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统练语文试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笑靥(yàn)        奢靡(mí)       詈骂(lì)       蓊蓊郁郁(wěng)

B. 谥号(shì)       户牖(yǒu)     逡巡(qūn)      踌躇满志(chú)

C. 懵懂(méng)      怯弱(qiè)     敕造(chì)      含情脉脉(mò)

D. 跌宕(dàng)      忖度(cǔn)     袅娜(nà)       差强人意(ch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音考析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和修改。A笑靥(yè) C懵懂(měng)含情脉脉(mó) D袅娜(nuò)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但是多哥的大幅风景画,现在已经出现在我眼前了,色彩鲜艳,像老式铜板画一样没有景深,印刷得十分考究。

B.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C. 王府井人挤人,熙熙嚷嚷,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D. (林黛玉)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形考析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和修改。A铜板画) B青雾(轻) C熙熙嚷嚷攘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别以为这些神庙已经废弃,巴特港人惦记着每一处,只等着启用它们,到时候,这些荒凉的石头庙即刻会活过来。

B. 现代自然科学不只是研究单个的事物,还要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这就使自然科学发展成为严密的综合体系。

C. 我攀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D. 在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百年历史中,我们中国有多少民族英雄,志士仁人,毁家纾难,义无反顾,捍卫我们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成语、熟语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A,“启用:开始使用。正确。B,“不只:连词,不仅,不但。正确。D,“毁家纾难:不惜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缓减危难。正确。C,“登高自卑:要攀登高山就得从底下开始,比喻事情循序进行。望文生义。不合语境攀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的感觉。

点睛: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②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③要分清成语的感情色彩。④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⑤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成语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近些年来,不仅国内一些企业家开始投资民办教育,以此作为创业的新起点,而且国外教育机构也纷纷抢占我国教育市场。

B. 表现纪检干部事迹的话剧《瑞雪长歌》,除了加入少许艺术手段作为剧情衔接外,所有故事都取自真人真事、真实案例进行创作。

C. 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说,政府要逐步改善社会管理职能,破除二元结构,逐步取消农村户口,执行按照居住地登记户籍管理,这是户籍改革的大方向。

D.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先生的一生平淡为人、朴实为文,为后人景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B句式杂糅。可以说成“所有故事都取自真人真事、真实案例”,或者“所有故事都根据真人真事、真实案例进行创作”。C搭配不当“执行”和“管理”搭配不当,改为“执行按照居住地登记户籍的管理规定”。D搭配不当。后人景仰的是“先生”而不是“先生的一生”,应改为“先生一生平淡为人、朴实为文,为后人景仰。”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B. 缇骑按剑而前

C. 朝歌夜弦    D. 日与其徒上高山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B名词用作动词,“前”,名词作动词,“上前”。其他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A“貌”译为“表面上”。C“朝”译为“早晨”。D“日”译为每天”。

     

下列各句中的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幸生也何为

A.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B.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C.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D. 予羁縻不得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A

     

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 主辱,臣死有余僇

C. 独五人之皦皦    D. 佯狂不知所之者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常见文言实词的通假现象。A“缙”通“搢”。B“僇”通 “戮”。C“皦皦”通“皎皎”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吴之民方痛心焉          风雨兴焉

B. 予之生也幸              死生,昼夜事也

C. 归而求救国之策          去今之墓而葬焉

D.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在答题时把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A项,前一个作代词“他”后一个作兼词,于此”。B前一个作助词,表句中停顿;后一个作助词,表判断。D前一个作介词,”;;后一个作介词,”。C都作连词,都表承接

     

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所有四方的士人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

B. 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其所矣。——像我这样的人,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我的死地。

C.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但在君王和父母的面前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国   君和父母会怎样讲我呢!

D.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魏忠贤也犹豫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B,“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其所矣。”该句正确译文为“像我这样的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我的死地。

     

选出下列对有关常识和课文理解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出下文“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B. 《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诗集《指南录》作的第二篇序,全文真实地再现了自己的逃亡历程,表达了自己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爱国情感。

C.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林黛玉进贾府》“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中的“总角”代指青年时代。

D. 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家是指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其中欧·亨利的作品构思新颖,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具有“含泪的微笑”的创作风格。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常识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常见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C“总角”指儿童时代。

     

将下列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①单纯罗列史料,构不成历史

②只有在史料引导下发挥想象力,才能把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③历史研究不仅需要发掘史料,而且需要史学家通过史料发挥合理想象

④所谓合理想象,就是要尽可能避免不实之虚构

⑤这是一种悖论,又难以杜绝

⑥但是,只要想象就难以避免不实虚构出现

A. ④⑤⑥③②①    B. ③①②④⑥⑤

C. ⑤⑥②①④⑥    D. ①③④⑥⑤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由⑤句可知,其前面一定叙述了悖论的两个方面,排除A、C项。再从①③句的逻辑关系来看,③句中的“不仅……而且”表明此句应在①句之后,排除B所以D项语序正确。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意义认识的同与异。

选项/年龄段

18—25岁

26—40岁

对职业履历有帮助,尤其是体现在个人简历上

82%

69%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了某些技能

72%

23%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志愿服务让自身才干得以充分发挥

74%

65%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拓展了社会关系

35%

61%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同:大多数志愿者都认识到志愿服务对自身职业履历有帮助以及能提高自己的才干。

异:小年龄段志愿者侧重于从志愿服务中获得一些技能而大年龄段志愿者更多地倾向于在志愿服务中拓展社会关系。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对职业履历有帮助,尤其是体现在个人简历上”和“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志愿服务让自身才干得以充分发挥”这两方面,两者的认同度都占绝大多数,这可以看作是相同点。而在对“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了某些技能”和“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拓展了社会关系”这两个问题的认识上,双方存在明显分歧,可以根据这两点答题。

点睛:本题属于图文转换中的图表文字转换题。解答图表文字转换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2.重视数据变化。要重视图表中的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个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3.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表下的“注”等。4.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5.简要归纳概括。解答这类问题的共同点是归纳概括。解答前,要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归纳概括为一个结论。图表转换题解题的基本流程:图表(源信息)——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文字表达。6.注意题目中的特殊限制。如字数的限制,句式的限制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江南春

叶德成

①春迟迟,暖风拂面。草萋萋,万木葱茏。不知不觉,春天又一次来到人间。此时百花怒放,并蒂串连,把春风的多彩多姿展现得淋漓尽致,可算是“春天交响曲”。此情此景,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慷慨给予的春光和绚烂,收获一种时光沉淀下来的沉静与安详。

②春意渐浓,人流如潮,踏春而来,足音轻叩,行走在江南斑斓的春天里。杏花、桃花、樱花,层层叠上,多情姿媚,流香四溢,芳馨袭人。漫山遍野的花仙子楚楚动人、美艳多姿,株株花繁似锦,红的灿若蒸霞,绿的娇嫩含羞,像一首抒情的诗,像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蜜蜂乐了,蝴蝶乐了,游人乐了。“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不知是春风醉了江南,还是江南醉了春风。“赏花开自在,寻恋之芳踪”,眼中漾着淡淡花香。也不知我的脚步是否惊扰了千年繁华的“吴越春梦”。

③江南宝地、太湖之滨,江南地区矗立着一座座山水兼得、人文荟萃的城市。二十几年前大学毕业不久,年少不更事的我辞去优越的政府机关工作,从闽南只身踏上江南这块热土打拼,历经万难千险闯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创出了一番天地,现在回想起来感慨万千。如今我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更爱上了这里的江南风光。 

④蠡园是江南名城无锡的一个著名游览胜地,与范蠡、西施的故事有着很深的渊源。传说当年范蠡与西施就是隐居于此,因范蠡、西施泛舟湖上而得名的蠡湖,原名“五里湖”,是太湖东北岸的一个内湖。三面环水,远眺翠嶂连绵,近闻长浪拍岸;南堤春晓,桃红柳绿;枕水长廊,步移景换;假山耸翠,曲折盘旋;亭台楼阁,层波叠影。后人在蠡湖之滨又建造了蠡园,园以湖名,湖因园胜,曲岸枕水,秀丽明媚。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咏有佳句:“欲识蠡园趣,崖头问少年。”蠡园的假山就水而叠,因水而活,尽显山水交融之“假山真水”的无限情趣。  

⑤这里还有江南独秀的太湖鼋头渚,有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梅梁胜迹,有乾隆皇帝下江南钦命的“天下第二泉”,有江南名园“寄畅园”、惠山祠堂群、惠山古街、龙光塔等数不胜数的胜迹,堪称“露天历史博物馆”。古城墙下的花红柳绿,荡漾着盎然春意,成为春日里踏青的最好去处。

⑥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江南的太湖风光,融淡雅清秀与雄奇壮阔于一体,碧水辽阔,烟波浩渺,峰峦隐现,气象万千。独占鳌头的江南太湖风景鼋头渚,山清水秀,天然胜景。赵朴初赞道“鼋头渚景色胜天堂”,一代大师的瑰丽诗句,更使鼋头渚的风韵名扬境内海外。春风吹来,吹开了鼋头渚畔的万树樱花,长春桥两旁的百余株单瓣早樱,远望如雪花飞絮,近看浓淡相宜,花枝水影,相互映衬,美不胜收。从山下俯视,感觉那阵阵春风吹皱了湖水,吹绿了山野。在春日姹紫嫣红中,在苍翠绵延的山峰里,忽见樱花的粉红、雪白,铺天盖地缀满枝头,那种明快的青春气息和撼人的气氛,让人屏住呼吸,让人心潮涌动,让人过目难忘。

⑦醉在江南的旖旎风光之间,坐下来喝茶聊天让人醉意更浓。“太湖翠竹韵飘香,壶中清友自芬芳。”最美江南,春茶最好。江南茶品种很多,除了太湖翠竹还有洞庭碧螺春、无锡毫茶、西湖龙井、安吉白茶、黄山毛峰、君山银针等。“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太湖洞庭山所产的碧螺春集吴越山水的灵气和精华于一身,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这套茶艺共12道程序,碧螺春沉入水中后,杯中的热水溶解了茶里的营养物质,逐渐变为绿色,整个茶杯好像盛满了春天的气息。太湖毫茶外形纹紧而卷曲,肥壮翠绿,身披茸毫,香高持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明亮,茶汤晶莹隐翠,叶底嫩匀。冲泡后白毫显见,汤色碧绿澄清,别具风味。若以二泉水冲泡,相得益彰,则更得毫茶之真味。

⑧在这高速旋转的生活节奏中,不妨独坐春山,一壶茶、一卷诗,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细细感受一下春的诗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过激、不当真、不生气,调心安适,通透人生,处处美景也。

(选自《华夏散文》,有删改)

13. 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4. 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

15. 第四段讲述关于范蠡和西施的传说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16. 概括文章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3. 文章第①段描绘了一幅万木葱茏、百花怒放、多姿多彩的绚烂春景图,既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又为后文具体描写江南春天做了铺垫。

解析 赏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内容上:描绘了一幅“万木葱茏”“百花怒放,并蒂串连”“多彩多姿”的“绚烂”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情——喜爱。结构上:巧妙地引出下文对“江南春”的描写。

14. 运用拟人、排比、引用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蝴蝶、蜜蜂和游人共乐的场面以及江南春风的醉人和花开时节的繁华,增添了文句意蕴,丰富了文章内容。

解析 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哪些,具有怎样的特点,能起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然后回到原文,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15. 15. 点明了蠡湖名字的由来,表明江南的春天自古以来就美丽迷人,所以他们才会隐居于此;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江南春天神奇迷人的色彩,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春天的热爱之情。

解析 作答本题,可以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入手。内容上——一是点明了蠡湖名字的由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美丽;二是丰富了文章内容。情感上——借范蠡和西施对江南春天的喜爱,表达了自己对江南春天的喜爱。

16. 主旨:珍爱春天,热爱生活。

看法:①春光难觅,值得珍惜。我们应该珍爱春天,热爱生活。②自然的春天易逝,生命的春光应该永驻奋斗者的年华中。③生活中,不要汲汲于功名利禄,要学会偶尔,停下自己匆忙的脚步,去体味自然和人生的春天的美好纯净,去顿悟生命的可贵,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种勇敢,也是一种境界。

解析 主旨:“珍爱春天”——全文均在透露这一信息,“珍爱生活”——由文章最后一段可以看出。看法:应该包括三点,一是热爱自然界的春天,二是热爱生命的春天,三是热爱生活,懂得体味生活。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重要段落的作用。赏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内容上:第①段抓住“暖风拂面”,“草萋萋”,“万木葱茏”“百花怒放”,“并蒂串连”等自然景象,描绘了一幅 “多彩多姿”的“绚烂”春景图,作者的内心感受是收获一种时光沉淀下来的沉静与安详”,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感情这是内容上的作用。下文描写“江南春”的景象,其结构上的作用是巧妙地引出下文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哪些,具有怎样的特点,能起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然后回到原文,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蜜蜂乐了,蝴蝶乐了”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蜜蜂乐了,蝴蝶乐了,游人乐了”运用排比修辞手法“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运用引用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蝴蝶、蜜蜂和游人共乐的场面赞美了江南春风的醉人和花开时节的繁华景象,丰富了文章内容。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段落的作用。这道题考的是简要分析第四段讲述关于范蠡和西施的传说的用意作答用意题可以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入手。传说当年范蠡与西施就是隐居于此,因范蠡、西施泛舟湖上而得名的蠡湖”,这在内容上是点明了蠡湖名字的由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美丽;二是丰富了文章内容。“三面环水,远眺翠嶂连绵,近闻长浪拍岸;南堤春晓,桃红柳绿;枕水长廊,步移景换;假山耸翠,曲折盘旋;亭台楼阁,层波叠影。……湖因园胜,曲岸枕水,秀丽明媚。……蠡园的假山就水而叠,因水而活,尽显山水交融之‘假山真水’的无限情趣。”情感上:借范蠡和西施对江南春天的喜爱,表达了自己对江南春天的喜爱。该传说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江南春天神奇迷人的色彩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主旨。这道题考的是概括文章主旨并要求联系现实谈谈看法。阅读全文,本文描写了“江南春”的美景文均在透露出“珍爱春天”这一信息,由文章第节“在这高速旋转的生活节奏中,不妨独坐春山,一壶茶、一卷诗,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细细感受一下春的诗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过激、不当真、不生气,调心安适,通透人生,处处美景也。可以看出“珍爱生活”的主题。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应该包括三点,一是热爱自然界的春天,二是热爱生命的春天,三是热爱生活,懂得体味生活。

点睛提炼主旨一般可分为两个步骤:(一)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大意。(二)提炼和概括主旨。二、提炼文章主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注意不同文体的特点。把握记叙文的主旨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或事件的发展、景与情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概括说明文的主旨应抓住那些最能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本质内容;议论文在概括主旨时要紧扣最能表现作者见解和主张的文字。(二)仔细研读全文和寻找关键语句。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通过材料取舍、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来表现的。它统摄全篇,渗透在全文材料中,又往往体现在某些关键语句中。因此,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离不开在熟悉全文内容、剖析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寻找最具表现力的关键语句。(三)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状况。文章是社会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产物。任何作品都难免留有时代的烙印,渗透着作者的主观认识。因此,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思想状况,也是概括文章中心的重要途径。(四)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高把握文章主旨的准确性“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把同一题材不同主旨或主旨相近而题材、文体、手法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或不同点,探究其原因,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和提炼文章的主旨。提炼文章的主旨,是整体阅读能力的一种体现,需要在语文学习的长期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乙)天启六年丙寅。苏杭织造太监李实欲得忠贤欢,乃借织造事以欺君蔑旨,参诬诸臣。锦衣卫掌堂田尔耕遣旗官张应龙,文之炳等六十余人分拿公等,十五至苏州。吴县令陈子瑞,公所拔士也,夜半扣户见,扶床而恸。公曰:“吾固知诏使必至,毋效楚囚①对泣。”乃悉召故人与诀别,而夫人吴氏号泣昏迷,绝而复苏者再。诸子环地而哭,声彻街市,公不顾,神色自若。

甫出门,百姓号冤聚送者已数百人。公囚服小帽诣军门,士民聚益众。巡抚毛一鹭,浙人也。檄有司数易置公,毋使聚益众。一日四五遣,然远近闻风相继至愈多。皆言:“吏部清忠亮节,何罪?而朝廷逮之极?”守至昏夜犹不散,旦则复聚。自十五日至十八日,盖通国皇皇也。开读之日,郡中士民送者数万。相聚谋乞两台②,恳其疏救,于是皆执香迎顺昌于县署,号声振天,县官马不得行。日午至西察院,诸生五百余人,公服立门外。顷,巡抚毛一鹭巡按徐吉得旨至。百姓执香伏地,号呼之声如奔雷泻川,轰轰不辨一语。一鹭流汗被面,惴惴不敢出一语。旗尉文之炳等妄自尊大,不察民情,持械击百姓,且厉声问:“东厂严旨逮官,乃容鼠辈置喙?”百姓颜佩韦等闻之,还问曰:“尔言东厂逮官,则此旨出魏监耶?”诸旗虎面豹声,曰:“速剜若舌,皆出东厂,将如何?”佩韦等不胜愤,振臂大呼曰:“吾辈谓天子诏耳,东厂何得逮官?”首击之炳,百姓从者千计,以伞柄击之炳,诸生皆惊避,毛一鹭恐怖失色,急请兵自卫,与徐吉散去。兵备张孝,太守寇慎,陕西人,甚得民心,再三晓谕。至夜分,百姓始渐散。从尉李国柱死,余或匿斗拱③间,或升屋走,因得全。

(节选自《明季北略》卷二《周顺昌被逮》)

注:①楚囚:指囚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曰‘南冠而挚者谁也?’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世遂以南冠、楚囚作为囚犯的代称。②两台:指巡按毛一鹭巡按徐吉③斗拱:建筑名词,这里指房梁上。

1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抶而仆之                    抶:鞭打,笞打

B. 按诛五人                    按:追究,查办

C. 檄有司数易置公              檄:传令,命令

D. 轰轰不辨一语                辨:通“辩”,辩论

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悉召故人与诀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 而朝廷逮之极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C. 则此旨出魏监耶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D. 以伞柄击之炳                以旌其所为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乙都叙述苏州市民抗暴斗争的经过,但各有侧重:甲主要记述苏州市民抗暴的经过,中心人物是五人,并具体记录了五人的姓名。乙第一段主要记述“周顺昌之被逮”,中心人物是周顺昌。

B. 甲围绕“声义”略叙事情经过,目的是为下文议论作铺垫; 乙着重于叙事,客观地记述了从三月十五日到十八日市民暴动的全过程,极有史料价值。

C. 甲文中“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与乙文中“于是皆执香迎顺昌于县署,号声振天”都写出了“吾社”士人对周公的敬仰。

D. 甲文是从侧面写出周公在苏州市民中享有极高威望,乙文则是正侧面结合,尤其突出了周公明知将被逮仍从容镇定的细节。

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2)甫出门,百姓号冤聚送者已数百人。公囚服小帽诣军门,士民聚益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17. D 18. C 19. C

20. (1)当时以大中丞身份巡抚苏州一带的是魏忠贤的党羽毛一鹭,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采分点:抚、私人、逮)

(2)(周公)刚刚出门,为他喊冤送行的老百姓已经有几百人。周顺昌穿着囚服、戴着小帽到达军门,聚集的读书人和百姓越来越多。(采分点:甫、百姓号冤聚送者、囚服小帽、诣)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实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实词含义的方法。D“辨”,辨别,区分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把握语境,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根据上下文查对正误,还要根据自己的积累判断这个词的意义,所以学生平时多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很有必要。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A项,前一个作连词,于是;后一个作副词,竟然。B前一个作代词,“他”后一个作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前一个作介词“用、拿”后一个作连词“用来”。C项,均为连词,“就,那么”。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C乙文中“于是皆执香迎顺昌于县署,号声振天”的主语是“郡中士民”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担任巡抚”;“私人”:“党羽”;逮”:“被逮捕”第二句关键点:“甫”:“刚刚”;百姓号冤聚送者”:“为他喊冤送行的老百姓”;“囚服小帽”:“穿着囚服、戴着小帽”;“诣”:“到,到达”。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参考译文:

(甲)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丙寅年农历三月十五。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榜样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缇骑按着剑柄上前,问:“(在)为谁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当时以大中丞职衔担任苏州一带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毛一鹭,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这位大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乙)天启六年三月,苏杭织造太监李实想要得到魏忠贤的欢心,于是就借织造的事情欺骗国君蔑视圣旨,诬告各个大臣。锦衣卫掌堂田尔耕派遣旗官张应龙、文之炳等六十多人分别捉拿周顺昌等,十五日到达苏州。吴县的县令陈子瑞,是周顺昌提拔的,他半夜敲门求见,扶着周顺昌的床大哭。周顺昌说:“我本来知道持诏书的使者会来,不要像囚徒的样子哭泣。”于是召集全部老朋友和他们告别。而他的夫人吴氏哭得昏了过去,气绝之后再醒来,有好几次。他的几个儿子坐在地上哭泣,声音响彻街市。周顺昌一点也不顾,神色和原来一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当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21.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______(修辞)的手法,赞扬了友人______的品格。

22. 你认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21. (1). 比喻和对偶(写出一个即可) (2). 淡泊坚贞

22. ①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虽然“惆怅孤帆连夜发,送别友人不免感伤,但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人都是漂泊的过客,无需计较眼前聚散,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旷达的情怀。

②失意伤怅,意在感伤自身。“惆怅孤帆连夜发”中“惆怅”二字为送别友人奠定感伤基调,虽然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过客,无需计较眼前聚散,自当随遇而安,但在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他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③以上两种兼而有之,分析成理即可。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修辞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再判定修辞手法以及作者对友人的态度。“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该句字面上是说,只有古井才能够真正的无波也只有秋天才是最有气节的。这里苏轼借古井枯竭不起波澜比喻人心寂然不动。用“竹节比喻人之坚贞的节操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再体会其间的思想情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的大意是说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所以人不应为过往伤怀,而应豁达处事,不要徒增自己的烦恼,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结合“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也可理解此时诗人也有一种失意惆怅的情怀,心境复杂。

点睛: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三是注释暗示信息。如本题注释中有关友人被贬是理解诗人情感的重要提示点,还要关注诗中的“情语”:“惆怅”二字。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

(2)_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_________,春光融融;________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6)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7)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______, _______,亦曷故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10)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_________,则尽其天年,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 (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 日削月割 (3). (2)骐骥一跃, (4). 驽马十驾 (5). (3)歌台暖响, (6). 舞殿冷袖 (7). (4) 位卑则足羞, (8). 官盛则近谀 (9). (5) 寄蜉蝣于天地, (10). 渺沧海之一粟 (11). (6) 纵一苇之所如, (12). 凌万顷之茫然 (13). (7) 乱石穿空, (14). 惊涛拍岸 (15). (8) 金戈铁马, (16). 气吞万里如虎 (17). (9)激昂大义, (18). 蹈死不顾 (19). (10)以老于户牖之下, (20). 人皆得以隶使之

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劫”“”“骐骥”“”“”“”“”“”“”“蜉蝣”“渺”沧海”“”“”“”“”“”“”“”“激昂”“”“”“”“隶”使等字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

——马丁·路德·金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

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   ——海德格尔

雄辩是银,沉默是金。            ——托马斯·卡莱尔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明确观点,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沉默是金

“沉默是金",很朴素的一句话,却蕴涵着极端耐人寻味的真理,就像"难得糊涂”。

首先,沉默并不等于无言,它是一种积蓄。蕴量以待蓄发的过程。就如同拉弓蓄力,为的是箭发时能铮铮有力,直冲云霄,战国时,楚庄王继位三年,没有发布一条法令。左司马问他:"一只大糊涂"鸟落在山丘上,三年来不飞不叫,沉默无声,为何!"楚庄王答曰:"三年不展翅,是要使翅膀长大;沉默无声,是要观察。思考与准备。虽不飞,飞必冲天;虽不鸣,一鸣惊人!"果然,第二年,楚庄王听政,发布了九条法令废除了十项措施。处死了五个贪官,选拔了六个进士,于是国家昌盛,天下归服。楚庄王不做没有把握的是,不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所以能成就大业。这正是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大地的沉默孕育了金秋的收获;雄鹰的沉默蕴的冲击;冬日的沉默更是孕育出一片姹紫嫣红的春天。有古云:"君子厚积而薄发。"没有孜孜不倦的耕耘,哪有成功的喜悦,哪有胜利的欢呼。十年的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人们往往只看到博学的侃侃而谈,却忽视了他寒窗苦读的默默无闻;人们往往只赞扬潇洒自如的吐谈,却小看瞧了正在沉默中蕴量的思考。

其次,形式上的静止,并不代表思考的停涕。正相反深刻的思想,正是来源于那些看似沉默的思考过程。有的人喜欢夸夸其谈,将并不成熟的思想,过早地说出来。这样,对于他自己,失去了进一步思考。提高的机会,使原来可能很有价值的想法,随口溜走了,而对于听的人,由于说者滔滔不绝,很容易忽视了其谈话的重点及核心,随耳一听罢了。还有的人因为说话前缺少足够的思考和言语的组织,造成言不达意或逻辑不清,反而影响了感情的交流,真是欲速则不达!难怪有人要感叹:"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最好是看他写的文章,而不是和他交谈。"为什么?因为人们在写文章前会仔细推敲,然后才落于纸墨,所以清楚,流畅由此可见,思想需要语言的形成更需要经过冷静思考和反复推敲润色的过程。上帝创造人的时候,为什么给人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一个大脑和一个小脑,而却只给人一张嘴巴呢?那就是为了让人多看,多听,多想,而少说两句!不是吗?沉默的确是金。

沉默并不是叫人都不要说话,而是希望人们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说。让思考的火花在沉默中放出光彩,让语言的艺术在思考中得到升华!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新材料作文。由文字材料和写作要求两部分内容构成。所给的材料一共四则,均为中外名人对关键词“沉默”的看法,各位名人对“沉默”进行了自己独特的阐发,甚至已经给出了具体观点和写作角度,如“沉默是金”。考生可以立足现实时代,“沉默面对喧嚣或者面对不公不正之事打破沉默,参与其中由于这两个方面不是从同一个逻辑层面阐释“沉默”的,所以在同一篇文章中不能都涉及到“沉默是金”有道理,“沉默不是金”也有道理,写作时则必须具体分析,只能取其中之一具体分析“沉默”的背景意义、时代价值等不仅限定在现实时代角度“沉默”或“不沉默”的选择,凡是自己确定一个写作背景或范畴(如过往历史、传统文化、艺术、文明、现代政治、人性等等)对话题有具体的拓展和生发延展,说理合理,逻辑清晰。构思时应注重两方面的思考其一明确概念,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沉默”是单个词,构思时要准确把握话题的内涵和外延,做多方面的、纵深的联想思考、辨别分析。沉默”即沉而不言甚至默而不思,是某类人面对外界置身事外,不愿、不敢、不惯表态,这是其基本含义。构思时当然要拓展思维,纵深探究,如沉默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长久以来专制集权思想、愚民政策对民众心理的扭曲……);沉默的实质(心理的怯弱、面对喧闹的冷静坚守……);当代话语权爆炸与集体失声、隐身。“沉默是否等同于众口一词的麻木、冷漠如何打破或者捍卫沉默沉默有何正面的价值或者消极意义其二价值分析,理性支撑。选择好写作切入角度后,就应该从不同层面(是什么为什么会如何怎么做)深入探究观点的价值意义,而不是盲目堆砌来代替理性分析。论述类文章要有理性的分析

点睛: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本则材料中,可以抓住关键词“沉默”,结合所给的下料来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