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材料旨在说明(  )

A.分封制的必要性             

B.宗法制的合理性

C.立嫡制的合法性             

D.世袭制的重要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西周的宗法制.

分析:解答本题的依据是题干所给材料中“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

解答:A.分封制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B.题干所给材料中“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表明,该材料强调了宗法制对维护统治的作用.

C.立嫡制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D.世袭制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故选B.

     

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历史纪年方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公元纪年与世纪纪年的换算,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换算方法.

解答:公元纪年的第一位(三位数时)或第一二位(四位数时)加1即为世纪纪年的,如本题是2加1为公元前三世纪,本题还要注意,公元前的纪年数字是倒数的,即本题06﹣02年是晚期.

故选D.

     

从如图秦印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是,秦朝(  )

A.由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B.皇权至高无上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廷尉由丞相直接任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分析:解答本题的依据是题干所给材料中“秦左丞相印”、“秦廷尉封泥”.

解答:A.郡县制在题干所给图片中没有涉及.

B.“皇权至高无上”在题干所给图片信息中没有体现.

C.题干所给图片中“秦左丞相印”、“秦廷尉封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D.依据所学,廷尉由皇帝直接任免.

故选C.

     

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A.“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选官制度

考点: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演变,如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特点的识记.

解答:注意题干“科举制”,A项是世官制;B项是科举制;C项是嫡长子继承制;D项是察举制,因此符合题意的是B项.

故选B.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考点: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考查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经济以及文化交流(课标外).考查丝绸之路的影响,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唐代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外来文化只能说是丰富了唐代的社会生活,而不是改变了,故A项错误.

材料表明在唐代有外国的丝织品传入中国,并不能说明我国手工业衰落,技术落后,应该是,故B、C两项错误.

从材料“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故D项正确.

故选D.

     

秦汉时丞相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到了宋朝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就更多了,到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

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D.丞相权力不断分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分析:本题考查丞相制度的演变.需要掌握隋唐、宋朝、明清时期丞相的演变以及反映的实质问题.解题时注意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理解,从中得出实质.

解答:注意限定信息“实质”,依据题干材料可知,隋唐相权一分为三,宋朝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更多,到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其实质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

A项中“民主政治”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相权涉及的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

丞相权力不断分散,到明朝时被废除,这不是实质,故D项错误.

故选B.

     

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屩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该诗所反映的学术思想属于(  )

A.道教             

B.佛教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考点:宋明理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主张: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解答:材料中“急穿芒履去登临”一句说明该学者是积极地接触客观事物,去感知“造化心”的.属于程朱理学的修养方式格物致知.

故选C.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初访中国,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乾隆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实现外交近代化             

B.维护了主权与领土完整

C.固守了传统的朝贡体制             

D.表明乾隆开始关注世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考点: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查清代朝贡体制.

解答:材料中对英国使臣称呼变化,说明当时中国外交思维落后,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1793年”,当时中国主权和领土很完整,故B项错误.

材料中乾隆皇帝把使臣改为‘贡使’,体现了清政府天朝大国的传统的朝贡体系,故C项正确.

材料中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说明乾隆皇帝对外面世界缺乏深刻了解,故D项错误.

故选C.

     

近日,考古专家对上海青龙镇遗址中地标性建筑隆平寺的地宫,进行了系统挖掘。获取了银质的阿育王塔、万余枚各时代的钱币等一系列文物。这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可以用于研究唐宋时期上海地区(  )

①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贸易港口

②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地区之一

③建筑风格和市政布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考点:史料的重要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痕迹.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这些史料中获得的.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解答:上海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贸易港口,故正确;

“银质的阿育王塔”表明上海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地区之一,故正确;

“地标性建筑隆平寺的地宫”可以研究建筑风格和市政布局,故正确.

故选D.

     

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鸦片战争

考点:鸦片战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鸦片只是导火线.

解答:题干中“如此不正义”、“保护可耻交易”表明作者从道德角度不赞成英国发动战争,故排除A、B两项;

格雷斯顿在评价中仅从道德角度含糊其辞,没有说明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故答案选择C项;

D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C.

     

某条约缔结后,晚清重臣张之洞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             

D.《巴黎和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分析:本题以张之洞哀叹为内容考查《马关条约》.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北无旅顺,南无台湾”可知,旅顺、台湾被占领,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应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因此该条约是《马关条约》,故C项正确.

《南京条约》、《辛丑条约》、《巴黎和约》均未提到旅顺、台湾,故ABD三项错误.

故选C.

     

天津历史档案馆现存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朱批原件中,针对日本提出在内蒙古课税、开埠、合办工农业等要求,袁批:“办不到”;他还写道:“各条内多有干涉内政侵犯主权之处,实难同意。”但最终部分接受,签订《民四条约》.这反映出(  )

A.袁世凯拒绝接受“二十一条”             

B.日本侵华的野心被遏制

C.民国初年外交受制于实力             

D.北洋政府对日政策强硬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主探索史综合运用

考点: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但最终部分接受”切入,结合袁世凯专权进行思考.

解答:从材料中的“实难同意.但最终部分接受,签订《民四条约》.”说明是一种屈辱的外交.可排除A、B、D.

故选C.

     

1917年,《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该诗(  )

A.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             

B.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C.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理念             

D.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考点:新文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准确解读诗歌内容的相关信息.

解答:ABC三项材料中体现不出,故排除.

依据《朋友》的相关内容可以看出此诗歌使用的是白话文,故说它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故D准确.

故选D.

     

毛泽东曾赋诗颂扬骁勇善战的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1940年下半年,彭大将军纵横驰奔在中国华北战场,亲自指挥了一场鼓舞全国军民抗日斗志的战役。这场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考点:抗日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由中国共产党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以下皆以八路军称呼)在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间发动的以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矿山为目的破袭作战(又称晋南游击战).参加作战的中国军队包括八路军120师、129师和晋察冀军区与当地民兵.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冀军区等共105个团20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河北山西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即百团大战.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D项正确;AB都发生在1937年,C发生在1938年,均不符合材料时间.

故选D.

     

在欧洲人眼里,地球的真实构成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中世纪的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造成当时地图形状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缺乏对世界其它地区的了解

B.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C.中西方当时从未有过任何的联系

D.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分析: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需要掌握中世纪欧洲宗教的地位.解题时注意对材料的解读,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教会垄断思想文化教育,教会宣扬圣经至上,题干中中世纪的地图都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说明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B.

     

中国史学界“两司马”的代表作既是重要史料,又是文献名著。两书记载的重合时期应为(  )

A.从三皇五帝到西汉武帝             

B.从战国到西汉武帝

C.从西汉武帝到北宋神宗             

D.从战国到五代十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

考点:史料的重要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解答:二司马指的是西汉武帝时的司马相如与司马迁,《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子虚赋》是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的第一篇作品,写的是战国时期的时期,故两书记载的重合时期应为从战国到西汉武帝,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鉴于英国法律保护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

A.国王立法权被大大削弱             

B.君主立宪体制尚有待完善

C.权力制衡机制卓有成效             

D.《权利法案》未真正发挥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王位的继承是根据长子继承权来决定的,即王位应先由现任君主的长子继承,然后才依次序轮到其他儿子,最后才轮到女儿.但是根据法律,英国王位的继承不是自动的,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王位应该传给汉诺威选帝侯夫人索菲亚的有血缘关系的后代,而且继承者不得是天主教徒,也不得嫁娶一名天主教徒.一些人认为该规定与英国其他法律中禁止宗教歧视的条款有冲突.不过实际上,绝大多数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人都是基督教新教徒,而且在公开场合都大多宣称自己是圣公会成员.

解答:根据材料“凡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这表明此时的国王立法权被大大削弱,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我们的时代是最幸福的时期,皇帝、国王、王子富有人情味地从他们令人敬畏的高位上走下来。宗教扯去了它牧师的外衣,直接以其神圣的本质出现。……人与人之间的热爱和思想自由正在成为最高原则。”材料中“我们的时代”(  )

A.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的精神

B.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灵为中心

C.开启了人与上帝的直接对话

D.设计了“理性王国”的政治构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启蒙运动

考点:启蒙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专制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

解答:“人与人之间的热爱和思想自由正在成为最高原则”表明设计了“理性王国”的政治构想,故D正确;

A是智者学派,排除;

B是文艺复兴,排除;

C是宗教改革运动,排除.

故选D.

     

如图是1801年和1841年英国的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占其国民总收入比例的变化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激化了工农矛盾

B.英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落后

C.英国正向工业社会过渡

D.英国已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考点:英国工业革命.

分析:解答本题的依据是题干所给材料中“1801年和1841年”及题干所给“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占其国民总收入的比例”.

解答:A.工业无产阶级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B.不同国家间农业经济发展程度的对比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1801年和1841年”及“英国的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占其国民总收入比例的变化示意图”可知,工业占国民总收入比例呈增长趋势,这表明,英国正向工业社会过渡.

D.依据所学,19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这与题干中“1801年和1841年”不符.

故选C.

     

如图是罗斯福新政时所设立的“公共事业振兴署”的海报。海报中间的WORK PROGRAM 意为“工作计划(或程序)”。据此海报中的信息可知,此机构旨在(  )

A.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B.压缩政府财政开支

C.推行“以工代赈”             

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考点:罗斯福新政.

分析:本题考查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主要考查对以“工代赈”措施的理解,通过以工代赈,虽然扩大了政府的开支,但对缓和社会矛盾、缓解危机起了重要作用.

解答:材料反映了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实行的社会救济措施,其中在所设立的“公共事业振兴署”海报中间有鲜明的“工作计划(秩序)”口号,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兴办公共工程及采取“以工代赈”的措施,故选C;

此阶段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A错误;

新政实施中国家加强对财政投资的力度,而不是压缩,故B错误;

材料中措施只是反映罗斯福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的部分内容,故D错误.

故选C.

     

观察如图漫画,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能够分得和平大蛋糕的“一角”的关键因素是(  )

A.中国的五四运动激怒了帝国主义列强

B.日本取得了美、英、法等国的支持

C.日本在和会上不插手欧洲的事务

D.德国主动请求和会把山东交给日本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争历史专题

考点:巴黎和会.

分析:本题考查巴黎和会.需要掌握巴黎和会各国的意图、实质以及影响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漫画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漫画可知,反映的是帝国主义列强主动分给日本“蛋糕”.A项说法错误,五四运动并无此效果,应排除.

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主宰国家是美、英、法三国,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能够分得和平大蛋糕的“一角”是因为日本取得了美、英、法等国的支持,故B项正确.

C项不是关键因素,应排除.

德国虽是战败国,但绝不可能主动把山东交给日本,故D项与史实不符,应排除.

故选B.

     

依据如图中的相关信息,推断这两幅宣传画应该出现在(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考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材料涉及的是“鼓足干劲、1070吨万钢”,这是浮夸风、共产风的现状,结合课本知识可知:这是大跃进时期的现象.

解答:材料显示的1070吨万钢,是超越实际情况的浮夸风、共产风的表现,这是大跃进时期的表现;

故选C.

     

1972年2月,敌视中国的佐藤首相在观看某一电视实况转播时,称自己仿佛在做一场噩梦,并不加掩饰地说:“他(美国总统)自己不是说了吗?这是本世纪的伟大事业。他自己说了别人还说什么!”随后,他歪着嘴一声不吭地离去了。佐藤首相的这一反应是针对(  )

A.尼克松访华             

B.《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发表

C.中美建交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分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需要掌握尼克松访华的时间和影响.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1972年2月”、“美国总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1972年2月”、“美国总统”,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使得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题干材料反映的现象正是这一事件,故A项正确.

《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发表是197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而是反对饥饿、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富尔顿演说             

D.舒曼计划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两极世界

考点:马歇尔计划.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歇尔计划.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政治上:

杜鲁门主义(内容:反苏反共)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1948年,柏林危机成为美苏“冷战”的第一高潮.

(2)经济上:

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出笼,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

(3)军事上:

北约的建立: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9年,美、英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约.

华约的建立:为了对抗北约,1955年,苏、波、捷、罗等八国签订了《华沙条约》,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美国政府应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可知是马歇尔计划.二战欧洲战场胜利后,美国提出凭借其在二战后的雄厚实力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而提出此计划.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

故选B.

     

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关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

A.近代史观  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B.近代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近代史观  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近代史观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史观

考点: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本题考查历史新史观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各个史观的含义和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甲乙丙丁四人的说法的分析结合新史观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甲是近代史观的角度;乙是革命史观的角度;丙是全球史观的角度;丁是社会史观的角度,故B项正确.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