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仲元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种群和群落

D

【考点】G3:生态系统的结构;B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F5: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本题是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的考查.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构成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也是繁殖的单位,判断种群的要点是同地、同种、所有个体;生物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判断生物群落的要点是同地、同时、所有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答】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不属于同一个物种,因此不能说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B错误;

C、生物群落,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不能构成生物群落,马尾松林地中所有生物才能构成生物群落,C错误;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是知识点是种群、群落的判断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的理解与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J”型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

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D.K值是固定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种群和群落

D

【考点】F4: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

食物、空间条件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疾病

现实状态

食物、空间有限

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

特点

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将在K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

环境容纳量(K值)

无K值

有K值

曲线形成的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先增加后减少

【解答】解:A、“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A正确;

B、“J”型增长曲线的条件是理想的情况,即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正确;

C、“J”型增长曲线中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C正确;

D、同一种群的K值会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不是始终保持固定不变的,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实现条件、增长率的区分,注重平时的总结和积累有助于解该类试题.

     

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问的变化呈现如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A.衰退型和①              B.增长型和②              C.衰退型和③              D.增长型和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种群和群落

B

【考点】F4: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F1:种群的特征.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t2时,种群增长率为0,所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为“S型”.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在大量增加.

【解答】解:根据种群增长率曲线可知,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增加,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t2时,种群增长率为0,所以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所以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因此,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S型”.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率和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

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

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进化与生物的多样性

A

【考点】F7:种间关系;H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外来物种大多会因缺乏自然天敌而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平衡失调,使其他本地物种减少或灭绝.根据当地情况,科学地引入外来物种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情况下,往往和本地物种形成竞争的关系,本地植物因不能获得阳光而死亡.

【解答】解:A、由材料可知该植物喜光,入侵后当地植物是缺少阳光而死亡,二者之间是因为阳光发生了竞争,故A正确;

B、引入外来生物不一定对当地生物有害,也可能外来生物不可以在这个地方繁殖下去,也可能是对当地有利的,故B错误;

C、盲目引种是不对的,再引入喜阴植物不一定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故C错误;

D、生态入侵的原因一般常见的是由于缺乏天敌造成的,而不是基因突变造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生态入侵等知识,难度较小.错选的原因可能是对生态入侵的认识不深刻,外来物种对当地物种来说或多或少都会有竞争.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

B.一定是自养生物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D

【考点】G3: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

【解答】解:A、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因此都位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A正确;

B、生产者能利用CO2和H20制造成有机物,所以一定是自养生物,B正确;

C、生产者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是能量转换的载体,C正确;

D、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的,自养型分为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光能自养的有蓝藻、光合细菌、植物,化能自养有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所以生产者不都是植物,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的生物类型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A

【考点】G2: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各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表示分解者分解的能量.

【解答】解: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远远小于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A错误;

B、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去向除了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外,还有呼吸消耗和未被利用,所以②>③+④,B正确;

C、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一般情况下,的10%20%,的10%20%,C正确;

D、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不可逆转,能量只能由被捕食者流向捕食者,中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在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共5条具有捕食关系的食物链

B.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

C.如果丁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乙的种群数量也可能减少

D.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离子的污染,受害最大的将是甲种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C

【考点】G3:生态系统的结构;G2: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食物网中共有1条食物链,即:甲→乙→丙→丁→戊;生物群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难以分解的化学物质会随着食物链在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富集积累.

【解答】解:A、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没有进入食物链,所以该生态系统共有1条食物链,即:甲→乙→丙→丁→戊,A错误;

B、生物群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B错误;

C、如果丁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丙没有了天敌,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导致以丙捕食的乙种群数量可能减少,C正确;

D、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离子的污染,由于重金属离子难以降解,会随着食物链在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富集积累,受害最大的种群是戊种群,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关键是分析弄清营养结构中个种群数量的关系.

     

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A

【考点】G3: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本题是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分解者与原核生物、蓝藻、腐生细菌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图判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其次还有蓝藻等光能自养的原核生物和化能自养的原核生物,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腐生细菌也属于原核生物.

【解答】解:A、a生产者包括d蓝藻和其他自养原核生物,分解者包含e腐生细菌,d蓝藻和e腐生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A正确;

B、原核生物C不全是生产者,还有消费者和分解者,原核生物C也不全是分解者,还有生产者、消费者,蓝藻d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e﹣腐生细菌全是分解者,B错误;

C、b分解者与a生产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蓝藻是自养原核生物,属于生产者,不是腐生细菌,腐生细菌均属于c原核生物,且属于分解者b,C错误;

D、e腐生细菌是分解者b不是生产者a,d蓝藻属于生产者a不属于分解者b,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属于生产者、分解者的生物类型,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理解和原核生物的类型记忆是解题的基础,分析选项中的概念图所表达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解题时要注意对一般现象与特殊情况的准确把握与记忆.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使用粪便做肥料,粪便中的能量可以流向植物,从而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D.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数量一定越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C

【考点】G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能量是维持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应特别注意以下内容:

1、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2、能量的输入总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散失的能量是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时产生的,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

4、能量流动特点的原因分析

(1)单向流动:食物链相邻营养级生物的吃和被吃关系不可逆转,能量不能倒流.

(2)逐级递减: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每个营养级生物都经自身呼吸而消耗一部分能量.

【解答】解:A、使用粪便做肥料,是因为粪便中无机盐和被分解者分解其中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物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从而实现了对物质的循环利用,该过程中植物并没有获得粪便中的能量,A错误;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这只兔子不能代表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这只狼也不能代表下一营养级中的所有生物,所以二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满足10%﹣20%,B错误;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C正确;

D、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获得的能量就越少,但其数量不一定越少,如一棵树上的虫子,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3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C

【考点】G5: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解答】解:A、小囊虫发出的聚集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

B、榆树分泌的这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C、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属于物理信息;

D、群体气味是一种化学物质形成的,属于化学信息.

由此可见,以上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3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C.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能准确判断各选项中信息的种类,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农业生产中可利用信息传递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D

【考点】G5: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概念:信息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应用

(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既可来自环境,也可来自生物,A错误;

B、植物既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也可通过物理形式(如颜色)传递信息,B错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也可从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传递,C错误;

D、农业生产中可利用信息传递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以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及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B

【考点】G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

【解答】解: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生物多样性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增大,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故A正确;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导致其它杂草减少,结构变得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下降;故B错误;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使得生物多样性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故C正确;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生物多样性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系统的稳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类型和特征的理解.在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这类“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试题将近了选择题的一半以上.其实,对这类试题来说,只要我们掌握“错误原理”,明确“知识错误”是不可原谅的错误,“逻辑错误”、“表述错误”的迷惑性较大,有些答案选项是正确的,但是与题干要求无关,也就能轻松作答.

     

稻田中的福寿螺对水稻危害很大.

(1)调查单位面积内福寿螺数量的方法是       .在稻田中插入木条,可吸引福寿螺产卵以便集中灭除,而有效降低福寿螺种群的       稻田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有       .稻田弃耕后群落的演替类型是      

(2)中华鳖可捕食福寿螺,如图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的实验结果.据图回答.

①福寿螺繁殖高峰期在时段     .

②处理组数量从6~7月急剧下降的根本原因是        (成年福寿螺/螺卵)数量下降.

(3)防治福寿螺时,不用单一品牌而常采用不同品牌的灭螺剂交替使用,其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                                      .与生物防止相比,灭螺防治福寿螺的缺点是①                   ②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种群和群落

(1)样方法 (种群)密度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次生演替

(2)67(6月中旬7月中旬) 成年福寿螺

(3)福寿螺种群对单一品牌灭螺剂的抗药性会增强(防止福寿螺种群对单一品牌灭螺剂的抗药性增强)

导致环境(水质)污染;增加生产成本;使生物多样性降低(答2条即可,合理答案可给分)

【考点】F3: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F5: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据图分析,实验组即采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67月发现福寿螺的数量明显减少,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

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解答】解:(1)由于福寿螺的活动能力较弱,因此调查单位面积内福寿螺数量的方法为样方法.在稻田中插入木条,可吸引福寿螺产卵以便集中灭除,而有效降低福寿螺种群的(种群)密度.稻田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由于稻田弃耕后土壤条件存在,并且土壤中还存在一些繁殖体,因此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

(2)曲线中对照组看出,在6到7月份,福寿螺的卵块数最多,因此福寿螺繁殖高峰期在时段67(6月中旬7月中旬).

由于中华鳖可捕食福寿螺,因此处理组数量从67月急剧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成年福寿螺数量下降.

(3)在使用同一种灭螺剂时,福寿螺种群对单一品牌灭螺剂的抗药性会增强,因此防治福寿螺时,不用单一品牌而常采用不同品牌的灭螺剂交替使用.与生物防止相比,灭螺防治福寿螺的缺点是:导致环境(水质)污染;增加生产成本;使生物多样性降低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及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如表中列出了几种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其切割位点,图l、图2中箭头表示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限制酶

BamH I

Hind III

EooR I

Sma I

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

(1)一个图1所示的质粒分子经SmaⅠ切割前后,分别含有     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2)若对图中质粒进行改造,插入的SmaⅠ酶切位点越多,质粒的热稳定性越     .

(3)用图中的质粒和外源DNA构建重组质粒,不能使用SrnaⅠ切割,原因是                           .

(4)与只使用EcoR I相比较,使用BamHⅠ和HindⅢ两种限制酶同时处理质粒、外源DNA的优点在于可以防止                           .

(5)为了获取重组质粒,将切割后的质粒与目的基因片段混合,并加入    酶.

(6)重组质粒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为了                        .

(7)为了从cDNA文库中分离获取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将重组质粒导入丧失吸收蔗糖能力的大肠杆菌突变体,然后在   的培养基中培养,以完成目的基因表达的初步检测.

(8)基因工程的核心是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1)0、2

(2)高

(3)Sma会破坏质粒的抗性基因、外源DNA中的目的基因

(4)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自身环化

(5)DNA连接

(6)鉴别和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

(7)蔗糖为唯一碳源

(8)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考点】Q2: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分析图1:外源DNA上含有BamHⅠ、SmaⅠ、EcoR I和HindⅢ四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其中SmaⅠ的切割序列位于目的基因上.

分析图2:质粒上BamHⅠ、SmaⅠ、EcoR I和HindⅢ四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其中SmaⅠ的切割位点位于抗生素抗性基因上.

【解答】解:(1)质粒是环状DNA分子,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外源DNA分子的每一条链都含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因此共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2)DNA分子中,C与G之间有三个氢键,A与T之间有两个氢键,所以C与G含量越多,DNA分子的热稳定性越高.由表中信息可知,SmaⅠ的识别序列为CCCGGG,酶切位点在C与G之间,因此插入的SmaⅠ酶切位点越多,质粒的热稳定性将越高.

(3)若用Sma切割质粒和外源DNA,则质粒中作为标记基因的抗性基因的结构被破坏,外源DNA中目的基因的结构也会被破坏.

(4)若只使用EcoR切割目的基因和外源DNA,则除了含目的基因的片段和质粒连接外,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片段可能会自身连接而环化.

(5)含目的基因的片段与质粒连接形成重组质粒,需DNA连接酶将两个DNA片段的末端“缝隙”连接起来.

(6)重组质粒中的抗性基因是作为标记基因,便于鉴别和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

(7)目的基因为蔗糖转运蛋白基因,所用的受体细胞为丧失吸收蔗糖能力的大肠杆菌突变体,若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则受体细胞应能从培养基中吸收蔗糖,故应在以蔗糖为惟一碳源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8)基因工程的核心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点评】本题结合基因结构图和运载体结构图,考查基因工程的技术和原理,重点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要求考生认真分析图1和图2,能根据图中和表中信息选择合适的限制酶,准确判断使用DNA连接酶连接的结果,再运用所学的知识答题.

     

如图是植物体细胞杂交示意图,请据此回答:

(1)图中完成植物体细胞融合的过程是(填编号)     .图中①过程用到的酶是       ,作用的结果是形成     .

(2)图中④过程是      ,④⑤过程合称      .

(3)在②过程中,可用的化学诱导剂是      ,可用的物理方法有       .若在容器中放置若干ab结构,诱导完成且假设所有细胞都发生了融合,然后经③过程,形成的d细胞的类型有    种(这里仅考虑2个原生质体的相互融合).

(4)这一技术的优点是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1)①②③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原生质体

(2)脱分化 植物组织培养

(3)聚乙二醇 振动、电刺激、离心

【考点】R7: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示意图,其中表示去壁获取原生质体的过程;表示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表示再生出新细胞壁的过程;表示脱分化过程;表示再分化过程.

【解答】解:(1)植物体细胞融合之前先要去除细胞壁,再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因此图中完成植物体细胞融合的过程是①②③.由于细胞壁阻碍了原生质体的融合,因此植物体细胞融合之前,先要用酶解法(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

(2)图中表示脱分化过程,表示再分化过程,④⑤过程合称植物组织培养.

(3)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该过程中常用的化学诱导剂是聚乙二醇,还可用的物理方法是振动、电刺激、离心等.过程中,若仅考虑2个原生质体的相互融合,可形成3种细胞,即aa、ab、bb,再从中选出杂种细胞进行培养.

(4)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优点是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大大扩展了可用于杂交的亲本组合范围.

(4)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大大扩展了可用于杂交的亲本组合范围

【点评】本题结合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示意图,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具体过程及意义,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步骤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试管婴儿”技术是通过将不孕夫妇的精子和卵细胞取出在体外完成受精,并在试管中培养使其发育到如图所示的时期,再将胚胎移人女性子宫内发育成胎儿.它不仅使一部分不能生育的男女重新获得了生育的机会,也为人类的优生开辟了新的途径.

据此回答:

(1)“试管婴儿”技术在生物学上所依据的原理是   

A.有性生殖           B.组织培养

C.克隆技术           D.基因工程

(2)人的受精卵通过卵裂,逐渐形成大量形态、功能不同的细胞、组织,并进而形成器官和系统.从细胞水平看,卵裂的分裂方式是      .

(3)该图示时期是胚胎发育的     期.

(4)该时期的     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沿透明带内壁扩展和排列的个体较小的细胞称为        ,将来发育成              .

(5)“试管婴儿”的形成用到下列哪些技术?(填序号)     .

①体外培养     ②人工授精     ③胚胎移植    ④核移植

(6)要得到“同卵双胞胎”,除上述技术外,理论上还需采用的技术是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胚胎工程

(1)A

(2)有丝分裂

(3)囊胚

(4)内细胞团 滋养层细胞 胎膜和胎盘

(5)①②③

(6)胚胎分割技术

【考点】S5:胚胎移植.

【分析】试管婴儿是指人的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完成受精作用,发育到早期胚胎的一定阶段,再移入到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到足月诞生的婴儿,由于受精过程和早期胚胎发育通常在试管中完成,所以叫试管婴儿.试管婴儿只是实现了在体外的受精过程,精子和卵细胞分别来自父母双方,因此属于有性生殖,而动物克隆则是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提供细胞核的一方,因此试管婴儿技术属于有性生殖,而动物克隆则属于无性生殖.

【解答】解:(1)“试管婴儿”技术应用了细胞培养、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技术,属于有性生殖.故选:A.

(2)卵裂期的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

(3)该图有内细胞团和滋养层,可以推断此时期是胚胎发育的囊胚期.

(4)囊胚的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沿透明带内壁扩展和排列的个体较小的细胞称为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

(5)“试管婴儿”技术应用了细胞培养、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技术.故选:①②③

(6)可以将囊胚,均等切割成两等分,可以得到“同卵双胞胎”.

【点评】本题以培育“试管婴儿”为例,考查了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核移植等相关内容,做该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试管婴儿技术的过程和原理、熟悉掌握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的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