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八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生物试卷

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球藻的光合色素位于叶绿体内膜

B.浆细胞有发达的高尔基体

C.纺锤体蛋白由核糖体合成

D.基因在转录时有水的产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A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浆细胞可分泌抗体,其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较发达.

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在真核细胞中,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

【解答】解:A、小球藻的光合色素位于叶绿体类囊体膜上,A错误;

B、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抗体,因此其特征之一是具有相对发达的高尔基体,B正确;

C、纺锤体蛋白合成场所是核糖体,C正确;

D、转录过程中核糖核苷酸脱水聚合,能形成水,D正确.

故选:A

     

下列有关生物学相关实验的叙述,符合事实的是(  )

A.调查缙云山某植物种群密度时,若随机划定的样方处于柏油路上,则应去掉该样方在有植物生长的地方重新划定

B.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制备细胞膜时,置于蒸馏水中的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渗透压逐渐增大直至涨破

D.观察根尖有丝分裂时,可见多数细胞中均有被液泡挤到边缘的细胞核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B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细胞膜的制备方法;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有关实验方法或试剂使用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A、调查缙云山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即使随机划定的样方处于柏油路上,也不应去掉该样方,A错误;

B、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正确;

C、制备细胞膜时,置于蒸馏水中的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水涨破,细胞内的渗透压逐渐减小,C错误;

D、根尖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没有液泡,D错误.

故选:B

 

     

恶性肿瘤俗称癌症,相关肿瘤细胞即为癌细胞,肿瘤干细胞是一群存在于某些肿瘤组织中的干细胞样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干细胞增殖受基因严格控制,能迁移到特定组织分化成熟

B.与一般肿瘤细胞相比,肿瘤干细胞更易引起癌症的转移

C.正常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遗传物质相同,但执行情况有差异

D.干细胞寿命长,分化程度低,与普通体细胞相比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更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C

【考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解答】解:A、正常干细胞增殖受基因严格控制,能迁移到特定组织分化成熟,A正确;

B、干细胞能迁移到特定的组织,因此与一般肿瘤细胞相比,肿瘤干细胞更易引起癌症的转移,B正确;

C、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因此正常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的遗传物质不相同,C错误;

D、干细胞寿命长,分化程度低,分裂能力强,而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因此与普通体细胞相比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更大,D正确.

故选:C

 

     

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之父,他利用高矮豌豆的杂交实验,法相了分离定律;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特殊的交配方式,使孟德尔实验中的各豌豆种群自然繁衍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恒定

B.子代中特殊分离比的出现,依赖于遗传因子的分离、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以及一定的样本基数

C.孟德尔提出的分离定律,解释了子二代出现的性状分离情况,由此证明该定律真实可靠

D.若以F2的高茎豌豆自交,且每株收获3粒种子作为一个特殊株系独立种植,理论上出现矮茎的株系约占2/3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基因分离定律

B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2、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

【解答】解:A、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传粉植物,自然状态下只能进行自交,这使孟德尔实验中的各豌豆种群自然繁衍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保持恒定,但基因型频率在不断改变,A正确;

B、子代中特殊分离比的出现,依赖于遗传因子的分离、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以及一定的样本基数,B正确;

C、孟德尔提出的分离定律,解释了子二代出现的性状分离情况,但据此不能证明该定律真实可靠,还需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C错误;

D、若以F2的高茎豌豆(DDDd)自交,且每株收获3粒种子作为一个特殊株系独立种植,理论上出现矮茎的株系约占D错误.

故选:B

 

     

某酵母的合子(相当于人类的受精卵)中含有32条染色体,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为16条.如图是该酵母的生活周期简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成体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碱基序列不一定相同

B.酵母成体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细胞内会出现8个四分体

C.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生于合子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能重新组合

D.配子结合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导致合子多种多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细胞的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

AC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A、酵母成体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碱基序列不一定相同,A正确;

B、酵母的合子(相当于人类的受精卵)中含有32条染色体,因此酵母成体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细胞内会出现16个四分体,B错误;

C、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生于合子时期(减数分裂时期),若发生交叉互换,则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可能重新组合,C正确;

D、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AC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来自食物中的糖原在内环境中被分解为单糖后,在被组织细胞摄取利用

B.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皮下血流量增加,将体内热量更多的带向体表,以维持体温

C.剧烈运动时大量流汗,需及时补充清水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

D.人体内环境酸碱度的调节,与细胞呼吸关系密切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D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Cl

【解答】解:A、食物中的糖原在消化道内中被分解为单糖,A错误;

B、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皮下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减少,B错误;

C、剧烈运动时大量流汗,需及时补充淡盐水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C错误;

D、人体内环境酸碱度的调节,与细胞呼吸关系密切,D正确.

故选:D

 

     

现有A、B两种植物,A植物叶肉细胞中有“二氧化碳泵”,使其能在较低的CO2浓度下进行光合作用,B植物则没有这种机制.如图显示了在相同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两种植物在不同细胞间CO2浓度下的光合速率.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CO2可参与B植物光合作用      暗反应的过程,此过程发生的场所是      .若提供给B植物的CO2为C18O2(O标记为18O),则光合产物中含18O的物质是         .

(2)在胞间CO2浓度为0﹣50时,A植物的光合速率升高,在此阶段叶绿体内生成的[H]数量变化是    (填“增加”、“不变”或“减少”).在在胞间CO2浓度为200﹣300时,B植物的光合速率逐渐上升而A植物的不再变化的原因是                    .

(3)在现今化石燃料大量燃烧的大气条件下,更有利于A、B两种植物中    植物的生长,从代谢水平来看,利于该种植物生长的直接原因是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光合作用

1CO2固定 叶绿体基质 (CH2O)(C6H12O6、糖类物质、有机物)

2)增加 光合作用速率达到最大时,AB植物对应的CO2浓度不同(受酶的限制,已达到A植物的CO2饱和点,但还未达到B植物的CO2饱和点)

3B CO2浓度条件下,B植物相关酶的活性高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1、分析题图曲线可知,纵轴表示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速率,因此曲线表示植物净光合作用与二氧化碳浓度之间的关系,图A在较低浓度二氧化碳条件下,净光合作用速率高,说明与植物B相比,植物A能利用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两条曲线相交时,表示该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二者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相等.

2、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植物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解答】解:(1)据图分析,B植物是三碳植物,二氧化碳抗原参与其光合作用中的二氧化碳固定过程,其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提供给B植物的CO2C18O2O标记为18O),经过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则光合产物中含18O的物质是(CH2O).

2)在胞间CO2浓度200300之间,由于AB植物光合作用速率达到最大时,对应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同,因此B植物的光合速率逐渐上升而A植物的不再变化.

3)在现今化石燃料大量燃烧的大气条件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B植物能够利用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所以更有利于AB两种植物中B植物的生长.从代谢水平来看,利于该种植物生长的直接原因是 高CO2浓度条件下,B植物相关酶的活性高

     

酒精会导致蛋白质变性,长期饮酒对消化道中的消化酶会有影响吗?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唾液淀粉酶,探究酒精对消化酶的影响,实验步骤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一)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试管甲

试管乙

步骤1

加入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和PH6.8缓冲液各1mL

加入蒸馏水和PH6.8缓冲液各1mL

步骤2

各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酶溶液1mL,混匀后放置一段时间

步骤3

各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溶液1mL,A

步骤4

取出试管,各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碘溶液3滴,观察颜色变化

(二)讨论与分析

(1)实验中设置乙管的目的是    ,“实验步骤”中A处应为                 .

(2)两支试管最可能的实验结果是甲试管     色,乙试管      色.

(3)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                  .

(4)为什么实验中兴趣小组同学不选用市面上供应的白酒?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蛋白质

1)对照 37恒温水浴(适宜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

2)(深)蓝 浅黄(棕)(不变蓝)

3)维持反应液中PH值适宜且稳定

4)白酒中除酒精外还含有其它成分,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考点】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因素.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适宜且相同.

4、生物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5、生物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对自然状态的实验对象施加或减除了某一自变量的组,对照组是对自然状态的实验对象未施加或减除了某一自变量的组.

【解答】解:(1)本实验是探究酒精对消化酶(淀粉酶)的影响实验,其自变量是酒精的有无,其中试管乙中没有加酒精,目的是与试管甲(加入酒精)形成对照,唾液淀粉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所以实验步骤A处应为 37恒温水浴(适宜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

2)两支试管中相对照,甲试管中加入了50%的酒精而乙试管中没有加,甲试管中的淀粉酶会因酒精的影响降低了活性,使其催化淀粉水解的能力降低,所以最后各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碘溶液后甲试管中会出现(深)蓝色,而乙试管中的淀粉因被水解在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碘溶液后变为 浅黄(棕)(不变蓝).

3)唾液淀粉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pH,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维持反应液中PH值适宜且稳定.

4)生物实验中的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市面上供应的白酒中除酒精外还含有其它成分,所以实验中兴趣小组同学不能选用市面上供应的白酒.

     

里约奥运会中国选手王镇在男子20公里竞走决赛中夺得金牌,拿到中国里约奥运会田径首金.在竞走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身体也在发生着各种变化.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随着比赛的进行运动员会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     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             ,同时兴奋传至     产生渴觉.

(2)运动员听到指令出发后心跳加快,是    调节的结果;到达终点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                 的特点.

(3)出发一段时间后,运动员会出现体温有所升高的现象,原因是               ;随着能量的消耗,运动员的血糖浓度会降低,交感神经末梢会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胰岛A细胞膜上的           结合,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此处的去甲肾上腺素属于      (填“神经递质”或“激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下丘脑 对水的重吸收 大脑皮层

2)神经体液 作用时间较长

3)机体的产热大于散热 受体 神经递质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当人体内血糖浓度高时,就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加快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分解,加快血糖在肝脏、骨骼肌中合成糖原,促进血糖转化为脂肪和氨基酸,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人体内血糖浓度降低时,就会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加速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农度升高.

【解答】解:(1)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同时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运动员听到指令出发后心跳加快,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到达终点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作用时间较长的特点.

3)机体的产热大于散热,则运动员会出现体温有所升高的现象;随着能量的消耗,运动员的血糖浓度会降低,交感神经末梢会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胰岛A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此处的去甲肾上腺素属于神经递质.

     

棉铃虫是一种夜蛾类昆虫,对农业危害很大,其性别决定为ZW型.棉铃虫幼虫体色由一对A/a控制,并受另一对基因B/b影响.科研人员用雌性褐色棉铃虫(甲),雄性黄色棉铃虫(乙),雌性黄色棉铃虫(丙)进行杂交试验,结果如表(每组实验重复多次):

组别

亲代

F1表现型

F1中雌雄个体自由交配所得F2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

甲X乙

幼虫全褐色

褐色:黄色=3:1(雌雄个体均一样)

实验二

乙X丙

幼虫全黄色

褐色:黄色=3:13(雌雄个体均一样)

(1)由实验一得出,体色性状中褐色对黄色为      性.由实验二得出,幼虫体色的遗传符合基因的      定律.

(2)分析以上实验可知,当     基因存在时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实验二中丙的基因型为      .F2代黄色棉铃虫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

(3)有科研人员重复实验一,并观察F1棉铃虫性染色体组成,发现体细胞中性染色体为ZWW型的个体,这种变异属于          变异,请解释该变异产生的原因: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基因在染色体上

1)显 自由组合

2B AABB 3/13

3)染色体(染色体数目) 褐色棉铃虫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W染色体不分离,形成WW型的卵细胞(配子),与含Z的精子结合,形成ZWW型个体.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实验:根据实验二结果313可知,该比例为9331比例的变形,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棉铃虫幼虫体色由一对A/a控制,并受另一对基因B/b影响.根据比例可以推测,褐色个体的基因型如果为A_bb,并B基因的存在抑制A基因的表达,则乙个体基因型为aabb,丙个体基因型为AABB;再结合实验一,甲个体基因型为AAbb,与乙个体杂交后再自交,后代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解答】解:(1)由实验一得出,体色性状中褐色对黄色为显性.根据实验二结果313可知,该比例为9331比例的变形,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以上实验可知,当B基因存在时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则乙个体基因型为aabb,丙个体基因型为AABBF2代黄色棉铃虫中纯合子有AABBaaBBaabb,比例为

3)有科研人员重复实验一,并观察F1棉铃虫性染色体组成,发现体细胞中性染色体为ZWW型的个体,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变异,该变异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褐色棉铃虫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W染色体不分离,形成WW型的卵细胞(配子),与含Z的精子结合,形成ZWW型个体.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请回答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问题:

(1)在选泡菜坛时,应选择火候好、无裂纹、无砂眼、坛沿深、盖子吻合好的     ,其目的是为了                  .

(2)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中,食盐的质量分数为     .使用前,盐水需要     .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目的是      .

(3)泡菜制作过程中,泡菜坛中乳酸菌含量的变化趋势是                 .

(4)亚硝酸盐含量受腌制过程中     、     和    等因素的影响.

(5)欲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使用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和溶液检测,泡菜溶液会出现玫瑰红色.为使泡菜汁透明,可加入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传统的发酵技术

1)密封好 保证坛内外气体不交换

220% 煮沸冷却 增加乳酸菌含量,缩短制作时间

3)腌制过程中乳酸菌含量会逐渐增多并达到最高峰,然后下降

4)温度 食盐用量 腌制时间

5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 氢氧化铝乳液

【考点】制作泡莱;用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分析】1、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

2、泡菜的制作流程是:选择原料、配置盐水、调味装坛、密封发酵.

3、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可以用比色法测定,即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盐,重氮盐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解答】解:(1)在选泡菜坛时,应选择火候好、无裂纹、无砂眼、坛沿深、盖子吻合好的密封好,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坛内外气体不交换.

2)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中,食盐的质量分数为20%.使用前,盐水需要煮沸冷却.陈泡菜液含有乳酸菌,可为泡菜发酵提供菌种,因此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

3)泡菜制作过程中,泡菜坛中乳酸菌含量的变化趋势是腌制过程中乳酸菌含量会逐渐增多并达到最高峰,一般在腌制十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4)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受腌制过程中温度、食盐用量和腌制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5)欲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使用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对氨基苯磺酸溶液和溶液检测,泡菜溶液会出现玫瑰红色.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制备样品处理液时,加入氢氧化铝乳液的目的是吸附色素等杂质,使泡菜液变澄清.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成功培育出一种能够表达人类乳汁中常见蛋白的转基因水稻,使大米及其制品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在基因工程中,常用到的工具酶是                     .

(2)利用水稻的成熟叶片为材料,同时构建eDNA文库和基因组文库,两个文库相比,eDNA文库中含有的基因数目比基因组文库中的少,其原因是                 .

(3)在基因表达载体中,启动子是      识别并结合的部位,导入该水稻中的基因表达载体除启动子和目的基因外,还应含有      .若采用原核生物作为基因表达载体的受体细胞,常用的原核生物是          .

(4)将目的基因通过基因枪法导入植物细胞时,常用的携带目的基因的金属颗粒有和     粒子.

(5)由转基因水稻生产的相关大米制品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是因为制品中含有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NA连接酶

2cDNA文库中只含有叶肉细胞已转录(或已表达)的基因(或基因选择性表达),而基因组文库中含有该植物的全部基因

3RNA聚合酶 标记基因和终止子 大肠杆菌

4)金粉钨粉

5)溶菌酶(或抗体)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1、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3分子运输车”﹣﹣载体

2、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解答】解:(1)在基因工程中,常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

2)利用水稻的成熟叶片为材料,同时构建cDNA文库和基因组文库,两个文库相比,cDNA文库中只含有叶肉细胞已转录(或已表达)的基因(或基因选择性表达),而基因组文库中含有该植物的全部基因,因此cDNA文库中含有的基因数目比基因组文库中的少.

3)在基因表达载体中,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的部位,导入该水稻中的基因表达载体除启动子和目的基因外,还应含有标记基因和终止子.若采用原核生物作为基因表达载体的受体细胞,常用的原核生物是大肠杆菌.

4)将目的基因通过基因枪法导入植物细胞时,常用的携带目的基因的金属颗粒有和金粉钨粉粒子.

5)由转基因水稻生产的相关大米制品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是因为制品中含有溶菌酶(或抗体).