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15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C

     

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

A.丝绸之路的衰落                          

B.政治中心的转移

C.程朱理学的兴起                          

D.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D

     

明朝中后期,瓷器的生产多采用“官搭民烧”的办法;在制瓷中心景德镇有“形器走天下”之说。这充分说明了

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景德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景德镇瓷器天下无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A

     

中国自17世纪起大量出口瓷器,至康乾盛世时达到顶峰,这些创汇销往国外的瓷器就叫“外销瓷”。下列对“外销瓷”历史说法正确的是  

A.“外销瓷”的历史最远应追溯到宋代  

B.“外销瓷”全部是中国精美的古典图案

C.“外销瓷”的大量外销使中国获得“瓷器大国”的称号

D.受“外销瓷”的影响,16世纪开始,欧洲开始生产瓷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C

     

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迄今(乾隆)居民百倍与昔。绫绸之聚亦见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此类江南亦不止一地。上述材料表明

A.乾隆皇帝支持手工业的发展              

B.江南手工业发展日益迅速

C.棉纺织业发展超过丝织业                

D.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D

     

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群与明清徽商关系密切。中国社科院吕政认为徽商衰落的原因有“官商勾结”、“买田置地”、“买官”。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这些最能说明

A.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B.封建社会政治腐败

C.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实效                   

D.商人从政是当时首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A

     

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l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

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A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C

     

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该记载   

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D

     

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其依据是 

A.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 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夜市          

D.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B

     

以下观点中,与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不相符合的有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山泽资源)不出则财匮少”③“待农而食之,虞(山泽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④“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C

     

据资料统计,新航路开辟后,从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直接原因是

A.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发展  

B.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C.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D

     

《全球通史》的作者曾写道:“历朝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盐铁和酒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古代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这段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中国 

①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②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其影响

③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④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征和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A

     

对图8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西班牙和荷兰扮演重要角色     

B.第②段时英国已经成为海上殖民霸主

C.第③段时中国已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D.第④段时世界已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D

     

针对早期的殖民扩张,《泰晤士报》曾评述某公司:在人类历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在今后的历史中可能也不会肩负的任务。据此可知,该公司

A.是国际垄断组织                

B.专门负责对外殖民扩张

C.属于殖民统治机构               

D.垄断贸易并协助殖民统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D

     

《世界通史》:“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的确立         

B.农耕经济在全球不复存在

C.世界各民族特征、界线消失殆尽         

D.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

D

     

《近代英国史》记载:“英荷战争开始后,英国由于工业比较发达,可以应付战争所引起的暂时的损失,而荷兰的商业经营在战争时期却受到很大的破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实力强大      

B.荷兰战败,海外贸易、殖民地丧失殆尽

C.英国战胜,建立起“日不落帝国”    

D.是工业对商业的胜利,属海洋霸权之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D

     

“哥伦布发现美洲……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体现的史观有  

①全球史观 ②革命史观  

③文明史观 ④社会史观 ⑤现代化史观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史观

B

     

1820~1870年,英、法、德、美四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一直占70%以上,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占50%左右。下图是英国的两项比重,从图示中可以得出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B.工业革命失去活力,英国地位下降

C.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          

D.英国取得工业和贸易的霸权地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D

     

某种经济现象既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这种经济现象是

A.欧洲早期工场手工业                 

B.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机器大工业

C.新型生产组织形式公司制形成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垄断组织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D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B

     

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   

A.藏富于民       

B.勤俭节约         

C.忠孝为本     

D.国富民贫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A

     

朱熹说:“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佐证二人都主张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B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於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A.宗法血缘关系    

B.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传统道德 

D.法家治国精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C

     

面对17、18世纪的中国思想界,余英时认为:“儒家思想关于个人的社会存在的问题,似乎正在酝酿着一种具有近代性格的答案。一个儒家的人权观点已徘徊在突破的边缘上,大有呼之欲出之势。”这实际是指当时中国出现 

A.民主共和思想  

B.经世致用思想  

C.唯物辩证思想  

D.离经叛道思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