中山指导了上海学生的斗争。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信息,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辛亥革命相关内容——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认识。根据关键信息“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B项“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材料无从体现,具有片面性;D项表述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材料内容无关。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皇权受到过相权的制约,但是在某个时期皇权高度集中,皇帝一人独尊,相权完全被打压下去,这个时期应该是明朝丞相制度废除之后,故C项正确,D项错误;AB项限制相权。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除丞相

     

《史记》:“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关于这里的“通道”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西南夷的“五尺道”

B.为加强北部边防而修筑

C.为征服岭南而修筑

D.为防止北部蒙古族的入侵而修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据材料可知,该通道“自九原抵甘泉”,长一千八百里,可见该通道是为了加强北部边防而修建。A、B的地理位置与材料不符;秦始皇修建该驰道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族的进攻,D项错误。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名师点睛】

类别
 

分封制
 

郡县制
 

建立基础
 

血缘关系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不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巩固了统治,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的变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某种制度)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根本问题之所在。”下列制度符合钱穆所讲范畴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涉及的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让社会掌握政治和运用政治,而科举制通过考试将社会中有才华的读书人能够进入仕途符合题意要求,C项正确;AD项都是中央机构B是地方上的行政机构,均不符合题意。

     

“及乎拳祸猝起,两宫蒙尘,既内恐舆论之反侧,又外惧强邻之责言,乃取戊已两年初举之而复废之政,陆续施行,以表明国家实有维新之意”。清廷发布这一上谕的意图是

A.完成百日维新的未竟之业

B.消弭社会矛盾以维护统治

C.下罪己诏以讨好西方列强

D.主动改革以重塑良好形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维新变法

B

【详解】从材料“既内恐舆论之反侧,又外惧强邻之责言”可知清廷发布上谕的意图在于消弭社会矛盾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选B。清王朝的本意是消除国内矛盾与国外的指责,无意于真正的改革,故A错误;从材料中可知,清王朝是消弭社会矛盾来维护封建统治的,故B正确;下罪己诏以讨好西方列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错误;清王朝是迫于国内外的压力而改革,故D错误。

     

从时代特征的角度看,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运动的最大不同在于()

A.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地主阶级

B.主张建立“均贫富”的理想社会

C.进行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D.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

C

试题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的同时又肩负着反帝的任务,这是我国以往历代农民起义所未遇到过的新情况。首先要知道农民战争其基本任务是反地主的封建统治,这也是其阶级所赋予的任务;但在近代因社会性质的变化,农民运动在反封的同时又反侵略。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名师点睛】太平天国运动同以往历次农民起义相比的新特点:

(1)背景不同:以往的起义多因土地兼并、政治黑暗自然灾害而起。而太平天国起义则增加了一层战争赔款

(2)起义形式不同:过去的起义也有利用宗教的,但大多数是中国自身的宗教.而太平天国利用的是外来宗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3)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思想有变化,尤其以洪仁开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大胆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4)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与外国人打交道,当西方列强提出以国家利益为交换条件支持太平天国时,被太平天国拒绝了,这些现象都是以往的农民起义不可能遇到的问题。

(5)太平天国的失败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的结果。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中共八大召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C

试题分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替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与材料1954年12月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故答案选择C项。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是在1953年,A不选;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都是在1956年,故B、D项不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B

试题分析:题干叙述了现代中国50年代外交成果,这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成果,故50年代这些外交成果也正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故B项正确;A项“消除了”说法与史实不符,说法是错误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是现代中国80年代的外交政策,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中美关系,无法反映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和缓和,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独立自主的外交精神

     

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

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D

由材料“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得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是德才并举,故D项正确;材料所述选官制度只是曹魏一个时代的,没有其他时期的制度作比较,看不出选官的标准变化,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选拔官吏的权力掌握在地方的中正官手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的局面的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后期,故C项错误。

     

   下一页   

今日头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