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以上表述主要肯定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

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奖励军功,按功授爵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商鞅变法中什伍连坐制的实行,使“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奖励军功则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使得“家给人足”。故选①②③组合,故选C;题干没有反映出燔诗书而明法令带来的影响,而且这一措施带来的主要是消极影响,故排除,排除ABD。

     

元人陈采正诗曰:“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它反映了()

A.管仲改革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B.“初税亩”的实行使井田制瓦解

C.商鞅变法动摇了奴隶制的基础D.诸侯争霸使分封制崩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从诗句中“乱井田”“礼乐散”可知指的是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瓦解。管仲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根据土地多少和田地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但并没有瓦解井田制和分封制,故A错误。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但并没有瓦解井田制,与分封制也无关,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等措施,使井田制和分封制瓦解,动摇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故C项正确。D项仅涉及分封制,与井田制无关,排除。

     

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D.巩固了秦朝专制中央集权政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A

关键词是“决定性历史作用”,当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思考。秦国军事力量的壮大,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属于秦国势力壮大的表现,排除BC;秦国事诸侯国,而秦朝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排除D;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就是确立了封建制度,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故选A。

点睛: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决定性的作用”。B、C都是A项的影响,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均排除。

     

北魏孝文帝尊懦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族文化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冯太后的影响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试题分析: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则是最根本的目的,A项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B项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与题目联系不密切;C项冯太后的影响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孝文帝尊儒崇经的主要目的

点评:本题为推理型选择题,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魏书·食货志》栽:“魏初至于大和,钱货无所流通,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焉。”对这一现象理解最正确的是()

A.鲜卑从孝文帝改革后进入封建社会B.北魏政府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业由萎缩而至于渐趋活跃D.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北魏统一北方之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进行了改革。根据材料“魏初至于大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可知魏初钱货流通较少,到了高祖时期,天下用钱增多,商业贸易得到了发展,故选C;材料无关社会转型,排除A;由材料“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焉”,可见北魏政府并非一贯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材料无关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

     

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是因为他()

A.推行均田制B.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

C.实行三长制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B

试题分析: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得吏治得以好转。结合所学知识是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所以选B。推行均田制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排除A;实行三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体现,排除D。

考点: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变法﹒北魏孝文帝变法的内容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下列哪次改革的描述( )

A.伯利克里改革B.商鞅变法C.梭伦改革D.孝文帝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解题关键是把握关键词“森林民族”“中原文化”可知:此题中的改革是少数民族吸收汉族文化的改革,故选D。A,C两项是雅典民主改革,且雅典属于海洋文明,排除;B项商鞅变法时秦国不是森林民族,排除。

     

《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冗官,吏治腐败B.北宋统治者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B

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巩固中央集权,对功臣武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故B项正确。北宋冗官,吏治腐败的现象主要是宋加强中央集权引起,与材料不符,排除A。北宋时期,政治统治相对稳定,故“混战不休”的说法错误,排除C。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武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而不是佛教寺院强占民田,排除D。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造成这种统治的根源是()

A.统治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北宋中期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当时,有诗描述道:“死者道路积,城市接田野,恸哭去如织”;而官府却“暴敛不暂息”,故选D。此时北宋的经济仍然继续发展,故A项说法是错误的;B项起义频繁是造反的表现而非原因;C项兵力不足说法不符合事实,此时有冗兵现象。

点睛:此题为分析评价型选择题,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王安石为改变积弱局面推行的变法中,既能够增强国防力量,又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是()

A.保马法B.将兵法C.保甲法D.设军器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根据所学可知:保甲法是政府把农民编成保甲,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既增强了国防力量,又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将兵法是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保马法是官马由农户保养,减少政府支出,加重了农民负担;军器监的职责是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故答案选C。

     

免役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措施。具体内容是政府向应服役的人户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政府再用收取的钱雇人服役。这项措施实施的前提是()

A.农村的自耕农队伍稳定B.城市市民队伍的人数壮大

C.商品货币关系比较发达D.放弃以前的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政府向应服役的人户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政府再用收取的钱雇人服役”属于免役法,该法的前提条件要国家和市场有足够的货币,也就是商品货币必须发达,否则无法实施,C正确;A与商品货币没有直接关系;市民队伍不是材料主旨,B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封建社会一直没有改变,D错误。

     

下列推论属于哪种情况()

大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在封建地主的支持下进行的

小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结论:农奴制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试题分析:农奴制改革虽然是在封建地主的主持下进行的,但它的内容从根本上来讲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故大、小前提都正确,结论错误。答案选C。其它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评价

【名师点睛】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

(1)对国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缓和了国内社会矛盾。改革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等。

(2)对农民:改革也使农民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农民的政治地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等。

(3)对统治者:这次改革是由沙皇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不可能触及到沙皇专制的统治地位。

     

19世纪初,俄国生铁产量曾一度居世界首位,但到19世纪中期,俄国工业已明显落后于西欧,主要原因是()

A.腐朽农奴制的阻碍B.自由劳动力的缺乏

C.工业资金的匾乏D.交通运输的落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A

材料“19世纪中期,俄国工业已明显落后于西欧”,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西欧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而俄国却因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工业进程缺乏劳动力,故选A;B决定于A,排除;资金和交通只是次要原因,排除CD。

     

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A.军备落后B.制度腐朽C.经济凋敝D.吏治腐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B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故B正确;军备落后,不属于主要原因,故A错误;经济落后源于制度腐朽,故C错误;吏治腐败不属于战败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其他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

A.维护农奴制度B.废除农奴制度

C.推翻沙皇专制D.对农奴制进行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A

“(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说明不主张废除农奴制,A正确;B、C和D不符合材料史实,排除。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所以选C。

考点:历史上的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名师点睛】俄国农奴制改革意义:

(1)性质: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针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与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关系,列宁精辟地指出:“1861年诞生了1905年。”这一结论的真正含义是()

A.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不断高涨的农民革命潮流中发生的

B.1861年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成为1905年革命的根源

C.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产生的

D.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条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1861年农奴制改革及其推动下的政治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从而为1905年革命奠定了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故D错误;A、B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905年革命主要以工人阶级为主力,C项不符合“真正含义”的要求,排除。

     

《欧洲史》记载:“1861年3月3日的皇帝告示使一直为农奴的农民获得自由。他们在法庭上得到了平等,但土地仍属于村社。告示使农民非常不满,他们或者去南部参加农村无产者的队伍,或者加入城市工业无产者的队伍。”这说明农奴制改革()

A.是一场欺骗,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是一场掠夺,造成了社会的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

C.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封建专制统治得到不断强化

D.造成了社会分化,实际上培育了俄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A

材料信息"他们在法庭上得到了平等,但土地仍属于村社"说明改革具有欺骗性;材料信息"他们或者去南部参加农村无产者的队伍,或者加入城市工业无产者的队伍"有利于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资本主义展,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矛盾激化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封建残余的信息,排除C;材料的主旨不是培育了俄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排除D。

     

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A.使农民获得了自由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废除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1861年改革为俄国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金和广阔的市场,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D;1861年改革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农民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排除AC;农民获得土地付出太大的代价,排除B。

     

“黑船事件”和下图事件客观上对日本产业的积极影响是(  )

查看解析   详情

1868年,明治政府颁布“五条誓文”,其中之一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在后来的改革中,起到这种作用的措施是(  )

A.殖产兴业B.文明开化C.废藩置县D.四民平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反映了废除等级秩序,四民平等的主张,故D正确;材料与殖产兴业无关,故A错误;文明开化指学习西方文明,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废藩置县,与加强中央集权有关,故C错误。故选D。

     

有学者认为,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主要是外部刺激,进而回应和学习。以下属于传导型发展现代化的国家是(  )

A.英国B.法国C.日本D.德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明治维新·特点

     

在明治维新的措施中,对日本社会的进步和持续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藩置县B.废除土地买卖禁令C.实行征兵制D.发展近代教育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进步和持续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D正确;A、B和C均不是最与深远的影响,排除。

     

明治政府推行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

A.废除身份制度实行形式上的平等

B.提倡武士道精神,实现民族振兴

C.殖产兴业

D.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明治政府推行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利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来改造传统封建文化,D正确;A属于身份;B是武士道精神;C属于D内容。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这段材料说明()

A.日本政府派团赴西方进行实地考察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人才

C.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西方国家发展模式

D.政府扶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明治维新学习西方从英国、法国以及美国学习不同的内容,说明学习西方有重点、有侧重,C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