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绿林与侠为同源所出,这个“源”就是战国时期以墨家为代表的武士集团。“士”是先秦时期一个极为活跃的社会群体。在春秋以前,知识为贵族垄断,“士”主要指那些从平民中分化出来的以作战为主、以耕田为辅的社会阶层。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学在官府的局面解体,使部分平民有了接受文化知识的可能。于是“士”出现了分化,一部分士人从习武转向习文,如孔子,这就是早期的“儒士”。另一些没有分化出去的武士仍然保持尚武传统和强悍性格,并不断汲取民间文化营养向前发展,这便是“侠士”的萌芽。从此以后,“儒”与“侠”便成为代表两种不同人格内涵的文化模式角逐在历史舞台上。双方都不满于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很不一样。儒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全力恢复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秩序和礼乐文化;墨家的目标则很模糊,他们提出的“兼爱”和“非攻”实际上只是一个具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国,于是他们便以行侠的方式去破坏现存秩序。在先秦时期,墨家与儒家的地位是平分秋色的,人们每以儒墨并称。但这两种学说在秦亡以后便处于截然不同的境地:儒被独尊为正统文化的代表,墨则被排挤而成为民间文化精神的根源。儒家的正统地位决定了它不仅为士人言行的准则,而且它的理论学说本身也被后人完善和补充着;墨家在被取缔后,其理论学说便基本湮灭,主要以精神渗透与积淀的形式对后代的绿林侠客产生观念和行为上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武士有人身的自由权,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阶层。他们以“舍生取义”的态度看待个人生命与重名好义的关系,随时准备为能证明其“义”的一切惊天动地的事业而献身,他们所追求的是存在于现实世界又具有超现实的高尚而纯洁的道德目标。这种精神是包括绿林好汉在内的后代侠士的重要内驱力之一。

秦统一以后,中国成为专制的一统帝国,它已经不允许那种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社会阶层的存在。所以,从这时开始,侠士使出现了分化:一是投向贵族,一是转向平民。随着分化的深入,侠的贵族化使它日益成为贵族生活方式的点缀,因而日益萎缩;而侠的平民化,特别是它与绿林的合流,使其找到了一种生存的土壤,因而愈加发展起来。

 

如果说汉唐间武侠贵族化的倾向要稍大于平民化倾向,那么到了宋代,武侠之风在上层社会几乎已经没有市场,而被挤向了民间,挤向了山林。这是因为,以兵变形式夺取最高权力的宋代统治者,鉴于五代十国频繁政变的教训,实行了崇文抑武的政策。再加上北宋中期以后的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使不少人铤而走险,亡命江湖。同时,城市经济的繁荣,造就了日益扩大的市民阶层,为绿林活动创造了社会基础;大量的江河湖泊和山脉森林则为义军和土匪提供了栖身和活动的场所。这些大大小小的林立山寨不仅蔓布四方,构成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网络,而且在各个网络中,绿林好汉的组织形态、各种仪式及绿林的观念意识等,也都将绿林文化推向了巅峰状态,并构成了中国正统文化外围的一个亚文化圈。

宋代以后绿林豪杰仍不乏其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李自成。推翻明王朝的事实,已经证明绿林事业的巨大能量。但入清以后,随着社会关系的各种变化,绿林活动又重新被统治者利用,各地设立的镖局和职业刺客的出现说明了这种情况。只是到了清代后期,随着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扣外族的入侵,绿林活动才大有东山再起之势,出现了白莲教、太平军、义和拳等声势浩大的活动。它与镖师、刺客的活动并存或转化,表明了绿林活动在后期的复杂化。

(节选自《绿林文化的渊源与演变》,有删改)

1.下列关于绿林文化演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时期“士”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成为儒士,另一部分则继续保持了尚武传统和强悍性格成为“侠士”的萌芽。

B.战国时期武士奉行“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追求高尚而纯洁的道德目标,这一精神成为后代绿林好汉的重要内驱力。

C.秦统一中国后,侠出现分化,侠的贵族化使其日益衰落,而平民化使其日益发展,这标志着绿林文化的正式形成。

D.清朝镖局与职业刺客的出现意味着绿林活动为统治者利用,它们和白莲教、镖师、刺客等活动的并存或转化,表明绿林活动复杂化。

2.下列对绿林文化在宋代民间得到发展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朝统治者采用崇文抑武的治国政策,武侠之风在上层社会几乎没有市场,绿林活动被迫纷纷转向民间。

B.不少平民亡命江湖壮大了绿林队伍,城市经济的繁荣扩大了市民阶层,为绿林活动发展创造了社会基础。

C.大量的江河湖泊和山脉森林,有利于义军和土匪的栖身和活动,客观上为绿林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

 

D.绿林活动蔓布四方构成了社会的特殊网络,绿林文化蓬勃发展,构成了中国正统文化外围的亚文化圈。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时期政治秩序和礼乐文化遭到破坏,部分平民有了接受知识的机会,这为“士”的习文与习武的分化创造了条件。

B.儒与侠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有所不同,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人格内涵的文化模式,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秦朝的灭亡使儒墨两种学说的地位从大致相当走向截然不同,墨家理论基本湮灭,只能以精神渗透和积淀形式来发挥影响力。

D.虽然历朝历代绿林活动的发展情况各有不同,但绿林活动一直对社会有一定影响,绿林事业有时甚至可能使江山改朝换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C

2.D

3.C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D因果倒置。

3.试题分析:儒墨两种学说地位的变化并不是秦王朝的灭亡导致的。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C项曲解文意。

     

文言文阅读(20分)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节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B.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C.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D.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羊、豕称为“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B.“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古人也以此来借指事物排列的次序和泛指各国诸侯。

C.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以行第称其侄韩老成。郎,是唐代口语,是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D.《礼记·曲礼下》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和庶人死曰卒。自言父亲之死曰失恃,自言母亲之死叫失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二岁时,司马朗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因身材高大健硕而被监考的人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司马朗从容应对,显示了不同一般的敏捷和机智。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认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而且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担任御史期间,遭遇天下大乱,不能西行,因此司马朗打算带领家人返回本县避祸,被董卓责问。

D.发生饥荒时,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众人,并且行使家长之责,严格管束宗族子弟,不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3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4分)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其独伶人也哉?(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4.B

5.D

6.C

7.(1)(3分)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慢”:轻慢,1分;“亲”:父母,1分;“谢”:道歉,1分)(2)况且燕国赵国处于秦国消灭其它国家几乎完尽的时候,可以说智谋力量孤单危急,战败灭亡,实在是不得已。(殆,几乎,1分;智力,智谋力量,1分;诚,实在,1分)(3)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伶人吗?(“忽微”,细微 事情,1分;“于”表示被动,1分;“其”,表示反诘,1分)

4.试题分析:“州郡”作后句的主语,不做前句的状语,“重加”修饰“刑戮”不要断开。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州郡”作后句的主语,不做前句的状语,“重加”修饰“刑戮”不要断开。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C司马朗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

7.试题分析:重点词语:“慢”“亲”“谢”“殆”“智力”“诚”“忽微”“于”“其”。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谨”“申”“不然”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1)中的判断句和(3)中的被动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地人。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岁时,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讯问他。司马朗说:“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

后来关东的军队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势险要的地方,他打算迁居到温地。司马朗对李邵说:“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地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离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只是躲避早上灭亡的时刻罢了。况且您是郡国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现在敌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骚乱,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乱,他们向内迁徙,有的还进行抢劫。

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这样辜负我!”司马朗于是就说:“您凭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灾难的机会,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这确实是您的虚心纳下,殚精竭虑的结果,(这样下去)将会出现兴旺以致大治的局面。您的威势和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勋和业绩因此显著,然而战争灾难一天天兴起,各州郡纷乱不安,郊野四境之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到处流浪逃窜,虽然四面的关口设卡制止,对逃亡的人加重刑罚惩治,但仍然不能禁绝止息,这就是我忧愁不安的原因。”

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乡里有姻亲,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几个月后,关东各州郡起兵,聚众几十万人,都集结在荥阳、河内一带。将领们不能统一行动,放纵士兵抢掠,被杀死的百姓近一半。过了很久,关东的兵散去,太祖和吕布在濮阳一带相互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人回到温地。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们,不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当时四十七岁。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木兰花

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 重头①歌韵响铮琮,入破②舞腰红乱旋。   

玉钩栏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注】①重头:一首词前后阕字句平仄完全相同者称作“重头”。②入破:乐曲中繁声,与“重头”一样为官弦家术语。

8.诗歌是如何描写当时宴会欢乐场景?请简要分析。(4分)

9.本词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8.(4分)从听觉和视觉两个不同角度。(2分)“响琤琮”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歌喉的清脆动听;“红乱旋”从视觉的角度,写出舞姿的袅娜迷离。(2分)(答出听觉和视觉两个不同角度,2分;结合诗句合理阐释,2分。语意相近即可)

9.(4分)表达了怀旧伤今、人生无常的思想感情。(2分)通过回忆和现实的对比,(1分)上片怀旧,回忆初见面时“玉真”留下的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下片伤今,表现自己酒醉黄昏的落寞,感叹故人凋零。始欢终哀,前后对比,表达出人生无常的慨叹。(1分)(准确指出思想情感内涵,2分;指出对比并恰当说明具体的对比内容3分。语意相近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1分)

(1)李白《将进酒》中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不平,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身而叹惋,并以此自况,这一典故涉及的句子是“                   ,                   ”。

(2)杜甫的《阁夜》中用“                   ,                   ”描写霜雪初霁的寒冬夜晚,以此表达时光飞逝,岁月逼人的感伤。

(3)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用大胆超奇的想象将读者带入神奇瑰丽的境界,表现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的句子是“                   ,                   ”。

(4)李煜《虞美人》的下阕以“                   ,                   ”承接上文,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意。

(5)王国维认为周邦彦《苏幕遮》中“             ,           ,         ”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2)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3)女娲炼石补

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试题分析:注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诗句。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身而叹惋”“霜雪初霁”“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物是人非”“荷之神理”,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谑”“娲”的写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李杠的勃拉姆斯

索波

认识李杠,是在冬天。

某日,我路过嫩江街,见一人蹬倒骑驴(人力车)快蹬不动了,他就是李杠。大冬天,别人穿羽绒服,缩脖走路,他穿一蓝色球衣,后背浸湿了;脸红,挂着汗,像刚出锅的熟食;屁股左拽右拽,车上的水泥装多了。

这样的人都要强。我合计,看你上坡怎么办?

不出意料,他拐入小区,门前的小坡有冰。车蹬不上去了,绷着,不进不退。我跑过去,搭把手,车过了。

他擦汗,说:“好人一生平安。”我说,别客气,以后少装点儿。他递过一张纸片,我叫李杠,杠头的杠,以后订水找我,10桶送1桶,随叫随到,于是我家改喝他的水。

前不久,他来送水。换下空桶后,磨磨蹭蹭不肯走。

“有事?”

“大哥,有个事求你。”

“说吧。”我补充:“大事办不了。”

“不是。”他伸手挡,“我不给你添麻烦。大哥,我问个事,你有匈牙利舞曲吗?”

我懵了,“你说什么?”

“匈牙利舞曲。”声小了,胆怯。

我还是惊讶,问:“你改行了?”

他真不好意思了,说:“大哥,你再说我坐不住啦。”

“行,咱俩正经说。谁的匈牙利舞曲?”

他回答:“勃拉姆斯。”

“行啊,你!”

他脑袋往下栽,扭捏了好一会儿才说话,蹬倒骑驴的人扭捏起来比一般人生动。下面是他讲的故事。

“大哥,它是这么回事。我吧,原来我不蹬倒骑驴了,送桶装水。一回送水,上永泰小区,七楼,房子也像你家似的。一般人家不让送水的进屋里。那家老爷们拎不动桶,让我把桶装到饮水机上。从门口走到饮水机也就十来步吧,我听到他家音响放一个曲子,特好听。我想多听一会儿,不行啊。人家把水票、空桶给你,就得走。出了门,舍不得,我觉得没听过这么好的曲子。到了楼下,要出门了,我想,不行,这是个机会,又上楼。敲开门,那人特惊讶,说:‘水票给你啦!’我说:‘给了。大哥,想再听听你家那个曲儿。’他说:‘什么?’要不是眼镜挡着,眼珠子都冒出来了。他说:‘你有病啊!’咣地把门关上了。”

“打这往后,我老合计这个曲儿。昨天,我送货走岐山路,四十中学对面,一个店正放这个曲儿呢,给我乐的,几步跑过去,问店里的人这是啥曲?那小伙挺好,他说:‘这是匈牙利舞曲,勃拉姆斯整的。’我说:‘老弟,你再给我放一遍行不?’他一甩袖子,说:‘你别搅我生意。’结果,我还让城管罚了十块钱,倒骑驴占道停放。也值!花十块钱能知道匈牙利舞曲啊……”

李杠的故事听起来有点荒唐。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过近乎荒唐的愿望,因为“荒唐”,愿望最终被放弃了。李杠却被它牵着鼻子,愚蠢地往前进发。我在CD中找到这首曲子,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索尔弟指挥,3分40秒。

放音——《匈牙利舞曲》。李杠抿紧嘴唇,眼望远方,换上了另一种表情,傻傻的。听罢,他环顾四周,无端地笑了,再哈哈大笑,似乎当上了皇帝。他伸出弯曲的食指,想评论,说:“这个,这个,勃拉姆斯……唉。”

我问:“勃拉姆斯咋的啦?”

李杠挺直腰身,挥动有力的手势,“他这个(手势),刚开始(手势),然后慢慢地(手势),再突然(手势),太牛了。”

“你说详细点儿”。

他仰面大笑,“你这是笑话我,我一个打零工的,还能详细说人家勃拉姆斯?可别扯了。大哥,你认识勃拉姆斯不?”

我用他的话说:“可别扯了,我认识勃拉姆斯还在这儿待着?勃拉姆斯死多少年了。”

“大哥,”李杠庄重地说,“其实你应该认识勃拉姆斯,你是有档次的人。”

“给勃拉姆斯扫地都合适。”我说。

“扫地?我给勃拉姆斯掏下水道都合适。”李杠又问我:“他是哪儿的?”

“你问勃拉姆斯是哪单位的?”我说,“勃拉姆斯是德国人,作曲家,钢琴家。他相中俄国皇亲一个女的,两人好,但最终没结成婚,因为沙皇不同意。”

“结什么婚?”李杠说,“租房子住呗。”

“外国人把婚礼看得神圣。沙皇不同意,教堂不能给他们主持婚礼,所以他们算不上夫妻。”

李杠若有所思,突然说:“大哥,我走了,谢谢你啊。”

有一天,我路过四十中学,恍惚听到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以为是李杠说的那个小文具店放的。一拐弯,见北陵大街路边的树下,一个人力车正播放这个曲子,车上摆着各种各样的音乐影视光盘。走街串巷卖盗版碟的小贩放《匈牙利舞曲》,太高雅也太离奇了。到跟前,见摊主坐马扎,闭眼靠在树上赏乐。猜一猜是谁?没错,是李杠。

李杠穿一件前卫的花衫,一脸的满足。

(摘自《意林》2011年15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一句“认识李杠,是在冬天”,简洁干脆,开门见山,既引出了小说的主人公李杠,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

B.“声小了,胆怯”“你再说我坐不住啦”“他脑袋往下栽,扭捏了好一会儿才说话”等描写,体现出李杠也觉得自己的爱好与自己的身份有些反差,不合常理。

C.面对李杠小小的请求,小店主的“你别搅我生意”、七楼那家老爷们的“眼珠子都冒出来了”“你有病啊”、城管的“罚了十块钱”,都体现出人性的冷漠。

D.小说结尾写李杠转行来卖盗版光碟,“穿一件前卫的花衬衫”,“闭眼靠在树上赏乐”,与开头李杠当送水工的勤劳朴实构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一个人灵魂的蜕变。

E.本文的语言质朴自然而又生动传神,人物对话多用小短句,口语化,个性化,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特点。

(2)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小说开头交代自己和李杠的相识经过有何作用。(4分)

(3)小说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生动,请以画线部分李杠听《匈牙利舞曲》的描写文字为例赏析小说是怎样描写李杠这一人物形象的。(6分)

(4)小说中,作者评论说:“李杠的故事听起来有点荒唐。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过近乎荒唐的愿望,因为‘荒唐’,愿望最终被放弃了。李杠却被它牵着鼻子,愚蠢地往前进发。”联系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看待李杠的荒唐的。(8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回答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交代并突出主人公的职业和身份地位。李杠就是一个社会底层的送水工,这与下文他喜欢勃拉姆斯的音乐构成鲜明对比。②交代与“我”的相识经过,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因为有旧交,所以在别处碰壁后,李杠才向“我”求助。③从一个侧面初步展现主人公的性格。大冬天穿单衣,拉那么多的水,累得脸红流汗,体现出他的勤劳能干;拉不上去使劲绷着,体现出他的执着要强;跟“我”道谢拉话,并主动给优惠,体现出他的热情朴实。

(3)①语言描写。“这个,这个,勃拉姆斯……唉。”“他这个(手势),刚开始(剥势),然后慢慢地(手势),再突然(手势).太牛了。”体现出他虽对音乐有直观的感悟、对勃拉姆斯很崇拜却拙于表达的急切。②动作捕写。“他伸出弯曲的食指,想评论”体现出他对音乐若有所悟;“李杠挺直腰身,挥动有力的手势”体现出他急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激动心情。③神态描写。“抿紧嘴唇,眼望远方”“傻傻的”,体现出他的沉醉;“无端地笑了,再哈哈大笑,似乎当上了皇帝”体现出他获得了极大的审美享受。(每点2分)

(4)①李杠的荒唐其实是身处卑微却依然保有对精神天空的仰望,对梦想的执著。身为平凡的送水工,为了追求喜爱高雅音乐的爱好而转行,这是一种顺性而为的洒脱,一种有梦就去追、喜欢就去干的单纯和坚守。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爱好,使他在平凡中多了一份不俗。(3分)②李杠的荒唐其实是对自身天性的尊重。从小说中的情节看,他虽然不太懂勃拉姆斯,但他能被吸引,对这样高雅的音乐有一种直觉的热爱,能与音乐产生共鸣,所以他的这种爱好是认真的,不是心血来潮的胡闹或赶时髦。(2分)③生活中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那样的梦想,但往往都在生活的压力下丧失,最初的梦想与我们渐行渐远,只剩下唏嘘与感叹,所以每一个像李杠一样为梦想而; 执 着追寻的灵魂都应该得到尊重。(3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此题是文章的开头,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3)试题分析:注意答出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具体指出哪些语句是这些描写,然后分析作用。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重要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当然有时也有小说常用的方法,比如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等,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4)试题分析:具体指出主人公的荒唐的表现,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文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小说中的探究题往往就文中的某个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答题时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不要信马由缰。注意观点明确,论证理由充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的文学生涯

陈忠实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我不能过那种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

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凡人与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相关链接

①昨日接受西安晚报记者采访时,陈忠实说,路遥小自己7年。1988年,路遥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1991年获茅盾文学奖。陈忠实说:“我开始对这个比我年轻好几岁的作家刮目相看。当他的作品获得文学最高奖项时,我再也坐不住了。我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无形压力。我下定决心要奋斗,要超越,于是才有了这部富有乡土气息的《白鹿原》。”(摘自2015.03.04“中国新闻网”)

②关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写过一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的小册子。“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源自作家海明威。陈忠实说:“这句话很准确,可以说把作家的个性化追求一语道破了。”(摘自2012.09.21《新华每日电讯》)

【注】《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品,1997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传主的父亲是一位纯粹的农民,所以传主认为父亲对他进行忠诚老实、本分勤俭等品质的教育是不具有权威力量的。

B.传主不能接受父亲劝他做一个种庄稼的农民,因为他认为农民的生活就是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就会虚度一生的年华。

C.传主曾经存有文学创作会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但通过阅读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改变了这样的观点,坚定了静下心来,扎实基础的决心。

D.传主认为,选择文学创作就是选择冒险,因为走这条路的人很少,同时还要承受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折磨和打击。

E.与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刘绍棠相比,传主认为自己无疑是一个凡人。每一次接到退稿信他都会感到矛盾与痛苦,他为自己不是一个天才而悲哀。

(2)传主自叙中重点回忆了初中时阅读赵树理作品的经历。赵树理的作品对传主的文学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分析。(4分)

(3)材料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传主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请简要分析。(6分)

(4)传主从一个高考落第回乡的农民,成长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选C给3分,选E给2分,选A给1分。

(2)①阅读赵树理的作品是作者接触文学的开端;②阅读赵树理的作品激活了传主的农村生活体验,为他

创作乡土题材小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③在赵树理作品的影响下,作者写下了平生第一篇小说,成为了他

文学创作的开端。(6分,每点2分)

(3)①对文学的浓厚的兴趣让传主有了更加广博的阅读,文学给予了他更加广阔的世界,让他对文学又有

了更深的热爱;②高二时就树立了搞文学创作的理想,落第回乡不甘于做一个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农

民,而选择了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的文学创作道路。③参

加工作后的两次选择更体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一是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而转入文化部门的选择,二

是在进入省作协之后,选择回到老家,读书、回嚼生活积蓄,写属于自己的小说。

(6分,每点2分)

(4)①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打击,他都毫不动摇。②深厚的生活积累,广泛的读书、

深入的思考,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③自我加压,超越自我的追求。当他看到比自己小7岁的路

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就下定决心超越自我,这是创作《白鹿原》并取得成功最直

接的原因。④对创作个性化的不懈追求;“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是他遵循的文学信条,也是他在《白鹿

原》创作中的追求。最成功的作品就是最具有个性的作品,这在《白鹿原》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8分,每点2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ABD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接触文学、创作乡土题材小说、写下了平生第一篇小说的角度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赵树理对作者的影响,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接触文学、创作乡土题材小说、写下了平生第一篇小说的角度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传主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对文学的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参加工作后的两次选择的角度进行概括。

(4)试题分析:注意从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厚的生活积累、自我加压、创作个性化的不懈追求等方面回答。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沽酒(gū)                  斫轮(zhuó)                  神妪(yù)                  斗斛之禄(gū)

B.舟楫(jǐ)                   星宿(xiù)                   罗衾(jīn)                  雕栏玉砌(qì)

C.潺潺(chán)                缣素(jiān)                  失怙(hù)                   盛以锦囊(chéng)

D.服丧(sāng)                仇雠(chóu)        蜩腹(tiáo)    呼儿将出(qiāng)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音考析

C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如此题中的宿、盛、丧、将,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如此题中的沽、斫、妪、斛、砌、衾、楫、缣、怙、蜩。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金樽                                 渔樵                                 寒霄                                 女娲炼石

B.巅覆                                 沾襟                                 谗言                                 钟鼓撰玉

C.褥暑                                 仓皇                                 殆尽                                 鸟雀呼晴

D.尚飨                                 畴昔                                 瘦蛟                                 黯然销魂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形考析

D

试题分析:A寒宵B颠覆 钟鼓馔玉C溽暑。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

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

读音、形旁辨形。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有一次,记者询问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数学,陈省身回答:别的都不会,只好做数学。与之          的是,另一记者采访著名画家黄永玉,问他当初为什么学画,他的回答也是:别的什么都不会,只好作画。两位大师          ,回答          。这难道只是偶然?只是出于谦虚?

A.相映成趣                                不谋而合                  如出一辙

 

B.无独有偶                                心照不宣                  伯仲难分

C.异曲同工                                同声相应                  众口一词

D.殊途同归                                心有灵犀                  异口同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成语、熟语

A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近义成语辨析的题目,首先明确近义成语的区别,然后分析句意找到所给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看哪个成语和它吻合,此题注意第①句中的“另一记者”,第②句中的,第③句中的“回答”。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二十年前满是农田的城乡结合部,到如今五方杂处的“宇宙中心”,五道口的发展历程浓缩了当今时代的巨大变迁。

B.“文化战争”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亨廷顿在1992年美国杂志《外交》上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一文。据说,这是该杂志引发争论最多的一篇文章。

C.《本草纲目》记载,将猕猴系在马厩中可以起到避免马生病的作用。《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就是“避马瘟”的谐音。

D.影片《美人鱼》不但表现了人类和人鱼之间一段单纯美好的爱情故事,同时也从“人鱼”这一特别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人类自己。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B

试题分析:A成分残缺,“二十年前”的前面加上“从”。C成分残缺,“就是‘弼马温’的谐音”前面加上“这”。D结构混乱,应在“重新”前加上“让人类”,并删除后面的“人类”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主要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D因暗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       ①       ,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的 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为了记忆方便,       ②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末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由于综合了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在普遍使用公元纪年的现代社会,       ③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①由于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关系密切②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诀③它仍能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写出一处给1分,写出两处给3分,写出三处给5分)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农业和气象”“二十四节气”“农业生产”在前后文都有相应的类似或语意相反的提示性的词语。

     

请描述下面的中国民间剪纸画,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描述:剪纸画由“福”“寿”两字和一头梅花鹿构成,画面是回头的鹿载着“福”,装着“寿”。寓

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生活幸福,健康长寿,俸禄丰厚。(4分,描述构图32分,寓意分析32分。

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注意主题图案中的“福”“寿”字和“鹿”的图案,再从其象征意义分析。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徽标的题目,分析徽标常见的题目是写出构图要素和分析寓意,构图要素要概括题干要求的徽标中索要的图案的内容,重点注意徽标中的一些抽象变形的图案,时间、地点、主题的汉语或英文的首字母的变形;分析寓意要结合徽标的名称分析,如此题注意主题图案中的“福”“寿”字和“鹿”的图案,再从其象征意义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6年上期开学初的两天,微信圈里到处转发随州二中校长在2016年第一次国旗下的讲话。一夜之间,随州二中因为校长的讲话火了。这位校长的讲话题目是《不读书、不吃苦,你有青春干嘛》。这位校长的讲话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读书,一个是吃苦。文章从前到后就是一个意思,高中几年要读书,要吃苦,尤其是后者。不读书,不吃苦,尤其是后者,就考不上清华北大,就不能像柳传志、俞敏洪、马云那样成功。下面是从讲话稿中摘录的几段:

这就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怕吃苦,苦一辈子,不怕苦,苦一阵子。

2015年热播了一部电视剧,叫《芈月传》, 芈月作为一个女人吃了多少的苦头,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才登上权力之巅,奠定秦国一统六合的基业!

而作为主演孙俪成为“荧屏霸主”何尝不是如此呢?

孙俪面对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除了《玉观音》后歇了三个月,十年来,我几乎再没有休息过一天,这比小时候练舞,比在部队里种地、赶猪、掏阴沟要累得多。”

她十年的付出,换来的身价暴涨,拍摄《玉观音》时,片酬为5000元一集,《甄嬛传》时30万一集,《芈月传》时片酬涨到了85万……

出道10年身价暴涨了170倍。

需要知道的是这十年孙俪没休息过一天。在完全可以拼“颜值”的时代,孙俪却在拼实力,拼吃苦精神。

人生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要么向孙俪那样吃苦十年,精彩五十年;要么安逸十年,吃苦五十年。

针对这位校长的讲话,你有什么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文体规范,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实力增添你的人生“颜值”

华裔女子陈茱莉因眼小受人讽刺而不后悔决定整容改变颜值,成为观众接受的主播;“丑星”黄渤经过一步一步努力,从小角色演到“金马影帝”,还能幽默应对各种场合。我以为,颜值可能让你暂时实现愿望,但实力才是增添你人生“颜值”的不竭动力。

“颜值”一词在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中位居第三,社会各界对颜值趋之若鹜的程度可窥一斑。就个人而言,追求英俊或靓丽的颜容是人之常情。自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靓女俊男的举动于情无可厚非。然而,颜值只是摆设的花瓶,一味靠颜值博取眼球、谋求上位,仅能为己博个好心情,对人求个好印象,于人生终究弊多于利。

古有东施羡慕西施颜值而“效颦”,结果丑上更丑;今有韩国把整容当成文化,以至于千人一面,谁也不记得自己是谁了。而真正让你的人生“一锤定音”,为你人生增添颜值的是实力!“丑星”黄渤,也许他因颜值不高而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但这是短暂的。他经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个小角色不断积攒实力,直至“金马影帝”。他用实力为自己人生辉煌增添了足够的“颜值”,其“各种场合的幽默应对”更是他极强交际能力的实力展现,当然令人“刮目相看”了!由此可见,与其如陈茱莉浪费时间外修颜值,不如象黄渤节约时光内修功力。毕竟,俗话说得好 “有实力才有魅力,实力决定一切!”

也许有人会说,著名节目主持人陈茱莉不就是通过整容增添颜值而上位主播的吗?诚然,她把颜值作为人生职场角逐事业成功的“敲门砖”,于理可以理解。但这因短暂需求而速升的颜值并不靠谱,也不可久存,终究要失势。拥有实力才是长久之策。试想,假如陈茱莉仅靠颜值上位,那么,若没有足够实力,她能在职位上苦撑多久?

综上观之,颜值固然重要,但实力较颜值更为重要。

反观当今社会,有些所谓高颜值的公众人物,外表光鲜,背地里吸毒、涉黄、虚假广告、不当言论等行为严重损毁“三观”。对这些所谓颜值,我们宁缺毋滥!我们宁可如黄渤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待时机成熟展现自我。现国家鼓励大众创业,我们应夯实根基,用实力实现人生价值!

放眼世界,西方国家打着“颜值极高”的民主自由幌子,结果是中东大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中国如同黄渤一步一个脚印,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时间韬光养晦、积攒实力,现已跻身世界第二经济体,人民当家作主,社会和谐。

如今,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建立“亚投行”、实行“一带一路”、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等一系列举动无不在彰显中国的软、硬实力。

实践证明,颜值可能让你短暂成功,但实力才是增添你人生“颜值”的永久动力!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1.关于时评。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指对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 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文章样式。它的特点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 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2.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