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嘉峪关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卷(文科)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以下属于哲学层面的意识现象是(  )

A.民间的“实惠”思想              B.《老子》的思想

C.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思想              D.《本草纲目》的思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B

【考点】哲学与世界观.

【分析】本题考查: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

【解答】A不合题意,民间的”实惠“思想没有系统化理论化,所以不是哲学;

B符合题意,《老子》的思想属于哲学思想;

C不合题意,《几何原本》的思想属于自然科学知识;

D不合题意,《本草纲目》的思想属于医学领域的知识;

故本题选B.

     

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之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这句话说明(  )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B

【考点】哲学与具体学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共性与个性、指导和基础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不是科学的科学,而是科学的哲学,它能够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指导具体科学的发展;具体科学是哲学进行概括和总结的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又不断地以新经验、新材料、新成果丰富和发展哲学.

【解答】①符合题意,具体科学的发展,不断地以新经验、新材料、新成果丰富和发展哲学,故当选;

②说法错误,哲学是关于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不是科学的科学,而是科学的哲学,故排除;

③符合题意,哲学是关于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能够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指导具体科学的发展,故当选;

④与题意无关,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

故选:B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①是否信仰宗教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③对物质和精神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          ④世界可否认识的问题。

A.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A

【考点】哲学基本问题.

【分析】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解答】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对物质和精神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 ,所以②③符合题意;

①④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A.

     

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③→④→②              B.②→③→④              C.③→②→④              D.②→①→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

【考点】唯物主义.

【分析】【考点定位】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形态

本题考查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识记与理解.首先明确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其次区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缺少科学依据,将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后注意题目要求:正确的演进顺序,组合时要注意时间的先后.

【解答】①认为被感知到的才是存在的,这种观点属于唯心主义,不选.剩下的三个选项排列一下顺序即可:②把人当成机器,具有机械性特征,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认为世界是一团火,将“火”这一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④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因此答案是C

     

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

A.心外无物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在气先              D.存在就是被感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B

【考点】唯物主义.

【分析】本题考查: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解答】A不合题意,心外无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B符合题意,属于唯物主义;

C不合题意,理在气先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D不合题意,存在就是被感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故本题选B.

     

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

A.未有此事,先有此理              B.吾心是宇宙,宇宙是吾心

C.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主观唯心主义

B

【考点】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分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例如: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天、上帝、理念、绝对精神、道、理)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例如: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解答】A错误,“我思故我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未有此事,先有此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排除;

B正确,“吾心”是世界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与题干观点属于同一派别,故入选;

C错误,“天”是世界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排除;

D错误,“绝对精神”是世界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排除.

故本题选B.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  )

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②一元论和二元论  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B

【考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分析】本题考查: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和两大阵营

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可以看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因此,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解答】①②不符合题意,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一元论和二元论,不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③④符合题意,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故选:B.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政治

B

【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2)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解答】①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不合题意,所有的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故本题选B.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自己的哲学视为“纯粹思辨的观念”和“书斋里的学问”,

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这表明(  )

①是否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②关注与无产阶级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③哲学社会功能的缺失是以往旧哲学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标志

④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

A.①②              B.②⑨              C.②④              D.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政治

C

【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解答】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中国的古代哲学都会研究社会的时代问题,但它们的社会功能是从自身阶级或阶层利益出发,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马哲则立足社会实践,更多关注与无产阶级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指导无产阶级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以及显著标志是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②④符合题意

①③表述错误,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标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就哲学的本质区别

故选C.

     

面对日益减少的森林面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有识之士发出“绿色可以没有我们,但是我们不能没有绿色”的呼声,这呼声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类必须服从自然

B.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基本前提

C.人类可以利用但不能改造自然

D.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政治

B

【考点】自然界的物质性.

【分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存在发展是客观的;

(2)因此,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尊重自然,对自然物的利用要以自然物的属性为基础,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破坏自然,会受到自然的报复.

【解答】A不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要服从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B符合题意,面对日益减少的森林面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与人类随心所欲不正确地处理与自然有关,“绿色可以没有我们,但是我们不能没有绿色”告诉我们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C表述错误,人能够认识自然,也能改造自然;

D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涉及人与自然产生的先后.

故选B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政治

D

【考点】物质的唯一特性 根本属性.

【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唯一特性 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

【解答】A说法错误,不是总和,而是概括和总结;

B说法错误,不仅仅是自然界,而是整个世界;

C说法错误,所有有形的物体指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客观实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D符合题意,客观实在是指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故本题选D.

     

有人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上述观点(  )

①否认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②是神创论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

③夸大了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④肯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政治

C

【考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观唯心主义.

【分析】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观唯心主义

1、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②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和人类社会;

③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

④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社会.

2、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例如: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解答】①③符合题意,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否认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夸大了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不合题意,材料内容未涉及神创论;

④不合题意,材料中的观点不是肯定而是否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故选C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回答13﹣14题:

13.《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14.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  )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法观点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B C

13.【考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解答】B符合题意,“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强调了不是风和幡在动,而是人的心在动,这表明精神是运动的承担者,犯了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错误;

ACD不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B.

14.【考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解答】C符合题意,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观点;

ABD不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C.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即含静。”回答15﹣16题:

15.《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16.“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

①物质是运动的  

②世界是物质的  

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④不能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B B

15.【考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解答】B符合题意,“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强调了不是风和幡在动,而是人的心在动,这表明精神是运动的承担者,犯了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错误;

ACD不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B.

16.【考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2.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解答】①符合题意,丢失剑的人想要在原来的地方找到剑,但是河外是流动的,因此当然不能办到,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故入选;

②不合题意,该成语主要强调的是物质的运动,并不能体现出世界的物质性,故排除;

③符合题意,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想要在原来的地方找到剑是不可能的,故入选;

④符合题意,运动是事物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不能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故入选.

故选B.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政治

D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解答】A不合题意,材料中的观点强调的是运动,不涉及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不合题意,题中观点不涉及肯定世界的物质性;

C符合题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意思是第二次踏进的河水已不是第一次接触过的了,强调了绝对运动;

D不合题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意思是:河流依然存在,这是相对静止,但第二次踏进的河水已不是第一次接触过的了,这是绝对运动,体现了整个世界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因此该观点没有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故选D

     

“人一次也不能 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政治

B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解答】A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涉及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而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B符合题意,“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强调事物是瞬息万变的,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不合题意,材料观点不是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而是夸大了绝对运动;

D不合题意,题中观点没有涉及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的内容.

故选B

     

宋人有看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疾也!余助苗长也!’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也。”此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A

【考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分析】本题考查:规律的普遍性

原理: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解答】A符合题意,“揠苗助长”的典故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B、C、D不合题意,这三个题肢选项本身说法正确但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选A.

     

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D

【考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分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规律的客观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大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是物质的,首先表现在自然界是物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解答】A、B虽然都体现出物质的客观性,但是没有更直接体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材料无关,因此排除AB;

C错误,除了人以外,世界的事物都是没有意志的,因此排除C;

D正确并符合题意,荀子的话是指天地不会因为人的喜恶而改变其状态,这体现的是事物的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当选;

故选:D.

     

人类能通过观察、了解、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来影响天气, 趋利避害。这说明(  )

A.人类可以改变规律

B.规律是客观的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D.台风的形成是有规律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政治

C

【考点】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分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

①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解答】A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类不能改变规律;

B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规律是客观的;

C符合题意,人类能通过观察、了解、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来影响天气, 趋利避害,说明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D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台风的形成是有规律的.

故本题选C.

     

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记忆力”.近来,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用“电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植物“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  )

①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

②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

④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意识的起源

B

【考点】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分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意识的本质和内容.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反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解答】①正确且符合题意,经科学实验验证,无论植物还是动物对外界刺激物都有自身特殊的反应,故①入选;

②说法有误,人的神经系统对外部刺激物质的反应与意识的“反映”是有区别的,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而不是反应形式,故②不能入选;

③表述有误,植物对光的反应方式与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仅仅“相似”而非相同,故③不能入选;

④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材料“植物可以用‘电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说明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故④当选.

故选:B.

     

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别的关怀。有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这表明(  )

A.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意识的起源

D

【考点】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

【分析】【考点定位】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

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解答】【答案】D

【解析】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A项实质上是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本身说法错误,排除A;

意识产生的源泉是人的实践活动,其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所以B项错误,排除B;

C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

材料表明,青春期少年的冲动意识乃是根源于大脑产生的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而且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大脑的进一步发育而逐渐消失,佐证了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故本题选D.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说明(  )

A.人的意识是能动的,动物的意识是不能动

B.人的意识水平比动物的意识水平高得多

C.动物没有意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

D.蜜蜂的智慧在某些方面比人类高得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意识的起源

C

【考点】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

【分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

(1)从意识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没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生理系统﹣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解答】AB错误,因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动物无意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

C正确,“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说明动物没有意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

D错误,与客观实际不符;

故答案为C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981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27%~58%.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  )

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

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

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D

【考点】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的含义和特征;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分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的作用表现在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解答】①说法错误,科学认识属于意识范畴,只有通过指导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选项①在谈科学认识的作用时,忽略了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活动,直接谈“化害为利”.故排除①;

②与题意无关,选肢“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在材料中缺乏支撑.故排除②;

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科学认识基于实践,从实践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指导实践顺利开展,体现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③④当选.

故选:D.

     

2016年10月,第十届艺术节标志《祥和》亮相,取“详和如意、和谐安康”之意,通过对泰山自然风貌的解读,对山东古文明、儒家文化精髓的全面阐析,融合山东宽厚质朴 民风,详瑞和谐的社会风尚提炼创作而成。这一标志的出现说明(  )

A.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臆造的

B.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C.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艺术家的创意

D.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突破规律的制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B

【考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的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体现).

【解答】A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B正确,根据题意:《祥和》取“详和如意、和谐安康”之意,说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是“通过对泰山自然风貌的解读,对山东古文明、儒家文化精髓的全面阐析,融合山东宽厚质朴 民风,详瑞和谐的社会风尚提炼创作而成”,体现了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C错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艺术家的生活实践;

D错误,违背规律的客观性;

故答案为B

     

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着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政治

D

【考点】影响认识的因素.

【分析】本题考查:影响认识的因素

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认识,即认识主体具有主体差异性.影响因素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种.

客观因素:阶级性、生存环境、起因、事情的发展方式、社会伦理等;

主观因素:立场、思维习惯、知识构成、价值体观、看问题的角度等.

【解答】A错误,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有直接关系;

B错误,阻碍认识的发展,说法错误;

C错误,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说法错误;

D符合题意,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着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说明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故本题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