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广德中学2013-2014年学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国学热到影视圈,四版孔子闹虎年。其中周润发版《孔子》便曾引发热议:“周润发没有读过《论语》、江湖气太重……”但当剧照曝光后,这些争议之声随之渐淡,因为周润发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大众认可的形象。这个形象应该是

A.“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

B.“专制君主的参谋”

C.“劳苦大众的代表”

D.“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D

     

2011年2月19日由安徽省道教协会主办的“辛卯年纪念道祖老子诞辰朝圣大典”在涡县天静宫举行。下列言论出自“道祖老子”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C.“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C

     

《南方日报》刊文:“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

A.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A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句话出自

A.《论语》B.《孟子》C.《荀子》D.《韩非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B

     

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A、道家、法家

B、法家、墨家

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D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A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汉代儒学

D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A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

A.心即理

B.“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

C.“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D.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C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D

     

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C

     

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该是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D

     

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

②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根本上被动摇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C

     

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其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种彻底否定

B.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学的藩篱

C.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C

     

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D.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D

     

“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切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最早为这种体制的存在构建了理论基础的是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卢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A

     

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

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梭伦

D.彼特拉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B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负责生产。与这一思想一致的为

A.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B.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C.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D.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D

     

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主要意在

A.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C.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D.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

     

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D

     

导致启蒙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B.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欧洲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D.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启蒙运动

B

     

据星岛环球网消息(2012年12月11日),美国大选刚结束,国内又起波澜——30多个州的10万多人,12日开始发起“独立运动”,要求所在州脱离联邦政府。这些民众在白宫网站的“我们合众国人民”网页上宣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公民向政府请愿的权利。”下列人物会支持他们做法的是

A.普罗泰戈拉

B.但丁

C.莎士比亚

D.卢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启蒙运动

D

     

“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A.彼特拉克

B.伏尔泰

C.马丁·路德

D.莎士比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启蒙运动

B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精神发展史综合运用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