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①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本文有删改)

【注】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1. 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 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 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 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 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 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D. 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 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

C. 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 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 C 2. D 3. A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不正确,艺术文学是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非内容。“能以感情动人”是艺术的作用,而非目的。B“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有误,原文第一段说“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 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有误,原文第二段说““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可见对群体依然起作用。D无因果关系。所以选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可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仔细的辨识,找出细微差别,D项,“担负具体功能”不正确,礼乐分别构成秩序条理、和谐与团结力,可见其意义是抽象的。“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有误,原文中礼乐是社会的柱石,涉及的范围广,只有“人生里面的礼乐”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所以选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B项,“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夸大了其作用。C项,“没有“悲剧精神”有误,原文说“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并不等于没有。D项,原文结尾处并未对两者的艺术价值作对比。所以选A。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些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面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工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试想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个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 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C. 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D. 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5. 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4. D

5. ①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②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③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6. 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②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③现行奥数数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4.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A项“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不准确,缺少依据,文中只说“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并没有说“对数学不感兴趣”。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属于原因探究题。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来作答。主观角度是指传主自身的兴趣、特长、努力、兴趣等;客观角度是指他人的帮助和环境的影响。从本文来看,主观角度主要是吴文俊自身看待问题的角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客观角度主要是吴文俊遇到的良师对他的影响和帮助。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应找到答题的区域,“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这是答题区域的提示,文章倒数第三节的开头说“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 ,这说明答案就在这一节。可以根据吴文俊的话进行概括。

点睛:对于信息筛选题,考生应先从题干中找到筛选的依据,比如本题中,“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哪些心得”,前者提示筛选的区域,后者暗示答案的点数,同时“心得”说明应是吴文俊的感受,应找到直接写他感受的句子。然后依据题干中的信息到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文章倒数第三段的开头说“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可见本题的答案应在这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槐  花

阿来

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浓烈的花香。是槐花的香气。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花香又一次袭来。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墙外河边的槐树。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这个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

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除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儿媳妇住在一起。儿媳妇说汉语,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床低矮柔软。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儿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儿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吃完,儿媳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也没弄出点什么。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部上牙就掉了下来。儿媳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谢拉班对儿子说:“我受不了了。”

“为什么?”“你老婆是假的,牙齿。是你打掉的吗?”儿子摇头。儿媳妇问丈夫:“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父亲不会。”“慢慢学嘛。”说完,她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子进了另一间房子。谢拉班突然高声说:“我要回家!”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口。守夜人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洞里,门洞很小,刚好能放下一架床、一只火炉和他宽大的身子。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鲜柏枝,糖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然后就和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注的台球。有一次,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他又从车上取下一小袋麦面,说:“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吧。”谢拉班生火,烧水,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馍馍熟了。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现在。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家乡话的小家伙从车上下来时摹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老头,嗨!”

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谢拉班就从床上起来。那天他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扛到槐树下,采摘了许多芬芳洁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老人的警察儿子并不太喜欢“小家伙”,是因为“小家伙”横亘在他和父亲之间,造成了他们父子失和。

B. “小家伙”大大咧咧,身上稚气未脱,能够引起老人的认同,是因为他身上有老人年轻时候的影子。

C. 老人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来源于和儿媳妇语言上沟通的不顺畅和对儿媳妇某些行为的不认同。

D. “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一句用了拟人手法,渲染了谢拉班和小家伙相处时快乐的气氛。

E. 老人是一个藏族猎人,进入城市后极其不适应,除了城乡生活的反差外,还存在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上的冲突。

8. 概括并分析谢拉班这一人物形象。...

9. 作品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7. ED

8. 谢拉班是一个真实直率,对城市生活不适应,眷恋过去狩猎生活的孤独的藏族老猎人。谢拉班的真实直率体现在他对儿媳妇的做法和行为看不惯上。他离开儿子家,与对“小家伙”的情感反映他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眷恋过去的狩猎生活。

9. ①就情节角度来说,补充情节,使读者弄清谢拉班由家乡来儿子家,又成为车场守夜人的来龙去脉。②就人物塑造来说,对故乡生活与小家伙的交往的回忆等,不断丰富了主人公谢拉班的形象:他曾是有名的猎手,现在是孤独的守车人。③就凸显主旨来说,插叙与小家伙的交往、在儿子家的往事等,使小说的主旨越来越深刻,表现了城市与乡村生活的矛盾、不同民族文化的矛盾对老人心灵的深刻影响。④就艺术表现来说,现在和过去的不断穿插形成小说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⑤就读者阅读感受来说,文章有起伏,而且增加了信息量。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A项,“小家伙”未造成他们父子失和;B项,“老人年轻时候的影子”文章中没有体现;C项,“和儿媳妇语言上沟通的不顺畅和对儿媳妇某些行为的不认同。”这些只是老头孤独的表面原因。

8. 试题分析:该题要求概括并分析谢拉班这一人物形象,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比如谢拉班对儿媳妇老是带人来参观他的房间,借助自己在其家生活升官;敲掉自己的牙齿,换上整齐漂亮的假牙这行为的看法,坚决从儿子家搬出来,以及其对“小家伙”的情感等行为,所表明谢拉班真实直率,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眷恋过去的狩猎生活。

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谢拉班所作所为来分析其特点。

9.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作品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即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品插叙作用。是考查学生把握表达技巧能力。本文插叙了的内容,补充谢拉班从儿子家搬出的原因,使读者弄清谢拉班由家乡来儿子家,又成为车场守夜人的来龙去脉。文章插叙是谢拉班回忆故乡生活,以及自己与小家伙的交往,这些回忆丰富了主人公谢拉班的形象:他曾是有名的猎手,现在是孤独的守车人。插叙与小家伙的交往、在儿子家的往事等,使小说的主旨越来越深刻,表现了城市与乡村生活的矛盾、不同民族文化的矛盾对老人心灵的深刻影响。插叙使小说在现在和过去之间不断穿插,形成小说时空交错。并使文章有起伏,而且增加了信息量。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明玉珍,随州人。身长八尺余,目重瞳子。徐寿辉起,玉珍与里中父老团结千余人,屯青山。及寿辉称帝,使人招玉珍曰:“来则共富贵,不来举兵屠之。”玉珍引众降。时元右丞完者都募兵重庆,义兵元帅杨汉应募至,欲杀之而并其军,不克。汉走,遇玉珍,为言:“重庆无重兵,完者都与右丞哈麻秃不相能,若回船出不意袭之,可取而有也。”玉珍意未决,部将戴寿曰:“机不可失也。可分船为二,半贮粮归沔阳,半因汉兵攻重庆,不济则掠财物而还。”玉珍从其策,袭重庆,走完者,执哈麻秃献寿辉。寿辉授玉珍陇蜀行省右丞。

二十年,陈友谅弑徐寿辉自立。玉珍曰:“与友谅俱臣徐氏,顾悖逆如此。”命以兵塞瞿塘,绝不与通。立寿辉庙于城南隅,岁时致祀。自立为陇蜀王。玉珍之攻重庆也,道泸,部将刘泽民荐刘桢。玉珍往见,与语大悦,即日延至舟中,尊礼备至。次年,桢屏人说曰:“西蜀形胜地大王抚而有之休养伤残用贤治兵可以立不世业不于此时称大号以系人心一旦将士思乡土瓦解星散大王孰与建国乎”玉珍善之,乃谋于众,以二十二年春僭即皇帝位于重庆,国号夏,建元天统。效周制,设六卿。分蜀地为八道,更置府州县官名。玉珍素无远略,然性节俭,颇好学,折节下士。既即位,设国子监,教公卿子弟,设提举司教授,建社稷宗庙,求雅乐,开进士科,定赋税。蜀人悉便安之。皆刘桢为之谋也。明年,太祖遣都事遗玉珍书曰:“足下处西蜀,予处江左,盖与汉季孙、刘相类。近者王保保以铁骑劲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谋臣如攸、彧,猛将如辽、邰,予两人能高枕无忧乎。予与足下实唇齿邦,愿以孙刘相吞噬为鉴。”自后信使往返不绝。

二十六年春,玉珍病革,召寿等谕曰:“西蜀险固,若协力同心,左右嗣子,则可以自守。不然,后事非所知也。”遂卒。凡立五年,年三十六。

                   (节选自《明史·明玉珍传》有改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蜀形胜地/大王抚而有之/休养伤残/用贤治兵/可以立不世业/不于此时称大号以系人心/一旦将士思乡土/瓦解星散/大王孰与建国乎/

B. 西蜀形胜地大/王抚而有之/休养伤残/用贤治兵/可以立不世业不/于此时称大号以系人心/一旦将士思乡/土瓦解星散/大王孰与建国乎/

C. 西蜀形胜地/大王抚而有之/休养伤残/用贤治兵/可以立不世业/不于此时称大号以系人心/一旦将士思乡/土瓦解星散/大王孰与建国乎/

D. 西蜀形胜地大/王抚而有之/休养伤残/用贤治兵/可以立不世业不/于此时称大号以系人心/一旦将士思乡土/瓦解星散/大王孰与建国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僭,即僭越。超越自己的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礼仪行事。文中认为明玉珍称帝是超越本分的行为。

B. 道,古代行政区划名,比如唐代曾分全国为十五道;“路”也是行政区划名,如“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C. 足下,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如“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D. 江左,江东,长江下游以南地区。而“江表”则泛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如“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寿辉称帝后,对明玉珍威逼利诱,明玉珍便率众投降。不久就立下战功,被徐寿辉授予陇蜀行省右丞一职。

B. 明玉珍认为,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是大逆不道。此后设防阻隔陈友谅,不再和他交往,并且为徐寿辉建庙,每年祭祀。

C. 尽管明玉珍一向无深远谋略,但他节俭、谦逊好学,在刘桢的辅佐下,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把蜀地治理得很好。

D. 明玉珍病重弥留之际,召来戴寿等人要求他们齐心协力据险而守,只要控制住嗣子,就可以自我保全。...

13.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玉珍往见,与语大悦,即日延至舟中,尊礼备至。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3)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10. A 11. C 12. D

13. (1)明玉珍前去会见(刘桢),与(刘桢)交谈之后,十分高兴,当日就(将刘桢)迎接到船中,尊敬礼待十分周到。

(2)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令公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经两次升迁后为太史令。

(3)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恐惧得太过分了。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西蜀形胜地/大王抚而有之/休养伤残/用贤治兵/可以立不世业/不于此时称大号以系人心/一旦将士思乡土/瓦解星散/大王孰与建国乎”,这句话是说“西蜀地势优越,大王如果占据了它,休养伤残将士,起用贤人统率军队,便可以建立不世功业。而如果不在此时称帝来维系人心,一旦将士思念乡土,军队就会像瓦一样破碎,像星星一样离散,到那时大王靠什么去建立国家呢”;从句中来看,从前文来看,此时的“明玉珍”已自立为王,此时刘桢与他对话,称他为“大王”,排除BCD三项;“立”的宾语是“不世业”,故“业”与后面的“不”断开;“思”的对象是“乡土”,“瓦解”的对象应是“将士”。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举例错,例句中指范增,既不是战国人,也不是国君。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只要控制住嗣子”理解错,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西蜀险固,若协力同心,左右嗣子,则可以自守。不然,后事非所知也”,文中说的是“左右嗣子”,可见应是“辅佐嗣子”。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D项对应的内容,该选项源自文章最后一段,选项曲解文意,应是辅佐,而不是控制。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延”,邀请;“备至”,十分周到;“往见”“与语”省略句式;第二句中,“雅”,常常;“征”,征召;“拜”,授予;“再”,两次。第三句中, “同列”,职位相同;“宣”,扬言;“殊”,太,非常。

参考译文:

明玉珍,随州人。身长八尺多,眼睛为双瞳仁。徐寿辉起兵时,明玉珍与家乡父老聚集一千余人,盘踞在青山。等到徐寿辉称帝,派人招引明玉珍,说:“来的话就一起享受富贵,不来的话就发兵灭掉你。”明玉珍便率领众人投降。当时元朝右丞完者都在重庆招募士兵,义兵元帅杨汉应招募来到完者都军中,想借机杀掉完者都而吞并他的军队,没成功。杨汉逃走,遇上明玉珍,进言说:“重庆没有重兵,完者都与右丞哈麻秃互相合不来,如果调转船头出其不意袭击他,就可攻取占有他。”明玉珍犹豫不决。部将戴寿说:“机不可失。可以把船只分成两部分,一半储运粮食回沔阳,一半利用杨汉的士兵攻打重庆,若不成功就掠取财物回去。”明玉珍听从他的计策,袭击重庆,打跑了完者都,抓住了哈麻秃献给徐寿辉。徐寿辉任命明玉珍为陇蜀行省右丞。

二十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明玉珍说:“我和陈友谅都是徐氏的臣子,陈友谅却如此背叛他。”命令用兵堵住瞿塘峡,断绝与他来往。在在城南角,每年祭祀。明玉珍便自立为陇蜀王。明玉珍进攻重庆,经过泸州时,部将刘泽明向他推荐刘桢。明玉珍前去会见刘祯,与刘桢交谈之后,十分高兴,当日就将刘桢迎接到船中,尊敬礼待十分周到。次年,刘桢避开众人劝说明玉珍:“西蜀地势优越,大王如果占据了它,休养伤残将士,起用贤人统率军队,便可以建立不世功业。而如果不在此时称帝来维系人心,一旦将士思念乡土,军队就会像瓦一样破碎,像星星一样离散,到那时大王靠什么去建立国家呢?”明玉珍觉得他说的有理,便与部众商议,于二十二年春在重庆即皇帝位,国号夏,建元天统。仿效周制,设立六卿。将蜀地分为八路,更改府州县的官名。明玉珍素无远谋,然而性情节俭,十分好学,礼贤下士。即位之后,设立国子监,教育公卿子弟,设提举司教授,建造社稷宗庙,寻求雅乐,开设进士科举,确定赋税制度。蜀人全都因此安居乐业。以上这些措施都是刘桢为他谋划的。第二年,太祖派都事给明玉珍送信说:“足下处于西蜀,我则住在江左,这与汉末的孙权、刘备两人相似。近来王保保率领铁骑劲兵,虎踞中原,其志向恐怕不在曹操之下,如果他有像许攸荀一样的谋臣,有如张辽、张郃一样的猛将,我们两人怎能高枕无忧呢?我与足下实为唇齿相依的邻居,希望能以孙、刘两人互相兼并争斗作为教训。”从此以后,双方信使往来不绝。

二十六年春,明玉珍重病在身,将戴寿等召来说道:“西蜀地势险固,你们若能同心协力,辅佐我儿,则可以自守。不然的话,将来不知会发生什么事情。”明玉珍去世。称帝共五年,死时三十六岁。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男男女女的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一个“别”字,暗示村民平日生活的辛酸。...

B. 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C. 五六两句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野蚕化娥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衬托出村民们兴奋喜悦的心情。

D. 七八两句写出村民们拿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

E. 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15. 简析本诗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递出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4. AD

15. 答: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不被抓进衙门就高兴了。寄寓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意思对即可)

14. 试题分析:A“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D“喜悦心情”错,应为“悲苦心情”。

15. 试题分析:根据诗歌的内容答出“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的批判”。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到秦的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地浪费掉,揭露和控诉了秦这种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为了说明大鹏南飞需要凭借大风的道理,作者用水浅只能以草作舟的生活现象来设喻说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举兵北伐,想建立霍去病一样的伟大功绩,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则芥为之舟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2015年,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的修订出台,标志着反腐在治本征途上,迈出关键一步。这必将为政治生态赢得一个更加山清水秀的未来。

②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对母亲、祖母的细节刻画,以及结尾处对枇杷树的描写,事细而情深,如泣如诉,悲恻动人,令人不忍卒读。

③2016年德国乒乓球公开赛31日落幕,中国选手马龙再次初试锋芒,战胜自己的对手,夺得男单冠军。

④2015年,在世界经济总体下滑、差强人意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⑤在本次“文学艺术联合会德艺双馨奖”的颁奖会上,我见到了许多仰慕已久的老前辈,他们的教诲,让我如坐春风。

⑥在大量的犯罪证据面前,犯罪分子抱残守缺、丑态百出,最终不得不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成语、熟语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成语的运用。题中①山清水秀:山山水水十分清幽秀丽,形容风景优美。在此是比喻的说法,正确。②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正确。③初试锋芒:比喻刚开始显示出力量或才能,与前面“再次”矛盾。④差强人意: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这里应该用“不尽人意”。⑤如坐春风: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问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正确。⑥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与句意不符。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菲弗10月7日宣布,把2016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哥伦比亚总统胡安·曼努埃尔·桑托斯,以表彰其为该国历时50多年的内战所作出的努力。

B. 重新调查“邮件门”事件对希拉里的选情造成较大冲击,但希拉里的支持率已经逐渐回升,原因是11月8日投票日临近造成的。

C. 一段时间以来,个别外企撤资,外汇储备面临下行压力,经济增速放缓。有舆论凭个别现象就悲观地推测:中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在下降,外资正在大规模流出。

D.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这种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人民军队不仅铸造就了无与伦比的长征精神丰碑,而且谱写了长征这样的伟大英雄史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成分残缺,在“为”后加“结束”;B项,句式杂糅;D项,不合逻辑,“不仅”“而且”后面的内容对调。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建筑师绘制了设计图,接下来,便要采购合用的建材。与此同理,演讲者的讲题已经决定,大纲也草拟好了;接着该做的,  ①  是搜集材料。所搜集的材料,  ②  内容充实,又有深度,听众便觉得如赴盛宴,不但营养丰富,  ③  口味绝佳。反之,如果缺乏适当的材料,  ④  内容又贫乏又肤浅,则  ⑤  口才很好,也  ⑥  令听众觉得味同嚼蜡。

 

A

便

如果

而且

以致

纵使

难免

B

/

因为

并且

以至

 即便

C

/

以致

虽然

/

以至

就算

 一定

 

A. A    B. B    C. C    D. D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联词的正确运用。B项②④⑥不当,C项①②⑤不当,D项③④⑥不当。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林洙是梁思成继林徽因之后的第二任妻子。在“太太的客厅”里,林徽因需要梁思成保持仰望的姿态;而在林洙的回忆文章里, ①_____。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梁思成屡屡遭遇危机;而在林洙的心目中,梁思成是其唯一的感情寄托,文革中林洙对梁思成的倾力守护,可为明证。对梁思成而言, ②_____;但当“女神”远去,伤痕犹在, ③____,来慰疗自己生命的“真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①字里行间都是对梁思成的敬重与崇拜②林徽因是(残忍的)女神③他需要林洙这样的女性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①处结合语境可知,两者是对比关系,“仰望的姿态”对应;②处结合“女神”远去,此处应该是讲林徽因是女神;③处结合“慰疗”可知,需要林洙这样的女性。

     

下面是民间流传的关于《三国演义》的精彩之语:

(1)“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2)“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既生瑜,何生亮。”...

(5)“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6)“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7)“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8)“生子当如孙仲谋。”

(9)“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10)“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示例:我选第(8)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解读: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长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现借指某人有过人的真才实学。

请任选一句,请仿照示例,对这些话进行解读。要求:简述原著中的相关情节(人物和事件要求具体),并解释句子现在的具体含义,不超过70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仿、缩、扩、续

我选第(6)句“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解读:刘备向司马徽请教指点时局,司马徽说“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就是南阳的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刘备于是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后来又得到庞统的辅助。现“卧龙”和“凤雏”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已纠正

试题分析:本题较为简单。首先审题,题干要求“任选一句,请仿照示例,对这些话进行解读”“简述原著中的相关情节”“解释句子现在的具体含义”。然后挑选自己比较熟悉的句子简述情节。比如“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人才如吕布,马如同三国名马赤兔,比喻非常出众的人才,万里挑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意思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半用于形容人的伟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游客在景区乱刻乱画,已经不是什么新闻。9月16日,北京房山区怪石山景区13处景观石遭人喷红漆,这13处涂鸦落款均为“陈志成2016.9.1”;10月10日,NBA火箭队员鲍比·布朗与队友游览长城时,在长城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和球衣号码。

近日,广东连山金子山风景区,特意为游客开设“刻字林”,这片面积20多亩、拥有几千株毛竹的竹海现已成为游客可随意“涂鸦”的地方,景区开放才两天,就已经有100多根竹子刻上字了。

有人认为,开设“刻字林”是对乱刻乱画不文明行为的一种有效疏导;也有人觉得这会进一步诱导和纵容游客胡乱涂鸦;还有人认为,这纯粹就是商家的一种炒作。

你如何看待开设“刻字林”这件事?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拒绝刻字林

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经济飞速发展。但我说,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因为我们的素质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

景区乱刻乱画早不是什么新闻,涂鸦落款也已司空见惯。如果一处景区没有这些涂鸦乱刻才叫奇怪。针对这种情况,广东金子山风景区专门开设刻字林,以供游客随意刻画。开发才两天,百余杆竹子已经刻上了字,火爆程度可想而知。

这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深思:为什么如此违反法律背离道德的乱刻行为,公然成为当今国人生理和心理上的诉求呢?

我想,大概很大一批人是在“刷存在感”吧?可以基本断定,那个在13个景点落款的陈志成绝不是某行业卓越杰出的人才。倘若工作努力,成绩显著,万全没有必要用这种方式博得关注的眼球。最聒噪的人往往最无知,在当前这个竞争的大时代,很大一部分人无法再事业上找到存在感,于是转而以其他方式来证明自己。这当真可笑,也着实可悲。古语有云“人生在世,无使生无益于时,死无识于后”。获得存在感没有错,但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努力奋斗,在自己的行业中作出骄人的成就。在竹子上刻字是不在其中的。

其实,我们都知道,在景区乱涂乱刻最能说明我们的素质还有待提高。我们缺乏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对文化,对民族,对法律,对道德缺乏一种敬畏感。这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的缺失,更是整个民族道德的缺失。当鲍比布朗在长城上刻字留念时,我相信很多人敢“怒”不敢言。因为,鲍比只是重复了我们千千万万国人都在做的事情。国人视之不甚惜,怎么敢奢望国外友人“甚惜”呢?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荀子提出人性本恶。面对因人性阴暗产生的乱刻乱画行为,我们要做的坚决抵制,决不纵容。开设什么刻字林除了满足大家的低级趣味,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既然能在竹子上刻字,那么长城上,金字塔上,凯旋门上,甚至天安门上,哪个地方不能刻字?刻字林非但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对纵容这种乱刻乱画行为。不无担心的是,既然能出现刻字林,会不会会出现“杀人区”,“放火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面对当前乱涂乱画“蔚然成风”的状况,我们需要的不是刻字林,而是善的引导,铁的法律。开设刻字林不过是扬汤止沸,绝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一处刻字林,则天下处处皆可成为刻字林,而只有将敬畏二字刻在人们的心上,乱涂乱刻行为才可能最终消失。

拒绝刻字林,从我做起。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问题的对立性,内容的指向性,情感的导向性,论说的思辨性,策略的操作性,都是它的特点,本篇作文 评分标准参考意见1.凡首段没有概述材料,表明自己态度者,视为‚材料滞后之情况,不能超过45分,比如例文中“在应该学习充实自己的时间,他们放弃了学习机会,投向眼前的蝇头小利,是不可取得”;2.只是在开篇出现了材料,行文中没有结合材料,材料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得分不能超过45分;3.虽结合了材料,但结构层次不明晰,思路流程混乱,不能超过42分;4.行文过程分析不辩证,显得片面化、绝对化,不懂得让步说理,只是一味的指斥,得分不超过45分;5.按照材料作文的写法,没有偏离材料的内容,视为基本切题,得分在42分左右;6.只是在开头结尾结合了材料,中间内容没有关涉到材料,视为‚穿靴戴帽,得分不超过20分;7.行文符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要求,且有文采,书写美观、内容丰富,结构严密,说理辩证,有现实性,得分不得低于50分。

评分标准

(1)能针对开设“刻字林”这事,从多个角度辩证地进行分析,有理有据,结构清晰,表达到位,书写工整。48+—;(2)针对事件本身,从肯定或者否定的角度来论述,理由充分,结构较好,书写工整,42+—;(3)无视事件本身,另起炉灶,转移话题,36以下。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