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B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D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B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B

     

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D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C

     

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D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B

     

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C

     

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A

     

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C

     

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D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D

     

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A

     

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阶段的现代化建设

D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苏联的改革与挫折

B

     

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         D.市场经济时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阶段的现代化建设

D

     

“民国二十六年的一个黄昏,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烹制麻辣土豆丝和洋葱炒鸡蛋。在准备好晚餐后,她在穿衣镜前,开始端详起自己新购置的无袖旗袍来”。这段描述中可以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是①无袖旗袍②穿衣镜③麻辣土豆丝④四合院(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B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C

     

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A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维新变法

C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C

     

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

     

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桑蚕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6分)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6分)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业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