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通海一中2019届高三10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前代的尚书行台等,都是暂设的,以应付临时之事,事定即撤。元朝却于中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行御史台二,以统辖路府州县。据此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A.唐朝尚书省是临时机构B.元朝始设地方监察机构

C.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行省不受中央的节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尚书行台”指的是中央权力机构的外派机关,以题干意思,元代之前都属于临时机关,唐朝尚书省是中央机关,不是临时机构,故A项错误;地方监察机构在元之前就已存在,故B项错误;行省属于中书省的外派机构,后来成为了常设机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故C项正确;行省依然受中书省管辖,故D项错误。故选C。

     

反映以下三项特征的法律文件是(  )

查看解析   详情

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

①陆九渊 ②塞内卡 ③王守仁 ④泰勒斯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九渊是心学开创者,提出“宇宙便是吾心”,故正确;塞内卡是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作家,他主张人们用内心的宁静来克服生活中的痛苦,没有明确提出题干中观点,故不正确;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主张“心外无物”,故正确;泰勒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主张“万物始于水”,故正确,因此排除,故C项符合题意。

点睛:组合型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的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  )

A.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B.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

C.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

D.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债务人”“债权人”“死者”等可以得出材料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D符合题意,而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社会阶层,排除A;B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与题干中“民事诉讼”“由法庭处理”等内容不符;C中的“获取利益”与材料无关,故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该广告词中瓦特的贡献是()

A.发现了相对论B.改良蒸汽机

C.研制电子计算机D.发明电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蒸汽机到互联网

B

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科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材料中“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说明的是蒸汽机的历史作用,它曾推动了机械工业甚至社会的发展。瓦特改良蒸汽机最大的影响,应该说是社会经济了,使原来的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提高了生产效率。因此,该题的答案为B项。

     

下列宣传画和图片反映了我国农村建设历史进程的是(  )

查看解析   详情

1954年的某份报刊称:“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的挽救者,他已赢得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下列对该材料的相关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A.空格部分(□□)是指第一次亚非会议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赢得赞誉

C.周恩来分别与印度和缅甸总理发表了联合声明

D.周恩来推动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决议的达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D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推动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决议的达成,因此“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故D项正确;1955年周恩来参加第一次亚非会议,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赢得赞誉,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B项错误;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和缅甸总理发表了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故选D。

     

1959年10月,黄金价格曾一度升至40美元/盎司。黄金官价与市场价格的分离进一步诱发各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兑换黄金。到197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十国集团通过签署《史密森协议》,宣布黄金官价从35美元/盎司调整为38美元/盎司,同时其他货币也相应对美元升值。由此说明(  )

A.战后国际金融体系受到冲击

B.美国经济已经处于滞涨状态

C.黄金价格波动频繁迅速贬值

D.美元失去世界货币中心地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述黄金价格从35美元/盎司调整为38美元/盎司,同时其他货币也相应对美元升值,说明和二战后期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议定的35美元/盎司有了变化,故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冲击

     

有人曾问《等待戈多》的作者贝克特:戈多究竟指什么?他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因此评论家们作出各种解释,有的解释为“上帝”,有的解释为“死亡”。贝克特的回答反映出(  )

A.对自由理想的向往歌颂

B.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C.对人性解放的追求渴望

D.对现代文明的苦闷迷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D

本题考查现代主义文学的背景。《等待戈多》为现代主义作品,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得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主题。

     

某学者在编撰“近代中国妇女生活与婚姻发展史”时,依次选取了:“五四”后10年间女性逃婚与婚姻自主权的争取——1920年的征婚广告——上海“摩登女郎”的形成。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和工业化的冲击B.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

C.新式教育使女性思想解放D.西方文化思想的传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探讨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要求“根本原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妇女婚姻观念的变化取决与时代的发展需求,社会变革运动都是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故A项决定了B项,因此答案为A项;女性思想解放不一定都是新式教育引起的,C项表述片面,排除D项是外因,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婚姻关系

     

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查看解析   详情

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

A.蒸汽机B.计算机

C.牛顿经典力学D.达尔文进化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蒸汽机到互联网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蒸汽机。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蒸汽机的使用使煤炭这种矿物大量的使用,也就实现了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蒸汽机而非计算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达尔文进化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蒸汽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此时的宇宙被描述成运动中的物质,受到充满宇宙的无形的力的控制,无论是地面还是天空,这些力可用数学方式表现出来。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

——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三: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材料四: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普遍法则”指的是什么?以该法则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产生了哪些影响?

(2)材料二、三在阐述不同时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主导思想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历史背景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怎样理解材料四中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物理学重大进展

(1)普遍法则是指万有引力定律;

影响: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引发第一次技术革命(工业革命);为法国启蒙思想奠定科学基础、为唯物主义哲学奠定科学基础等。

(2)侧重点:材料二军事政治,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材料三经济,科技成果商品化。

原因:材料二,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两极对峙,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材料三,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为基本任务;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际环境也趋于缓和。

(3)科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详解】(1)本题考查近代科学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问,应根据材料“受到充满宇宙的无形的力的控制,无论是地面还是天空,这些力可用数学方式表现出来。”等信息回答,普遍法则指的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第二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应从自然科学、经济、思想等方面回答。

(2)本题考查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同一问,根据材料二“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即可进行分析判断,材料二侧重于政治军事方面;根据材料三“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等信息,材料三侧重于经济科技方面。原因一问,根据所学知识,一定时期的科技文化是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联系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后的国际、国内形式,即可回答第二问。

(3)主要考查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诸如环保、社会问题,由此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我们人类面临此种情形如何应对,注意从国际合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等方面回答。

     

政府的施政受到宪法的制约,是近代宪政内核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二:参加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们当时只认同“共和”而不认同“民主”的态度,基本上就是源于对英国自由主义传统的承袭。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把它(民主)看做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同时人们也相信,在国家管理中也必须有人民的存在——否则任何政府都会发展成暴政。而体现人民参政的最好形式便是英国人发明的代议制……这也就是当时人们对于共和的一般理解。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理由。结合史实说明,英国资产阶级与国王之间为限制王权持续妥协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确立共和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宪法是如何避免政府“暴政”的。

(3)材料三所列条文体现了什么原则?其对临时大总统权力规定的直接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与美国总统在职权上有何异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1)理由:光荣革命保留了国王。(答出“保留了国王”即可得分)

表现: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的权利。确立责任内阁制(或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

(2)原因:承袭英国自由主义传统;吸取古希腊直接民主的教训;受英国代议制的启示。

避免: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并有任期(或实行共和制)。

(3)原则: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或制衡,或三权分立)。

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或限制袁世凯权力)。

同:都是国家元首。

异:美国总统还是政府首脑(或行政首长)。

【详解】(1)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以及光荣革命的结果来判断;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限制王权的过程,首先是颁布限制王权法案,之后确立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

(2)本题考查美国确立共和制,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基本上就是源于对英国自由主义传统的承袭”、“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把它(民主)看做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而体现人民参政的最好形式便是英国人发明的代议制……”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从《1787年宪法》体现的三权分立原则、民主原则的角度来回答。

(3)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临时大总统、参议院、国务员之间是相互制衡;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防止袁世凯独裁;第三小问相同点,都是国家元首,不同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

     

阅读下列材料:

有学者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做出的回应,试图通过各方面的改革,使埃及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改革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是:现代化的结构变革,具有明显的互动性,一个国家全面性的结构变革,会产生一种威力巨大的整体效应。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列强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改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阿里改革的悲剧之一即在于此。

——《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外在因素是什么?

(2)据材料概括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1)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影响。

(2)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只是进行局部改革,未产生巨大的整体效应。如政治改革不仅未变革封建政治体制,反而加强了封建专制;试图通过军事工业的建立、军队的改革与欧洲列强并驾齐驱。

(1)本题主要考查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原因,旨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关于阿里改革的外在因素,可由材料“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作出的回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本题主要考查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旨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可由材料“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可概括出失败的原因,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军事措施举例作答即可。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文学流派.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反战思想,代表人物是海明威。他在1929年发表了小说《永别了,武器》,其梗概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失业青年亨利应征入伍,被派往意大利前线,与护士凯瑟琳相爱。在部队里,亨利心里老是想到凯瑟琳,越来越厌恶这场倒霉的战争,他的同伴说:“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抽。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久,他们的防线被德军突破了。庞大的队伍犹如一盘散沙,士兵们高呼着“和平万岁”,纷纷扔掉武器四散回家。许多人被以“擅离职守”的罪名枪毙。亨利瞅准机会跃入河中,心里默默地说:“一切都结束了,我的愤怒在河里洗掉了,任何责任与义务也一同洗掉了。再见了,战场!永别了,武器!”他顺利地上了岸,终于与凯瑟琳重逢。他们一块散步、读书,商讨战争结束后应该做些什么。然而怀孕的凯瑟琳却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将亨利一个人留在凄风苦雨中,漠然茫视悲凉的人生。

(1)概括小说表现出的反战思想。

(2)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运动相比,“迷惘的一代”的反战有哪些局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揭露战争的残酷抨击统治阶级战争宣传的虚伪性歌颂人性与爱情

(2)虽然反对战争,但看不到出路,因而只是为逃避战争,基本上是个人行为而没有二战后和平运动那样广泛组织起来,直接进行反战活动制止战争

注意从材料中读取信息,抓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材料所反映的是个人行为和大规模的群众性斗争运动相比,缺乏目的性、计划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了寻找石油,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曾耗资几百万美元在中国西北地区打了7口探井,后因收获甚微而离去。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在中国做了一番地质调查后,发表文章,断言:“中国贫油。”

材料二:1953年底,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的前景如何,李四光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认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并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采”。

请回答:

(1)材料二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前景的背景是什么?

(2)李四光认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李四光观点的正确性。

(3)结合材料一、联系材料二,概括李四光身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

(1)背景:建国初期,石油严重短缺;国民经济恢复后开始工业化建设,使国家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

(2)依据: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史实: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地质部门、勘探部门经过共同努力,相继找到了大庆、胜利、华北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3)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详解】(1)本题考查李四光对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1953年”这个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顾这个年代中国历史的特点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李四光对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李四光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认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可知理论依据是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当时发现的大庆、胜利、华北等大油田来说明即可。

(3)本题考查李四光的精神,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在中国做了一番地质调查”和材料二“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采”等信息,可以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的角度回答。

请回答:

(1)材料二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前景的背景是什么?

(2)李四光认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李四光观点的正确性。

(3)结合材料一、联系材料二,概括李四光身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今日头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