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普通班)试题

有学者指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创制”的含义是

A.实行宗法分封制

B.推行王位世袭制

C.确立世卿世禄制

D.实施中央集权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A

【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划分政治等级,族权与政权合二为一,选A。王位世袭制和世卿世禄制始于夏朝,并非西周的创制,排除BC;中央集权制产生于秦朝,排除D。

     

“君王自命‘天子’,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材料“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反映的是宗法制度。“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反映出父为“家君”,君王为“国父”,B表述正确;“父母官”的称谓并未体现“皇位世袭”,且A项仅从君王位置上表述,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A;“父母官”的称谓并未体现“男女平等”,排除C;D表述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不符合题旨。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李斯说:“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其“安宁之术”的直接目的是

A.推行郡县制实现国家统一

B.重赏诸子功臣缓解内部矛盾

C.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

D.平衡诸子之间的权力之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

【详解】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可知当时已经实现了国家统一,故A错误;材料“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表明“安宁之术”的直接目的为通过重赏诸子功臣的方式以缓解内部矛盾,故选B;达到协调统治集团内部关系并不是直接目的,排除C;题目中的“重赏”的对象为“诸子功臣”,故D错误。

     

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身,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禁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专制皇权的强化

C.血缘政治的衰落

D.科举制度的成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题干信息“明朝严禁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附马多出自寒门”,目的在于防止大臣与皇室勾结,威胁皇权,实际上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强化,故B项正确;ACD与题干信息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表现

     

自秦至清,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皇帝集权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新的决策核心。下列史实与这一方式不符合的是

A.汉代形成“中朝”

B.唐朝设立三省六部

C.明成祖设立内阁

D.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新的决策核心”。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有了两种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另一种是多设宰相以分散相权。由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中朝”、明代的内阁、清代的军机处等都是起用身边的近臣来形成新的决策核心,以加强皇权;而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以及宋代的二府三司都是通过多设宰相的办法来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所以B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希腊城邦制度》序曰:“希腊史,从头到尾是多中心的。”其中“多中心”是指

A.城邦林立

B.派系众多

C.经济繁荣

D.文化多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材料和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古希腊是由诸多城邦构成的地理概念,有多个政治中心,但其文化都属于爱琴海文明的范畴。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希腊文明的摇篮

     

古代希腊的“公民”一词来源于“城邦”。亚里士多德说:“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材料表明,“公民”的本质含义为

A.公民是城邦主人

B.城邦包含了公民

C.公民从属于城邦

D.公民是城邦的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A

试题分析:考查中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依据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有较高素养的公民的存在,公民是城邦的主体,可见公民也是构成城邦的基本要素,所以应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民主政治的摇篮·公民群体的存在

     

历史学家指出:雅典民主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的主要原因是

A.执政官们的坚决改革

B.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

C.民主政治的全面扩展

D.广大平民的长期斗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D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过程可知,在梭伦改革以前,雅典平民与贵族的矛盾非常尖锐,平民的长期斗争才推动了雅典的改革,逐步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故D项正确;ABC项与题干“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没有关联,故排除。

     

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但帝国的行政人员很少。公元1世纪初只有百人左右,这百人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精简机构后提高行政效率

B.万民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C.公民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D.帝国强大的军队提供了统治保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C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但帝国的行政人员很少……这百人将国家治理得很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治理国家很好,说明政府机关行政效率极高,这就说明是公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已经成为了公民的自觉行动,故C正确。精简机构后提高行政效率,没有突出罗马法的作用,故A排除。材料主旨也不在于万民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故B排除。帝国强大的军队提供了统治保障,属于军事力量统治,不属于主要原因,故D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影响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对婚姻的定义是“男女之间的结合,是终身的结合,是人法和神法的结合”,这就改变了罗马法中原有的“允许离婚,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和手续”的现状。这一变化说明

A.罗马法注重保护妇女权益

B.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世俗化

C.私有财产受到罗马法保护

D.基督教丰富了罗马法内容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婚姻是“人法和神法的结合”可知基督教赋予婚姻神圣的意义,认为婚姻具有不可拆散性,而在此之前,罗马法是允许离婚的,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和手续,由此可见基督教丰富了罗马法内容,故D项正确。这一规定对于长期处于夫权统治下的古罗马妇女而言,离婚变得困难了,这并不有利于保护妇女权益,故A项排除;B项中婚姻制度应该逐渐走向神圣化,故排除;C项中的“私有财产”与材料内容没有关联,故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民法大全

【名师点睛】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最容易考的部分还是罗马法的影响。罗马法的一些基本的精神如陪审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被保护人制度等到现在依然采用。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罗马法在维护罗马的统治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同时对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

     

议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文件一起呈现……议会还修改了国王的加冕誓词,新誓词删去了“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一段话,改为“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议会此举的目的是()

A.赋予国王立法权B.确保议会行使国家主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D.完全摒弃旧有法律法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从题干信息“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可知立法权属于议会,A项错误,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对国王权利的限制,议会就是代表民意行使国家主权的机构,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体现出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制定的宪法的限制,表明英国由君主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王权的约束,“完全摒弃旧有法规法律”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排除。故选C。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的颁布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B

本题考查了国王和议会权利在“光荣革命”前后的转变——革命前议会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国王成了议会的国王,这说明“光荣革命”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到议会的转移。

     

《大国崛起》解说词:“短短几千个字,却是第一次把国王和贵族之间的权利关系,转化为明确的法律文字。从此以后,国王的权力不再是至高无上的,他只能在法律的限制下行使权力。”这段解说词说的是

A.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

B.英国的《权利法案》

C.法国的《拿破仑法典》

D.德国的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B

【详解】材料“第一次把国王和贵族之间的权利关系…..国王…..只能在法律的限制下行使权力”说明王权受到法律的限制。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同贵族斗争的结果,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排除A;英国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原则,使君主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故选B;法国的《拿破仑法典》是人类历史上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排除C;德国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下,德意志帝国皇帝大权独揽,君主专制为实,排除D。

     

麦迪逊在《联邦党文集》中提出:“要形成一个以人管理人的政府,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首先必须使政府能够控制被统治者;其次必须迫使政府控制自己。”美国的成功做法是

A.中央集权

B.地方分权

C.民主选举

D.分权制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D

【详解】AB是从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的,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无关民主选举的信息,排除C;材料“你必须首先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强调了权力制衡的原则的重要性,故选D。

     

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A.法国大革命的胜利

B.《人权宣言》的发表

C.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D

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的标志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故D项正确,故选D。1830年7月巴黎人民发动七月革命,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彻底结束,七月王朝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故ABC三项排除。

     

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然而,1890年劳苦功高的俾斯麦还是被辞退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

A.帝国皇帝

B.帝国议会

C.联邦议会

D.天主教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德国当时的法律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保留了皇帝,直到一战之后德国才没有了皇帝,德国当时的法律规定皇帝的权力很大,所以,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帝国皇帝。故A项正确;B、C和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辞退俾斯麦

【名师点睛】


 

产生方式
 

权力职责
 

皇帝
 

世袭制
 

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及决定对外政策
 

宰相
 

由皇帝任命
 

主持内阁工作,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
 

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
 

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要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
 

     

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目。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A.以鸦片换取白银B.以鸦片换取丝茶

C.以白银换取丝茶D.以白银换取棉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鸦片战争

C

题干中的时间段正处于清朝前期(鸦片战争前),从题干可知,当时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居于出超地位,中国输往英国的商品中,以丝、茶为大宗,故C项符合题意。

     

1853年,马克思在听到太平军胜利进军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他期望中国不久会出现“REPUBLIQUECHINOISE(中华共和国)”,“LIBERTE,EGALITE,FRATERNTE(自由,平等,博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定都天京证明了马克思期望的准确

B.《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马克思的期望

C.《资政新篇》实现了马克思的期望

D.期望超越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准确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认为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可以建立中华共和国,实现自由、平等、博爱,即建立近代的资产阶级政体形式,实现民主权利,这是与当时中国实际情况不符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受农民阶级本阶级局限性所限,不可能实现马克思所期望的那样。马克思所期望的那样的社会只有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可能实现,因此D符合题意。A、B两项一是农民阶级政权,一是农民革命纲领,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是在1856年,排除。所以答案选D。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评价

     

不少西方人士在评论甲午战争失败原因时曾指出:“中枢之权势太弱,一任督抚之私顾封疆,不能联各军为一队。”这表明中国在甲午海战中

A.海陆两军军官腐败透顶

B.海军缺乏统一指挥,互相掣肘

C.陆海空没有严密的协同

D.陆军贪生怕死弃海军于不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B

“中枢之权”“私顾封疆”综合起来考虑是关键。题干并没有直接表明海军与陆军之间的关系,故排除ACD,选B。

     

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定国是诏》

D.《海国图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的纲领。依据所学可知,C维新变法时颁布的;D是魏源的著作,均与题干无关。A是太平天国初期颁布的革命纲领,适应了革命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B项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针,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纲领

     

有学者认为:革命党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的革命,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到武昌起义之前,所有革命党的起义都是没有什么影响的,没有一次起义有成功的机会。这可用来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偶然性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迫性

D.国民革命的仓促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B

试题分析:题目所述时间为“到武昌起义之前”,主要表达的是革命党人的起义“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故选B。题干没有涉及维新变法、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国民革命,排除AC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偶然性

     

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五四运动

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五四运动

C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前期;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和性质。故选C。A、B两项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胜利后中国革命的新变化是

A.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B.目标任务由反蒋转为抗日

C.革命范围由南方转向北方

D.指导思想由照搬转为自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共的十年对峙

C

【详解】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以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标志,并非长征胜利后中国革命的新变化,故A错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革命的目标任务是既要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反对日本入侵,1935年华北事变起中国革命目标任务由反蒋转为抗日,故B错误;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革命范围由南方转向北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C正确;党在革命的具体指导思想上由照搬转为自主是遵义会议后的新变化,而不是长征胜利后中国革命的新变化,故D错误。

     

朱德在民主革命时期曾作诗一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该诗反映的历史情形出现于

A.北伐时期

B.长征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共的十年对峙

B

试题分析:由题中的“群龙得首”“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再结合所学,可知该诗反映的历史情形为“遵义会议”,因为在“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在军事、组织上“左”倾错误,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遵义会议处于长征时期,故该题答案为B。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归来,被南方“独立”各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对袁世凯争夺总统权力的退让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高尚品质

D.中华民国政权缺乏人民支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B

【详解】材料没有体现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态度,排除A;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总统应通过选举产生。临时政府与正式政府相对,根据宪法,选举总统、成立政府需要国民大会讨论通过,当时中国尚未统一,无法举行国民大会,所以总统、政府都是临时的,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故选B;题干中并没有体现孙中山的个人名利观,故C错误;“缺乏人民支持”没有在题干中体现出来,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