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理)解析版

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C

考点:分封制。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对象为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从题干中的“封黄帝之后于蓟”可以判断是分封制。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A

考点:选官制度。阅读材料可知费正清此段话 ,主要是赞扬科举制的“大公无私”“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所以选 A项。科举制以儒学为主要内容,在科举制产生之前西汉不也强盛过吗?所以 B项、D 项均表述错误,C 项与主题也不符均排除。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

①三省六部制          

②明朝的内阁 

③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       

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B

考点:内阁制、军机处的特点。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材料,其次是分析备选项。材料引文中黄宗羲强调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互相牵制、互相监督的特点,而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没有体现权利牵制”,清朝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没有引文所述特点,所以②④不对,排除。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分立,互相牵制,而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且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①③对,答案为B

     

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朝代(    )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B

考点: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从材料提供的“地方机构示意图”看出,该朝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路、州(或府)、县三级;路一级的行政机构设置转运使,州(或府)一级机构设知州(或知府等),另派通判负责监督。由此可以判断,这是宋朝的地方机构。故选B。

     

马克思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代。”希腊“内部极盛”的主要原因(    )

A.对外交流频繁     

B.法律体系完备    

C.民主政治发展   

D.人文思想盛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C

考点:雅典民主制。“内部极盛”是指政治上的活跃,“外部极盛”是指后来在马其顿统治之下军事上的强大和对外影响的深入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民主政治高度繁荣。故选C。ABD项说法正确,但是不是主要原因。

     

公元前452~前450年间,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此举的历史意义在于(  )     

A.在平民要求下设立,彰显民主政治     

B.保障平民利益,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C.用文字明示法律规定,是罗马法的渊源

D.作为罗马的基本法,标志罗马法的成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C

考点:《十二铜表法》。罗马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等。法律条文也比较清晰,从此,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故选C。

     

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 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

A.背离了革命的原则        

B.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D

考点:1776 年的观点是基于反抗英国的殖民暴政;1787年的观点,是基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只有强化全国性政府的权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也才能巩固革命成果、更好地保护个人自由、维护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1840~1876)材料中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鸦片输入,国人吸食  

B.西方的舆论宣传和偏见

C.中弱西强,不受尊重  

D.西方学者刻意捏造事实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五四运动

D

考点:五四运动。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认识的变化。材料中“中国形象”的出现和鸦片的大量输入有关,而中国社会的落后,使得中国在世界上不被尊重,在西方舆论的宣传下,许多人对中国存在着偏见,这些在当时基本符合事实,并非捏造。所以不包括D

     

近代最早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是

A            B           C            D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

B

考点:《资政新篇》。天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资政新篇》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是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性的文件。故选B。A项体现的是传统的大同设想;CD项都是在《资政新篇》颁布后。

     

“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这副对联歌颂的是(  )

A.孙中山                                                

B.康有为           

C.邓小平           

D. 毛泽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A

考点:维新变法。题目中的“废两千年帝制”指的是废除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这是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所以该联指的是孙中山,其他人物不合题意。

     

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五四运动

C

考点:青岛问题即山东问题,力争青岛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反帝性质,曹汝霖和章宗祥是北洋军阀的代表,从此可以看出C项正确,C项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的口号。而A、B、D信息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拿破仑三世曾修建枫丹白露博物馆中的中国馆以收藏当时对华战争中掠夺来的文物。这场给法国带来巨大利益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B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法国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洗劫了圆明园,掠夺了大量的宝物,故选B。A项没有法国参加;C项是中日战争;D项是八国联军侵华,但是此时拿破仑三世早已下台。

     

《全球通史》写道: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巩固苏维埃政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十月革命

C

考点十月革命。“第一次革命”是指二月革命,“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是指《四月提纲》,提出要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转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故选C项

     

与中共“一大”相比较,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  ) 

A.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C.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D.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考点:考察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此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最低纲领,为争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故应选B

     

下图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图中反映的历史信息判断,你认为研究的课题是

A.国共对峙时期中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

B.抗日战争后期的战略反攻

C.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总决战

D.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态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解放战争

D

考点:渡江战役。本题选项迷惑性很强。抓住图中的有效信息,从图中战略攻势的箭头指向,可以看出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作战形势图,据此可判断D项正确。

     

“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根据材料判断,这封信的背景应该是(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坚持抵抗

C.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B

考点:民国二十七年,即1938年,当时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坚持抵抗。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发生于1926年,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于1942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于1937年。

     

美国某总统在其回忆录中写到:“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的安全有关。”美国的这个政策通常被称为            (       )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罗斯福新政                           

D.尼克松宣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政治文明发展史综合运用

B

考点: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下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了讲话。他宣称,今天世界面临的严重局势关系到美国的“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他要求国会授权政府在1948年6月30日前,向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标志美国冷战正式开始A是以经济援助的形式实行冷战,比较隐蔽;C是强调国家干预经济,以克服经济危机;D也不对,尼克松上台后调整政策,在美苏争霸中采取守势,因此选B。

     

关于下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20世纪联合国亚非拉国家数量表(单位:个)

 

40年代末

50年代末

60年代末

70年代末

80年代末

亚洲

15

23

29

36

37

非洲

4

10

42

50

51

拉美

20

20

24

29

33

A. 80年代联合国亚非拉国家数量迅速增加  

B. 第三世界的力量在六七十年代迅速崛起

C.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亚非拉国家的扼制政策 

D. 参加不结盟运动的国家日益增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

B 

考点:多极化趋势。图中数据表面上反映出二战后亚非拉独立国家数量越来越多,实际上说明了第三世界的崛起。

     

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这句话表达            

A.当今世界,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B.国际新秩序与旧秩序完全不同

C.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美国难以独霸世界

D.美国的国际地位非常矛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C

考点:多极化趋势。根据材料,说明了美国是超级大国但美国并不能主宰一切,因为事实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美国难以独霸世界。故选C。材料主要说的是美国无法主宰世界事务,A项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当今世界新秩序尚未建立,处于新旧秩序交替的过程中;D 项说法明显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综合运用

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标志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推动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周王室日益衰微而非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因此排除C即可,答案为C。

     

下面是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的一组壁画。这反映了当时(  )

A.开始使用牛耕          

B.注重精耕细作

C.曲辕犁的推广            

D.小农自给自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B

考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抓住关键词:嘉峪关魏晋墓葬,可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再结合图文信息:犁地、耙地、耱地、播种,可概括为这是精耕细作的体现,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家庭手工业的内容,故D不准确。

     

唐代诗人王维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男女分工明确                    

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D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从“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可以推断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和男女分工明确;中国的小农经济的确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古代中国农民负担沉重,不可能出现生活自然悠闲的情况。诗歌内容也难以推断出田园生活自然悠闲,故正确答案为D。

     

唐代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

A.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B.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

C.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           

D.著名的“唐三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翠色”指的是唐朝制瓷业青瓷的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仕宦为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对商人实行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限制商人                  

C.禁止经商                 

D.反腐倡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B

考点:古代商业。“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为官仕吏”。”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AD与题干无关,C说法绝对化,因此选B。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D

考点:市的形成与发展。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透过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宋代都城多见”可见主要陈述了宋代都城东京城内出现供商业活动的服务部门,反映了北宋东京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城市商业功能增强,因此D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