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A

试题分析:解决本题需要依据材料的时间反映出来的背景来分析解决。材料中的时间是1948年8月,此时的解放战争将要进入到战略决战的阶段,解放战争正在逐步走向胜利,因此中共希望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所以答案选择A项。B项为错误项,这不符合主要目的。CD两项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件,所以排除这两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建立。

     

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C

     

2008年3月在西藏拉萨市区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其意图是挑拨藏族同胞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分裂祖国。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对待西藏一直给予特殊照顾政策,这一政策主要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D.一国两制政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C

材料中涉及到的民族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针对民族的政治问题主要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没有专门针对民族问题;B选项主要针对的是党派问题;D选项是针对港台问题。

     

一位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成员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老百姓负责。”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D

材料中论述的是农村基层事务,村官性质的改变主要是实行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故D正确;A、B和C均不是涉及农村基层制度。排除。

     

香港的确没有变: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赛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

A.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

B.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的影响

C.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D.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祖国统一大业

A

试题分析:据“一国两制”方针,回归后香港人的生活方式保持不变,材料中的“没有变”证实了这一点;在“一国两制”方针下,实行“港人治港”,材料中的“发生了变化”有证实了这一点,二者共同说明了A项所述;B项与材料中的“发生了变化”不符,民众的民主权利更加充分;C项在材料中得不到印证;D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且违背事实。故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

     

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超凡的气度、过人的智慧,维护了国家主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具体体现在()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②倡导“求同存异”,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③“一国两制”的设想和实施,开创了国际先例④“小球推动大球”的外交艺术,在国际社会传为佳话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的设想和实施不属于外交领域,故错误;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求同存异”、“小球推动大球”都属于新中国在外交方面的成就,故①②④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错误的项目,然后排除含有该项目的选项。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华盛顿邮报》评论说:“如果尼克松先生透露他要去月球,也许不会在公众中引起这样大的反响。这简直超出任何想象。”中美关系缓和的主要影响不包括()

A.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B.推动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C.遏止了苏联霸权主义行为D.发展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才缓和,由此可见,中美关系缓和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无关,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因此答案为B项;ACD项都是中美关系缓和的影响,故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推动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发展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不结盟运动的发展B.中美关系的改善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欧共体国家反对美国控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最主要障碍,中美关系的改善反过来会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故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欧共体和台湾问题无关,故ACD错误。

     

新华网2012年9月28日电:正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21次会议表决通过摩洛哥、沙特等国提交的名为“叙利亚人权状况”的决议草案。俄罗斯、中国投了反对票。此举表明中国()

A.坚决维护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B.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反对周边国家干涉叙利亚内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C

材料信息是中国反对摩洛哥、沙特等过干涉叙利亚内政,这体现出中国在叙利亚问题坚持自己的外交原则不盲从.,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涉及到的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不是联合国安理会,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新型区域合作,故B项错误;D项是材料的现象,不是反映的实质,故错误。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解题的思维是“现象——本质”,本题中D项是现象,不是本质。

     

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求同存异”B.“另起炉灶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一边倒”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对外活动,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可用排除法。“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是提出的,A项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排除。“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一边倒”是指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一外交实践()

A.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开创了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C.确立了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D

试题分析:此题是知识的再现再认。需要学生熟知上海合作组织的基础知识,再结合题目进行判断。“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是指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外交的模式,不符合题意,排除A;“开创了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指的是欧共体,不符合题意,排除B;“确立了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指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掉C;所以答案选择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上合组织

     

人们称美苏“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下面是四位同学就美苏“冷战”对世界造成的影响的看法,说法最确切的一项是()

A.使世界长期陷于战争的动荡之中

B.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处于剑拔弩张的紧紧状态中

C.维护了世界和平

D.虽然加剧了世界形势的紧张,但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两极世界

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即加剧了世界形势的紧张,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故D项最确切;ABC只说明了美苏冷战的一个方面的影响,故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最确切”的限定,所选选项必须是最完整的,ABC均不是完整信息。

     

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为维护独立和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好的方向发展。”“西欧的联合”在当时客观上有利于()

A.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B.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C.消除中美间敌对关系D.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的联合”大大冲击了美苏争霸和两极格局,从而客观上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故D项正确;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故A项错误;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举办现代奥运会(1964年第18届)和世博会(1970年)的国家,这主要是因为()

A.日本经济的崛起和综合实力的增强B.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C.日本已成为政治大国D.日本的国际地位、威望的迅速提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

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能够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需要充足的经济支持,六七十年代日本能够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和其经济的崛起有必然的关系,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日本正在谋求政治大国,故CD项不符合史实。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21世纪日趋明显,主要是因为()

A.美苏两极世界的结束B.若干力量中心的崛起

C.联合国实力得到加强D.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

B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场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材料“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用粪犹用药业。”“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麦黄种麻,麻黄种麦。”,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明朝中后期,在苏州地区出现了不少专门进行丝织业生产手工业部门,工场主被称为“机户”,工人被称为“机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现象出现的标志是( )

A.手工业的发展超过农业

B.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

C.商业的繁荣

D.自然经济的解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即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手工业一直是农业的补充,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领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自然经济的解体,故D项错误。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A

“通晓不绝”的夜市说明了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故A项正确;B项说明商业活动不受空间限制,故错误;C项和材料无关;D项不符合史实。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的发展改变了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抑商政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B

试题解析:A表述绝对化。C错误,表述绝对化。D错误,当时的政府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反映了当时部分人以经商而致富,后不归乡,这说明了社会风气的变化。故选B。

     

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的荒芜土地被开垦成为农田B.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C.战争频繁及大量的人口逃亡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故D项正确;A项是铁器和牛耕使用的结果,故错误;B项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结果,故错误;C项和材料不构成逻辑关系,故错误。

点睛:中国古代史考查根本原因,思考时一般从生产力角度分析,其次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B.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A

材料信息“百货不通,民生自蹇”“驱游手为盗贼耳”说明,海禁政策不利于百姓生计和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雇佣关系,故B项错误;“驱工商为游手”说明海禁政策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但这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本题中“百货不通,民生自蹇”“驱游手为盗贼耳”是最关键信息,而“驱工商为游手”是次要信息。

     

“他不是靠近海岸航行,而是远离海岸,这样既无浅滩之险,海风又吹得强烈而均匀。他在安全地到达预定的纬度(即与好望角相同的纬度)时,便朝正东方向驶去,终于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岸航行……从而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这里的“他”指的是()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

B

据材料“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岸航行……从而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达•伽马开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新航路,故B选项正确;迪亚士只是发现了好望角,故A选项错误;哥伦布发现美洲,故C选项错误;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故D选项错误。故选B。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

A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向外猛冲指的是开辟新航路,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是新航路开辟的条件,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而非启蒙运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指出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而非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殖民扩张的作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4倍多,粮价上涨了5倍,英、法、徳等国的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2至2.5倍。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这里有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这种现象(  )

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国际贸易B.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C.增加生产成本,阻碍经济发展D.表明西欧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

B

“我们这里有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体现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价格革命”,故B项正确;“价格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故AC项错误;D项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故错误。

     

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历史逐渐融合成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实现“统一”的主要方式是(  )

A.西方的殖民扩张B.东方的借鉴学习

C.正常的文化交流D.人才的流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统一是通过西方殖民扩张实现的,故A项正确;东方的借鉴学习、正常的文化交流和人才的流动是在西方侵略下实现的,故BC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