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实验班)试题

毛泽东在回忆中苏关系时指出:“1950年,(中苏)对于订立互助同盟条约时,我们的态度是:一条是你提出,我不同意者要争;一条是你一定坚持,我接受。这是因为顾全社会主义利益。”这反映了

A.“左”倾思想影响到外交领域

B.社会主义阵营由此日益巩固

C.中苏建交初期合作与分歧并存

D.冷战格局决定中苏两国外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C

1950年“左”倾思想还没有开始,排除A。“我不同意者要争;一条是你一定坚持,我接受。”说明中苏两国有合作,也有分歧。所以C正确。材料的主旨是中苏建交初期合作与分歧并存,B项社会主义阵营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项中苏两国外交是由两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故排除D。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理解题干中的关键词“我不同意者要争;一条是你一定坚持,我接受”,对照选项即可找到答案。

     

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这段日记记载的会议是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这段日记记载的事件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改北平为北京是在1949年,故排除A项;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1924年,讨论国共合作,与材料中信息“周恩来做主席”冲突,故排除B项;从材料中“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周恩来做主席”可以看出是第一届政协会议,故选C项;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召开,没有涉及定都北京,故排除D项。

     

自13世纪元朝将西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起,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在将西藏纳入统一国家的前提下,还采取了“因俗而治”“因事而治”等特殊的政策,在行政建制和治理方式上,采取与全国其他地方有所差异的政策。材料意在强调

A.西戴自治区成立于建国之前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C.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历史渊源

D.元朝宜政院是自治制度的雏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由材料信息“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在将西藏纳入统一国家的前提下,还采取了‘因俗而治’‘因事而治’等特殊的政策”并结合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可知,材料强调西藏自治区的成立有其历史必然性,故C项正确。B项未突出材料中心意思,即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必然性。A、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西周时期的‘裂土封建‘,是采取了宗族殖民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以王室子弟为主体的,由其垄断政治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家天下‘。”材料说明

A.西周是中国“家天下”的开始

B.周代分封的对象全是王室子弟

C.分封制是与血缘宗法相结合的

D.周政权是垄断性的中央集权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A

材料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建立了天子垄断政权的“家天下”模式,故A正确;西周分封主体是王室子弟,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制信息,故C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制,故D错误。

点睛: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而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与周王并无血缘关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等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

A.争取和平的周边环境

B.实行不结盟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国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取决于其国家利益与国家实力,因此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创设有利的外部条件以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材料所述正是中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主要外交活动之一,因此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争取和平的周边环境,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开创外交新局面·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恩格斯说:“当《宣言》出版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是指两种人。……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1847年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者

A.主张通过资产阶级改良实现理想社会

B.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理想社会

C.其理想社会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D.当时尚未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A

试题分析:《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前,社会上盛行的社会主义思想实际上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主要体现在实现的手段是寄希望于资产阶级良心的发现,通过资产阶级改良实现社会理想。B、D项是《共产党宣言》的观点;C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A项。

考点:本题考查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

点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其内容与必修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联系密切,在复习备考时要加以重视。应重点掌握恩格斯的革命活动、主要理论贡献以及他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精神、合作精神和理论探索勇气,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关注人类命运,坚定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下图《眺望柏林墙的那一边》反映了“冷战”导致的

A.德国的分裂

B.朝鲜半岛的分裂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两极世界

A

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苏美等国对德国实行了分区占领,导致了德国的分裂;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为防止公民自由外流和西方势力入侵,修筑了“柏林墙”,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A项正确。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兴起,与题干中信息无关,排除C。1962年,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巴黎公社失败后,一名记者评价说:“……血腥镇压非常彻底,像这样杀死所有敢于反抗者的流血事件,将推迟下一次革命爆发的时间……旧社会至少为自己又争取到了二十年的统治时间……”这主要强调

A.巴黎公社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

B.巴黎公社失败延缓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进程

C.资本主义发展仍然是当时时代发展的主流

D.工业革命时期不具备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试题分析:由题干材料中的“将推迟下一次革命爆发的时间”可知,材料强调巴黎公社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持续发展,由此得出B项正确。A、C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侧重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在古希腊神话里,主持正义和秩序的女神是忒弥斯。其形象通常是:身披白袍、头戴金冠,左手提一秤,右手举一剑,倚束棒的蒙眼女神。以下对之解释不准确的是

A.白袍可能是象征道德无瑕

B.王冠可能是因为正义尊贵无比

C.蒙眼是表明司法要靠理智

D.剑表示对作战不力者制裁严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D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忒弥斯是法律好正义的象征;白袍,象征道德无瑕,刚直不阿;蒙眼,因为司法纯靠理智,不靠误人的感官印象;王冠,因为正义尊贵无比,荣耀第一;剑,表示制裁严厉,决不姑息;故ABC正确,但不符合设问,D错误,符合设问,所以选D

     

漫画多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方式来评说世事,对下面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A.“和平方案”是指三大战役后的《国内和平协定》

B.图中人有反内战、和平建国的愿望

C.表达作者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D.表明作者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解放战争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漫画信息,可知,漫画反映的是蒋介石统治时期,国民党政府“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故C.表达作者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符合题意。“和平方案”是指重庆谈判结束后,1945年10月10日签订的《双十协定》,A项错误;图片信息反映不出反内战、和平建国,B项错误;漫画真实反映了抗战胜利后国内的时局,即反对内战,排除D。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庆谈判前后的中国国内时局

     

1689年《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等。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命。材料中的“革命”是指

A.君主制在英国结束

B.英王丧失行政大权

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英国“光荣革命”后逐步建立近代君主立宪政体,故A项错误;BC项出现于18世纪;根据材料中“1689年《权利法案》”“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等。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命”说明国王的权力被剥夺,君主立宪制确立,故D项正确。

     

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联邦清洁空气法案,“根据部分优先权的规定,联邦政府把落实环保法案的责任归回各州,但对是否接受各州的行动方案,联邦政府保留最终决定权。”该规定主要体现

A.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

B.各州有权制定自己的法律

C.州法律制定推动了联邦法律的完善

D.联邦政府可以干涉各州事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A

试题分析:材料信息“但对是否接受各州的行动方案,联邦政府保留最终决定权”说明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高于各州的权力,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均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名师点睛】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也有一定的自治权。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充分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

     

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认为,中苏的合与分改变了冷战的走向。《全球通史》书中也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以后,……毛的继承者们发起了一场‘现代化’运动,……走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冷战世界。”这反映了

A.冷战是由中苏结盟而引发的

B.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取决于中苏两国

C.中美关系缓和促使冷战结束

D.中国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中苏的合与分改变了冷战的走向”、“从根本上改变了冷战世界”等,本题实际上考查现代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的表述,均不符合史实,而且与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无关,排除。D项客观,符合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现代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主义反对政治一体化,满足于现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如果他们在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由此可见,保罗·肯尼迪的主张是

A.尊重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B.组建超国家的世界政治联盟

C.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D.多角度理解政治文明发展进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主义反对政治一体化,…如果他们在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由此可以看出,保罗·肯尼迪主张推行政治一体化,建立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故选B。A、C、D三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

     

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首相与内阁的分歧使政府垮台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C

试题分析:本题考点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学生要注意题干中的几个重要信息:内阁成员可以表达不同意见、对外内阁要说同样的话、墨尔本内阁辞职而非一个人辞职。符合这些信息总体特征的只有C项。A项只是说内阁制的一个方面;B项说法明显错误;D项说法错误,政党的竞选决定首相继任,但不能决定内阁政策。

考点:西方代议制·英国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

     

图2是有关美国政治制度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了美国

A.中央与地方势力均衡B.两大政党的对峙竞争

C.参众两院间矛盾重重D.总统权力受到了限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B

由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体现的是代表民主党的“驴”与代表共和党的“象”之间的斗争,反映的是美国两大政党间的竞争,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两党间的竞争,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点睛:首先清楚漫画中“驴”“象”是指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主要表达的信息是

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趋于正常化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C

试题分析:据材料“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故A排除;中美关系开始趋于正常化,在1972年,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故D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中美关系

【名师点睛】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政策的灵活性,原则的坚定性。如:政策的灵活性:一边倒——与西方大国建立外交关系等——全方位外交(与邻国、发展中国家、大国伙伴关系)。原则的坚定性: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影响外交的因素:国家利益(出发点)、综合国力(决定成败的关键)、意识形态,国际形势。

     

马克思对巴黎公社在反腐败方面的作用表示欢欣鼓舞,他认为,巴黎公社为了消除“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所引起的腐败,采取了可靠的办法,‘能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这个办法是

A.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B.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建立了自己的司法机构

C.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

D.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巴黎公社为了消除“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所引起的腐败,采取了可靠的办法,‘能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可以判断出是注重平等思想,故本题选择C项;A和B均是从政治层面举措;D是生产资料举措,都不符合题意。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和发展·巴黎公社·措施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已经不能继续满足现实需要……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各有自己的法律,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却只有少数几条,因此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这句话最有可能是在直接评述

A.希腊雅典公民陪审法庭发展史

B.古希腊民主法制发展史

C.古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发展史

D.古罗马法律制度发展史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本题主要讲述的是古代罗马的法律,排除AB;同时题干主要讲述了一部法律《万国法》,即这不法律的制定背景,即为: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的发展过程。故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万民法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完全不同的各色人等,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统治起来困难至极。”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是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民法大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C

“人口众多、不同的各色人”等字眼反映了罗马已经进入帝国时期,帝国时期的法律是实行万民法,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罗马帝国时期不再用习惯法和公民法,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民法大全》并不是一部具体的法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罗马帝国时期使用的法律是万民法。

     

中美《望厦条约》第33条规定:“合众国民人凡有擅自向别处不开关之港口私行贸易及走私漏税,或携带鸦片及别项违禁货物至中国者,听中国地方官自行办理治罪,合众国官民均不得稍有袒护;若别国船只冒合众国旗号做不法贸易者,合众国自应设法禁止。”此规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商业利益原则制约

B.美国国家力量有限

C.欧洲列强极力干涉阻挠

D.美国传教士的反对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鸦片战争

A

试题分析:D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从材料中“若别国船只冒合众国旗号做不法贸易者,合众国自应设法禁止”可知美国国家力量并非有限,故排除B项。美国展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基本建立了以纺织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美国不愿因非法贸易和鸦片贸易而失去中国市场,因而想方设法保持同中国的正常贸易关系。这一政策有利于美国保持同中国正常贸易关系,故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望厦条约》

【名师点睛】望厦条约又称《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是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7月3日清朝与美国在澳门的望厦村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是清政府与美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主要内容为美国在通商、外交等方面,享有与英国同等的权利。

     

公元前416年,在雅典的一次公民大会上,尼西阿斯反对出兵西西里岛,并苦口婆心地向公众陈说利害、然而,公民大会在亚西比德的煽动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并任命尼西阿斯为远征军指挥官之一。尼西阿斯虽不赞成远征,但仍不折不扣地执行大会决议,最后成为这场荒谬战争的牺牲品。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B.梭伦改革的弊端

C.雅典民主制容易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

D.雅典民主制体现公民的意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B

梭伦改革发生于公元前6世纪初,B项材料不能反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公民大会通过出兵决议,雅典的直接民主制造成了决策失误,其他三项符合材料信息,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型即逆向选择题。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材料信息,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本题要求选择“材料不能反映”的选项,可以首先确定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最后确定不符合材料信息但符合题意的选项。

     

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第一次历史巨变是鸦片战争以后社会性质改变

B.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C.第二次历史巨变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D.五四运动是思想层面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B

第一次历史巨变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AC两项错误;近代中国第二次历史巨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即新中国的成立,题干材料所述观点是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B项正确;D项明显错误,思想层面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是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萌发。

点睛:20世纪中国经历三次历史巨变,分别是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书坊自经史子集事类,州县所试程文,专刊小板,名曰夹袋册,高价竞售,专为怀挟(夹带)之具,则书不必读日期矣。”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肯定了书坊在普及知识上的贡献

B.商品经济渗透到科举考试中

C.反映的内容与印刷术发展有关

D.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选官制度

A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科举和书坊。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反映书坊印刷科举考试时用的小抄,是不利于认真读书的,是不利于普及知识的,是在批判而非肯定书坊的作用,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高价竞售足以证明商品经济的确渗透到科举考试中,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书坊印刷小抄反映的内容的确与印刷术发展有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书坊坊印刷小抄是用于进行科举考试舞弊的,也从侧面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专为怀挟(夹带)之具”,由此可知书坊印刷的是考试作弊的小抄,不是在知识上的贡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等社会承担着“破坏上等社会”和“提挈下等社会”的双重责任……中等社会必须走向下等社会,与“下等社会为伍”,并用新的社会理想经纪下等社会,使他们成为革命的中坚,进行“有价值之破坏”和“有秩序之革命”。

——节选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首的“中等社会”力量,在辛亥革命前后为“提挈下等社会”做出的努力,并分析其影响。(注:请从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措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中任选两个角度做答。)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2)角度一: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改善农民的境遇,提高其社会地位;但它不是一个彻底的土地纲领,辛亥革命后平均地权的主张也并未真正实施。

角度二:南京临时政府领布一系列的法令,如规定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有利于维护国民的基本权利,改善国民的境遇,提高其社会地位;但人民的基本权利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

角度三:《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享有言论、集会等人权。从法律上保障了国民的基本权益,有利于提高其社会地位,巩固民主共和制度;但袁世凯上台后实行独裁专制,《临时约法》成为一纸空文。

本题据材料“中等社会必须走向下等社会,与‘下等社会为伍’,并用新的社会理想经纪下等社会,使他们成为革命的中坚”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措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中任选两个角度指出孙中山为首的“中等社会”力量在辛亥革命前后为“提挈下等社会”做出的努力。例如: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再从它们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等方面分析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