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藕塘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成为领先部门的除纺织业外,还有

A.冶金业

B.化学工业

C.铁路业

D.航运事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C

试题分析:A不对,冶金业是传统工业部门,BD不对,化学工业、航运事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新兴工业;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铁路业逐渐发展起来,因此选C。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要能识破题目的“陷阱”,仔细辨识有关词语的含义,鉴别其正误。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他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话表明

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或自治领

B.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

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C

这一题题干要表达的大意是英国的工业生产原料遍布世界很多地方,而且这些地方同时也是其商品的销售市场,所以可以说明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故选C;A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故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英国与其他地方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不是单方面的,故B与题意不符,排除B;题干所述时间是19世纪中期,当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没有最终形成,故排除D。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推测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B.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C.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B

试题分析: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迅速发展,以女性为主的家庭纺织业是农业的有力补充,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通俗文化的盛行和妇女地位提高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明清之际民主平等思想还没有广泛传播,排除C。D项与史实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B

由“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可知这里的自耕农生活并不富裕,故排除含有的选项;“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夫妻恩爱”等信息可以体现出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目属于以前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多有出现。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答案。这一题只要判断出不符合史实即可得出答案。

     

“日不落帝国”在一定意义上是英国的工业家、企业主开创的,而不是殖民军队和海军将领们通过征服缔造的。”这句话旨在

A.肯定工业革命对英国殖民体系形成的重要作用

B.反思英国在世界范围殖民体系形成中的侵略性

C.揭示英国经济实力远在军事实力之上的事实

D.强调英国资产阶级主导帝国的发展而非殖民军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A

“日不落帝国”是对英国殖民体系的形象说法,这意味着英国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在一定意义上是英国的工业家、企业主开创的,而不是殖民军队和海军将领们通过征服缔造的”是在强调英国殖民体系的形成主要是依靠经济发展或者说是工业革命,而不是军事力量,故选A而排除BD;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是没法进行比较的,而且题干并不是想将二者进行比较,而是说二者在殖民体系形成中的作用进行比较,故排除C。

     

下图是英国19世纪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单位:%),当时英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查看解析   详情

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冶铁技术的落后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小农经济的阻碍

D.耕牛的极度缺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冶铁技术的落后与否与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无必然的联系,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技术更加有利于精耕细作的需要,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由于财力有限,使得占用一定财力的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受阻,而锸、锄适应了小农生产需要,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故C项正确;耕牛的极度缺少会在一定程度影响牛耕的推广,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

【名师点睛】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少有交换。

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脆弱性: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

     

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A

试题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也因其被“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由此可知政府裁决的原因是“偷税”,综合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重视商税收入,A符合题意,故选A。其它选项与题意无关,均排除。

     

北宋时,官员陈靖主张“计丁分配田地,上田每丁授田百亩”,得到了太宗皇帝的欢心;南宋时的学者林勋写《本政书》十三篇,主张“宜仿古井田之制”,获得不少学者喝彩。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中央集权,政治腐败

B.均田制破坏,赋税征收困难

C.土地私有制发展,兼并频繁

D.商品经济发达,商税超农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的农业·土地兼并

     

2014年4月25日,在洪湖发现一明代古墓,在该古墓中最有可能发现的殉葬品是

A.工艺精湛的青铜鼎

B.精美华丽的丝绸

C.清新素雅的青花瓷器

D.图案丰富的彩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C

工艺精湛的青铜鼎是商周时期盛行的手工业品,与明朝相隔年代久远,故排除A;精美华丽的丝绸在明代是有可能被陪葬于古墓中的,但很有可能已经因年代久远而自然损毁,故排除B;清新素雅的青花瓷器出现于元朝,所以明代有可能存在于古墓,而且只要古墓不被人为破坏就会保存完好,故选C;彩瓷产生于清朝,所以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乾隆四十年(1755年),两江总督商晋两次到松江府一带巡视后禀奏说:“以现在各厅州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上述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在松江府一带出现

B.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C.松江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棉花的种植面积超过水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B

试题分析:“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说明松江地区农村人们图利现象比较多,这恰恰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人们追逐商业利润的思想和做法,故选B;题干中的信息不能体现雇佣关系,故排除A;“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三”不是因为土地兼并而是为了逐利,故排除C;D是从材料字面就可以得出的信息,而题干要求这一信息反映的问题,故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清代松江地区商业的发展

     

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此现象主要反映了

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C.古代农业生产中已出现租佃关系

D.农民的人身依附性增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C

试题分析:材料大意:一方面,勤于耕作、生产效率高的农民只能治田十亩,所以田多的人就把田地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另一方面,人多,可开垦的荒地几乎开完,所以少田的人只能耕作别人的田地;说明租佃关系得到发展。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不存在“收其租”现象;古代农民的人身依附性是越来越弱。租佃制在战国时期产生,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在明朝中后期产生,封建社会的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并利用手中少量的生产资料进行相对独立的个体农业生产和家庭手工业劳动,农民除了家庭中的简单协作外,很少存在大规模集体协作的经营和生产。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所以由资本家报供厂房、机器等设备,进行大机器生产条件下的集体协作劳动。故选C

考点:租佃制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识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正确区分选项中概念。还可以考查租佃制的形成发展过程等。

     

有学者说:“一个西迁的民族成了西亚的主人,战争和杀戮使他们控制了广大的土地,东西方交流从此中断,直接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这个“西迁的民族”是

A.阿拉伯人

B.粟特人

C.蒙古人

D.土耳其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

D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15世纪,土耳其的扩张使“东西方交流从此中断,直接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故本题应选D项。

     

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

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

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

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不应该得出结论,殖民扩张对于世界,甚至对于诸从属殖民地民族是十足的灾难。其历史作用在于将工业革命推进到其逻辑上必然的结局——使工业资本主义能以世界性的规模起作用。这导致了对世界物力、人力资源的远为广泛、协调和有效的利用。”对材料中关于殖民扩张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否定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灾难

B.殖民扩张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C.殖民扩张是工业革命的巨大动力

D.殖民扩张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欧洲早期殖民扩张影响的认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其历史作用在于将工业革命推进到其逻辑上必然的结局”、“导致了对世界物力、人力资源的远为广泛、协调和有效的利用”,材料主旨体现出肯定殖民扩张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推动作用,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背离,排除;C项仅仅提及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不够全面,排除;题干主旨不是在强调“破坏性”,排除D。故选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概况及影响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D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材料“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可知,限制机户规模的扩大,这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所以本题选D。A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只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史记•货殖列传》中强调:“网疏二民富……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亊,若水之驱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也”。这里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B.因势利导,适当放任

C.发展经济,农商并重

D.因地制宜发展商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B

根据材料的“网疏而民富”“各劝其业、乐其事”“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等句可以得出,政府应对黎民百姓的经营活动少一些限制。B符合题意。材料的核心思想并不是重视农业,排除A,也没有涉及“农工商”孰轻孰重的问题,排除C;至于D项中的“因地制宜”更没有体现出来。

【名师点睛】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网疏而民富”“各劝其业、乐其亊”“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即政府应对黎民百姓的经营活动少一些限制,适当放任。

     

有史学家认为,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主要是指

A.政治纷争加剧

B.军事对抗升级

C.文化差异加大

D.贫富差距拉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新航路开辟以来形成的世界体系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表现为资本主义工业国对亚非拉国家的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造成的最终结果是东方从属于西方,东西方贫富差距拉大,即所谓的“全球分裂”。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影响

     

“工之子恒为工。”《国语·齐语》“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荀子·儒效》“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唐六典》这种古代手工业传承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

A.保护手工业发展和促进生产力进步的需要

B.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导致

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

D.确保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手工业父子相传,家族传承,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代中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具有封闭性和狭隘性的特点,故C选项正确;手工业父子相传,家族传承不利于手工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故A选项错误;我国古代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没有市场导向,但民营手工业有市场,故B选项错误;确保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属于主管目的,不是根本原因,故D选项错误。故选C。

     

唐朝诗人元稹这样描绘当时的社会风尚:“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饼成为当时人们的主食,还有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如印度的刀豆、尼泊尔的菠菜等。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秦始皇统一全国

B.丝绸之路的繁荣

C.佛教的迅速传播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B

根据题干秦始皇统一全国并没有与印度等国家联系,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丝绸之路加强了中西文明交流,B项正确;佛教的传播与饮食文化无关,C项错误;孝文帝改革是民族融合,没有促进中西交流,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

     

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下列与材料中的“它”最相关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早期的殖民扩张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中可以看出,当时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这种经济思想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的。所以答案选D。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以下内容是粗心的小明上历史课做的笔记,其记录有误的是

查看解析   详情

某学者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重农不抑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而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仍然是在强调抑商,所以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只能是B选项,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扬气”的出现

A.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

B.促使奢雄靡之风成为社会主流

C.推动扬州成为商业中心

D.有利于盐商经济地位的提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A

材料中“以致富者群慕效之”“尽事奢华也”体现出奢靡的生活风气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冲击,故A项正确;B中主流思想不符合事实,只是扬州一个地区体现;材料中体现是扬州生活风气,并不是商业中心,故C错误;传统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依然很低,故D错误。

     

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计40多枚。这些金币跨越两个世纪(408~610年),其中新疆出土5枚、宁夏4枚、青海2枚、内蒙古2枚、甘肃1枚、陕西8枚。这说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

B.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

C.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

D.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B

从材料的描述上来看,中国与东罗马帝国的交往很频繁,且时间跨度很大。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双方的优劣势;B选项正确,408~610年无论是中国还是罗马帝国都有很多战乱出现,但是并没有影响双方的交流;C选项无法从材料得出;D选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确定。

     

   下一页   

今日头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