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实验班)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虽有海瑞、包拯、狄仁杰等能清廉公正,明辨是非,为民申冤的清官,但也有许多不明事理,造成冤案的官吏,其中多是由于昏庸无能和官高民低的官僚主义作风而导致冤狱泛滥的。如《窦娥冤》中的官吏桃杌由于缺乏持平公允之心,耐心细致和全面调查取证的态度,才最终导致窦娥的冤案,如窦娥所叹:“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摘编自武瑞《中国古代冤案的成因分析——以司法审判中纠纷解决为视角》

材料二

1873年(同治十二年),杭州府余杭县豆腐店帮工葛品连突然发病,不治而亡。经查验,知县断定葛妻葛毕氏与前雇主杨乃武通奸,二人合谋毒死葛品连,拟葛毕氏凌迟处死、杨乃武斩首。该判决经知府、按察使、巡抚、学政重审亦未推翻。但杨乃武家人不服,反复上诉,报纸也连篇报道,再加浙籍官员呼吁,递交刑部直接审办,有关人证、文案及葛品连尸棺于是被押送北京。经再次验尸,判明葛品连并非遭毒杀,而是病死。杨乃武和小白菜(葛毕氏外号)冤情得雪,终被释放。《字林西报》在1876年2月16日称:“该案特征在于,他们终于注意到严刑拷问对追究真相如何不起作用,这是令人高兴的……但是,该案是否会促使刑讯被废止,仍是未知数。”

——摘编自五味知子、袁广泉《中国近代杀夫冤案与媒体报道——“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冤案的成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冤案得以平反的进步意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成因:部分判案官员道德水平低下,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判案官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法制观念;审案技术水平有限;刑讯逼供;缺乏舆论监督。

(2)进步意义: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有利于推动中国司法的近代化;有利于社会重视媒体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提高民众的人权意识。(言之有理即可)

依据材料一中“不明事理,造成冤案的官吏”“昏庸无能和官高民低的官僚主义作风”“缺乏持平公允之心,耐心细致和全面调查取证的态度”以及材料二中个案进行归纳回答。

依据材料“该案是否会促使刑讯被废止,仍是未知数”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推动中国司法的近代化”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梁启超认为,秦代实行专制,与秦始皇“夷六国”“扫封建”而设郡县密切相关。“有郡县,然后土地人民直隶于中央政府,而专制之实乃克举。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而悉为郡县以未于中央政府,则非大行专制不能为功。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撕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致使专制政治不断得到加强。权臣于国有利有并,但对于君主则病多于利,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

——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

材料二自武帝以来,中国政府之组成,既不在于贵族,亦不出于军人,而为一种建立于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另一中层阶级之手。此即后世之所谓“乡绅”与读书人,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

——《钱宾四先生全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治政府”,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地域辽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贵族政治的消失;权臣势力的削弱。

(2)含义:打破世卿世禄(贵族政治),选官于民间(公众);文人成为官僚主体(非武人);具有典章知识、治国才能、担当精神。

原因:世卿世禄和武人政治的弊端;察举制、科举制的实行;儒家思想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

(3)扩大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基础;对君主权力有所限制。

(1)依据材料一“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贵族政治撕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的信息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既不在于贵族,亦不出于军人”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原因从传统制度弊端、选官制度实行、思想以及政治统治需要。

(3)依据材料一“但对于君主则病多于利,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并结合所学从君主制统治以及君主专制限制角度回答。

点睛:认真审题,审明五项基本构题成分

1.解题依据:“依据材料”还是“依据所学知识”。

2.答题要求: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如:概括、论证等。

3.限定词:即时间、角度、答题范围等。

4.核心词:即求答项。如:原因、特点、影响等。

5.分值:每道题后面的分值是在告诉考生需要“答多少”。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湾,疲了惫了,想一想家,那是你力量的源泉;在社会的纷争中,家是你永恒的坚石,惧了怕了,想一想家,那是你自信的来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材料四: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

(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材料二所述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3)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特征: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共同生产,共同享有财产;家庭关系和睦。目的: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2)政治上,传统的封建家长制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家庭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传统的封建家庭伦理观念阻碍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不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3)基本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政治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

(1)根据材料信息“六世同居”概括出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同耕共食”;“男耕女织,不分彼此”概括出共同生产,共同享有财产“不曾折箸争吵过”概括出家庭关系和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古代宗法制有关,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2)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初的中国,从政治上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高涨,推动民主化进程;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推动经济的近代化;从思想文化上看,西方民主思想不断传入中国,而传统的封建家长制、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家庭、传统的封建家庭伦理观念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家庭变革属于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变革密切相关。具体可概括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政治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