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当下,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类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

我们渴望诗意—一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中国青年报》 2017年2月14日)

材料三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摘自光明网《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2017年4月26日)

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诗词大会》在制作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B. 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

C. 冯骥才认为,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人孩子们的精神与心灵,才会得到有效传承。

D. 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地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

A. 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B. 材料二引用《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的原话,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走红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C. 对《中国诗词大会》大获成功的原因,材料一的揭示更为全面,材料二则侧重从人的精神需要和文化时尚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D. 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可以使新闻的内容更丰富,更细腻和真实,更有说服力。

E. 三段材料都来自专业报纸,都关注了古诗词,但各自的写作目的不同,侧重点不同,读者从中获得的信息也不同。

9.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7. B 8. AC

9. ①多推出一些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节目。②利用好传统文化在当代可以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时尚。③.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中,让学生在阅读时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④. 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通过生活体验来理解、热爱、传承传统文化。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项,“诗词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材料二第二段,从原文可知康教授的看法是“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正在”而不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时尚。

【8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不当。材料二中引用康教授的话主要是对新闻现象进行分析,并不能增强行文的时效性。D项,“可以使新闻的内容更丰富,更细腻和真实,更有说服力”不当。转述和应用是实用类文本常用的写作方法,可以使文本内容更真实,说服力更强,但是难以叙述事件本身,无法使文本内容更为细腻。E项,“三段材料都来自专业报纸”不当。光明网是网站,不是专业报纸。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需要通读三则材料,逐一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总结。如,材料一以《中国诗词大会》的诞生过程及最终的成功为例,指出“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会受到欢迎;材料二引用康震教授的观点,指出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在当代创造一种“文化时尚”;材料三提到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候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日:“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B.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C.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 “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 拜,指授予官职。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左迁,指贬官、降职。

D.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 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白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 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 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10. C 11. A 12. D

13. (1)候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候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

(2)到这时,皇帝私下告诉他(这件事)。他回答说:“拿财货讨好皇帝而求取晋升,这不是我敢做的事。”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齐魏”为名词,作“横行”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项、D项;“今青溪盗起”句意完整,其后断句,“讨方腊”的目的是“白赎”,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句意: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没有敢抵抗的,他的才能一定过人,现在青溪贼人作乱,不如赦免宋江,让他讨伐方腊来自赎。故选C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错误。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故选A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建议改革”于文无据。根据原文“安有更革而吾不知”分析,候蒙没有建议改革币制,他是确实不知情,才斥责主管官吏。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晓”,通知、告诉;“之”,代词,他们;“无庸”,无须;“以”,介词,让;“辱”,侮辱;“第”,只管;“以”,介词,按照。(2)“是”,代词,这时候;“谕”,告诉;“之”,代词,指他;“以”,介词,拿;“而”,连词,表承接;“进”,求取晋升;“所敢”,敢做的事。

【点睛】参考译文: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成年时,有好名声,急义好施,有时一天挥霍千金.考中进士后,调任宝鸡尉、柏乡知县.百姓诉讼都在县衙判决,受罚者没有怨意.转运使黄湜听说他的名声,准备推荐他,召他到转运司陈述政事,侯蒙因为要出县境不肯前往.黄湜大怒;后来巡视各县,检阅文书,想找岔治他的罪;后来没有一处可以指责,就以宾客之礼相见,说:“你真是个能干的官吏啊.”黄湜率领诸使联合推荐他.

西边将领高永年死在羌地,徽宗大怒,亲自书写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令侯蒙前往秦州逮捕审讯.将出发时,任命他为给事中.侯蒙到秦州,仲武等人穿着囚服听候命令,侯蒙告诉他们说“:你们都是侯伯,不能让狱吏污辱你们,依次讲出实情吧.”案件还未上报,朝廷任命他为御史中丞.侯蒙上奏说:“汉武帝杀死王恢,不如秦缪公赦免孟明;子玉被缢杀而晋侯高兴,孔明死而蜀国被轻视.现在羌人杀死我国一个都护,而让十八位将领因此而死,这是自己毁坏自己的肢体啊.要想身体不得病,可能吗?”徽宗醒悟过来,赦免他们不予追问

侯蒙升任刑部尚书,改任户部尚书.这年郊祭朝廷预先办理,尚书主管政事.这时,皇帝秘密告诉他.侯蒙回答说:“用财利讨好君主而进升,我不敢这样做.”遭母丧,守孝期满,恢复旧官,于是任同知枢密院.进升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在此之前,御史中丞蔡镬大力诋毁张商英的私事,皇帝下旨命令举行廷辩.侯蒙说“:商英虽然有罪,但他是宰相;蔡镬大力诋毁,虽是言官,但他是从臣.让他们廷辩,岂不有伤国体?”皇上认为是这样.一天,皇上从容问侯蒙说:“蔡京这人怎么样?”侯蒙回答说“:假如蔡京能心术端正,即使古代贤相也无法比拟.”皇上点头称是,而且让他秘密侦察蔡京的行为.蔡京听说后怨恨他.

大钱法有弊端,朝廷准备改十为三,主藏吏来报告说:“诸府都把大钱拿到市场购物,都怀疑法令会改变.”侯蒙说:“我们府里积钱有多少?”守藏吏回答说:“八千缗.”侯蒙吼道:“怎么会有变更而我不知道的呢?”第二天,诏令下达.曾经又有几件事侯蒙单独受诏,蔡京不知道;蔡京侦察得知,告诉皇上,皇上说:“侯蒙也这样吗?”罢贬他为知亳州.

宋江在京东作乱,侯蒙上书说:“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没有敢抵抗的,他的才能一定过人,现在青溪贼人作乱,不如赦免宋江,让他讨伐方腊来自赎.”皇上说“:侯蒙身在地方不忘君主,是个忠臣啊.”命他任东平知府,未到任就去世,终年六十八岁.

     

古代诗歌阅读。

《青青水中蒲三首》

唐   韩愈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第一首描绘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

B. 第一首短短四句诗,上下两联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地域上看,“青青水中蒲”,是风光明丽,一片蓬蓬勃勃的中原河边景色;而“君今上陇去”,却是偏远荒凉的西北边境。从情调上看,“下有一双鱼”,显得伶仃而落寞;而“我在与谁居”,衬托出女主人公欢愉而写意。

C. 第二首仍言离情,诗人以不同方式作反复回环的表现。开始两句诗是比,以蒲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随。

D. 第三首主题相同,一唱三叹,感情一首比一首深沉。“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这两句诗只用了起兴手法,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引出后面的妇人不下堂。

15. 这三首乐府诗是具有同一主题的组诗——思妇之歌。有人评价说,三首诗是一脉贯通,相互联系的“三部曲”。请结合三首诗,对此评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4. BD

15. 第一首,提出问题,离愁起点。行子刚刚出门离家,思妇只提出“我在与谁居”的问题,其离情别绪尚处在发展的起点上。第二首,相思所苦,离愁渐重。行子远去,思妇为相思所苦,发出“相随我不如”的叹息。离愁比以前浓重多了。第三首孤凄俱增,离愁高潮。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凄感受随着行子“在万里”而与日俱增,一层深一层,全诗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下有一双鱼’,显得伶仃而落寞;而‘我在与谁居’,衬托出女主人公欢愉而写意”情感分析错误。“下有一双鱼”,显得多么欢愉而写意;而“我在与谁居”,女主人公又见得多么伶仃而落寞。D项,“只用了起兴手法”错。“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这两句诗有兴有比。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故选B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诗句内容理解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诗的主旨思想等。解答此类题,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本题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如何体现“三首诗是一脉贯通,相互联系的‘三部曲’”的。第一首描绘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鱼儿成双作对,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而诗中女主人公却要与夫君分离。她触景生情,不禁依依不舍,深情地说:您如今要上陇州去,谁跟我在一起呢?语意真率、朴素,是民歌格调。其离情别绪尚处在发展的起点上。第二首仍言离情,诗人以不同方式作反复回环的表现。开始两句诗是比,以蒲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随。所以,思妇寄语浮萍,无限感慨。第三首主题相同,一唱三叹,感情一首比一首深沉。“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这两句诗有兴有比。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在空间上距离那么遥远,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也就显现出来,而其内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诗中没有表示相思之语,而思夫之情自见。

     

名篇名句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2)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转石万壑雷。 (5).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知”“豗””“的写法。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自由经济,就可以为所欲为,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哄抬物价,欺行霸市,这些都是不允许的。

②八十年代中期,在杭州、上海等城市的公园,群众自发形成的越剧角、京剧角特别热闹。他们自拉自唱,无拘无束。唱者自鸣得意,观者津津乐道。

③书的封面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决定了读者对某本书的喜好,碰到好的封面,就会不由自主拿起来翻翻,常常还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④有些文化遗产丰厚的地方,科学技术和现代化事业却畏葸不前,祖宗留下的文化历史遗产本身也是稀世珍宝,但后人若不能正确对待,反而会成为前进与发展的羁绊。

⑤是广东工业大学吴宏宇同学,面对邪恶力量时挺身而出,为保卫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辞,以自己的青春谱写出一曲羊城见义勇为赞歌。

⑥文学躲在象牙塔里自得其乐的时代已经过去,它正以各种方式走向读者和社会,走向文学自身。在新的消费经济时代,写作者应更多探索文学品质与市场的结合。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①②⑤    D. ③④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成语、熟语

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为所欲为:指做想做的事,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很随意,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通常用于贬义)。结合“一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自由经济”“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哄抬物价,欺行霸市”等分析可知,使用正确。

自鸣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形容自我欣赏。形容群众自发形成的越剧角、京剧角的唱者,感情色彩不当。

爱不释手:喜欢得舍不得放手。结合“碰到好的封面”“不由自主拿起来翻翻”分析,形容读者看到好的封面,舍不得放下,使用正确。

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的意思。结合“科学技术和现代化事业却”分析,适用对象不当。

在所不辞: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结合“挺身而出”“为保卫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牺牲自己的生命”分析,不合语境,可以删去。

自得其乐:就是自己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结合“文学躲在象牙塔里”“正以各种方式走向读者和社会”分析,指文学不能躲在象牙塔里玩文字游戏了,此处不合语境。

故选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微信朋友圈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私密性是微信朋友圈的基本属性,但是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朋友圈又具有某些公共性质。

B. 动画片《孔子》用动漫形式塑造孔子形象,这一形象打破了以往人们对孔子僵化的认识,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多次获得国家奖项。

C. 从今天起,华北、黄淮等地将出现再次持续性大范围雾霾天气,环保部预计,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可能会出现今年最重的一次污染。

D. 培养和发扬“工匠精神”本身就是一项艰苦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政府、企业以及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搭配不当,“微信朋友圈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搭配不当,改为“微信朋友圈里的很多人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B项,结构混乱,偷换主语,“打破了以往人们对孔子僵化的认识”的主语是“这一形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的主语应该是“动画片《孔子》”。C项,语序不当,应该改为“再次出现”。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小明同学对老师说:“可能是一时疏忽,您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B. 张华同学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教室丢失了一本《汉代汉语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C. 王老师捧着一幅自已的字画来到李老师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李老师双手接过字画。

D. 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说:“最后,感谢嘉宾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A项,“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结合“我”分析,使用不当。B项,“请从速交还,语气过于生硬。D项,“荣幸”是谦辞,结合“他”分析,使用不当。故选C。

【点睛】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红楼梦》构思奇妙,精细而严密。贾府是一个大家庭,要写到的人物极多,如何先给读者一个总体的初步印象,不至于读下去弄不清彼此关系, 并“试才题对额”,①___。这才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回,作者通过酒肆闲话,把宁荣二府的人物关系,②__。故事情节主要大观园背景中展开,而园子的规模是很大的,③__,并“试才题对额”,一一描绘各处山水庭院特点,我们能获得如此深刻的印象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① 作者是颇费了一番心机的。 ② 不知不觉地作了概括介绍。 ③ 倘没有贾政携宝玉察看竣工的园景(一句1分,两句3分,三句5人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前文“构思奇妙,精细而严密”,第②空注意前面的“酒肆闲话”,第③注意结合《红楼梦》的情节进行填充。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共享单车使用便捷,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低碳环保。因此,只要大力推广共享单车经营模式,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而且,推广共享单车可以根除机动车排出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所以,随着共享单车的逐渐普及,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也就能得到解决。

①推广共享单车未必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1). 推广共享单车未必就能根除机动车排除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 (2). 共享单车的普及未必就能解决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参照 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这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题干明确说明“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故考生应先圈出表述过于绝对化的句子,要特别关注“必定”“一定”“只有……才”“只要……就”等词语。如“只要大力推广共享单车经营模式,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推广共享单车可以根除机动车排出废气的环境污染”“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也就能得到解决”,再分析改句,“推广共享单车未必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该句把原句中的“只要……就”改为“未必”,考生可以模仿这种样式修改另外两个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