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by史

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B

考点:宗法制。由题中所述中国强调姓的现象,可知与宗法制有关,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A项被排除;“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说法并无法说明个人观念淡漠,C项被排除;本题也没有涉及专制王权问题,D项错误。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A

考点:郡县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凸显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特征,贵族政治是以血缘世袭为特征的,所以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也就是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答案选A,BC D三项不符合题意。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

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

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C

考点:考查对宗法制的理解,题干描述的是宗法制的意义,关键信息: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用血缘嫡庶两个系统来分配政治权力与财产。由此可知,“天”乃是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C项正确。

     

西周受封诸侯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包括

①服从周王命令 

②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 

③向周王交纳一定地租 

④随从周王作战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D

考点:分封制。西周受封诸侯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包括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周王作战等,不包括向周王交纳一定地租,因为地租是在封建社会才有的现象。故选D。

     

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C

考点:分封制。根据材料可知是指当时政治方面的表现之一是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争霸、礼崩乐坏,周王室日益衰微A不对,周王室力量衰微,但不是完全没有军事力量;B不对,当时诸侯力量强大而王室衰微,王命不行,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而不是将权力下放;D不对,说法与史实相反,诸侯割据争霸威胁周天子的地位而不是巩固。

     

西汉推恩令,北宋知州担任地方长官,元朝行省制度等措施的实行,本质上反映了

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B.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D

考点:古代政治体制的变化。材料主要说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AC项可以直接排出,体现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B项材料并不能说明这一点。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C

考点:专制主义的加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由题干“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首先排除A;通过君臣关系从坐------的变化过程,说明中国古代皇权逐渐加强,中央的权力日益集中皇帝手中,所以C正确。BD两项谈到的两项具体制度知识明朝一朝的制度,且题干也没涉及该制度。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点。这里所说的“封建”阶段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夏商周时期;“帝制”阶段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治”阶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夏商周时期的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故应选A;夏商周时期存在王权,并以神权强化王权,但此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所以不能称为“专制”王权,“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西汉董仲舒确立新儒学,故可排除B项;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最初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是第二阶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故C项不正确;“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因此D项错误。

     

“……”发迹的阶梯是赙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而发达。”这种制度是

A.宗法制B.郡县制

C.均田制D.科举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D

考点:选官制度。分析各选项,只有科举制符合材料所述,科举制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A项强调血缘亲疏关系,B项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C项是 土地制度,都与题干不符。

     

《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 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                    

B.九品官人法有弊端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B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大族把持着政治特权。所以选B

     

“武士们衣饰讲究,酒食丰厚,居住华丽之后,手中的财产就愈来愈少。尤其是身心因而衰弱,忠诚也日益减退。一些武士染上了商人习气,不知仁义廉耻为何物……”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身份制度的废除

C.文明开化的推行                                                                                     

D.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A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武士生活状况恶化,且“染上了商人习气”,这无疑是受到 19 世纪中期日本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出现的社会现象。题干 B、C、D 三项都是在明治维新过程中推行的措施。故符合题意的选项为 A 项。

     

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C.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D.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考点:明治维新。本题考查学生对特定时期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属中等题。本题的重点落在日本明治维新上。1878年的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代,题干中所列10种新事物正是明治维新过程中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儿童将这些新事物的名字用于拍球游戏中,说明儿童广泛地接受了西方新事物,这是日本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所产生的影响,A局限于经济领域,D局限于经济和军事,B局限于生活方式,都没有全面解读题干材料信息。

     

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派进行改革

B、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近代统一国家

C、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D、改革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考点:明治维新。四项都与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原因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仔细分析,ABC都是改革成功的具体原因,而D具有包容性。即ABC是D(改革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的表现之一

     

穆罕默德·阿里曾指示埃及国内的技术工匠,“要记住从外国技师那里学来的东西,以便将来能取代他们……谁首先学成,政府将给他们高薪,提拔他们当工长”。这表明阿里(  )

A.注重用西方技术来发展工业

B.重视发挥外国技师的作用

C.同西方列强保持着友好关系

D.鼓励埃及工人的技术创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A

考点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要记住从外国技师那里学来的东西,以便将来能取代他们”反映了阿鼓励国内的技术工匠去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说明注重用西方技术来发展工业,A项正确;B项的迷惑性强,易错,从题干中的谁首先学成,政府将给他们高薪,提拔他们当工长”分析可知,阿里是要内技术工匠从外国技师那学技术,并是重视发挥外国技师的作用,B项排除;CD项题干无从涉及。正确选项A。

     

马克思赞誉穆罕默德·阿里为“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头巾的人”。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是19世纪的伟大统治者之一”,是“近代埃及的奠基者”。体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历史意义的主要有(  )

①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 

②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 

③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④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意义应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全面分析,①②③④从各个方面概括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影响。

     

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B

考点:维新变法。材料说明了在西方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无所不在的物质后,维新派把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仁视为世界的本体,突出反映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故选B。AD项错误,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C项错误,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吸收了西方的哲学思想。

     

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考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对中国民众进行了思想启蒙和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的宣传,而其政治改革和经济主张并未能在实际中得以实施,所以答案选C,A B两项说法错误,D项是维新变法理论宣传的特点。

     

这部史书(右图)描述的战争反映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的大大加深,有人认为,这场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这场战争后(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商业和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本题要明确“传统中国”,即地主阶级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封建的中国,“近代中国”,即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中国,所以正确项为C。

     

在19世纪末,只进行了短短百日的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注定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B.康有为等维新思想家的宣传不全面    

C.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不支持            

D.领导者的软弱及维新思想的局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A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其它选项不符合事实。所以选A。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考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的说法,既说明了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变味,同时也攻击了变法,问题的关键是用人不当导致出现了问题,而不是法令本身的问题。故答案选择C项。

     

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A、青苗法B、募役法

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B

考点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青苗法是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保障了农业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A项排除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及保障农民生产时间打击官僚贵族特权作用,B项正确;市易法是在东京设置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并不能保障农业生产时间,C项排除;方田均税法是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农民得到实惠,D项排除。故正确选项为B。

     

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B

考点: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变法是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变法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调和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因此变法的内容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正因为如此,变法遭大官僚、大地主强烈反对。答案选B。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的“因行称义”和马丁·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都不违背 (  )

A.基本的教规   

B.灵魂得救说    

C. 宗教仪式  

D. 教徒的意思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B

考点:宗教改革。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和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都是在基督教的总体教义的框架下的阐释,并未否定灵魂得救的说教,不一样的地方只是说得救的途径不同,故选B。

     

宗教改革后,基督教共包括三大部分,其中不包括

A.天主教B. 东正教

C.新教  D.英国国教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考点:宗教改革。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宗教改革后欧洲基督教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不包括英国国教,故选D。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材料二: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材料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1)特点:

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

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影响:阐明了变法主张,宣传了变法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2)体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准许民间创办报纸、学会。

考点:维新变法。

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材料一中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材料二中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材料三中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可根据所学来回答。

第(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的体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