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卷解析版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该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O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解析:道家学派主张消极避世、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不符合材料中思想的特点,故A项错误;儒家注重实用、主张积极入世,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根据材料信息“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实用性”“道德体系”“礼仪”“社会责任”等词可知符合儒家的特点,故B项正确;墨家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材料的思想的特点不符合,故C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用严刑酷法来统治人民,与材料中强调道德不符,故D项错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儒家思想准确把握。

     

汉代桑弘羊首推平准政策:“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万物不得腾跃,故抑天下之物。”下列改革措施中借鉴了此理论的是

A.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改革 

B.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令”

C.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 

D.清初政府采取的“抑兼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T1古代历史改革家·王安石变法

C

解析:桑弘羊平准法内容是“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故抑天下之物”,意思是由政府出面收售物资,市场物价低时买进,贵时卖出,以达到平抑物价的作用。汉武帝“盐铁官营”改革内容是把盐铁钱收归官营,不允许民间私营,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平准法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令”是把政府掌握的大量无主荒地按人丁分给百姓,百姓向政府承担一定的租庸调,既能安定社会,又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平准法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王安石借鉴了桑弘羊的办法,实行了“市易法”,也是由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收购市场物资,物价低时买进,贵时卖出,以平抑物价,故C项正确;清初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办法主要是摊丁入亩,将丁银摊入田赋,废除了人头税,只按田亩的多少收税,和平准法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经济政策把握。

     

下面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两幅地图。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有

图一                                           图二

①图一和图二所示地方行政制度的根本目的相同

②图一和图二所示地方行政制度实施的结果相同

③图一所示地方行政机构的主要职能是监察地方

④图二所示地方行政机构的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D

解析:图一反映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图二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故①正确;郡国并行制的结果是随诸侯国实力增长,出现了“七国之乱”,威胁到中央的统治,行省制度实施的结果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统一,二者的结果不同,故②错误;郡国并非监察机构,而是地方的行政机构,故③错误;行省的长官由中央任命,称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地方制度准确把握。

     

诞生于唐末五代的出书与卖书二合一的书坊,北宋至明清书坊更加盛行,在大街小巷的书坊里,图书丰富多彩,都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这反映了

A.封建文人有自由发挥之地           

B.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

C.科举考试促进文化的繁荣           

D.封建政府扶植文化产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

Q1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

B

解析:材料反映了书坊的繁荣。“封建文人有自由发挥之地”在材料上并没有反映,故A项错误;书坊的盛行反映了商业的繁荣,同时材料还提到了北宋至明清书坊图书很多,“都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兴起,故B项正确;书坊的书籍中包括各种用途书籍,科考复习“指南”只占了一部分,可见科举考试不是促进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到封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植,故D项错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市民文化准确把握。

     

下表历史分析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王建(唐)

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

B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C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新建速度和规模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

遵义会议上,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实现了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的转变

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共的十年对峙

C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十年对峙·遵义会议

D

解析:从“草市迎江货”可知江上运来的货物到草市进行销售,说明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嗣后各式公文……不得提书‘夷’字”,“夷”字是对外国人的贬低,显示了中国人看待外国人的不平等立场和“天朝上国”观念,不提“夷”字说明“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此后洋务运动实践了这一思想,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的呼声日益高涨,出现了投资民族工业的热潮,并推动了一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可见实业救国“兴起”不是在一战期间,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面临的问题,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处理党内问题,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遵义会议准确把握。

     

《危机中的变革》书中说:“中国近代历史巨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面对“基本分界线”理解正确的是

A.突破了封建范畴,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B.中华民族开始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开始向西方学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J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A

解析: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在甲午战争前的运动只是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而甲午战争后的运动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它是“中国近代历史巨变的基本分界线”,故A项正确;中华民族开始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始于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不是在甲午战争后,故C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资本主义准确把握。

     

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认为,中苏的合与分改变了冷战的走向。《全球通史》书中也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以后,……毛的继承者们发起了一场‘现代化’运动,……走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冷战世界。”这反映了

A.冷战是由中苏结盟而引发的

B.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取决于中苏两国

C.中美关系缓和促使冷战结束 

D.中国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F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中美关系正常化

A

解析:冷战是由于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引起的,故A项错误;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取决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并且与世界各国实力的此消彼长有关,并不仅仅取决于中苏两国,故B项错误;中美关系缓和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美联合抗苏并不能促使冷战结束,反而加剧了冷战的局势,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中苏合与分改变了冷战的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冷战世界”,两个事例都强调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中美关系正常化准确把握。

     

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规定

A.加速“左倾”错误的继续泛滥       

B.违背农村经济的客观实际

C.部分突破人民公社体制束缚         

D.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尝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K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A

解析:题干材料这一规定中提出让人民公社允许和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活跃农村市场,说明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绝对平均主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正,减少了“左”倾错误的泛滥,故A项错误;发展家庭副业,是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为改善农民生活而实施的正确措施,故B项错误;发展家庭副业显然已经打破了绝对平均主义,部分突破人民公社体制,故C项正确;生产责任制的尝试是从1978年时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的,与题干1962年不符,故D项错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左倾错误准确把握。

     

考古学家在希腊发现刻有雅典政治家铁米斯托克里名字的陶片190枚,根据字迹确定为14人刻写。可见“陶片放逐法”

A.体现了全体公民的意志             

B.实际上被少数人所控制

C.是打击民主政敌的手段             

D.臣民已上升为社会公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A3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B

解析:雅典的民主政治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不可能做到全体公民都参加,而题干也只是谈到“14人”,故A项错误;材料中陶片190枚,其实字迹只是14人的,说明在投票时14人控制了其他人的选票,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交代铁米斯托克里是否因为威胁到了民主政治而被流放,因此不可以得出陶片放逐法是打击“民主政敌”的手段,故C项错误;臣民上升为社会公民是在古希腊摆脱王政时代时实现的,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雅典民主政治准确把握。

     

某同学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准备了下列材料。其研究视角是

玉米                       烟草         可可             马铃薯

A.生态史观       

B.整体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社会史观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史观

I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D

解析:生态史观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材料中没有谈到人和环境的关系,故A项错误;整体史观也叫全球史观,站在全球的、整体的角度去看待历史,而不是站在某个地区或国家的角度看待历史,材料只谈到物种,没有从全球的角度去评价新航路的开辟,故B项错误;现代化史观是把人类历史看做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材料中没有提到社会转型,故C项错误;社会史观主张不研究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大事件,只关注民生小事,例如人们的吃穿住行等,玉米、烟草、可可、马铃薯等都属于人们吃用的日常物品,故D项正确。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殖民扩张准确把握。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         

B.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

C.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D.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I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

A

解析:从“1800—1850年半个世纪”可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棉纺织品的价格下降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是由于机械化生产提高了劳动效率和产量,交通运输业发展推动了产品的流通,结果导致价格下跌,故A项正确;劳动人民购买力提高是材料中的内容,不是原因,故B项错误;商品价格下跌主要是由机械化生产导致的,与劳动力资源没有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市场的扩大并不能导致价格的下跌,反而会导致价格上涨,故D项错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工业革命准确把握。

     

下图是马克思与罗斯福穿越时空的对话。其反映的核心观点是

马:小罗,你最近的忙碌让天国这里有点乱啊!

罗:噢,为啥?

马:因为你,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但亚当·斯密最近却不再表我这

串门了。

罗:哈哈,承蒙夸奖。

马:你先别高兴,看了你的改革,起先我到真动心过,后来就开始忧心了,最后还有些灰心起来……

A.认为罗斯福的某些改革措施是建立社会主义

B.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模式与自由主义经济相冲突

C.罗斯福的改革措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致性

D.罗斯福改革实质上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M1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

D

解析:罗斯福改革措施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故A项错误;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模式与自由主义经济在根本上并不冲突,新政是为了在国家干预经济手段之下尽量保持资本主义自由政策,并且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故B项错误;罗斯福改革措施是尽量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行公有制,二者并没有一致性,故C项错误;罗斯福改革实际上是保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变的基础上加强国家的干预,所以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故D项正确。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罗斯福新政准确把握。

     

交通是现代社会的血脉,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各国铁路建设各不相同。1875年德国铁路里程是27960公里,1890午美国铁路里程是26900公里,同年的英国是32000公里,1894年中国铁路里程却只有483公里。——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外铁路建设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10分)

材抖二、

年份

1894

1911

1927

1937

1945

1978

2006

中国铁路里程(千米)

483

9800

11900

15500

24000

48600

770838

注:表中数据摘编自《浅谈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结题报告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4分)

材料三

古代四川茶马古道路线图和商队                    古代四川(三峡)水运航船与纤夫

成昆铁路线上的火车(高铁)   四川境内长江客轮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飞机

(3)据材料,从交通方式、动力、工具等方面概括四川交通的变迁。(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其变化的原因。(6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

参考答案:

(1)原因:中国社会制度和经济落后;观念保守;科技落后;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控制。(任答三点,6分)西方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发达;制度先进。(任答两点,4分)

(2)信息:近代以来,中国铁路建设持续发展;近代铁路的发展与列强侵略关系密切;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铁路建设获得一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高速发展。(任答两点,4分)

(3)变迁:①方式:由水陆运输发展到水陆空运输;

②动力:由畜力、水力和人力发展到机械力、电力;

③工具:由马驮、木船发展到火车、轮船、飞机;范围:从国内扩大到国际。(任答三点,6分)

原因:政府的重视;实行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思想观念的变化。(任答三点,6分)

(4)认识:交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交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言之有理即可,2分)

试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数据,“差异”是指中国铁路发展缓慢而西方铁路发展迅速。回答差异的原因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思路进行,并且应该从两方面回答: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和西方铁路发展迅速的原因。比如政治方面,中国是封建制度,十分落后,而欧洲很多国家已经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方面,中国是小农经济,贫困落后,而欧洲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方面,中国人观念保守,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而西方思想开放;文化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十分落后,而西方自然科学发展迅速;外交方面,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西方列强侵略和控制等。

2)归纳表格信息的方法,可以从整体和局部来收集信息,也可以从表现和原因方面来归纳信息。从整体看,中国铁路在不断发展,从各个阶段看,1894-1911年中国铁路里程达到九千多公里,原因是列强的侵略,因为其中中国自己控制的铁路不到7%,在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时对中国的铁路修筑权也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可见,中国铁路发展与列强侵略关系密切;1927-1945年中国铁路发展主要得益于国民政府的推动,可见,在国民政府的推动下中国铁路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945-1978年铁路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78-2006年铁路迅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

(3)第一小问变迁,要求从交通方式、动力、工具三个角度回答,回答“变迁”应该回答“从……到……”的变化过程,即要答出变化的前后状态。根据上下图片来寻找相关信息。交通方式主要是指交通类别的划分,其变迁从图片看,是从水陆交通发展到水陆空交通;动力的变化是从过去利用人力、畜力、水力到利用机械力和电力(高铁);工具是指具体用的器物,过去用马、木船到后来用火车、轮船、飞机等新交通工具。第二小问原因,即问现代交通发展的原因,可以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传统的答题思路去回答。例如政治上党和政府对发展交通事业的重视,经济上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思想上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文化上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上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因此交通运输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4)综合以上材料谈认识,首先要把材料内容进行归纳综合,再谈认识。三则材料都是围绕铁路的发展展开的,故认识也应当围绕铁路展开。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得出一个中心思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影响着铁路建设的发展;而铁路建设的发展又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围绕这一思想谈认识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史料有效信息的合理解读,并综合分析、归纳。

     

论证历史,探究历史,运用新史观解读历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现代以来,世界不断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技术革命、制度革新等,这一切使世界历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20世纪初至40年代之间制度革新的史实,指出世界“变大”的表现。(4分)概括近代以来促使世界“变大”的原因。(6分)

材料二

材料三、霍布斯鲍姆认为经历1914—1945年的“大灾难”时期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了一股重大的改革与重组之潮,而在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方面,同样也掀起了一个极为强大先进的发展。

(2)“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材料三中霍布斯鲍姆的观点是什么?(2分)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他的观点加以论证。(6分)

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

(3)1500年—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冲击,按照材料四的研究方法概括其主要表现。(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参考答案:

(1)表现:俄国十月革命,创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4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科技革命,交通、信息技术的进步;启蒙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想等各种思想文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世界一体化的兴起与发展。(任答三点,6分)

(2)观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了经济重组与经济全球化。(2分)

论证:通过关贸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贸易体系,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确立了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4分)战后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2分)

(3)表现:①经济: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冲击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传播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分)

②政治:发动侵略战争,瓦解了东方旧的统治秩序。(2分)

③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冲击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2分)

试题解析:

1)第一小问表现,注意审题干限定词“20世纪初至40年代之间”“制度革新”, 根据材料一“变大”的意思是使“世界历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这一时期的“制度革新”主要是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美国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制,从而促使世界历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技术革命、制度革新等,这一切使世界历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材料中提到导致世界“变大”的第一个原因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那么表现在近代有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扩展,表现在现代有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导致世界“变大”的第二个原因是技术革命、制度创新,表现在近现代有三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相互学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依据材料的提示回答相关史实即可。

2)第一小问观点,找出材料的关键词,并用简短的话语进行概括。“1914—1945年的‘大灾难’时期后”可概括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了一股重大的改革与重组之潮”可概括为“资本主义兴起改革与重组”,“而在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方面,同样也掀起了一个极为强大先进的发展”可概括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整个观点就是“战后资本主义兴起改革与重组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第二小问论证,用材料二的史实加以论证,第一步答出材料二中包含的史实,第二步进行论证和说明。材料中的史实有两类,一是“战后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起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是“建立关贸总协定”,答出史实给4分;然后用史实说明资本主义改革重组和经济全球化发展:战后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出现,推动了世界经济朝制度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

(3)材料四的研究方法是以近代化史观的角度去研究历史,要求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角度去分析近代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造成的冲击,涉及东方文明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近代化。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东方发生巨变,在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走向瓦解,并开始不断学习和模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形成;在思想文化上封建思想和旧观念逐步瓦解,资产阶级宣扬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新思想传播,人们思想逐渐开放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史料有效信息的合理解读,并综合分析、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