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历史上的改革往往因专注前朝制度之弊,而忽视了创新制度存在的潜在危害,给社会带来严重的问题,以下各项突出地说明这一点的是

①北宋初的军事改革

②北宋的财政改革

③王安石的募役法

④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

⑤唐募兵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关于梭伦执政时期雅典公民大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B.是城邦的最高司法机关

C.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

D.能决定战争等国家大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B

试题分析: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具有选举国家公职人员、决定战争等国家大事的权力,AC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梭伦执政时期,最高司法机关是公民陪审法庭而非公民大会。故选B。

考点:梭伦改革的内容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梭伦改革中对国家权力机关的改革,难度小,基础性识记能力考查。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A

试题分析:在变法以前,对农民进行高利贷盘剥的主要是大地主,而青苗法规定由政府向农民借贷,从而限制了高利贷盘剥,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项是关于服役的措施,与限制高利贷盘剥无关;C项只符合增加政府收入的要求;D项不能限制高利贷盘剥。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青苗法

【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面——政策、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

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

取士之法: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C.实行均田制

D.迁都洛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教材、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教材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故选A。BCD都和整顿吏治、整肃纲纪无关,直接排除。

考点:孝文帝改革

点评: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政治上整顿吏治,建立俸禄制度,严惩腐败;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同时,经营农业生产,也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

     

战国初年,我国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主要是因为它直接受到了

A.诸侯争霸的冲击

B.生产力发展的冲击

C.百家争鸣的冲击

D.变法改革的冲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A

考点:中外重大改革回眸·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的背景

     

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A.法家思想

B.农耕经济

C.中央集权

D.轻罪重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B

材料反映了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犹以务本之故”反映了重农的思想,“本”是指农耕经济,故B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法家思想为“本”,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央集权的思想主张,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轻罪重罚的内容,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商鞅变法重农抑商的政策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9世纪40年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建立起来的民族工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其主要原因是

A.阿里对外进行扩张战争消耗了大量财富

B.埃及重新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

C.英国等欧洲列强的殖民势力涌入埃及

D.阿里加重了对埃及人民的掠夺和剥削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本题考查学生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19世纪40年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建立起来的民族工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其主要原因是英国等欧洲列强的殖民势力涌入埃及。所以选C。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欧洲的宗教改革实质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因此选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之处是

①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②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实行青苗法的目的,在于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盘剥,并使官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募役法的用意是要使原来轮充职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募役法和青苗法没有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选①②③组合,故排除ABC,选D。

     

欧洲中世纪曾经被称为笼罩着宗教灵光的“黑暗时代”。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会处于当时欧洲“万流归宗”的地位。这一时期天主教会势力扩张的措施或因素不包括

A.整顿教会拓展势力

B.与封建王权展开权力之争

C.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权衰弱

D.教权高于王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天主教的领袖是罗马的主教,后来称教皇,教皇在罗马建立了天主教会的最高权力机构,这有利于天主教会势力扩张,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天主教会为了扩张势力,还与封建王权展开权力之争,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这也是天主教会势力扩张的因素之一,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教权高于王权”属于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的表现,不是措施或因素,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均田制的推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均田制的实行推动着鲜卑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故选B选项。A、C选项是从政治文明发展来看;D选项是从文化方面来看。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帕帕迪是生活在古希腊梭伦改革时期的一个平民,他对梭伦的改革颇有微词。请你猜一下,其理由可能是梭伦改革

A.使平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B.给平民的经济政治利益太少

C.不在雅典推行僭主政治制度

D.没有实现广大平民任何要求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B

经过梭伦改革,广大平民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权利,同时也摆脱了债务奴隶制的威胁。但梭伦改革没有满足广大下层平民重新分配土地以及广泛参政议政的愿望,故B项正确。梭伦改革一定程度上也给平民带来了好处,排除A;僭主政治指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僭主)建立的独裁统治,这种政治是平民反对的,排除C;D项说法过于绝对。

     

北魏初步结束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统一黄河流域是在

A.386年

B.398年

C.439年

D.471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439年灭北凉,使北方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于统一,统一黄河流域,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魏书·食货志》中记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流通,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焉”。对这则材料表述最准确的是

A.北魏政府一直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北方商业萎缩,北魏一度有所复苏

C.北方经济逐渐赶上南方

D.北魏开始流行货币地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B

题中材料的大意是北魏建立后直到孝文帝太和年间,北魏钱币和货物流通不畅,孝文帝下诏令全国使用货币交易。孝文帝的这一措施使北魏商业得以恢,所以本题选B。AC项题干没有体现;题干涉及的是商品经济,与地租无关,况且明清时期开始流行货币地租,排除D。

点睛:最佳型选择题(程度型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题肢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突出”、“根本”、“主导”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棱伦改革之前,雅典的“山地派”

①都是债务奴隶;

②大都居住在山区;

③不能享受公民权;

④主张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分为平原派、海岸派和山地派,分别代表表旧贵族、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阶层。其中山地派大多居住在山区,他们享有公民权,主张彻底的社会变革,故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

     

现代共和巨擘麦迪逊说:“在民主政体下,人民会集合在一起,亲自管理政府;在共和政体下,他们通过代表和代理人组织和管理政府。所以,民主政体将限于一个小小的地区,共和政体能扩展到一个大的地区。”以下各项中,不符合“共和”理念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

B.古代雅典的民主制

C.法国的民主共和制

D.代议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B

从材料“在民主政体下,人民会集合在一起,亲自管理政府”的信息可以分析出,共和政体实际上是一种间接民主。现代民主大部分都是这种形式,但古希腊民主是直接民主,不符合“共和”理念。ACD三项都是间接民主,故答案选B。

点睛:本题要理解“共和”这一概念。“共和”也称共和制,泛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制度,与君主制相对,事实上是一种间接民主。

     

按照财产等级制度,雅典第四等级可以参加或是担任官员的是

①公民大会

②“四百人会议”

③陪审员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后,第四等级可以参加的机构有公民大会和陪审员,①③符合题意;四百人会议,第四等级不能参加,不正确;排除ABC。故选D。

     

《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材料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农民在井田上劳动时有所藏匿;而在自己的土地劳动时则积极性比较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体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故D项正确,C项错;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点睛:解题的关键就是明白“公作”“分地”是什么意思,就可以得出答案。公作是商周时期的集体耕种,是贵族驱使奴隶为他们耕种土地,当时的奴隶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生命也没有保障,干起活来当然没有积极性,消极怠工。到了春秋战国时,有些开明的奴隶主贵族改变了原来的剥削方式,将土地分成小块的租给劳动者耕种,劳动者只要交够了地租,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了,这就是所谓的封建生产关系,就是所谓的“分地”,也就是后来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改革总是在各种力量的对抗下艰难前行。下面不是孝文帝改革有利的一项是

A.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稳定

B.实行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D.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过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B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使社会环境较为稳定,有利于改革,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宗主督护制的宗主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这不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孝文帝改革得到了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统治者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也有利于改革推进,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要注意两点:一是题干的逆向选择的限定语,要求反向思维进行选择判断;二是理解宗主督护制的含义和特点,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宗主实际上是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因此不属于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

     

16世纪初,征服埃及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希腊

D.奥斯曼帝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在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埃及,使埃及成为了一个行省,D项正确。19世纪英国侵略埃及,排除A。1798年拿破仑·波拿巴入侵埃及,排除B。近代史上希腊没有入侵埃及,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

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

②平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③平城经常受到北方强敌柔然的骚扰

④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A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因此迁都洛阳,正确;平城的位置偏北,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因此迁都洛阳,正确;平城经常受到北方强敌柔然的骚扰,因此迁都洛阳,正确;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迁都洛阳有利于巩固统治,故正确;故选A。

     

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系

B.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C.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

D.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核心思想: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即“因信称义”。因此选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政治改革·宗教改革

     

恩格斯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下列改革中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梭伦改革

④俄国农奴制改革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王安石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均不涉及到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遭到排斥、氏族制度失败的问题等,商鞅变法涉及到有产阶级即地主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梭伦改革涉及到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遭到排斥、氏族制度失败的问题,所以综上所述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反对

B.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

C.政令不通达,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新法

D.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变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A

试题分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四个备选项都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相比较而言,A项应是最主要最全面的原因。D是直接原因。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度的思想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A

试题分析:王安石此举主要是针对科举考试下人才的选拔与实际能力严重不符,即看到了科举考试的弊端,故此题应选A项。B项没反映;C、D与史实不符。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